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搜索文档
新能源建设提速打造绿色航空新城
西安日报· 2025-07-11 16:27
绿色低碳经济国家战略 -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核心方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 - 西安航空城集团聚焦分布式光伏 储能 智慧供热等核心领域 成为区域低碳转型核心引擎 [1] 光伏发电业务进展 - 上半年分布式光伏业务新增并网8 41MW(累计60MW) 发电量达2860万度 新拓展项目2个共10 5MW [2] - 光储充一体化业务新中标综保区和翠林路光伏车棚充电桩2个项目 双创园储能项目加快施工 [2] - 多个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 包括陕重汽扩能新基地1 64MW屋顶光伏(累计发电24 105万度) 陕西通力2 6MW项目 西安银石0 7MWp项目 [2] - 光伏项目降低企业不可再生能耗 节约成本 优化能源结构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2] 新能源全产业链能力 - 航源公司取得电力设计乙级资质 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等多项资质 形成"投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能力 [4] - 未来将形成以光伏为核心 整合储能 充电桩 供冷供热等多种能源形式 重点培育EPC总承包 电力交易 绿证交易等轻资产业务 [4] - 采用"重资产+轻资产"双轮驱动模式 打造综合智慧能源生态 业务范围覆盖西北辐射全国 [4] 多元应用与区域拓展 - 建成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配套光伏车棚与储能系统 实现清洁发电 储能消纳 充电服务闭环运行 [5] - 完成首个省外EPC项目——甘肃轩辕•时代中心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扩大新能源"朋友圈" [5] - 呼应国务院对"工业园区多能互补"部署 构建多能互补 内外联动的绿色能源生态圈 [5] 未来发展目标 - 紧扣"双碳"目标 践行"绿色阎良"发展理念 打好"绿色能源牌" 助力建设世界一流航空新城 [6]
今年四川最大融资诞生,50亿
投资界· 2025-07-11 15:32
融资概况 - 永祥股份完成49.16亿元战略融资,投前估值达270亿元,投后估值超300亿元 [1][4][5] - 融资规模虽较原计划100亿元缩水一半,但仍为四川年内最大融资纪录 [2][5] - 领投方为工银金融资产和中信金融资产,共11家机构参与,包括银行系资管公司和产业基金 [5] 公司背景与业务 - 永祥股份成立于2002年,是通威股份光伏产业链核心子公司,拥有乐山、包头、保山、广元四大基地,高纯晶硅产能超90万吨 [1][7] - 2023年营收450.30亿元,净利润151.79亿元,但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9.9亿元 [7] - 公司为全球高纯晶硅龙头,2021年起连续多年市占率及出货量第一 [7] 行业与区域优势 - 乐山被誉为"中国绿色硅谷",晶硅年产能达38万吨,拉棒71GW,切片38GW,全球前十光伏企业有5家落户 [15][16] -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永祥与协鑫、晶科等企业形成10分钟产业圈,实现上下游高效协同 [16] - 乐山正布局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链,目标2027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16][17] 母公司通威股份 - 通威股份从水产饲料转型光伏,现形成"硅料+电池片+组件+电站"全产业链,市值超900亿元 [10] - 2023年刘汉元之女刘舒琪接任董事长,主导数字化转型并签订隆基绿能391亿元硅料订单 [11][13] - 公司组件出口70余国,覆盖户用、工商业及大型电站场景 [13] 四川新能源产业 - 四川已形成"成乐眉宜"光伏走廊,2024年新能源产业链营收约2350亿元(光伏1950亿元、风电250亿元、氢能150亿元) [18] - 乐山协同宜宾、自贡等地构成西南新能源制造高地,覆盖光伏、储能、氢能等多领域 [18]
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 锚定一流企业建设目标 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人民日报· 2025-07-11 13:01
新能源发展 - 新能源统调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37.2% [1][2] - 新型储能规模达245万千瓦,提前完成"十四五"电能替代目标 [2] - 实现可再生能源全额消纳,为全国能源转型贡献贵州电网力量 [2] 电网建设与技术创新 - 全面建成"三横两联一中心"500千伏主网架,实现与周边省份电力互联互济 [4] - 客户平均停电时长降至7.84小时,较2020年下降54%,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94.89% [4] - 自主研发电缆材料技术入选国家能源局重大技术装备,防冰减灾科研成果显著 [4] 数字化转型 - 建成南方电网首个"全自主可控电力营业厅",打造"都匀范式"业技融合样板 [5] - 建成近万个"零成本、快投运"业务场景,有功调控效率提升10倍 [5] - 实现全省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无人机自动驾驶巡检常态化运行 [5] 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 - 创新实施书记工作法,建成107间"南网知行书屋",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3] - 解决8个独立供电区和13个水淹区电价高、电能质量差等历史遗留问题 [3] - 