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合成生物学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工大纪晓俊等:合成生物学优化酵母代谢过程中的碳保存和碳固定
合成生物学优化酵母代谢过程中的碳保存和碳固定 - 文章核心观点: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优化酵母代谢途径,构建碳保存和碳固定系统,减少CO2排放并提高化学品生产效率[3][4][5] 酵母中碳保存系统构建 - 避免非必要脱羧反应减少碳损耗:通过非氧化糖酵解(NOG)途径避免丙酮酸脱羧,提高乙酰辅酶A衍生产物得率,如酿酒酵母β-法尼烯得率提升25%,解脂耶氏酵母油脂含量提升16.4%[10][11][12][13] - 强化天然羧化反应促进碳保存:通过丙酮酸羧化酶(Pyc)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强化天然羧化反应,如毕赤酵母苹果酸产量达199.4g/L,得率0.94g/g;解脂耶氏酵母丁二酸产量111.9g/L,得率0.79g/g[15][16][17] 酵母中碳固定系统构建 - 二氧化碳回用系统构建:通过卡尔文循环RuBisCo分支途径回用CO2,酿酒酵母乙醇得率提升15%,甘油得率降低86%[19][23][24] - 二氧化碳固定系统构建:在毕赤酵母中构建完整CBB循环实现自养生长,最大生长速率达0.018h-1;通过内共生体系统实现酿酒酵母以HCO3-为底物生产柠檬烯[25][26] 未来发展方向 - 开发碳固定途径关键元件,提高固碳效率[30] - 结合系统生物学等方法释放酵母天然碳固定潜力[30] - 构建光驱微生物固碳体系实现碳负性生产[30]
新型敷料使愈合率提高40%
科技日报· 2025-07-28 10:31
7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钟超 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整形科刘琰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一款基于生物 纤维素的新型止血敷料T-BC,为烧伤及复杂创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在《先进材料》上。 临床烧伤清创术中的出血控制一直存在挑战。传统电凝止血虽有效,但存在热损伤周围组织的风险 且操作效率低;而常用止血剂则普遍存在换药时易引发再出血、贴附性差和机械强度不足等问题。针对 这些痛点,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重组人源凝血酶通过特异的纤维素与结构域精准 结合,并将其锚定在生物纤维素基体上,构建出兼具止血与促愈合功能的一体化敷料T-BC。该敷料通 过促进新血管形成、调控炎症反应和重建皮肤组织结构三重协同作用,在分子层面实现了对伤口修复过 程的多方位调控,从而显著加速愈合进程。 在大鼠肝脏切口模型中,该敷料能在1分钟内实现快速止血。在模拟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大鼠实验 中,使用T-BC进行治疗的实验组,5天后伤口愈合率较对照组提高了约40%。 此外,该研究采用生物分子自组装技术,仅需通过温和的蛋白溶液浸泡即可实 ...
金达威,净利预增70%~100%!以合成生物布局新产品
公司业绩预测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2.21亿元~2.6亿元,同比增长70%~100% [1] - 扣非净利润预计2.2亿元~2.59亿元,同比增长70%~100% [1] - 基本每股收益0.36元/股-0.42元/股 [1] - 业绩增长主要源于辅酶Q10、维生素A及国内保健品业务销售增长 [1] 公司业务结构 - 主要从事营养保健食品原料、终端产品及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3] - 保健食品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主要在境内,出口比例较高 [3] - 保健食品终端产品生产、销售和品牌运营主要在境外,境内通过跨境电商销售,增长态势明显 [3] 原料领域布局 - 以合成生物学为底层技术,规模化生产辅酶Q10、NMN、NADH、维生素K2、纳豆激酶、PQQ、DHA、ARA等产品 [4] - 利用合成生物学布局新产品,如虾青素、藻油EPA、肌醇、泛酸钙、生物代糖系列等 [4] - 化学合成原料产品主要为维生素A、维生素D3等,同时生产医药原料如吡喹酮、丙氨酰谷氨酰胺等 [4] - 辅酶Q10市占率全球第一,具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 [4] - 通过研发和技改降低虾青素、DHA、EPA等产品的生产成本 [4] 保健食品终端领域 - 拥有Doctor's Best、Zipfizz两大品牌,自有生产工厂VB提供胶囊、片剂和粉剂的生产加工服务 [5] - 覆盖保健食品上游原料供应、中游制剂生产、下游品牌运营及渠道布局,是全产业链公司 [5] - 未来将进一步打通上下游、境内外,提升国内市场份额 [5] 国内保健品业务策略 - 根据行业特性、市场需求及品牌定位,制定产品策略和供应链保障 [6] - 利用数据驱动与迭代升级,打造大单品或市场爆款产品 [6]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8] - 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的产业化进展和机遇 [8] - 同期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活动 [8][9]
张先恩/薛闯/袁其朋/王丹/杨世辉/姚远...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1+3"方向: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 [1] - 大会目标包括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产品生命力,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挖掘 [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和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等6家机构 [2] - 大会顾问专家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 [4][5] 产业化专家阵容 生物基化学品与材料 - 大连理工大学薛闯教授团队开发了高效纤维素产酶菌株,优化纤维素酶组成和产量,提升番茄红素等产品产量 [6] - 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教授构建了20余种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工厂,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香豆素等 [7][8] - 重庆大学王丹教授团队开发聚酰胺单体生物合成技术,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 [10][11] - 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团队布局非粮大宗醇酸生物制造管线 [12] 酶工程与生物催化 - 天津科技大学刘夫锋教授研究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应用于异麦芽酮糖绿色制造 [22][23] -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朱蕾蕾研究员开发工业酶分子改造技术,创制碳碳缩合酶等高性能酶 [26][27] 天然产物合成 - 华南理工大学李爽教授团队实现全生物基圆柚酮公斤级生产,以海带水解物为底物 [24][25] - 浙江大学于洪巍教授团队以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四大产品线为核心 [16][17] 大会议程 - 8月20日:产业高层座谈会(20+行业领袖)、生物制造青年论坛(20+场报告) [36] - 8月21日:开幕式、绿色化工与新材料论坛、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 [36] - 8月22日:AI+生物制造论坛、未来食品&农业论坛,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和合成生物创新展览 [37] 产业资源 - 大会发布《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收录500+上榜企业 [40] - 提供生物制造产业社群加入渠道 [42]
祁庆生教授:微生物的追风者
祁庆生的学术与科研生涯 - 祁庆生现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耕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及资源循环利用领域[1] - 1985年因偶然接触微生物学家王祖农的科普而对微生物学产生兴趣,考入山东大学微生物系[3][4] - 1992年硕士毕业留校,参与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置先进设备[6] - 1996年赴德国明斯特大学攻读分子微生物学博士,为成为合成生物学专家奠定基础[7] 科研成就与方向 - 2003年回国后聚焦合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微生物代谢工程及废塑料生物降解研究[9] - 2008年推动合成生物学在国内落地应用,是国内该领域早期开拓者[9] - 2018年牵头申请资源循环利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获1500万经费支持废塑料降解研究[11] - 将微生物技术与循环经济结合,实现塑料"解塑再用"和"变废为宝"[11] 教学与人才培养 - 指导硕博士160余人,培养出江南大学教授康振等国家级人才[13] - 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关注国家战略需求[15] - 强调"导师教导与学生努力"的双向奔赴模式,通过熬夜通宵等案例体现科研精神[13][14] 学科发展与战略 - 微生物学科在食品发酵、环境保护、生物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18] - 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需搭建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桥梁,推动技术转化[19] - 倡导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体现"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的价值观[19]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23]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涵盖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三大方向[23] - 配套活动包括青年论坛、产业座谈会、蓝皮书研讨会及科技成果展示对接[24]
南开大学转化!又一母乳低聚糖获数千万Pre-A轮融资!
公司融资情况 - 合生生物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由渤海创富证券投资有限公司领投 天津海泰海河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和天津科创天使投资有限公司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技术创新 探索营养健康领域新趋势 提供更优质的健康营养解决方案 [1] 公司背景与技术优势 - 公司成立于2023年8月 是南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拥有国际领先的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团队 团队深耕领域近30年 [2] - 核心技术包括高性能合成基因元件挖掘 基因组编辑 蛋白高效表达 组学分析及菌元结合技术 覆盖"食医美安"需求 [2] - 搭建"DBTL"技术平台 结合自主基因元件数据库和AI算法 致力于打造高生产力微生物菌株 [2] - 已开发多款商业化合成生物学产品 具备益生菌元结合 功能性食品 特医食品等全链路技术能力 [2] 核心产品与研发进展 - 母乳低聚糖(HMOs)为核心赛道 技术源于国家重点973计划 2016年首次合成HMOs并获2´-FL工业菌株发明专利 [3] - 已获得2´-FL 3-FL 3´-SL等8种HMOs工业菌株构建技术专利 另拟申请十余项专利 [3] - 产品纯度达98.98% 远高于国内外质量标准 完成小试 中试和规模化生产布局 [3] - 开展HMOs在肠道微生态 免疫平衡 疾病干预等前沿应用研究 覆盖婴配食品 特医食品 功能性食品及药品领域 [4] 行业会议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 聚焦AI+生物智造 绿色化工 未来食品 未来农业等赛道 [6] - 大会包含生物制造青年论坛 产业高层座谈会 蓝皮书闭门研讨会及科技成果展示对接等活动 [6][7] - 同期举办《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研讨会 生物制造创新展览等专项活动 [7]
江大高聪副研究员: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创制 @SynBioCon 2025大会
