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二看佛山:城市中心转型背后的改革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17:08
城市发展战略转型 - 禅城区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 打造辐射全市发展的佛山之心 建设都市制造 产业服务 商业消费和岭南文化四个中心 [2][3] - 禅城工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稳居全市第一 成为佛山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1] - 改革目标超越经济增长数字 强调创新活力 城市功能和社会生态 提出全要素招商理念强化城市价值 [11] 土地资源配置创新 - 通过集转国制度创新破除集体土地自由流动障碍 大幅降低制度成本 释放土地要素 [5][6] - 集转国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周期融合 采用工业上楼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6] - 土地使用效率提升使村民所有者收益数倍增值 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 [6] 服务业发展策略 - 提出佛山制造 禅城服务战略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打造产业服务中心 [7] - 引入科研机构 设计企业及商贸会展 法律会计 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资源 形成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7] - 佛山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862元 远高于全国和全省 禅城通过场景升级和首店品牌引入释放千万人口消费红利 [8] 平台城市建设 - 以平台思维打造平台城市 通过治理创新催化商业价值创造 促进区域协同与融合 [11][12] - 政府角色转变为服务者 沟通者和资源整合者 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市场效率和资源聚集效应 [12] - 城市合伙人理念体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集转国和商圈发展实行民主共议和协商机制 [12] 改革经验与样本意义 - 经济增长增量不再依赖财政投入或国企主导项目 而是通过破除要素配置障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 [10] - 改革实践与国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高度契合 探索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轮驱动新机制 [13] - 禅城样本揭示以市场需求信号引导创新资源配置 激发市场内生能量的超越传统路径经验 [10][13]
二看佛山:城市中心转型背后的改革逻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17:01
文章核心观点 - 禅城区通过战略转型和制度改革 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 实现高质量发展 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样本 [1][3][4] 发展定位与战略转型 - 禅城区制定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的发展战略 建设都市制造 产业服务 商业消费和岭南文化"四个中心" [3] - 佛山GDP高达1.3万亿元 但五个县域经济体同质化竞争 缺乏中心聚集优势资源 [3] - 禅城结合自身科研资源与岭南文化优势 利用大湾区产业链集聚与协同创新优势 为建设"四个中心"提供支撑 [3] 土地制度改革与资源配置 - 禅城通过"集转国"制度创新 破解集体土地权属复杂问题 大幅降低土地交易制度成本 [7] - "集转国"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融合 通过"工业上楼"模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村民收益数倍增值 [7] - 禅城拥有110家各类研发机构 但面临"育苗无土"困境 "集转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承载空间 [7] 服务业发展与消费升级 - 禅城提出"佛山制造 禅城服务"战略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打造产业服务中心 [11] - 佛山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862元 但商业服务供给传统 禅城引入140余家首店品牌 组建"万亿城央"商业联盟 [12] - 禅城将文化与城市更新结合 扩围岭南天地 创意产业园两大特色商圈 释放千万人口消费红利 [12] 平台城市与治理模式创新 - 禅城以"平台思维"打造"平台城市" 通过治理创新为多元主体提供便利交互环境 [16][17] - 政府角色转变为服务者 沟通者和资源整合者 通过机制创新提升市场效率与资源聚集效应 [18] - "城市合伙人"理念体现多元主体共同体意识 通过民主共议和协商机制践行共建共治共享 [17]
中国城市观|城市转型中的禅城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08:12
