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辅助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小米YU7,用技术驱散舆论阴云|焦点分析
36氪· 2025-05-23 09:54
经历交通事故风波的小米,终于回归大众视野。 5月22日,在15周年的战略发布会上,小米首先发布了制程领先的3nm手机芯片玄戒O1,并在最后推出了小米汽车的第二款产品YU7。 行业中似乎曾上演与小米相似的节奏与步调。2023年,华为和赛力斯联手推出的问界M7,一直处于销量低谷,不见起色。9月,华为带着自研麒麟芯片与改 款问界M7亮相。 芯片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打碎了问界销量的低靡局面。改款问界M7上市后,同月大定数量便超过3万辆。由此,问界乃至鸿蒙智行共同走向上升趋势。 今天的小米,几乎就在复刻这样的道路:借助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重大势能,让全线产品走上增长道路,重振汽车业务的低垂情绪。 小米YU7,设计、续航、安全都是重点 设计一直是小米汽车的重要锚点,小米YU7的产品介绍也是从设计开始的。 车身比例、颜色以及细节设计都与SU7保持了一致风格,唯一的大不同,便是YU7做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全车共有40处风阻优化设计,以及10组贯穿 式风道、19个风口来整理全车气流。 最终,小米YU7的风阻系数达到了0.245Cd,而空气动力学优化带来的最直接表现便是续航里程的提升。 小米15周年战略发布会 小米YU7共分三 ...
历史性突破!比亚迪首次超过特斯拉!
鑫椤锂电· 2025-05-23 09:38
欧洲电动车市场格局变化 - 比亚迪4月在欧洲电动车市场销量达7231辆 同比增长169% 首次超越特斯拉 [1] - 特斯拉同期销量大跌49% 排名下滑 若计入插电混动车型 比亚迪总销量同比跃升359% [1] - 分析师认为这一事件标志着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分水岭 尽管两者销量差距绝对值不大 [1] 企业竞争策略差异 - 比亚迪通过"智驾平权"策略将智能驾驶技术下放至7万元级市场 [1] - 特斯拉仍依赖FSD技术溢价维持中高端定位 [1] - 比亚迪新能源车2024年全球销量达427.2万辆 同比增长41.26% 成为全球销量冠军 [2] 区域市场表现 - 特斯拉在欧洲多国销量暴跌 瑞典降幅达81% 德国销量减半 [2] -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连续7个月同比下滑 4月降幅为6% [2] - 特斯拉CEO将欧洲销量下滑归因于整体经济疲软 称所有车企均受影响 [2] 行业技术发展基础 - 中国涉及智能辅助驾驶业务的上市公司超过300家 [2] - 比亚迪庞大的销量规模为其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提供了数据积累优势 [2]
小鹏汽车20250522
2025-05-22 23:23
纪要涉及的公司 小鹏汽车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交付量与毛利率** - 2025 年二季度交付量预计 10.2 - 10.8 万台,同比增长 8% - 15%,虽五月或下滑,但六月及三季度有望创新高[2][6] - 一季度整车毛利率 10.5%,公司毛利率 15.6%,预计二季度持续提升,四季度达高双位数,受益于高端车型占比增加[2][6] 2. **自由现金流** - 2025 年一季度自由现金流超 30 亿人民币,预计全年各季度均可持续流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无需额外融资,支持研发和 AI 投入,维持四季度转盈利指引[2][7] 3. **AI 发展** - 云端训练 720 亿参数大模型,年底数据量预计达 2 亿条视频,为中国最大物理世界 AI 模型;车端通过图灵芯片部署更大参数模型,性能显著提升,且自研环节内部闭环,提高研发效率[2][8] 4. **技术升级** - 2025 年经历三个重要技术升级阶段,二季度完成五款车型升级,采用 5C 电芯和纯视觉智驾技术;三季度图灵芯片规模量产并搭载到车型上;四季度进行一车双能技术升级,提升产品序列技术能力和毛利率[5] 5. **新车周期与发布计划** - 2025 年新车周期表现强劲,一季度和二季度交付情况好;2026 年车型将标配 5C 纯视觉智驾、50 芯片及一车双能技术,技术平台化切换完成,发布速度加快[2][18] 6. **海外市场** - 2025 年出口量至少翻倍,年底销售店达 300 家,集中在英国、印尼、东南亚及欧洲已进入国家;2026 年海外市场继续高速增长,部分全球车型国内外同步首发,布局拉美市场,与印尼开展 CKD 模式[4][18][25] 7. **产品策略** - 坚持全系标配 Max 策略,实现智能驾驶平权,确保所有用户享受最高算力配置,提高安全性[4][27] 8. **智能化趋势** - 