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1,关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6-10 08:18
政策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加速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1][2] - 政策核心内容为场景验证驱动技术攻关与商业闭环 包括结对攻关、场景应用验证、完善标准及评价体系三大方向 [3] 政策具体措施 - 开展结对攻关 针对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场景 围绕失能照护、情感陪护等五大需求 组建"企业+养老机构"联合体 攻克安全性、可靠性等短板 [3] - 开展场景应用验证 居家场景需完成200户家庭验证并部署200台套以上设备 社区/机构场景需覆盖20个以上社区或养老机构并部署20台套以上设备 验证周期不少于6个月 [3] - 完善标准及评价体系 要求试点单位联合制定适老化、安全性评价标准 提升产品适老化、智能化和安全可靠水平 [3] 行业背景 - 中国老龄化持续深化 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 占全国人口的22% 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 失能老人照护需求迫切 [4] - 养老机器人市场面临两大核心问题:市场层面公众认知度低 老年人"不知用""不愿用" 产品层面价格较高且智能化不足 [4]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 占GDP的6% 预计2035年达30万亿元 占GDP的10% [4] - 养老机器人赛道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 预计2025年达500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4] 投资方向 - 政策以"真实场景+量化验证"打通技术到商业化的关键路径 养老机器人行业将从"概念创新"迈向"规模应用" [5][6] - 建议关注相关概念股:埃斯顿(002747SZ)、欧圣电器(301187SZ)、麦迪科技(603990SH)、汉威科技(300007SZ)、延华智能(002178SZ) [6]
场景试点开启 概念股异动,机器人养老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6:29
政策支持与试点计划 - 工信部与民政部推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试点,计划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部署不少于200台套应用验证 [1] - 政策明确养老机器人为智能养老设备核心方向,推动护理、康复、陪伴类机器人研发 [3] - 两部门计划围绕失能照护、情感陪护等场景开展研用结对攻关,家庭类需完成200户验证,社区/机构类需完成20个验证 [6] 老龄化现状与需求 - 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22%),65岁及以上2.2亿(占15.6%) [3] - 护工缺口高达数百万,公立养老院严重短缺,养老资源匮乏问题凸显 [3] -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推动需求爆发,养老成本高昂且医疗看护成本攀升 [3] 市场发展与规模 - 2023年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达250亿元,预计2030年普遍落地 [5] - 健康监测类产品渗透率预计10%,康复/护理/陪护类渗透率约5%,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万亿 [5] - 欧圣电气护理机器人2024年协议订单量同比翻4-5倍,此前年销量仅200台左右 [5] 行业动态与资本布局 - A股养老机器人概念股异动:欧圣电气涨超15%,信隆健康涨停,倍轻松等跟涨 [2] - 麦迪科技联合多家企业启动康养场景智能平台解决方案,涉及华为、优必选等企业 [4] - 养老机器人成为资本争相布局赛道,但部分企业因商业化不及预期退出市场 [6] 技术挑战与产业痛点 - 护理机器人单套出厂价数万元,细节处理不足影响推广,商业化进度滞后 [6] - 失能护理缺口大,情感陪伴不足,三四线城市养老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空白 [4] - 可穿戴设备贴合度要求高,产业链初期发展面临技术和场景落地困境 [6]
6月9日连板股分析:逾百股涨超9% 市场热点百花齐放
快讯· 2025-06-09 15:45
市场整体表现 - 今日共65股涨停,连板股总数13只,其中三连板及以上个股4只 [1] - 全市场超4100只个股上涨,逾百股涨超9% [1] - 连板股晋级率33.33%(不含ST股、退市股),上一交易日共12只连板股 [1] 个股表现 - 共创草坪晋级6连板,继续向上拓展连板高度 [1] - 联化科技走出8天6板,近10个交易日累计大涨112% [1] - 高位股中超控股、百利电气涨停并创阶段新高 [1] - 昂利康5天3板,常山药业、热景生物等创新药个股创历史新高 [1] 板块热点 - 创新药概念再度大涨,昂利康5天3板 [1] - 稳定币概念早盘走强,金时科技5连板,恒宝股份7天5板,中嘉博创4连板,元隆雅图7天4板 [1] - 固态电池、农药化工、养老机器人、体育、可控核聚变、稀土永磁等板块均有不俗表现 [1] 连板股晋级情况 - 5连板晋级率100%(1/1):共创草坪(体育) [2] - 4进5晋级率50%(1/2):金时科技(RWS+摘帽) [2] - 3进4晋级率50%(2/4):中嘉博创(摘帽+算力+数字货币) [2] - 1进2晋级率23%(9/38):长青股份(农药)、德新科技(固态电池+机器人)、金鹰股份(锂电池)等 [2] - 其他涨停个股:中超控股25天13板(核电+机器人+军工)、均瑶健康10天6板(新消费)、南华期货5天4板(大金融) [2]
