Workflow
碳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钢铁行业绿色转型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钢铁行业处于减量发展与深度转型时期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 节能降碳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1] - 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国15% 是碳排放占比最高的制造业 [1] 超低排放改造进展 - 截至今年7月 已有19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公示 [1] - 全国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3.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 合计占全国总产能80%以上 [1] 碳市场适应与挑战 - 钢铁行业于今年3月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 但面临数据基础薄弱 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 减排与增长平衡等难点 [2] - 全国碳市场允许重点排放单位每年使用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5%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进行配额清缴抵销 [3] 政策建议与转型方向 - 需谋划更灵活可持续的管理体系 通过硬标准和软激励实现公平竞争 让减排成效显著企业获得实际好处 [2] - 建议对超低排放A类企业加大差异化政策支持 包括退补 奖补 产量指标等 对未按时完成改造企业实施惩戒措施 [4] - 呼吁形成协同理念 通过开放创新扩圈方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探索与建设 [5] 未来重点工作规划 - 更高质量实现超低排放顺利收官 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收官之年目标任务 [5] - 进一步推动极致能效工程 助力企业节能降碳降本增效 持续迭代更新技术清单和能力清单 [5] - 全面深入推进低碳转型 强化数字化碳管理能力 提升碳交易水平 加快低碳技术发展 [3][5] 长期战略目标 - 钢铁行业需持续加大技术创新 探索低碳零碳技术路径 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再立新功 [4] - 通过政产学研用携手同行 推动行业成为全球绿色制造标杆 [5]
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70.86元/吨
新华财经· 2025-08-18 17:37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开盘价71.31元/吨 最高价71.31元/吨 最低价70.85元/吨 收盘价70.86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0.99% [1][2]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90,844吨 成交额6,452,689.60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00,000吨 成交额21,480,000.00元 无单向竞价交易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90,844吨 总成交额27,932,689.60元 [3] 分年度配额交易情况 - 碳排放配额19-20累计成交量287,245,530吨 累计成交额14,620,823,136.58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48,988,881吨(2,715,662,900.56元) 大宗协议交易238,256,649吨(11,905,160,236.02元) [4] - 碳排放配额21累计成交量49,192,528吨 累计成交额3,558,089,076.91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8,130,206吨(2,678,044,472.24元) 大宗协议交易11,062,322吨(880,044,604.67元) [4] - 碳排放配额22累计成交量194,269,697吨 累计成交额15,073,506,553.62元 其中挂牌协议交易34,720,187吨(2,953,200,278.32元) 大宗协议交易159,549,510吨(12,120,306,275.30元) [4] - 碳排放配额23累计成交量129,105,704吨 累计成交额12,025,362,528.01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24,906,276吨(2,281,528,668.69元) 大宗协议交易104,099,428吨(9,736,381,659.32元) 单向竞价100,000吨(7,452,200.00元) [4] - 碳排放配额24累计成交量27,932,280吨 累计成交额2,005,900,052.62元 包含挂牌协议交易8,647,814吨(630,238,916.82元) 大宗协议交易19,254,466吨(1,373,341,835.80元) 单向竞价30,000吨(2,319,300.00元) [4] 市场累计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8月18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57,477,075吨 成交额4,250,954,244.23元 [4] - 截至2025年8月18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87,745,739吨 累计成交额47,283,681,347.74元 [5]
促进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绿色燃料为汽车业增添新动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4 17:44
政策与战略方向 - 上海市印发《上海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年)》,提出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试点实施配额总量控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2] - 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更多空间、机遇和利好 [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将加氢(醇)站纳入基础设施网络,为新能源多技术路线提供支持 [7] - 上海积极从汽车制造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汽车生态体系,促进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市场深度对接 [5] 行业现状与数据 - 2024年上海汽车产量180.8万辆,占全国总产量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22.5万辆,渗透率高达近68% [4] - 