生物塑料市场概况 - 目前市场上代表性的生物塑料包括PBAT、PLA、PBS、PA、PTT和PET等,约占生物塑料总市场份额的65% [1] - 构成这些生物塑料的单体主要包括1,4-BDO、1,3-PDO、己二酸、丁二酸、戊二胺、戊二酸、乳酸、对苯二甲酸等 [1] - 预计到2025年,生物塑料的年市场份额将增加到总塑料市场份额的18% [1] 微生物生产塑料单体的优势与挑战 - 利用微生物生产塑料单体具有条件温和、环境友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1] - 挑战包括:①原材料利用效率低 ②单体合成效率差 ③环境耐受程度较弱 [2] - 部分单体如丁二酸已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1] 江南大学团队的技术突破 - 江南大学刘立明教授、高聪副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高产1,3-丙二醇、丁二酸、戊二胺等塑料单体的关键技术 [3] - 团队实现了1,4-丁二醇1555 mg/L的高效生物合成 [4] SynBioCon 2025大会信息 - 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等方向 [10] - 江南大学高聪副研究员将在「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场分享《塑料单体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创制》 [4] - 大会将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活动 [11]
投资1亿元!云洛生物年产855吨绿色活性原料项目(益生菌、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玻色因、葡萄糖酸)
山东云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 - 公司拟新建年产855吨绿色活性原料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占比7.5%,建设周期1年 [2] - 项目通过租赁厂房并新增设备实现达产,产品包括1吨益生菌剂、5吨麦角硫因、126吨依克多因、250吨玻色因及473吨葡萄糖酸 [2] - 所有产品均执行企业标准并外售,母公司上海云洛生物技术以合成生物学为核心,覆盖天然香料、化妆品原料、医药中间体等领域 [3]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将于2025年8月20-22日在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及农业三大方向 [5] - 议程包括开幕式、3场专题论坛及闭门研讨会,同期举办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青年论坛及科技成果展览 [6] - 活动由DT新材料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协办,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及产业化全链条 [5][6] 行业动态 - 会议将发布《2025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蓝皮书》,并推出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 [6][8] - 特色专场包括20+场青年创新报告,旨在挖掘生物制造领域新技术与产品转化潜力 [6]
即将发布!「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地图2.0」,欢迎上榜/领取!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达到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1] - 预计到2030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2.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16.8% [1] 合成生物学产业地图与会议 - DT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产业地图(2023年)」,包含300+上榜企业名单 [1] - 即将在8月20-22日浙江宁波举办的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上发布「中国合成生物产业分布图(2025版)」,涉及500+代表性生物制造企业 [1][9]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五大方向 [9] 产业活动与参与方式 - 参与大会的代表可现场免费领取价值499元的产业地图 [6] - 经审核上榜的生物制造企业可扫码报名领取纸质版本 [4][6] - 在榜/上榜企业可免费申请入驻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新品库 [6] 大会背景与支持 - 大会由DT新材料主办,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酶赛生物协办 [9] - 获得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专业组织支持 [9] - 致力于促进产品规模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9]
凯赛生物:如果合成生物是未来的石油,凯赛能否成为它的中石化?
搜狐网· 2025-07-25 10:43
行业定位与公司独特性 - 合成生物学是将DNA当作代码、微生物作为工厂的新兴制造方式,可能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1] - 凯赛生物是少数实现"菌种工程+发酵工艺+材料量产"工业级落地的上市公司,具备从基因到大宗材料的全链条能力[1] - 公司定位为全球合成生物工业化稀缺样本,是第一批实现生物基材料万吨级量产的企业[5] - 商业模式不依赖授权或补贴,已形成自研、自产、自销的闭环盈利体系[1][4] 技术核心壁垒 - 自主菌种构建能力:从基因序列起步开发工程菌,拥有设计-筛选-优化-放大的完整链条[4] - 工业发酵能力:突破实验室到万吨级的生产瓶颈,具备长周期、深发酵、高产率的稳定放大工艺[4] - 工程体系集成力:覆盖菌株、工艺、反应系统到后处理的全链条优化,持续降低单位成本[4] - 研发投入占比稳定在6-8%,保持技术领先性[6][8] 产品与商业模式 - 主力产品线包括生物戊二胺(全球供应主力)、生物长链二元酸及生物基壬二酸等高级脂肪酸原料[4] - 商业模式核心是通过生物路线规模化替代化石原料,客户为工业材料公司,转单成本高、粘性强[4][5] - 2025Q1营收7.76亿元(同比+13.33%),净利润1.37亿元(同比+30.11%),毛利率稳定在35-45%区间[7][8] - 产品出口比例高,客户分布在中美欧日韩等工业强国,订单来自全球特种尼龙与化工巨头[5] 财务与运营特征 - 固定资产占比高但现金流自我循环,应收账款周期短、库存周转快[6][8] - 资产负债率维持合理区间,扩张依赖自有资金而非举债[8] - 2024年癸二酸产线投产推动产能释放,安徽复合材料公司成立显示产业链整合加速[8] - 经营特征为"不性感但稳健",适合长期复利增长视角[6][7] 长期竞争优势 - 技术飞轮:工艺系统支持新产品线延伸,覆盖戊二胺→长链二元酸→尼龙→生物可降解塑料多条路线[6] - 客户护城河:化工品认证壁垒高,客户关系维持周期长[6] - 产能护城河:生物发酵需菌种稳定+工艺可控+放大验证,形成技术+资金+时间复合壁垒[6] - 行业定位为"替代石化+减碳路径"的核心参与者,发展节奏慢但确定性高[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