坚定认为未来五年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将加速渗透,目前电动化渗透率 54%有上升空间,智能化渗透率刚起步[19] 9. **产品定位与市场战略** - 产品定位与市场战略有显著提升,如 Mola M03、P7+和 Mona Max 展示新策略,仍强调科技驱动,结合技术创新与精准定位[20] 10. **产品开发流程** - 自 2023 年实施产品矩阵组织结构,全流程由市场和产品经理驱动,未来所有车型继续采用端到端开发流程,核心是用户市场定位驱动[21] 11. **盈利预期** - 2025 年 4 月起平均售价提高,预计全年毛利率攀升,四季度综合毛利率达高双位数,通过平台化降本和新车发布,预计四季度实现盈利,二季度经常性运营亏损持续收窄[22][23] 12. **机器人量产** - 2026 年机器人量产主要在公司内部场景进行,通过收集数据快速迭代,自动驾驶 AI 工作为机器人研发提供高起点[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Mona Max 竞争力**:在 15 - 20 万价格区间内无其他车型具备相同大规模 AI 模型及 500T 算力,首发下一版自动驾驶软件,提高用户安全感与舒适感,系列毛利率将提高[14][15] 2. **与比亚迪差异**:在当前价位下,小鹏通过先进算法和硬件配置实现更高效、更安全自动驾驶体验,获得年轻消费者认可[16] 3. **定价策略**:Mona Max 采用与二三十万级别车型相同平台和自动驾驶硬件,提供领先系统,因硬件和软件同平台可实现规模效应,坚持规模优先,提供让年轻人满意的价格[17] 4. **图灵芯片优势**:设计考虑跨领域应用,适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及机器人,共享技术资源,支持大规模 AI 模型和离线交互,提高用户体验[10][11] 5. **机器人拟人化动作及商业场景应用**:小鹏机器人基于自动驾驶 AI 发展,采用 VLA 模型架构,电驱电机部门与供应商合作研发关节和电机电驱系统,预计 2026 年量产后通过数据收集迭代提升技术水平[12] 6. **一季度毛利率变化原因**:受技术性降本和供应链降本影响,抵消 Mona 车型 mix 提升带来的成本压力,4 月新车型贡献销量使二季度 mix 向好,一季度规模效应显现,单台制造费用下降[13] 7. **智能驾驶系统 OTA 升级**:工信部持积极监管态度,公司能高效回应审核问题,保持行业领先的快速 OTA 节奏,计划首发 Mona Max 下一个版本 5.7[26] 8. **Xpeng NGP 功能**:人机共驾功能表现超预期[28] 9. **工信部收紧内测活动影响**:对新功能推出影响不大,公司测试团队完善,迭代速度快[29] 10. **与小米汽车竞争**:与小米汽车无直接竞争,公司关注从燃油车及传统电动车转化获市场份额,在造型和感知方面进步显著,图灵芯片在观测模型和成本上有优势[30] 11. **广州新工厂**:下半年开放参观,具体时间未披露,可能通过券商组织活动[31] 12. **Robo TAXI 业务**:是自动驾驶未来应用方式之一,将 L4 功能开发给 ToC 客户,支持 L4 车型预计明年面向市场,硬件与车型解耦可部署到低价车型[32][33] 13. **海外市场自动驾驶推广**:受欧洲法规限制,已在海外设立数据中心进行本地训练,验证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强泛化能力,增强进入海外市场信心[34]
小米YU7全系搭载激光雷达 雷军未过多介绍辅助驾驶 车企智驾宣传“降温”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2 22:16
每经记者|孙桐桐 每经编辑|孙磊 5月22日晚,在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首款SUV车型——小米YU7正式发布。新车定位中大型纯电SUV,长宽高分别为4999/1996/1608(1600) mm,轴距为3000mm。小米YU7共推出三个版本车型,其中标准版续航为835km,PRO四驱版本续航为770km,MAX高性能四驱版本续航为760km。 在发布会现场,小米创始人、董事长雷军重点介绍了小米YU7的设计理念、外形设计、空间布局、内饰配置,以及性能等方面,并重点讲解了YU7搭载的创 新技术,包括笼式车身升级、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小米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 特别是在辅助驾驶方面,雷军并未用过多篇幅展开讲解,只是介绍了这套系统搭载的硬件配置,讲解中并未涉及软件系统,同时也没有提及辅助驾驶可实现 的具体功能。 实际上,自4月以来,小米汽车关于"智能驾驶"的营销就开始降温。整个4月,小米汽车在官方微博中只提及了两次"智驾/智能驾驶"。相比之下,仅3月份, 小米汽车的官方微博中,就有6条提到"智能驾驶"。 5月初,有网友发现,小米汽车的宣传物料上,其智能驾驶功能已更改了宣传术语,将原有的"智驾"更改为"辅 ...