上海已形成"4+N"汽车工业服务集群产业格局,涵盖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区域辐射等领域,推动汽车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4] -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1610万个 [10] 技术路线分析 - 纯电动汽车在北方冬季低温环境下续驶能力普遍下降40%,大规模充电需求给电网负荷带来压力 [7] - 氢燃料汽车具备零排放、加氢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等优势,但受制于储运补环节成本较高,大规模推广应用受限 [7][10] - 甲醇汽车凭借液态燃料特性填补市场空白,来源广泛且技术不断完善,与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形成互补发展态势 [8] - 行业形成"纯电为主、多元补充"的技术格局,为减排降碳提供多样化选择 [8] 碳市场机制影响 - 碳市场通过配额交易和碳排放核算等市场化手段,倒逼车企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 [6] - 碳排放超标企业需购买昂贵配额,增加成本挤压利润空间,促使车企将减排作为重要战略 [6] -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部分传统燃油车企因碳排放不达标每年花费巨额资金购买配额,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 [6] - 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可通过出售多余配额获取额外收益,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动力 [6] 挑战与建议 - 甲醇加注站和氢加注站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远低于充电桩覆盖密度 [10] - 跨技术路线碳排放核算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制约碳市场机制对多元技术的精准激励 [10] - 氢燃料汽车受制于"灰氢"占比较高问题,需加速绿氢产能建设提高绿氢占比 [10] - 建议建立"技术路线适应性补贴"机制,根据不同地区条件给予差异化补贴 [10] - 建议开展跨行业碳交易试点,允许甲醇生产企业与车企碳配额互通 [10] - 支持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如"醇氢动力创新中心"、"氢能装备产业联盟",加速关键技术迭代 [11] - 车企需建立"核心技术自主+多元场景覆盖"的柔性研发体系,消费者根据使用场景理性选择车型 [11]
8月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72.09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04%
新华财经· 2025-08-08 17:08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2025年8月8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开盘价72.19元/吨 最高价72.23元/吨 最低价72.01元/吨 收盘价72.09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0.04% [1][2] - 当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269,079吨 成交额19,675,942元 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00,000吨 成交额7,300,000元 无单向竞价交易 [2] - 全国碳排放配额单日总成交量369,079吨 总成交额26,975,942元 [3] 分年度配额交易明细 - 2020年度配额收盘价71.34元/吨 价格持平 累计成交量287,245,530吨 累计成交额14,620,823,136.58元 [4] - 2021年度配额收盘价70.00元/吨 价格持平 累计成交量49,190,528吨 累计成交额3,557,949,076.91元 [4] - 2022年度配额收盘价73.00元/吨 价格持平 单日大宗交易20,000吨 成交额1,460,000元 累计成交量193,710,248吨 累计成交额15,032,654,257.12元 [4] - 2023年度配额收盘价72.93元/吨 单日下跌0.27% 含单向竞价交易100,000吨(成交额7,452,200元) 累计成交量126,875,946吨 累计成交额11,877,031,896.41元 [4] - 2024年度配额收盘价73.20元/吨 单日上涨0.07% 含单向竞价交易30,000吨(成交额2,319,300元) 累计成交量27,300,990吨 累计成交额1,960,464,125.63元 [4] 市场累计交易规模 - 2025年1月1日至8月8日期间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54,054,578吨 累计成交额4,016,195,389.14元 [4] - 截至2025年8月8日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历史累计成交量684,323,242吨 历史累计成交额47,048,922,492.65元 [4]
北京绿金院:可持续议题动态与趋势观察报告(2024年)
搜狐财经· 2025-08-06 15:11
在政策层面,国际组织和各国持续推进相关政策。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全球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实施原则》,欧盟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 指令》等强化ESG信息披露,美国SEC出台气候披露新规,中国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政策,完善绿色转型制度体系,主流 评级机构也更新了ESG评分模型。 重点议题方面,极端天气频发加剧气候风险,各国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企业需重视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国际气候相关贸易政策兴起,欧盟碳边境调节 机制进入过渡期,英国将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政策;全球碳市场建设加快,中国重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巴西、新加坡 等推进碳市场立法,高质量碳信用成为关注焦点;转型规划在全球受重视,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制定并实施转型战略;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关注,国际社 会推进"30×30"目标,各国出台保护政策,企业将生物多样性纳入ESG框架;循环经济成为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关键,欧盟、中国等出台政策推动废弃物循 环利用,企业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供应链安全和负责任采购重要性凸显,关键矿产资源争夺加剧,食品安全事件推动供应链透明度提升;人工智能在带来 积极影响的 ...
