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

搜索文档
有友食品: 有友食品关于子公司与专业投资机构共同投资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16 00:17
投资概述 - 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有友制造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2000万元参与认购温润生物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份额,占基金总规模48285万元的4.1421% [1][2] - 投资基金主要合作方包括温氏投资(出资16000万元占比33.1366%)、云南省农业基金(出资16000万元占比33.1366%)、横琴粤澳产投基金(出资9500万元占比19.6748%)等共10名合伙人 [2][6] - 投资目的为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新赛道布局,挖掘增长曲线并提升综合竞争力 [1] 投资标的基本情况 - 基金规模48285万元,存续期限7年(可延长2次每次1年),主要投资生物制造、农业科技、食品工程与供应链、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领域 [7][10] - 投资方式包括未上市公司股权及可转债,退出方式含第三方转让、并购、回购、上市或清算 [7][8] - 决策机制采用5人投委会(普通合伙人委派4名、温氏投资委派1名),决议需4票以上同意 [8] 财务条款 - 管理费标准:投资期按实缴出资额2%/年收取,退出期按未退出项目本金的1.5%/年收取 [8] - 利润分配顺序:先返还实缴出资,再分配8%优先回报,剩余收益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按20:80比例分成 [8][9] - 亏损分担以认缴出资额为限,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7][9] 合作方背景 - 温氏投资2025年3月末总资产647889.54万元,资产负债率30.71%,2024年净利润2329.47万元 [4] - 云南省农业基金总规模300100万元,云南省产业基金持股89.97% [4] - 有友制造2025年3月末净资产47666.9万元,资产负债率43.79%,2024年净利润9521.53万元 [6] 对上市公司影响 - 投资规模占公司净资产比例较低,不会对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11] - 通过产业资源整合深化主业协同,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及股东利益 [10]
出资2000万元 有友食品布局农业科技等相关领域股权投资
搜狐财经· 2025-07-15 21:47
投资基金概况 - 有友食品全资子公司有友制造以自有资金2000万元认购投资基金份额,占基金总规模4.8285亿元的4.1421% [1][2] - 投资基金暂定名为温润生物制造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主要投资领域包括生物制造、农业科技、食品工程与供应链、农业机械及相关装备 [1] - 投资方式为直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及以股权投资为目的的可转债 [1] 合伙人结构 - 基金由10家机构和自然人共同出资成立,包括温氏投资、云南省农业基金、横琴粤澳产投基金等 [2][3] - 主要出资方:温氏投资和云南省农业基金各出资1.6亿元,占比33.1366%;横琴粤澳产投基金出资9500万元,占比19.6748% [3] - 有友制造出资2000万元,占比4.1421%,位列第六大出资方 [3] 战略意图 - 公司通过参与投资基金深化主业协同,拓展生物制造、农业科技等新领域布局,精准捕捉产业机遇 [1] - 此举旨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专业机构的研究优势和产业资源探索新增长曲线 [1] - 投资规模占公司净资产比例较低,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4] 产业协同性 - 基金主要出资方温氏投资由农牧龙头温氏股份100%控股,与有友食品的食品加工主业具有产业相关性 [3] - 自然人合伙人严广洪、严广宽均就职于温氏股份,进一步强化产业链联动效应 [3] 出资安排 - 各方首期实缴认缴出资额的50%,待首期资金完成70%投资后启动第二期剩余50%实缴 [4]
科技赋能“三夏”:中农集团以技术服务创新绘就丰收图景
新华社· 2025-07-14 13:06
