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荒
搜索文档
政府债加快供应 缓解市场“资产荒”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31
政府债券发行概况 - 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序发行,均为20年期及以上品种,为市场提供安全且收益相对更高的资产 [1] - 第二只超长期特别国债(24特别国债02)于5月29日上市交易,银行间市场成交557笔,最新成交利率2.46%,低于票面利率3个基点 [2] - 交易所市场上,上交所上市的24特国02上涨0.59%至100.59元,深交所上市的特国2402上涨0.07%至100.07元 [2] - 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计划从5月持续至11月中旬,呈现匀速发行特征,6月、8月、10月每月发行4只,7月、9月每月发行3只,5月和11月每月发行2只 [2] -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同步加快,5月已发行和计划发行的地方债合计9035.95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月最高值 [2] 政府债券供给节奏 - 超长期特别国债基本为匀速发行,发行节奏相对平稳 [3] - 预计年内5月、8月、11月或为政府债券供给高峰期,单月净融资额可能超过1万亿元,主要基于一般国债发行量在5-11月相对回落而12月回升、新增地方债在5-12月发行保持匀速的假设 [3]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债加快供应有助于缓解债市面临的“资产荒”压力 [1][4] - 在实体融资需求偏弱、城投平台融资收缩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对高息资产需求旺盛,足以消化政府债券供给增量 [4] - 新发超长期债券提供安全且收益相对更高的资产,有助于缓解当前债市“资产荒”,前期因机构欠配导致的利率过度下行或面临修复 [4] - 特别国债可通过柜台分销和交易,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收益相对更高的超长债对个人投资者的吸引力上升 [4]
债市持续释放强监管信号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8
债券市场表现 - 8月9日债券市场继续下跌,长债价格跌幅更大,3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跌0.21%,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跌0.20%,5年期和2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分别跌0.11%和0.04% [1] -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全线上行,30年期国债活跃券"230023"收益率上行2.5基点至2.38%,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04"收益率上行3基点至2.20%,7年期国债"240013"收益率上行5.4基点至2.07% [1] 监管态度与市场影响 - 债市连续下跌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有关,交易商协会查处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在国债交易中的违规行为,包括出借债券账户和利益输送,并将严重违规机构移送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行政处罚 [1] - 持续释放的强监管信号引导收益率上行,10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阶段性底部基本确定 [2] 流动性情况 -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7597.6亿元,净回笼量为3月初以来单周新高 [2] - DR001加权平均利率上行约10基点至1.79% [2] 市场分析与预期 - 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出现波动,带动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上行,政府债券加快发行可能改变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并影响债券定价 [2] - 基本面对债市形成支撑,"资产荒"持续深化,债市中长期趋势难言逆转,但央行借券卖债落地、政府债供给放量和增量政策加码可能对债市产生扰动 [2] - 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醒公众投资者理性评估市场风险,当前低长债收益率不可持续,未来利率回升将导致债券价格下跌,资管产品净值可能回撤 [3]
今年以来长债收益率持续下行 短期或维持区间震荡格局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8
债券市场收益率走势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2.5601%大幅下行至8月23日的2.1547% [1] - 5月末以来收益率持续低于2.3% 8月呈现2.1%-2.3%区间震荡态势 最低报2.1277% 最高报2.2508% [1] - 收益率区间震荡体现多空力量相互作用 "资产荒"推动利率下行而财政发力预期抬升利率 [1] 收益率变动驱动因素 - 金融市场"资产荒"现象凸显 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且利率债供给不足导致合意投资标的稀缺 [1] - 成交量呈现冲高回落特征 整体形成"量缩价稳"状态 [1] - 央行关注长期收益率偏离合理中枢问题 6月下旬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2%创20年新低 [2] 政策层面响应 - 央行多次强调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 提示资管产品收益率回落风险 [2][3] - 央行7月1日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必要时将择机在公开市场卖出以平衡债市供求 [2] - 央行需关注非银主体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 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2] 债券市场未来展望 - 预计债市维持区间震荡格局 收益率单边下行概率较低 [3] - 短期内债券市场波动可能加大 长期看供需格局将趋于均衡 [3] - 随着经济稳步恢复和政策效果显现 债券市场整体将平稳运行 [3]