通过"五交三直"跨省通道实现电力互联互济,供电可靠性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 [3] 营商环境与服务创新 - 创新推出"八享"服务策略,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刷脸办电""一证办电"全省覆盖 [6] - 建成省级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最大可控负荷规模达537.63万千瓦 [6] - "智慧车棚"实现居民小区充电设施100%执行居民合表电价 [6] 国企改革与管理提升 - 全面完成三项制度改革,绿电交易电量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35% [7] - 发布M-(19+1)S管理体系框架,建立战略性考核评价管理体系 [7] - 入选南方电网系统首批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企业 [7] 科技成果转化 - 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突破5000万元,连续3年营商环境测评居贵州省第一 [1] - 获批建设贵州省首个电力系统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5项 [4]
新华社丨“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输送天然气突破100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 2025-07-11 11:03
能源大通道建设成就 - "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 安全运行超2000天 [1] - 管道日均输气量超1.1亿立方米 年输气能力达380亿立方米 可满足1.3亿户家庭全年用气需求 [3] - 管道途经9个省区市 惠及沿线4亿多人口 保障东三省 京津冀 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供气稳定 [3] 技术创新与国产化突破 - 实现关键设备100%国产化 包括36台大功率压缩机组和核心控制系统 [3] - 突破零下40度高寒施工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3] - 首创0.3mm环焊缝裂纹检测和3mm针孔缺陷检测技术 [3] - 开发光纤预警 视频识别 无人机巡检等智能巡护技术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管理模式 [3] 管网互联与供应格局 - 与东北管网 西气东输系统互联 形成"全国一张网"供气格局 [5] - 2025年上半年向长三角输送157亿立方米天然气 占区域用气量33% [5] - 迎峰度夏期间日供气量达6000万立方米 同比增长4% [5] 生态效益与区域协同 - 1000亿立方米输气量等效种植8.2亿棵冷杉 净化空气4200亿立方米 [5] - 建立"补植复绿"机制 强化黑土耕地和河流穿越段环境保护 [5] - 推动沿线钢铁 化工等产业绿色升级 助力双碳目标 [5] - 串联东北振兴 京津冀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区域 [6]
向海图强风电再上新台阶
中国能源网· 2025-07-11 11:03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五大方向,明确要求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并规范海上风电建设 [1] - 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占全球50%,新增装机连续七年全球第一,产业进入全球引领阶段 [1] 海上风电产业规模与区域贡献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41.27吉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7.9%,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表现突出 [2] - 海上风电集群可满足沿海省份用电需求,带动制造业发展并促进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转型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2] - 华泰证券指出海工产业技术密集且附加值丰厚,是海洋经济动能的核心领域 [2] 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进展 - 2024年10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占比达55.8%,较2023年提升9.4个百分点,深远海风电建成5个漂浮式示范项目 [3][4] - 远景能源强调需突破风机全产业链技术,包括主轴承国产化、深远海系统解决方案及核心部件自研自制 [4] - 厦门大学研究显示海上风电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成熟,但需加强整机系统协同研发以提高可靠性 [4] 未来发展规划与产业协同 -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预测2030年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装机将超70吉瓦,2060年达136吉瓦,需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5] - 远景能源提出风储协同配置、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及绿色氢氨醇转化等协同发展方向,以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5] - 专家建议培育"风电+临港制造"新业态,推动能源产业与沿海工业协同布局,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6]