养老机器人逐浪“夕阳红”新蓝海
证券日报· 2025-06-05 00:29
行业现状与市场前景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 [1] - 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达550万专业护工尤其匮乏 [2] - 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6%2035年有望达30万亿元占GDP10% [9] - 养老机器人按功能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 [4] - 亚太地区需求呈现居家场景精细化服务和机构场景高效自动化两大趋势 [4] 技术应用与产品创新 - 智能助行机器人采用人体工学设计和步态训练算法实现康复训练 [2] - 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实现全自动处理排泄物使用后尿片消耗量从5片/天降至1片/天 [3] - 陪伴机器人具备监护功能可提醒关火吃药并支持一键呼叫救援 [3] - 宠物机器人通过仿真触感辅助阿尔茨海默病康复人形机器人可执行做饼泡茶等任务 [4] - 绳驱传动和刚柔混合动力学模型确保家庭场景下的安全性 [4] 技术瓶颈与市场挑战 - 智能化不足需优化算法构建需求预判系统 [5] - 高质量养老数据集稀缺数据采集和标注成本高昂 [5] - 核心零部件如精密舵机高精度传感器依赖进口 [5] - 高端产品价格达50万-100万元基础款约2万-3万元 [6] - 市场认知不足多数用户仅了解摄像头或手环类设备 [5] 解决方案与发展路径 - 政府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推动养老机构示范应用 [7] - 企业联合高校建立学科培养智能化护理人才 [7] - 租赁模式缓解采购压力外骨骼机器人已在广州多家机构落地 [7] - 社区共享租赁模式探索有效触达多场景 [7] - 预计2030年养老机器人将普及至千家万户 [8]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政府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核心技术研发给予税收优惠 [9] - 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加速关键技术成果转化 [9] - 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 [10]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快养老科技应用 [9]
北交所市场点评20250522:深度调整,关注超跌反弹及中线策略
西部证券· 2025-05-23 16:07
核心观点 - 5月22日北交所显著调整,北证50指数收跌6.15%,高端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跌幅居前,医疗保健板块相对抗跌,个股极端分化,投资策略上短期关注优质标的超跌反弹机遇,中长期布局科技成长主线及现金流稳健板块,挖掘低估值高成长品种,警惕流动性分层和高估值板块业绩修正压力,结合一季报优化配置 [1][5] 行情复盘 板块行情复盘 - 5月22日北证A股成交金额371.9亿元,换手率7.4%,位于各版块第一;北证50 PE TTM为77.89倍,位于历史较高水平 [12][20] 个股涨跌复盘 - 当日北交所266家公司中21家上涨,245家下跌;涨幅前五为无锡鼎邦(11.0%)、广道数字(8.7%)、晟楠科技(8.5%)、中航泰达(6.9%)、柏星龙(6.6%);跌幅前五为宁新新材(-15.4%)、锦波生物(-14.5%)、灵鸽科技(-14.5%)、东方碳素(-13.6%)、佳合科技(-13.1%) [1][23] 重要新闻 - 科技部、央行等发声,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债券市场“科技板”将支持头部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科技部副部长邱勇表示将细化构建科技金融体制任务分工 [4][26] 重点公司公告 - 纳科诺尔拟使用不超2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申万宏源证券、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1.75%-1.80%/0.65% [4][27] - 颖泰生物本次股票解除限售数量600.25万股,占总股本0.49%,可交易时间为2025年5月27日 [4][28]
养老机器人温暖幸福晚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6 06:52