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 禅城区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 打造辐射全市的"佛山之心" 聚焦建设都市制造、产业服务、商业消费和岭南文化四个中心 [3][4] - 依托佛山1.3万亿元GDP经济基础 大湾区产业链集聚优势 以及本地科研资源与岭南文化禀赋 实现从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的能级跃迁 [3][4] - 通过"服务国家全局需求、破解区域同质化竞争困局、激活本地优势"三重坐标锚定发展方向 成为城市转型样本 [3][4] 土地资源配置创新 - 创新"集转国"制度破解集体土地权属复杂难题 大幅降低土地交易制度成本 释放存量土地要素 [6][7] - 通过"工业上楼"模式嵌入汾江科创带 实现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周期融合 土地高效利用使村民收益数倍增值 [7] - 解决110家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育苗无土"困境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承载空间 [6][7]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针对佛山10万工业企业升级需求 提出"佛山制造、禅城服务"战略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9] - 引入科研机构、工业设计、法律会计、金融保险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形成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9] - 依托佛山人均可支配收入68862元的消费潜力 打造商业消费中心 引入140余家首店品牌并组建"万亿城央"商业联盟 [10] 平台城市治理模式 - 政府角色转变为服务者与资源整合者 通过"城市合伙人"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14] - 以平台思维催化商业价值创造 促进区域协同融合 放大佛山市场规模优势 [13][14] - 改革实践与国家建设统一大市场战略契合 探索"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轮驱动新机制 [15]
城市转型中的禅城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07:18
文章核心观点 - 禅城区通过精准战略定位和制度创新,从“中心城区”向“城市中心”跃迁,实现了高质量转型发展,为城市存量提质增效提供了样本 [1][2][3][12] 发展战略定位 - 禅城区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发展困局中重新定位,制定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的战略,落脚点是建设都市制造、产业服务、商业消费和岭南文化“四个中心” [2][3] - 战略转变的本质是提高城市能级,将区位潜力转化为辐射能力,打造能够辐射赋能全市发展的“佛山之心” [3] - 佛山拥有近千万人口,GDP高达1.3万亿元,但五个县域经济体同质化竞争,缺乏中心聚集优势资源 [2] 制度创新与资源配置 - 禅城面临“育苗无土”困境,企业度过初创期后因土地问题外流,通过“集转国”制度创新优化存量土地要素配置 [4][5] - “集转国”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周期融合,通过“工业上楼”模式嵌入汾江科创带,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并使村民收益数倍增值 [5][6] - 此举旨在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大幅降低集体土地自由流动的制度成本 [4] 产业升级与服务赋能 - 禅城提出“佛山制造、禅城服务”战略,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产业服务中心,为全市制造业升级赋能 [7] - 佛山拥有超十万工业企业,对高端生产服务性资源需求旺盛,禅城引入科研机构、设计企业及商贸会展、法律会计、金融保险等高端专业服务业 [7] - 针对佛山人均可支配收入68862元带来的强大消费潜力,禅城通过场景升级、引入140余家首店品牌、组建商业联盟等方式打造商业消费中心,释放千万人口消费红利 [8] 城市功能与治理模式转变 - 禅城将文化与城市更新、消费创新结合,以美学提升城市格调,打造“公园城市”,推动向“国际大都市”升级,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8][9] - 政府角色重塑为服务者、沟通者和资源整合者,通过“平台思维”打造“平台城市”,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其“城市合伙人”理念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 [10][11][12] - 增长不再依赖财政投入或国企主导的大项目,而是通过释放市场需求信号引导创新资源配置,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内生能量 [9]
东北又一座“空城”诞生?房价从1万跌至6千,本地人却大量“逃离”
搜狐财经· 2025-08-31 10:20
城市经济衰退 - 东北某资源型城市房价从超过10000元/平方米跌至6000元/平方米 跌幅高达40%以上 [1] - 当地常住人口从2015年约100万人锐减至2025年约75万人 十年间流失四分之一人口 [1] - 2025年上半年商品房成交量同比下降38% 创近十年新低 [6] 资源产业萎缩 - 煤炭年产量从鼎盛时期2000万吨锐减 可开采储量不足巅峰时期20% [3] - 煤炭产业曾提供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2023-2025年间超3万名煤矿工人面临失业或转岗 [3] - 第二产业中资源型企业占比高达65% 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5% [4] 人才与就业困境 - 2024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 同期新增劳动力达6.2万人 存在明显就业缺口 [4] - 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学生中超过90%选择外地大学 毕业后回乡工作比例不足20% [5] - 当地月薪水平较南方城市低40% 同类工作南方城市薪资可达8000元以上 [5] 公共服务短板 - 每千人口医师数2.8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人 [8] - 三甲医院仅2家 缺乏211/985高校 [8] -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达23%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 数字经济滞后 -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不足15% 远低于发达城市30%以上的水平 [9] - 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靠后 [9] - 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 人才储备不足 [9] 产业转型方向 - 需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等多元产业 [11] - 需依靠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11] - 需通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创业扶持等措施吸引人才 [11] 城市发展指标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8% 远低于全国增长水平 [10] - 典型100平方米住宅2020-2025年间市值缩水约40万元 [10] - 新建小区空置率超60% 500户小区常住不足200户 [6]
探寻收缩型城市鹤岗之变的“五重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8-21 16:58
城市转型战略 - 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从工业锈带到生态宜居的三大跨越 [1][2] - 以"小投入撬动大产出"方式探索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治理路径 [1] - 通过"六城"战略推动城市向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方向迈进 [1][2] 资金支持与基建投入 - 争取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等支持资金92.3亿元 [2] -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骨架 [2] - 近五年采用"城市针灸"替代大拆大建 [2] 民生需求导向 - 改造沉陷区建公园满足市民"推窗见绿"需求 [2] - 整治占道经营建市场满足商贩规范经营需求 [2] -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解决老人上下楼不便问题 [2] 治理体系创新 - 建立"建治管育"四位一体治理体系 [4] - 破解资源型城市"资金短缺、人力不足"治理困境 [4] - 通过自我内修将矿区文化转化为城市记忆 [5] 区域协同发展 - 市级统一规划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红线 [5] - 六区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 [5] - 将购物娱乐休闲等功能嵌入特色产业布局 [5] 多元共治格局 - 重构党建综治城管力量为"全科网格"实现资源调配一盘棋 [6] - 社区吸纳居民参与决策 [6] - 通过楼栋微信群、楼长等载体激发基层自治动能 [6] 智慧治理转型 - 实现从数字化覆盖到数智化贯通直至数治化跃升 [6] - 智慧治理平台使分散数据汇成合力 [6] - 将数据转化为治理精度、服务温度和发展速度 [6] 转型成效评估 - 2025年120名受访者中87%对城市形象给予高度评价 [1] - 吸引35名新市民、38名返乡游子和32名外来务工者 [1] - 央视专题报道将转型实践路径推向全国 [1]
落实民生保障 传递社会温度 黑龙江鹤岗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民生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6
民生保障政策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1] - 鹤岗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面临就业压力与老龄化挑战 加大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力度 [1] 社会救助机制 - 组建由民政助理、协理员、社工、网格员构成的"大救助"入户探访队伍 区级民政助理入户抽查率达50% 网格员每周走访困难群体 [3] - 依靠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 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纳入关注范围 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系统发出预警信息 [4] - 形成监测、预警、帮扶闭环工作机制 避免低保对象错保、漏保等问题 [4] 低保群体帮扶案例 - 煤矿下岗工人洪柏涛突发脑出血后获低保 每月领取780元低保金 享受每年240元医疗保险资助金 看病最高报销75% [3] - 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王磊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 通过民政服务站对接做过接线员、洗碗工 [11] 老年人照护服务 - 低保救助从"保生存"向"全面扶"延伸 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等资源提供代帮代办、心理疏导等服务 [8] - 为失能低保老人提供每月1600余元照护 半失能老人1400余元 爱心护养院2023年开始接收此类老人 [9] - 81岁独居低保老人张玉兰享受保障金加子女赡养费 社区提供助老餐厅和送餐服务 [7] 就业帮扶措施 - 创新推出"邻里直聘窗口"服务模式 网格员走访企业建立用工需求台账 已推广到60个社区 [12] - 相关部门合力帮扶低保群体求职 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11] 城市转型发展 - 鹤岗市财政支出超80%投向民生 逐步改变"一煤独大"产业格局 发展生物医药、寒地食品等产业 [12] - 2023年累计精准保障低保家庭32952户、特困人员1166人 帮扶低保边缘家庭3550户及刚性支出困难家庭1001户 [12]
城市变“型”记丨中原“油城”变“新城” ——看传统石油城市濮阳如何实现破局重生
河南日报· 2025-08-13 09:29