农业科技应用与产能提升 - 中农集团通过整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全方位提升农业产能,助力秋粮丰收[1] - 新疆呼图壁为农服务中心采用电磁阀系统升级田间灌溉,实现施肥与滴灌精准管控,2025年托管面积突破1万亩[2] - 呼图壁中心推广"有机-无机-微生物"三元协同施肥模式,削减传统化肥用量20%,增施功能性特种肥料[2] - 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三升三降"成效:肥料利用率提升15%,单产提高10%,优质棉比例增加10%;化肥成本降低15%,农药用量减少10%,人工投入下降20%[2] 特色作物种植技术突破 - 江西赣州百香果示范园通过精准配肥方案和生物刺激素应用,解决叶子发黄、果实畸形等问题[3] - 寻乌为农服务中心构建"培训+实践+服务"技术帮扶体系,包括专题培训会、示范园展示和24小时技术响应群[4] - 云南普洱技术团队针对人参果定制科学防治方案,使单批果亩产量从800千克提高至1000千克,精品果占比从70%提升至90%以上[5][6] - 信阳为农服务中心采用小分子碳源水溶肥,使水稻茎秆基部粗度增加0.1-0.2厘米,须根数量多15%,主根长度增加20%,预计亩产量增加10%-15%[7] 服务网络扩展与产品创新 - 信阳为农服务中心土地托管服务范围新增13个乡镇,托管面积超过4万亩[8] - 中农集团依托全球钾肥供应渠道投放钾肥新品,为玉米、水稻等作物提供养分保障[8] - 小分子碳源水溶肥由中农农服公司与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研究院联合研制,能直接被作物吸收,提高固碳效率并改善土壤环境[7]
焦点访谈|一喷三防、水肥一体化 科技赋能实现全国夏粮稳产丰收
央视网· 2025-07-12 23:33
夏粮生产情况 - 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是历史第二高产年,仅次于去年 [1] - 部分夏粮产区遭遇干旱、高温等不利天气条件,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1] - 国家提出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动农业科技应用 [1] 山西洪洞县应对干旱措施 - 种植户通过浇地补救和政府"一喷三防"措施,产量较去年每亩增加几十斤 [3] - 山西南部地区出现罕见冬春连旱,连续超过半年没有有效降水 [5] - 小麦灌浆期需水量占整个生育期的30-31%,干旱导致籽粒干瘪影响产量 [5] "一喷三防"技术应用 - "一喷"指一次性使用杀虫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喷打 [9] - "三防"指防治小麦穗期病虫、防止小麦早衰、防范干热风 [9] - 利用无人机实施大范围喷洒,成为国家推行的抗旱减产针对性举措 [9] - 山西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一喷三防",但补贴资金只够正常年份喷施一次 [10] 保险公司参与防灾 - 保险公司尝试从"灾后赔付"向"主动防损"转型,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14][15] - 保险公司最初对"一喷三防"效果存疑,担心存在骗保行为 [15] - 农业专家通过对比试验数据打消保险公司顾虑,显示增产效果明显 [17] - 保险公司在三天内拨付资金,支持高温天气前的"一喷三防"作业 [17] 陕西渭南滴灌技术应用 - 渭南旱情严重,降水量较同期减少超过八成 [22] - 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使亩产超过一千斤,实现增产增收 [24] - 滴灌技术使每亩地灌溉用水量从100立方米降至25-30立方米,节约70-75% [26] - 滴灌配合施肥罐实现水肥一体化,降低施肥难度和劳动强度 [26] 农业技术推广成效 -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7亿亩 [28] - 科技应用和多方合力有效降低恶劣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8] - 粮食大面积提升单产行动和水肥一体化方法稳定了粮食生产 [28]
【杨凌】“科技根系”深扎乡村振兴沃土
陕西日报· 2025-07-09 08:06
农业科技创新 -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解决传统猕猴桃种植中产量与品质难以兼顾的问题[1] - 园区引进优质种苗和种植技术 建设新优品种实验展示区 良种苗木繁育区 标准化栽培展示区等全产业链示范园区[2] - 研发增氧控温冷库技术 改进催熟工艺 使猕猴桃口感提升且保质期延长至15天[2] - 技术推广至宝鸡 渭南 汉中等地 使"徐香""脆香"等品种每亩利润普遍提升5000元[2] - 园区每年培养数百名职业农民和创新创业人才 吸引9名研究生加入农业领域[2] 智慧农业应用 -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植物工厂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从播种到收获仅需42天 