生物基产业迎接“春天”
中国化工报· 2025-07-11 10:40
生物基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生物基产业在政策与需求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 将向原料非粮化 产业规模化 应用场景多元化的全产业链协同方向升级 [1] - 生物基产品具有原料可再生 生产碳排少 能源节约等优势 有望持续替代化石原料 跨国化企如巴斯夫已将生物基材料纳入碳管理战略 2023年可持续发展销售额占比达41% 目标2030年提升至50%以上 [2] - 中国将生物基新材料列为"关键战略材料"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生产工艺提升 产品种类丰富 关键技术突破 应用领域涵盖塑料制品 纺织纤维 涂料等 [2] 生物基产业链发展挑战与建议 - 原材料成本 关键工艺技术 应用场景开拓制约行业发展 短期内难以撼动石油基产品主导地位 [3] - 发展建议包括:1) 原料非粮化转型 如阿科玛以蓖麻油生产生物基尼龙11 避免耕地竞争 2) 攻克关键技术 如东庚化工生物基弹性体性能提升且成本接近石油基 金发科技实现丁二酸和1 4-丁二醇产业化 3) 拓展应用场景 下游产业壮大将助推行业发展 [3] 生物制造未来六大发展方向 1) **生物燃料**:如生物航空煤油 凭借低碳环保 转型成本低特性逐步替代石油 [4] 2) **生物基化学品**:如丁二酸 戊二胺等 部分产品已显优势 如1 3-丙二醇生物法比石化路线能耗降40% 温室气体减排20% [4] 3) **生物基材料**:OECD预测2030年全球5%化学品来自生物制造 20%石化产品可被替代 替代率较当前不足5%有显著提升空间 [4] 4) **生物制药**:中国"十四五"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4] 5) **食品行业**:通过细胞工厂生产淀粉 蛋白等 满足营养需求 [5] 6) **酶制剂**:国内企业需向高端酶制剂领域突破以追赶国际领先水平 [5]
厦门国际银行助力中交一公局集团成功发行北交所首单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
和讯网· 2025-07-11 09:10
债券发行情况 -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助力中交一公局集团在北交所成功发行首单兼具"科技创新"与"绿色"双标识的公司债券 [1] - 该债券为北交所首单央企债券 发行规模3亿元 期限60天 票面利率1.6% 创交易所市场央国企短期公司债券票面利率历史新低 [1] -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参与认购6000万元 [1] 资金用途与战略意义 - 募集资金将全额投入绿色建筑领域 体现对国家"双碳"目标与交通强国战略的支持 [3] - 该行为基建领域科技与绿色转型提供金融支撑 [3] 科技金融发展 - 公司聚焦"2+3"重点产业方向 重点支持AI 集成电路 新能源 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截至2025年6月末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超百亿元 [3] 绿色金融进展 - 公司持续健全绿色金融工作机制 创新信贷产品 加强对节能环保 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支持 [3] - 截至2025年6月末 绿色贷款余额较2024年初增长近50% [3]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继续秉持服务首都经济 助力国家战略的使命 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4] - 计划为首都经济建设与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4]
潍柴:自主锻造“国产引擎” 加速挺进矿山深处
科技日报· 2025-07-11 07:47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历时10年投入1 2亿元研发国内首台甲醇燃料矿用挖掘机发动机 突破甲醇发动机抗机油乳化技术 低温冷启动技术 控早燃爆震技术等行业难题 [3] - 公司在2010年率先启动自主电控系统研发 经过700多天攻关成功开发中国首个高压共轨电控系统 目前已形成73款电控产品 市场配套量超330万台 [4] - 公司创新构建柴油 甲醇 天然气等多燃料动力平台 实现全场景解决方案国产化突围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国内重型矿山装备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 其凭借经验和技术优势导致设备售价和维修费用高昂 [2] - 矿山装备需承受-45℃至45℃极端温差 每天22小时重载作业 90%以上出勤率 30年服役周期 并面临高海拔 高粉尘 高强度振动三重考验 [2] - 矿用动力设备需满足峰值负荷状态工作 对热管理 材料强度 控制精度等要求远超常规运输设备 [2][4] 智能制造能力 - 公司建成全球首个发动机数字化无人工厂 每90秒下线一台发动机 加工自动化率100% 装配自动化率80% 物流配送自动化率100% [6] - 工厂实现关键过程100%在线检测 5G网络全覆盖 AGV调控零延迟 产品秒级换型 具备柔性化 敏捷化 数字化 智能化生产特征 [6] 市场应用与影响 - 公司甲醇燃料矿用发动机已交付新疆矿区 推动工程机械在"双碳"目标下的动力转型 [3][5] - 公司技术突破提升国内矿山行业整体竞争力 开辟绿色化 智能化发展新路径 [5]
规范有序建设海上风电
经济日报· 2025-07-11 05:56