AEB强制标配引领汽车安全变革,图达通等激光雷达厂商或将迎来爆发
IPO早知道· 2025-05-22 22:09
政策推动AEB强制标配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 标志着中国AEB将从"自愿安装"进入"强制标配"阶段 [1] - 政策将带动智能辅助驾驶产业链的感知、决策、控制环节发展 激光雷达作为关键零部件有望迎来爆发 [1] - 国际保险巨头瑞士再保险2024年研究表明 配备激光雷达的车辆可多避免25%碰撞事故 缓解事故影响能力提升29% [1] 激光雷达技术优势 - 激光雷达在强光、隧道逆光、黑夜等场景下不受光照条件影响 可实现精准探测 优于纯视觉方案 [3] - 视觉方案依赖大量场景数据积累 对未经算法训练的不规则物体或异常场景存在失灵风险 激光雷达通过反射光脉冲输出三维空间数据 具备高精度测距和速度计算优势 [3] - 激光雷达提供的深度信息对降低AEB误制动率至关重要 能实现多信息冗余校验 [3] 主机厂应用与市场趋势 - 蔚来全系车型标配激光雷达 其数据显示激光雷达帮助车主平均事故损失降低25.2% [2] - 主机厂将激光雷达下探至十几万元级车型 推动"安全平权"落地 消费者认知和青睐度持续提升 [1] - 图达通自2022年起作为蔚来独家供应商提供高性能激光雷达 新款ES6、EC6发布会重点强调激光雷达对汽车安全的价值 [2][3] 行业挑战与机遇 - 当前主流AEB方案为视觉+毫米波雷达 价格区间在几百元到数千元 激光雷达需突破成本瓶颈以提高渗透率 [4] - 乘用车是"需求驱动"市场 AEB强制标配或带动L2及L2+功能(如ACC、LCC、APA、NOA)渗透率扩大 激光雷达可能受益 [4]
历史性突破!比亚迪在这一市场,首次超过特斯拉!
中国经济网· 2025-05-22 21:51
比亚迪欧洲市场表现 - 4月在欧洲市场电动车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新增登记销量7231辆,同比增长169%,跻身电动汽车销量前十大品牌 [1] - 总销量(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跃升359%,相比特斯拉的销量优势更为明显 [3]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27.2万辆,同比增长41.26%,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 [3] 特斯拉欧洲市场表现 - 4月登记销量同比大跌49%,排名倒退一位 [3] - 瑞典销量同比骤降81%,德国销量几乎减半 [4] - 在华销售同比下降6%,连续7个月同比下滑 [4] 市场竞争格局 - 比亚迪凭借规模化"智驾平权"策略,将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下沉至7万元级市场 [3] - 特斯拉依靠FSD技术溢价维持中高端定位 [3] - 比亚迪的竞争对手已不仅是国内车企,而是作为中国车企代表与特斯拉展开竞争 [3] 行业影响 - 分析师认为这是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分水岭,尽管月度销售总量差距不算巨大,但影响巨大 [3] - 国内涉及智能辅助驾驶业务的上市公司至少300家 [3] - 比亚迪庞大的销量为其辅助驾驶发展提供了数据基础 [3] 外部因素 - 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欧洲销量下降与经济疲弱有关,并称所有车企都面临同样情况 [4]
半两财经|小米公司发布新车YU7 雷军:7月正式上市时公布价格
搜狐财经· 2025-05-22 21:51
5月22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首款SUV车型小米YU7。不 过当天并未公布价格,雷军表示,小米YU7将于7月正式上市发布。 雷军说,小米汽车SU7 2025年累计交付258000台;4月交付超28000台。 此次新发布的SUV车型小米YU7,全系超长续航、全系标配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全系标配连续阻尼可变减振 器、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小米YU7有三种版本:小米YU7超长续航后驱;小米YU7 Pro超长续航四驱;小米YU7 Max超长续航高性能四驱。 续航方面,小米YU7续航最高达835km。 小米YU7 Pro CLTC续航里程770km,15分钟最快补能620km。 小米还透露了辅助驾驶进展: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最远有效点云距离可达200m;全系标配4D毫米波雷达,提升雨 雾天气穿透识别能力;应用摄像头ALD镀膜技术,有效减少眩光、鬼影;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实现更智能、更安 全的辅助驾驶。 此次发布了三种颜色:宝石绿、钛金属色、熔岩橙,雷军表示,未来还将公布更多5种颜色。 当天雷军并未公布价格,雷军当天以Model Y、Macan电动版等车型做性能对比,并表示, ...