贵州茅台MSCI ESG评级升至A级|ESG热搜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20:16
论坛与案例 - 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将于2025年8月16日在上海举办 聚焦能源发展和绿色消费议题 [1] - 论坛将发布《21世纪活力ESG实践案例集锦(2025)》并展示传统能源企业数字化改造、新能源企业技术路线应对及供应链绿色转型实践 [1] 碳市场进展 -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累计成交金额超460亿元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交易体系 [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于2025年启动 首批CCER正式签发 [2] 企业ESG评级 - 贵州茅台MSCI ESG评级升至A级 成为唯一获A评级的中国白酒企业 [2] - 白酒行业ESG评级分化明显:水井坊BBB级 泸州老窖/洋河股份/山西汾酒BB级 五粮液等6家企业B级 老白干酒等3家企业CCC级 [2] 行业自律行动 - 广东省造纸行业发布国内首份"反内卷"倡议书 反对低价无序竞争和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 [3] - 鼓励企业基于真实成本、合理利润及市场供需实施自主透明定价 保障行业整体价值空间 [3] 气候风险与转型金融 - MSCI报告显示亚太地区超70%上市公司排放路径偏离2°C温控目标 [4] - 气候转型基金规模自2018年激增近20倍 达到5900亿美元 私募资本加速投资公用事业等高温室气体排放行业脱碳 [4] 建筑脱碳挑战 - 全球不足1%建筑在日常使用中实现净零碳排放 若计入建筑材料隐含排放比例更低 [5] - 建筑脱碳面临可负担性挑战 需同步推进政策框架、激励机制、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 [5] 政策动态 - 美国俄勒冈州通过法律要求1000亿美元公共退休基金将气候因素纳入投资策略 [6][7] - 该法律成为2025年美国唯一积极的可持续金融政策进展 与其他州反ESG立法趋势形成对比 [6][7] 公司治理调整 - 铁建装备将战略与投资委员会更名为战略与ESG委员会 [8] - 公司调整提名委员会组成 由独立非执行董事吴云天担任召集人 [8]
8月5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72.38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33%
新华财经· 2025-08-05 16:59
新华财经北京8月5日电据微信公众号"全国碳交易",今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 开盘价72.40元 /吨,最高价72.47元/吨,最低价72.33元/吨,收盘价72.38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下跌0.33%。 | D | LE NATHAIA A WA | | AVAUT VO/1 VU L | | --- | --- | --- | --- | | | | 全国碳市场每日综合价格行情 | | | 名 称 | | 价格 | 单 位 | | 开 | | 72. 40 | 元/吨 | | 最 高 | | 72. 47 | 元/吨 | | 最低 | | 72. 33 | 元/吨 | | 收 盘 | | 72. 38 | 元/吨 | | 涨幅 | | -0. 33% | | 今日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24,246吨,成交额9,124,729.00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897,122吨,成交额 58,571,000.15元;今日无单向竞价。 | | 全国碳市场各年度碳排放配额成交情况(202508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华塑控股(000509.SZ):未开展稳定币相关业务
格隆汇· 2025-08-05 14:43
业务布局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湖北碳索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监测和排放治理相关业务 [1] - 公司通过已落地的自有碳治理业务项目推进CCER的开发和交易 [1] - 公司未开展稳定币相关业务 [1] 项目进展 - 截至目前公司减排项目暂未实现碳市场交易 [1]
价跌量缩后,全国碳市场后市如何走?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13:03
全国碳市场价格走势 - 8月1日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收盘价72.43元/吨 较前一日下跌0.07% [1] - 7月全国碳市场收盘价72.48元/吨 较6月底下跌3.39% 价格区间从月初74.28元/吨收窄至月末72.33元/吨 [1] 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变化 - 7月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166.42万吨 环比下降26.57% [1] - 7月日均成交量51.03万吨 较6月79.42万吨下降35.75% 终结连续4个月增长态势 [1] 未来价格预期 - 2025年8月碳排放配额买入价格预期71.25元/吨 卖出价格预期76.04元/吨 中间价73.65元/吨 [2] - 2025年8月核证自愿减排量买入价格预期76.25元/吨 卖出价格预期83.59元/吨 中间价79.91元/吨 [2] 市场发展建设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68.11亿吨 累计成交额468.23亿元 [2] - 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交易制度 [2] - 2025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 新增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2] - 将持续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发展与完善 发挥政策工具作用 [3]
钢铁业超低排放改造交出亮眼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8-05 10:52
超低排放改造进展 - 截至7月全国已有19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公示[1] - 全国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3.5亿吨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 合计占全国总产能80%以上[1] - 行业需再投资约2000亿元以实现年底超80%产能完成改造的目标[1] 改造成本与运行费用 - 已完成全过程改造企业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约474.35元[1] - 吨钢平均环保运行成本约218.43元[1] - 改造领先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的问题[2] 行业监管与公平竞争 - 非重点区域部分企业因环保设施配置不均和经营压力导致改造进展缓慢[2] - 环保成本差异加剧企业不公平竞争[2] - 需要建立更灵活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实现"减排即获益"机制[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今年3月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 覆盖约3700家重点排放单位[3] - 全国碳市场年覆盖排放量超80亿吨 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3] - 长流程钢铁企业占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8%[4] 低碳转型挑战 - 行业面临数据基础薄弱、碳排放管理能力不足、减排与增长平衡难等问题[4] - 需从分阶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额缺口、优化统计核算制度三方面推进[4] - 建议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发展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水平[4] 碳市场参与策略 - 企业应尽快熟悉市场规则并全面提升数据质量[4] - 建议积极参与自愿减排市场以降低履约成本和获取减排收益[5] - 自愿碳市场可帮助企业科学配置碳资产和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