仅需4-5名工作人员维护[3] - 智慧云控制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 智能化 系统化管理[3] - "棚掌柜"温室大棚智慧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测和调控温室环境参数[4] - 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配备循环水系统 兼容多种养殖模式 年产30-40吨无抗生素高品质水产品[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杨凌成立8个由院士专家领衔的产业创新中心 涵盖种业 果业 畜牧业等领域[5] - 区域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50%以上 实现123个动植物品种权交易转化[5] - 打造面向全国特别是旱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载体 推动先进种植技术普及[5]
机械化收割、“鸭管家”除虫 农业科技+生态种养助力增产增收
央视网· 2025-07-01 14:21
江西早稻收割与晚稻种植 - 江西1800多万亩早稻进入成熟收割期,赣州全南县种植户利用晴好天气进行机械化抢收[1] - 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实现高效收割,稻谷脱粒后直接转运,秸秆粉碎还田作为晚稻生物肥料[1] - 旋耕机紧随收割后开展作业,为晚稻插秧抢出农时,实现"双抢"无缝衔接[1] - 机械化作业将传统一个月农时缩短至半个月,显著提升效率[3] - 赣州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94%[3] - 粮食烘干厂实现田头到仓库无缝衔接,不间断进行烘干作业[3] 河南信阳稻鸭共养模式 - 商城县采用稻鸭共养生态模式,稻田中放养"鸭管家"进行除草除虫[4] - 鸭群杂食性特点有效控制杂草和害虫,粪便作为天然肥料提升稻谷品质[4] - 实施"一田五收"模式:种植二茬稻、养殖两茬鸭和虾,每亩收益超过1500元[6]
猪企龙头也在“借新还旧”?牧原股份打出“预防针”丨正经深度
搜狐财经· 2025-06-30 09:43
国际化战略与港股IPO - 公司通过港股IPO推进国际化战略,旨在对接国际资本、输出养殖技术,重塑"周期股"标签并重构估值叙事[1] - 高管强调港股IPO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全球市场可信度而非融资规模,认为上市行为本身比融资额更重要[1][7] - 国际化战略包含技术输出和海外市场布局,当前已与越南BAF公司达成设备销售和员工培训合作[17] 财务与负债状况 - 公司总资产从2019年528.87亿元膨胀至2021年1772.66亿元后增长停滞,2024年降至1876.49亿元[4] - 负债总额从2020年565.22亿元激增至2021年1086.62亿元,2024年仍维持1101.12亿元高位,资产负债率达58.68%[6] - 流动负债占比77.63%,2024年短期借款452.58亿元,货币资金169.52亿元,呈现"借新还旧"特征[6] 行业周期与技术壁垒 - 生猪养殖行业周期性显著,公司通过"自繁自养"模式曾实现11.5元/公斤的成本优势,低于行业均值2元[3] - 国际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10%,而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7.47亿元仅占营收1.27%,育种相关项目仅1项[16][17] - 研发人员6486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5.12%,无博士学历人员,人才结构存在提升空间[17] 港股市场挑战 - 2025年港股新股破发率26%,近期龙头企业三花智控和海天味业上市首日即破发[13] - H股相对A股存在普遍折价现象,对"龙头企业溢价"叙事构成挑战[14] - 农业科技叙事缺乏国际竞争力实证,技术输出尚未形成规模收入[15][18] 战略意图分析 - 国际化被视为突破国内政策限制和周期约束的关键路径,但实际进展仍处设备输出初级阶段[10][17] - 淡化融资目标的表态可能包含预期管理意图,为潜在估值压力预留缓冲空间[11] - 资产规模见顶背景下,港股平台被寄望于拓展融资渠道和优化资本结构[10][11]
良机良法“智”绘夏播图 科技为秋粮“丰”景打好基础
央视网· 2025-06-26 11:28