政策支持与规划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1] -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优化发展方式 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 明确海上风电开发建设重点方向 [2] - 《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提出12项措施 规范用海管理 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 行业发展现状 - 2023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一半 2024年新增并网装机404万千瓦 累计并网容量4127万千瓦 连续4年全球首位 [1] - 辽宁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规模125万千瓦 江苏省项目总装机容量800兆瓦 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 [1] - 形成完整产业链 涵盖上游钢铁、高端材料、精密制造 下游海洋牧场、能源存储 以及人工智能、海洋工程、金融租赁等服务业 [1] 未来市场潜力 - 预测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达2亿千瓦 总投资约2.6万亿元 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 [1] - 政策推动产业从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布局优化 [2] 技术挑战与差距 - 产业链建设存在短板 供应链韧性不足 原创技术和前沿技术策源不足 [2] -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在大容量风机、远距离输电、深远海施工运维等领域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批量制造方面有较大差距 [2] 科技创新举措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兆瓦级风电机组、深远海安装运维、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 [3] - 鼓励产学研联合攻关 推动高端材料研发 提升功率半导体、高稳定性主控系统等核心部件性能 [3] - 三峡能源与产业链上游企业联合攻关深远海输电、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 [3] 产业链协同发展 - 推动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 促进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 如三峡能源等3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3] - 优化供应链管理 支持供应链协同创新 盐城形成"3小时供应链" 95%风机零部件在江苏省内集成供应 [3] 安全管理提升 - 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安全协调机制 加强能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港航、应急等部门协同合作 [4] - 建设远程监控平台 布设小物标雷达、水文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围栏等感知设施 漳州海事局通过电子围栏和雷达设备实现三级预警监控 [4]
新能源发电装机扩容 清洁能源渐成“主力军”
证券日报网· 2025-07-10 21:15
电力需求与新能源转型 - 2025年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14 65亿千瓦 较6月底上升约2亿千瓦 创历史新高 较去年同期增长接近1 5亿千瓦 [1] - 2025年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突破45% 清洁能源加速向"主力电源"转型 [1] - 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突破10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5% 全国总装机容量预计达39 9亿千瓦 [2] 新能源技术与政策支持 - 风电最大单机容量和光伏晶硅电池转化效率逐年提升 储能技术突破大幅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2] - 2025年初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出台 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 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2] - 新能源项目可报量报价参与交易或接受市场形成价格 政策为新能源项目收益保驾护航 繁荣绿电交易市场 [2] 电力系统挑战与创新 - 2025年夏季华东 华中等区域电网面临电力供需紧张局面 需构建"新能源+储能+数字化"新型电力系统 [3] - 清洁能源分布式和可再生特性成为保障电力安全关键 浙江 江苏等地催生"虚拟电厂+工业负荷聚合"商业生态 [3] - "移峰填谷+储能顶峰"多元化调节体系正在形成 [3] 资本市场与新能源融资 - 电力央企分拆新能源业务独立上市优化资本结构 降低资产负债率 如华电新能源集团登陆沪市主板 [4] - 2025年上半年多家电力上市公司完成定向增发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水电站等项目建设 [4] - 绿色债券 绿色电力ABS和REITs等融资工具日益凸显 绿色债券"专款专用"匹配绿色电力项目长期资金需求 [4] - 绿色电力ABS通过风电场 光伏电站未来现金流形成资产池 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4] - REITs允许绿色电力企业打包基础设施资产 发行基金份额募集资金 盘活存量资产 [4] 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 新能源发电装机扩容成为能源领域关键任务 资本通过多种创新方式赋能新能源领域 [5] - 资本推动新能源装机规模扩张 助力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