短债锁利权益突围 理财公司应对降息策略曝光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23
央行降准降息对理财产品资产端收益率影响 - 短期影响有限 长债利率震荡回升 同业存单利率上行[1][2] - 长期下行趋势明确 底层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 降准释放流动性推动债券价格上涨 收益率下滑[1][4] 存款利率下调引发的市场变化 - 国有大行提价发行同业存单 1年期发行利率从5月20日1.64%升至27日1.7%[3] - 存款向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转移 市场流动性呈现分层 非银宽裕 国有大行紧张[3] - 6月同业存单到期规模4.08万亿元 为年内峰值 银行提前加大发行力度导致短期供需失衡[3] 理财公司资产配置策略调整 - 优先布局同业存单 短期信用债等短债资产锁定当前高利率[1][5] - 增加多元资产配置 通过固收+策略对冲收益率下滑 +部分包括股票 期权 ETF 黄金[6] - 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但当前对权益市场投资仍较为审慎[6] 同业存单市场动态 - 国有大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上升 配置价值上升[2][3] - 同业存单利率上行至1.7%附近 相较1年期国债更具吸引力[6] -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落地后 银行自营投资长期限同业存单风险资本提升 需求向理财公司迁移[6] 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业绩基准变化 - 多家理财公司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部分产品下调幅度超100个基点[8] - 中银理财稳富产品业绩基准从1.70%-3.20%下调至1.10%-3.10%[9] - 兴银理财天天万利宝产品业绩基准从2.1%-4.05%调整为1.5%-2.5% 上限下调155个基点[9] 行业展望与投资建议 - 2025年理财市场将面临资产荒严峻挑战 优质资产供需缺口扩大[8] - 建议投资者优先布局短债类短期限固收产品锁定当前高利率[9] - 长期建议通过长期限理财产品提前锁定优势利率 平滑短期净值波动[9] - 适当加强多元化资产配置 低风险资金关注现金管理类产品 高风险资金可配置权益类资产[10]
逆袭!创十年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8-08 14:37
可转债市场表现 - 中证转债指数盘中一度涨至46956点创十年新高年内累计涨幅达1274% [2] - 十多只可转债主题基金年内净值增长率超15%其中南方昌元可转债A业绩达2478%暂列第一博时转债增强A等基金净值增长率均在20%左右 [2] - 博时可转债ETF年内业绩为1229%海富通上证可转债ETF净值增长率为923% [2] 市场驱动因素 - 当前利率环境影响转债需求端较强市场向下托底力量较强有较高安全边际 [2] - 资产荒逻辑下兼具债底保护和股性弹性的可转债持续受资金关注 [1] - 银行转债加速转股/到期供给收缩对市场形成支撑 [4] 后市展望 - 可转债估值处于近3~4年区间中偏高水平若回落到区间下沿为加仓窗口 [3] - 转债蕴含三阶段机会:低价转债折价修复→平衡型转债估值扩张→高波动高收益阶段 [3] - 短期重点关注光伏生猪养殖等板块大盘标的及中小盘高YTM转债 [4] 配置策略 - 当前配置以中低价品种为主包括纯债溢价率低转债和双低转债 [3] - 采用双低择券策略逢跌逐步加仓低估值平衡偏股转债 [4] - 科技自主可控为新布局方向等待新消费创新药情绪降温后机会 [3]
农行登顶A股“市值之王”?大行AH股分布比例差异大:农行91%股本在A股,建行92%股本在港股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07 15:03
农业银行A股市值登顶 - 农业银行A股总市值达2.11万亿元,首次超过工商银行的2.09万亿元,成为A股新任市值冠军 [1][3] - 年初市值前三为贵州茅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当前排位变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贵州茅台 [1] - 截至8月7日13:45,农业银行A股涨1.51%,工商银行涨0.90,农业银行市值保持领先 [2] 银行股整体表现强劲 - 中证银行指数年内上涨13.42%,近三年累计上涨近45% [6] - 国有大行A股市值较年初增加约1.2万亿元,其中农业银行贡献4086亿元,工商银行贡献2265亿元 [7] - 近三年国有大行A股市值合计增加约3.5万亿元,农业银行增加1.2万亿元,工商银行增加9086亿元 [7] 个股股价涨幅对比 - 农业银行年内股价上涨29.54%,居国有大行首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上涨16.85%、14.11%、8.98%、7.32%、4.55% [6] - 近一年、两年、三年农业银行涨幅分别为49.41%、105.53%、171.62%,均领先其他大行 [5][7] - 7月11日至7月底中证银行指数下跌7.27%,农业银行逆势上涨1.95%,为42只银行股中唯一上涨个股 [7] 总市值与股本结构差异 - 工商银行总市值2.57万亿元仍居首,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总市值分别为2.26万亿元、1.94万亿元 [1][9] - 农业银行A股占总股本比例约91%,为国有大行最高,建设银行仅约8%,导致其A股市值仅2029亿元 [1][9][11] - 国有大行总市值较年初增加1.6万亿元,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增量最大,分别为4299亿元、4102亿元 [12] 财务与资产质量表现 - 一季度六大行资产规模总额208万亿元,较年初增速2%~6% [8] - 农业银行不良率下降0.02个百分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均下降0.01个百分点 [8] - 六大行中仅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保持正增长 [8] 行业背景与资金动向 - 银行股低估值、高股息特性吸引避险资金,尤其在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下 [5] - 公募基金考核制度改革、险资收益考核长期化及国债利息征税恢复利好银行股 [6] - 财政部通过特别国债注资5000亿元,四大行完成5200亿元定增 [8] 港股市场表现 - 年内港股建设银行涨近31%,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涨幅24%~26% [11] - 近三年六大行H股涨幅中位数约95%,农业银行以151%涨幅居首 [12] - 建设银行H股涨幅105%,表现仅次于农业银行 [12]
农业银行亮了!回调半个多月的银行股反弹,对债券替代性如何?
