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
搜索文档
从“红色公牛”到“绿色长城”:乌兰布和沙漠变形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33
文章核心观点 - 乌兰布和沙漠通过综合治理实现从生态恶化到绿富同兴的转变,形成可复制的“磴口模式” [1][2][8] 生态治理成效 - 巴彦淖尔市2024年以来完成沙漠综合治理35.32万亩,磴口县建成150公里防护带覆盖24.9万亩 [2] - 最终形成绵延200公里、平均宽1200米的乔灌草结合防风固沙带 [2] - 磴口县林草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跃升至39.1% [2] - 乌兰布和沙漠曾每年向黄河输沙达7000多万吨,威胁黄河安澜与华北生态安全 [1] 光伏产业发展 - 磴口县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生态修复”模式,光伏+生态治理面积达14.34万亩 [4] - 全县光伏装机规模达542.7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0亿度 [4] - 光伏项目板高1.8米、间距12米,确保发电治沙互不干扰 [4] - 预计“十五五”期间光伏装机将突破14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40亿度 [7] 经济效益与就业 - 光伏项目带动4000余名农牧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村民每月可挣3000多元 [4] - 梭梭治沙面积超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为主的蒙中药材面积近14万亩,年产值超3亿元 [7] - 种植户50亩肉苁蓉年毛收入可达10多万元,梭梭项目年净收益每亩370元到670元 [7] - 建设期内可带动4.5万人就业,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完成35万亩荒漠化治理 [7] 旅游产业增长 - 当地打造五条精品旅游线路,2024年磴口县游客接待量比2020年增加70余万人 [8] - 旅游收入增长6100万元,农家乐等业态使居民收入翻番 [8]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沙进人退”到“路进沙退”:内蒙古穿沙公路的治沙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9:24
穿沙公路建设成就 - 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全长16.81公里 将沙丘分割并形成治理新格局 [1] - 达拉特旗已建成穿沙公路544公里 直接推动生态治沙面积近49万亩 [5] - 内蒙古计划到2030年新建改建穿沙公路超6300公里 带动1200万亩沙地治理 [5] 治沙技术体系 - 采用"以路划区 分块治理 锁住四周 渗透腹地"的科学治理模式 [5] - 通过修路后扎草方格固定流沙 再种植耐旱耐盐碱植物实现沙丘固定 [2] - 草方格防沙技术于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仍为国内最高治沙科技荣誉 [8] 经济社会效益 - 穿沙公路为光伏项目选址和设备运输提供便捷通道 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5] - 当地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及光伏管护、治沙造林等工作实现增收 [5] - 公路建设使通行环境根本改善 彻底改变过去风沙阻碍交通的状况 [2] 模式推广与创新 - 穿沙治沙模式自1997年首条公路建成后已在内蒙古全境推广 [5] - 当前正推进公路建设、防沙治沙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同步发展的新升级模式 [8] - 该模式旨在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可复制推广的中国方案 [8]
“宁”聚一堂看中阿|毛里塔尼亚驻华大使:毛中关系稳固发展造福人民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29 13:21
中阿经贸合作 -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 首次实现22个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全部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参会[3] - 2024年阿中贸易额达到4074亿美元 同比增长2.3%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阿拉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4] - 中方宣布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 毛里塔尼亚高度重视并赞赏该政策[3] 毛中双边关系 - 2024年恰逢毛里塔尼亚与中国建交60周年 两国在各领域密切合作取得显著发展[4] - 毛里塔尼亚总统加兹瓦尼2024年访华期间签署多项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涵盖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和现代农业等领域[4] - 中国是毛里塔尼亚主要贸易伙伴 零关税政策将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发展[3] 重点合作领域 - 中阿博览会在创新、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领域提供重要交流平台 合作成果将增进各国人民福祉[4] - 毛里塔尼亚80%以上国土被沙漠覆盖 正与宁夏、新疆等地开展荒漠化治理合作[5] - 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实践经验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防治荒漠化提供可复制推广模式[5] 投资与市场机遇 - 毛里塔尼亚被称为阿拉伯—非洲之桥 其战略位置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非洲和阿拉伯市场[4] - 零关税政策将激活非洲出口潜能 为非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机会[3] - 毛里塔尼亚欢迎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和现代农业领域投资[4]
“沙海”如何变“绿金” 农发行全力支持内蒙古荒漠化治理
金融时报· 2025-08-13 12:16
政策性金融支持荒漠化治理 - 农发行内蒙古分行累计投放贷款37亿元支持三北工程建设 实现沙化土地治理259万亩 [1] - 通过板上发电 板下种植 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产业模式锁定库布其沙漠156万亩流沙 [1] - 在浑善达克沙地投放3.37亿元贷款支持12.3万亩沙地治理 其中7.16万亩规模化牧草和5.14万亩沙棘与柠条灌木林 [2] 新能源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 - 2023年至今投放24.15亿元贷款支持库布其沙漠新能源基地建设 包括鄂尔多斯中北部基地和杭锦旗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 [1] - 2024年新审批9亿元贷款支持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 构建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协调发展新范式 [1] - 在巴丹吉林沙漠投放59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116万亩流动沙区固沙工程 使腾格里沙漠边缘后退25公里 [3] 产业治沙与生态效益 - 三年来累计投放9.06亿元贷款支持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通过沙棘产业和牧草种植实现生态改善与产业增收 [2] - 落实差异化支持政策 累计投放2.91亿元贷款解决治沙工程先投入后见效的融资难题 [3] - 浑善达克沙地项目使京津风沙源变为林草交错的生态牧场 形成守护华北的绿色生态屏障 [2]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共同守护蓝天 十余年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65亿亩(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7-14 15:49