纯视觉向左融合感知向右,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博弈升级
36氪· 2025-05-22 11:35
特斯拉纯视觉方案 - 公司坚持视觉处理方案,目标是让人人买得起安全智能的产品[1] - 即将推出基于纯AI技术的通用型全自动驾驶(FSD)解决方案,延续2016年以来的视觉优先战略,完全抛弃激光雷达[1] - 方案仅依靠摄像头和自研芯片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连毫米波雷达也已弃用[4] - 视觉方案搭配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通过数十亿真实世界数据样本训练,实现多场景安全驾驶[4] - 公司认为先进技术不需要昂贵繁杂的传感器,纯视觉最贴近人类驾驶习惯,是自动驾驶的"第一性原理"[4] 激光雷达市场发展 - 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2024年同比增长68%,规模达6.92亿美元[1] - 中国激光雷达配置车型达94款,相比上一年度翻倍[1] - 激光雷达成本8年内降低99.5%,从数千美元降至200美元左右[1] - 行业认为激光雷达正从"可选功能件"进化为"必选安全件"[1] - 2024年高阶智能辅助驾驶进入20万元以内市场,激光雷达上车趋势明显[19] 技术路线对比 纯视觉方案 - 依靠摄像头捕捉RGB图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语义特征[6] - 最大优势是硬件成本低、系统集成简单,但依赖算法处理能力[6] - 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光照条件下可靠性面临挑战[6] - 需要处理大量图像数据,对系统算力和能耗要求高[6]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 结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8] - 激光雷达测距精度达厘米级,不受光照影响[11][12] - 摄像头提供丰富语义信息但受环境影响大[11][12] - 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表现稳定但分辨率低[11][12] - 多传感器融合可弥补单一传感器缺陷,提升系统鲁棒性[17] 市场应用差异 - 特斯拉FSD在北美渗透率超30%,但可能低估中国路况复杂性[7] - 中国车企针对"鬼探头""加塞"等本土场景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7] - 理想汽车CEO表示激光雷达在中国路况下可实现130公里/小时AEB功能,比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更远[16] - 华为、理想等企业认为L3/L4级自动驾驶必须配备激光雷达[13]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路线本质是"算法驱动"与"硬件驱动"的理念之争[16] - 特斯拉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全能算法,国内车企通过硬件堆砌安全冗余[16] - 行业正从"单车智能"向"系统智能"演进,结合V2X实现协同控制[19] - 智能辅助驾驶进入规模化普及阶段,安全是行业不可逾越的底线[20]
比亚迪行情:补贴拉满秦L DM-i只要5万多,海鸥降价9千硬刚竞品
车fans· 2025-05-22 08:29