养老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3亿占比22%,65岁以上超2亿占比15%,养老需求巨大[10] - 2024年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预计2025年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18] - 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确立产品设计制造基准[8] 技术应用场景 - 生活辅助:涵盖洗浴/大小便护理/辅助行走机器人,实现远程呼叫/智能监测/紧急响应[8][10] - 情感陪伴:具备聊天/娱乐/健康提醒功能,如"大头阿亮"管理服药、"小丽"提供紧急呼叫[8][11] - 医疗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肢体功能障碍者训练,AI艾灸机器人实现穴位精准理疗[14][15] - 智慧健身: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心率,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确保运动安全[12] - 智能送餐:乌镇社区食堂采用机器人送餐,系统自动识别餐品并给出饮食建议[12] 产业链布局 - 硬件制造:形成康复/护理/陪伴三大类产品,包括下肢助行器/电动护理床等[19] - 服务运营:京东健康平台聚集超3万家养老品牌,覆盖上千细分类目[19] - 医疗科技:AI辅助诊疗系统对接国家核心知识库,提升诊断准确率40%[16] 企业动态 - 科大讯飞预测陪伴型机器人3年内进入家庭,护理机器人5年内普及[12] - 遨博智能等企业加速护理机器人研发调试,推动产品迭代[4] - 深圳机器人协会指出助浴/助餐/助行类机器人将成为近期市场热点[18] 政策支持 - 《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加快养老科技应用[18] - 上海/重庆/江苏等多地开展智能养老试点,形成物联康养产品体系[8][10] - 建议建立机器人租赁制度降低使用门槛,推动普惠型产品开发[20]
百亿“养老机器人”市场融资不断:独家解析康复/护理/陪伴三大方向落地案例
36氪· 2025-04-29 10:45
养老机器人行业概览 - 养老机器人市场2024年规模约79亿元,预计2029年达1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 [2] - 行业从探索期迈入规范化阶段,中国牵头制定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 [3][11] - 产品类型分为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分别解决失能照护、功能恢复和情感需求 [11][12] 康复机器人发展现状 - 外骨骼机器人成为消费级产品亮点,程天科技助行器售价2500元,首批15秒售罄 [16][18] - 傅利叶智能构建"智能康复港"产品矩阵,覆盖神经、骨科等多类康复需求 [15] - 国内企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如程天科技(浙江)、卓道医疗(上海)等,多完成B轮以上融资 [14] 护理机器人应用突破 - 作为科技推出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实现抽污-冲洗-烘干全自动流程,解决失能老人护理痛点 [20] - 江苏艾雨文承研发多功能集成机器人"大头阿亮",覆盖家政、社交、健康监护等13项功能 [23] - 行业面临技术瓶颈和认知不足,但麦迪科技、达闼等企业加速布局 [23][24] 陪伴机器人市场趋势 - 产品分全龄通用型(如大象机器人仿生宠物)和老年专用型(如优必选优颐然) [25][28] - 海外市场接受度更高,大象机器人70%销量来自海外,萌友智能产品登陆CES展会 [25][27] - 玄源科技获近亿元Pre-A轮融资,瞄准全生命周期AI伴侣需求 [27] 政策与商业化路径 - 国家层面政策明确支持人形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研发,地方探索租赁模式(上海/广州) [10] - B端为主流客户,企业通过医院/养老社区合作验证场景,如麦迪科技与台州康复医院合作 [31] - 租赁模式成为降价前过渡方案,傲鲨智能试点社区共享橱柜付费使用 [31]
“养老机器人”正踏步走来
南京日报· 2025-04-16 08:39
行业标准与市场前景 - 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由我国牵头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为产品设计、制造、测试等提供基准[1] - 全球60岁以上人口预计2050年达21亿,其中80岁以上4.26亿,养老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5] - 行业进入产品化产业化阶段,家居康养被视为万亿级市场[9] 企业技术与产品动态 康尼智能 - 研发助行康复机器人入选工信部优秀场景名单,提供个性化适配服务如Kmini-B电动轮椅[1][2] - 新一代康复轮椅床KWB集电动轮椅、护理床、康复训练功能于一体[6] - 在CMEF展会上展示智能电动轮椅,KD1折叠代步车获用户认可操控性与舒适度[6] 亿嘉和 -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获2025年度场景开拓奖,聚焦高端康养与家居场景[2][3] - 搭载"智能小脑控制器"和"仿生触感皮肤",可实现复杂地形稳定行走及毫米级压力感知[8] - 与日本合作开发低重心机器人适配榻榻米环境,计划2026年试点[4][5] - 目标2027年前将养老场景服务成本降低60%,通过脑机接口探索肢体康复应用[9] 埃斯顿医疗 - 养老康复机器人已延伸至5家社区及医养连锁集团,涵盖上下肢关节康复训练系统[5] 集萃智造 - 研发半人形机器人,突破超逼真仿生人脸、人手技术,拟推出国内首款高动态双足机器人[7] 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性能,拓展养老、家庭服务等场景[7] - 亿嘉和联合高校优化AI视觉算法,提升障碍物识别准确率[9] - 长三角传感器产业集群助力核心零部件成本压缩[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