第一财经· 2025-08-06 14:05
银行板块近期表现 - A股银行板块在8月5日震荡走强,中证银行指数全天涨1.6%至8087.4点,个股全线飘红,浦发银行以4.72%涨幅领涨,农业银行股价续创新高至6.54元/股 [5] - 银行板块此轮反弹始于上周五,中证银行指数3个交易日累计上涨2.63%,跑赢大盘约1.4个百分点,浦发银行、青岛银行等股份行及区域银行涨幅居前 [5] - 7月中旬至7月底银行板块经历回调,中证银行指数累计下跌7.27%,农业银行是42只银行股中唯一逆势上涨1.95%的个股 [6] 国有大行市场表现 - 年初以来农业银行以27.98%涨幅位列上市银行第4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上涨16.85%、14.82% [6] - 国有大行市净率在0.69-0.87倍之间,农业银行最高(0.87倍);股息率除建设银行外均在3%以上,工商银行以3.97%居首 [6] - 港股市场国有大行表现强劲,建设银行年初以来上涨31.97%领涨,农业银行涨超28%,其余大行涨幅均超20% [7] 银行股投资吸引力 - 资产荒背景下银行股稳定分红具有吸引力,回调后性价比提升,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税增强银行股相对债券的替代优势 [10] - 保险资金增持银行股热情高涨,年内举牌次数超20次,平安人寿7次举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银行股 [11] - 银行股股息率中位数保持在4%左右,近9成个股股息率超3%,较国债收益率仍具优势 [11] 行业基本面展望 - 上半年银行业绩预计较一季度改善,上市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将分别实现持平和1%增长 [13] - 已有5家银行发布业绩快报,其中3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双位数增长且增幅超过16% [13] - 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实施促使险资增持低估值银行股,部分银行股价格不足净资产一半时可带来100%账面盈利 [13]
难寻“代餐”!中小行做债热情再升温,7月城农商行现券交易额创年内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8-06 00:16
城农商行债券交易动态 - 城农商行现券成交金额在经历4月、5月连续环比下滑8.6%和7.9%后,于6月、7月分别环比增长13.5%和5.7%,7月成交金额达17.24万亿元,创年内新高[2][5][9] - 今年3月城农商行现券成交金额突破17万亿元,环比大幅增长42%,成交笔数近35万笔,环比增长30%[3] - 截至今年6月末,中资中小银行债券投资金额达46.44万亿元,自去年6月以来连续12个月上升,今年以来余额增加3.6万亿元[2][7] 债券交易行为驱动因素 - 城农商行现券交易频繁的驱动因素包括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信贷投放缩量、大行下沉挤压及跨区展业受限,债券投资收益成为弥补存贷款利差收窄的核心手段[2] - 在信用风险偏好下降背景下,中小银行倾向于配置流动性强、风险权重低的利率债或高等级信用债,债券投资占用资本较低,是扩大资产规模的良好举措[9] - 优质信贷资源集中于大行和头部股份行,中小行获得优质对公贷款项目机会相对偏少,近两年债券市场牛市走势使其交易与投资债券成为理性选择[9] 市场表现与机构观点 - 4月至5月债市陷入震荡行情,4月1日至4月9日因外部政策冲击长债收益率下行近20bp,但多数银行机构在4月、5月为债券净卖出方,仅农商行在5月净买入1161亿元[6] - 商业银行整体资产负债表面临压力,净息差下降和不良率上升的剪刀差挑战利润增长,同时需支持实体经济及政府债券发行,掣肘其资产摆布计划[6] - 央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指出中小银行债券投资对市场起稳定器作用,但需保持合理度,把握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12] 未来趋势展望 - 分析机构预计下半年中小银行买债趋势将延续,作为债市稳定器,农商行逢调买入的配置思路可阻止债市收益率上行,下半年增配力度将显著提升[11][13] - 中小银行面临存款增速大于贷款且增速差拉大的状况,存贷增速差由1月的0.39%抬升至6月的2.90%,资产荒持续将驱动其增加债券配置[13] - 面对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及收益空间压缩,中小行或减少对利率债的新增配置,转向信用债、同业存单等资产,并需从交易型向配置型转变[11]
难寻“代餐”!中小行做债热情再升温 7月城农商行现券交易额创年内新高