比亚迪价格行情分析 核心观点 - 比亚迪全系车型切换至智驾版并加大优惠力度,叠加厂家置换补贴翻倍,落地价极具竞争力 [1] - 插混领域比亚迪成本与规模优势断层领先,秦L DM-i技术平台显著优于同行及自家早期产品 [6] - 智驾功能核心价值在于安全冗余而非单纯便利性,当前厂商宣传存在偏差 [6] 车型价格与优惠详情 秦L系列 - 智驾版全系终端现金优惠1万元,领先版指导价9.98万,分期+置换后落地价低至5.9万 [3] - 满油满电续航1500km,综合油耗2.4L,性价比突出 [4] - 80km超越版为家充首选,秦L产品力优于姊妹车海豹06(后者优先外观设计) [7][41] 秦PLUS系列 - EV 510KM领先版优惠1.1万至10.88万,DM 55KM领先版优惠0.8万至7.18万,分期/置换可再减1.7万-2.5万 [10] 元UP/元PLUS - 元UP终端优惠0.9万-1万,补贴后落地价可低于7万 [11] - 元PLUS智驾版定价低于上一代,430KM超越版优惠0.8万至11.48万 [14] 宋PRO/宋L - 宋PRO DM 75KM领先版优惠0.8万至9.48万,分期+置换后最低7.53万 [17] - 宋L DM-i智驾版终端降价2万,成本控制能力凸显 [20] 汉/唐系列 - 汉DM智驾版优惠1.2万-1.5万,汉L EV优惠0.5万 [22] - 唐DM-i终端优惠1.3万-1.5万,唐L系列优惠0.3万-0.5万 [25] 海鸥/海豚 - 老款海鸥优惠0.6万-0.9万,智驾版优惠0.2万 [30] - 海豚智驾版优惠1万-1.1万,自由版落地价9.48万 [32] 海豹06/宋PLUS - 海豹06 DM 80KM豪华版优惠1万至8.98万,与秦L相比更侧重外观设计 [41] - 宋PLUS DM智驾版终端优惠1.8万,预计月底达2万 [39] 行业竞争与产品策略 - 10万级纯电SUV市场竞争激烈,元PLUS面临银河E5/深蓝S05等竞品挑战 [14] - 插混领域比亚迪定价灵活性高,宋L DM-i短期内大幅降价反映成本优势 [20] - 智驾方案实际价值应聚焦安全冗余(如AEB、车道保持),而非过度宣传体验提升 [6]
【周度分析】车市扫描(2025年5月12日-5月18日)
乘联分会· 2025-05-21 16:34
1 本周车市概述 乘用车市场 - 5月1-18日全国乘用车零售93.2万辆,同比增12%,环比增18% [2] - 1-18日厂商批发85.8万辆,同比增18%,环比降2% [2] - 累计零售780.4万辆(同比+8%),批发932.6万辆(同比+12%) [2] 新能源市场 - 1-18日新能源零售48.4万辆,同比增32%,渗透率52% [2] - 新能源批发46.7万辆,同比增23%,渗透率54.4% [2] - 累计零售380.8万辆(同比+35%),批发444.8万辆(同比+40%) [2] 2 5月乘用车零售销量分析 - 第一周日均零售4.2万辆(同比-11%,环比+19%) [4] - 第二周日均6.1万辆(同比+30%,环比+44%) [4] - 第三周日均5.1万辆(同比+14%,环比+0%) [4] - 政策推动:厂商"一口价"策略、置换补贴及"0息"金融方案刺激消费 [5] - 新能源优势:自驾游需求提升,智能辅助驾驶和补能网络改善推动转型 [5] 3 5月厂商批发销量分析 - 第一周日均批发3.5万辆(同比+3%,环比-2%) [5] - 第二周日均4.8万辆(同比+44%,环比-2%) [6] - 第三周日均5.6万辆(同比+11%,环比-2%) [6] - 外部影响:关税压力导致江浙地区增速偏低,但内需政策支撑产业稳定 [6] 4 1-4月汽车产业数据 - 汽车生产1,012万辆(同比+11%),新能源440万辆(同比+44%,渗透率43%) [7] - 燃油车生产572万辆(同比-5%) [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汽车消费额下降0.5%,但4月单月增长0.7% [6] 5 二手车市场动态 - 1-3月二手车交易量461万辆(同比+0.2%),交易额3,032亿元(同比-3%) [7] - 3月新能源二手车渗透率达8.7% [7] - 政策推动:以旧换新政策超预期实施,部分地区提前完成补贴目标 [8] 6 动力电池产业 - 4月动力电池装车量54.1GWh(同比+52.8%,环比-4.3%) [9] - 磷酸铁锂电池占比82.8%(同比+75.9%),三元电池占比17.2%(同比-6.3%) [9] - 电池格局:宁德时代占比40%,比亚迪26.7%,头部企业集中度67% [10] - 技术趋势:125-140能量密度电池占比58%(同比+10pct)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