全国夏粮收获与夏播进度 - 全国夏粮收获进度超过90%,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 [1] - 全国夏播粮食进度接近80%,河南、四川、陕西夏播基本结束,山东、山西接近完成,湖北、河北超过90%,江苏、安徽接近90%,新疆接近30%,甘肃超过20% [1] - 新疆和田计划播种90万亩夏玉米,采用免耕播种集成技术缩短播种周期并保护土壤肥力 [6] 农业机械化与技术创新 - 江苏浦口4.5万亩中稻栽插全部采用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高速插秧机,实现自动路径规划和均匀插秧 [1] - 山东临邑推广玉米密植滴灌技术,使用高性能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管带铺设、覆土等工序 [4] 作物生长与田间管理 - 春播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长势正常,夏播作物陆续出苗,全国夏季田间管理总体进展顺利 [8] 重庆江津花椒产业 - 重庆江津区53万亩青花椒进入采摘期,采用无人机运输和集中加工方式保障采收效率 [9] - 当地建立花椒精加工中心,提供采收、运输、烘干、筛选等"一条龙"服务以提升产品品质 [11] - 预计今年鲜花椒产量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8亿元 [13]
新华视点|抢农时 护丰收 多维度保障“三夏”生产
新华社· 2025-06-24 15:29
河北:科技赋能夏收夏种一体化高效衔接 - 衡水市通过智能化农机装备及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收割+播种"一体化高效衔接 [2] - 廊坊市投入1 7万余台(套)农业机械包括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 [4] 黑龙江:智慧夏管护航保丰收 - 北大荒集团八五〇农场有限公司在虎林市广泛应用智能灌排设备于水稻田 [6] - 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在双鸭山市利用智慧农业管控平台设计巡航路线 [8] 河南:农业科技助力夏种生产 - 安阳市滑县小铺镇高标准农田采用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机 [10] - 北大荒集团共青农场有限公司在鹤岗市使用无人机遥感系统对耕地进行多光谱遥感扫描 [11] - 鹤壁市浚县三十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规划播种路线 商丘市梁园区农技专家指导新型播种机进行玉米种肥同播作业 [12] 山西:无人驾驶技术赋能夏收"加速度" - 临汾市襄汾县南贾镇上鲁村麦田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 [14] - 襄汾县积极调配农业机械保障设备供应 [16] 新疆:1 4万台联合收割机助力夏收 - 新疆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多单位设立564个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 开通148个高速公路绿色通道 [18] - 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巡查收购点确保流程规范与价格公平 [20]
小麦第一省闯旱关
虎嗅· 2025-06-23 15:21
小麦生产情况 - 河南省小麦夏收工作基本结束 但遭遇持续高温少雨和大风天气 为记忆中最严重干旱 [1][3] - 黄河滩区流沙土保水性差 需持续浇水 大户梁四清使用12台卷盘式喷灌机进行灌溉 [4] - 3月4日至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36.6毫米 较常年偏少60% 豫西豫北等地仍存在重度气象干旱 [5] 灌溉技术与设施 - 种粮大户麦海伟采用滴灌技术 相比喷灌节水50% 并自主研发水肥一体机获得专利 [6] - 打磨岗灌区采用自压管道输水系统 覆盖280千米管网和5000多个出水口 灌溉11.78万亩农田 [11] - 牧原集团数字化农场实现水肥配比自动化 可同时灌溉数千亩土地 [11] 生产成本与收益 - 中牟县大户翟顺德测算每亩小麦净收益约320元 主要成本包括地租700元和水电费20元/亩 [12] - 小农户因灌溉设施不足或体力限制 未浇水地块减产200-300斤/亩 [17][20] - 小麦种植成本持续上升 种子化肥价格未降 但麦价偏低影响农户积极性 [20] 极端天气影响 - 5月22日突降大雨导致"逼熟"现象 灌浆期小麦提前黄化 籽粒灌浆不充分 [24] - 2023年烂场雨导致丰收小麦无法及时收割 2024年收割期比去年提前5天 [24][27] - 干热风与播种延迟形成叠加效应 部分晚播麦田减产明显 [25] 规模化种植趋势 - 梁四清8年累计收获800万斤小麦 通过机械化灌溉实现千亩农田单人管理 [27] - 专业农户认为土地碎片化影响粮食安全 呼吁科技赋能和农业规模化 [23] - 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投入 红旗渠等基础设施为抗旱提供支撑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