华夏时报· 2025-08-05 23:04
中小银行债券投资趋势 - 城农商行现券成交金额在经历4、5月环比下滑8.6%、7.9%后,6、7月分别环比增长13.5%、5.7%,7月达17.24万亿元创年内新高[1][2][4] - 中资中小银行债券投资金额逐月增加,6月末达46.44万亿元,较去年6月以来连续12个月上升,今年以来增加3.6万亿元[1][5] - 3月城农商行现券成交金额突破17万亿元环比增长42%,成交笔数近35万笔环比增长30%[2] 债券投资驱动因素 - 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信贷投放缩量、大行下沉挤压、跨区展业受限是城农商行加大债券投资主因[1] - 利率债资本占用少风险可控,债券投资收益是弥补存贷款利差收窄核心手段[1] - 优质信贷资源集中在大行,中小行更倾向配置流动性强、风险权重低的利率债或高等级信用债[7] 市场表现与机构行为 - 4月大型商行/政策性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债券净买入规模分别为-5224亿、-7727亿、-8122亿、-1548亿、-257亿元[4] - 5月农商行净买入1161亿元债券,其他机构均为净卖出[4] - 4月初因特朗普关税政策长债收益率下行近20bp,此后债市陷入长时间震荡[4] 配置策略变化 - 农商行可能减少利率债新增配置,转向信用债、同业存单等资产[10] - 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叠加债牛"歇脚",中小行需从交易型向配置型转变[10] - 中小行存款增速(8.96%)持续高于贷款增速(6.06%),存贷增速差由0.39%升至2.90%[12] 未来展望 - 下半年小行买债趋势不改,增配力度将显著提升,长久期利率债继续成为主要配置品种[11] - 农商行逢调买入配置思路可阻止债市收益率上行,卖出老券兑现浮盈对市场扰动有限[11] - 资产荒持续背景下,预计农商行下半年会再度增加债券配置[12]
农业银行亮了!回调半个多月的银行股反弹,对债券替代性如何?
第一财经· 2025-08-05 20:35
银行股近期表现 - 银行板块8月5日震荡走强 中证银行指数全天涨1.6%至8087.4点 个股全线飘红[2] - 浦发银行以4.72%涨幅领涨 齐鲁银行涨近3% 超10只个股涨幅超2% 农业银行股价创6.54元/股新高[2] - 此轮反弹始于上周五 中证银行指数3个交易日累计涨2.63% 跑赢大盘1.4个百分点[2] - 7月11日至7月底银行板块经历回调 中证银行指数累计下跌7.27% 同期上证指数上涨1.81%[3] 个股表现分化 - 农业银行是42只银行股中7月回调期间唯一上涨个股 逆势上涨1.95%[3] - 年初至8月5日农业银行以27.98%涨幅位列上市银行第4 仅次于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厦门银行[3] - 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A股股价最高报9.64元/股 交通银行与工商银行股价分别为7.77元/股和7.76元/股[3] - 国有大行市净率在0.69-0.87倍之间 农业银行最高(0.87倍) 交通银行最低(0.69倍)[3] 股息率与港股表现 - 5家国有大行股息率超3% 工商银行最高达3.97% 中国银行3.79% 农业银行3.7%[3] - 港股国有大行年初以来涨幅显著 建设银行涨31.97% 农业银行涨超28% 最低的交通银行涨近20%[4] - 农业银行是唯一AH股溢价率上升的国有大行 最新溢价率33.71% 较年初提升3.5个百分点[4] 债券征税政策影响 - 8月8日起新发行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银行自营投资票息部分税率6% 资管产品税率3%[5] - 据财通证券测算 新规在2025-2027年带来的增量税收分别为321亿元/648亿元/988亿元[5] - 到达稳态后年财政收入增加约2086亿元 按11.3%债券余额增速测算 2035年增量税收可达6576亿元[5] 机构配置动力 - 保险资金年内举牌超20次 超去年全年 银行是被举牌最多行业 平安人寿7次举牌银行股[6] - 险资增持对象以H股为主 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被密集增持[6] - 7月财政部调整险资考核方式 增加三年周期(50%)和五年周期(20%)指标权重[7] 业绩预期改善 - 上半年上市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同比预计持平和增长1% 较一季度(-2%和-1%)改善[8] - 已披露业绩快报的5家区域性银行中3家实现归母净利润双位数增长 增幅超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