城市转型背景 - 濮阳因中原油田开发而兴起,1983年建市时城市街道命名彰显油城底色[1][2] - 2011年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石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仅剩高峰期的4.6%、5.8%[4][9] 传统产业升级 - 中原油田通过新技术实现"逆生长":13口新井日均产油约5吨,抽油机故障停机率同比下降30%[11][13] -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海外业务拓展:钻头产品合格率稳定,2024年海外收入达50.39亿元,连续18年入选全球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13] - 盛源集团从原油运输转型至新材料领域,生物基PC新材料售价达十几万元/吨,较原油增值超30倍[17] 新兴产业布局 - 南乐县以玉米芯为原料生产可降解材料,形成完整产业链[18] - 君恒生物突破SAF生物航油技术,年产能30万吨居全国第一,产品获民航适航认证[19][21] - 氢能产业:建成全国单套最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2023年投产全省首个风储装备制造基地[22] 能源结构转型 - 风电装机快速扩张,华能濮阳县500兆瓦风电场投运[25] - 形成"绿电制绿氢→服务绿色化工"产业闭环[23] - 中原储气库群成为国内最大战略储气库群,覆盖7省2市4亿人口用气需求[24] 经济转型成果 - 2024年GDP突破2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领跑全省[27] - 民生支出占比达76.5%(公共预算支出每10元中7.65元用于民生)[28] 其他城市案例 - 克拉玛依转型算力产业:2025年目标算力10万P,云计算园区新增企业70家[30] - 大庆发展工业旅游,将工业遗址转化为文旅资源[30] - 茂名打造生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广东省前列[30]
销量房价齐涨,谁在买鹤岗的房子?答案:外地人占了三分之一
搜狐财经· 2025-08-12 12:51
房地产市场表现 - 2019年至2024年二手房成交量从6953套增至16304套 增幅134% [1][4] - 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19年3.58万平方米升至2024年14.7万平方米 2025年二季度同比增长37.1% [4] - 新建商品房均价从3046元/平方米稳步攀升至3860元/平方米 [4] - 外地人购房规模从2019年1134套(占比16.31%)升至2024年5680套(占比34.05%)套数增长近四倍 [1][4] - 高端楼盘开盘一年销售率达93% [5] 城市转型与产业发展 - 构建"四轮驱动"发展格局:煤炭产业为根基 石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 现代化农业为支撑 文旅产业与向北开放为动能 [8] - 2019年引进中国五矿集团投资70亿元建设石墨产业一体化项目 已聚集37家石墨企业形成全产业链 [8] - 财政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 [8] 生态环境建设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5% 建成区内有23个公园、24个广场及大量口袋公园 [9] - 绿地总面积达2252.005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9平方米 [9] - 32个公园广场由原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而成 [9] - 东山体育公园改造后占地53万平方米 兴安区2.8万平方米废弃地改建为共享花园 [9] 人才政策与公共服务 - 实施"六优惠"政策:非户籍人员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可获契税补贴 提供创业场地支持 网络宽带优惠及养老服务优惠 [12] - 推行"六共享"服务:包括周转住房 子女入学 社保医疗 落户办证 税费服务及职业提升等市民同等待遇 [13] - 政策吸引外地创业者 如罗燕花从摊贩发展到开设馄饨店并购房安家 [13] 宜居属性与城市形象 - 获评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 夏季气温16℃(对比上海40℃) [3] - 北山公园被网友称为"东方小瑞士" 相关视频获超258万点赞 [7][9] - 智慧社区落地吸引外地及海外游客购房 [5] - 慢节奏生活与高幸福指数获新市民认可 [5][10]
百年煤城转型“闯世界”:多元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14:53
产业转型与全球供应链融入 - 吉林启星铝业有限公司生产铝合金部件供应法国阿尔斯通列车车体,是中国中车、阿尔斯通、西门子和庞巴迪等全球轨道交通巨头的关键供应商 [1] - 启星铝业在辽源建立完整产业链,占据中国轨道车辆铝部件市场份额逾50%,出口产品占中国同类产品出口份额90%以上,预计今年产值突破20亿元 [1] - 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产品远销美国、墨西哥、南非、意大利等国家,年出口额约2亿元,并在墨西哥建厂服务北美客户 [1] 纺织业与全球市场 - 辽源袜业园区汇聚千余家企业,拥有4万多台袜机,年产35亿双棉袜,约占中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全球的15%,产品畅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 辽源因此获得"中国棉袜之乡"称号 [2] 国际资本参与与食品加工业 - 德国嘉利达控股有限公司在辽源新建工厂投产,主要将牛骨加工成明胶,年产能6500吨,供应中东、印尼等市场 [2] - 该工厂是嘉利达在华最大生产基地,投资规模达7亿元,满负荷生产时年产值可达8亿元 [2] - 嘉利达选择辽源投资的原因包括当地基础设施、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和政府高效服务 [2] 城市转型与经济多元化 - 辽源曾是中国东北重要煤炭城市,2008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现通过制造业、纺织业和食品加工业实现转型 [1][2] - 新生产业为辽源带来税收并解决数万煤炭工人就业问题,部分废弃工业遗迹被改造成公园和游乐场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