沙尘暴的全球影响与挑战 - 沙尘暴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影响全球约3.3亿人的生活 [1] - 每年约20亿吨沙尘被排放到大气中,波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1] - 沙尘暴造成数亿美元经济损失,破坏基础设施、增加医疗成本、毁坏农田并干扰社会活动 [1]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的设立 - 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6月8日通过决议,将7月12日定为"国际防治沙尘暴日" [1] - 设立目的是提高全球对沙尘暴带来的健康和环境挑战的认识 [1] 中国在荒漠化防治的成就 - 中国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在全球率先取得这一成果 [1] - "三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奖章 [2] - 中国三次获得"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被誉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2] 中国具体防治措施与成效 - 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沙化土地治理3.65亿亩,封禁保护面积2794万亩 [2] - 荒漠化防治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2] - 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土地生命奖"和"地球卫士奖"之"激励与行动奖" [2] 中国在防治领域的国际贡献 -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推动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造福世界 [1] -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荣获"地球卫士奖"之"科学与创新奖" [2] - 中国将继续为全球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实现从"黄"到"绿"再到"金"的转变 [2]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从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到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阿拉善盟积极探索荒漠化治理多元模式
内蒙古日报· 2025-06-23 11:20
荒漠化治理成效 - 阿拉善左旗累计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超1200万亩,其中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重点治理区种植梭梭、花棒等耐旱植物330余万亩 [1] - 治理工程改善了周边1.2万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并阻断了沙丘侵城的趋势,保障了黄河和贺兰山的安全 [1] - 2025年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覆盖阿拉善左旗10个苏木镇,建设任务208.1万亩 [1] - 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近1亿亩,探索出飞播造林、草方格固沙、光伏矩阵锁沙、产业治沙等多元模式 [1] "三北"工程进展 - 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构筑起两条总长460公里、宽3至20公里的"锁边"立体防护林草带 [2] - 2024年完成治沙551.65万亩,有效遏制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 [2] - 2024年计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治理任务470万亩,目前已完成305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5% [2] - 通过"劳务雇佣+设备租赁"等以工代赈形式,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2] 光伏治沙模式 - 阿拉善盟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采用"光伏发电+防沙治沙"模式 [3] - 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清洁能源外送基地光伏200万千瓦工程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17.15亿度,可满足60.37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3][4] -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综合模式,板下补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沙丘移动基本被遏制 [4] - 阿拉善盟正在建设18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配套治理26.4万亩沙地 [4] 生态改善数据 - 截至2024年,阿拉善盟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9603.45万亩 [4] - 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42%,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提升至23.18% [4]
绿锁沙喉: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助力三江源保护
新华社· 2025-06-18 09:01
青藏高原荒漠化治理成效 - 青海贵南县通过复合治沙模式使森林覆盖率从1996年前的2.6%提升至19.24%,治理沙化面积达195万亩,40余万亩沙漠得到有效治理[2] - 沙珠玉乡沙漠化土地面积从90%降至12.3%,营造防风固沙林1.49万亩,设置沙障4.8万亩,建成1.05万亩治沙样板示范区[3] - 海南州建成2100亩生态光伏牧场,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模式,使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3] 荒漠化治理技术发展 - 治沙技术从单一杨柳插杆发展为容器育苗、种子包衣种植,从工程固沙发展为"乔灌草结合、封造育并举"的复合治沙模式[2] - 林草部门科学选用固沙材料,种植耐寒耐旱抗风沙种苗,提高治沙成效[2] - 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理模式[3] 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 财政部门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2024年全省下达配套资金1.7亿元,2025年已下达2.4亿元[2] - "三北"工程面临施工期仅5个月、种草复绿"窗口期"仅2个月的特殊挑战[2] 荒漠化历史状况 - 20世纪90年代贵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4.2%,沙漠每年以5至15米速度扩展[1] - 沙珠玉乡20世纪50年代全年8级以上大风达60余天,出现"三刮四种"现象[3]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光伏园区建设促使当地牧民改变传统放牧模式,"光伏羊"走俏市场[3] - 实现"绿富同兴"发展理念,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4]
中国科学治沙,从这座东北小城出发
新华社· 2025-06-17 19:31
治沙历史与成就 -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在20世纪50年代被称为"沙窝子",沙化土地面积占比达96% [1] - 1952年成立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后发展为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是新中国首个防沙治沙科研机构 [1] - 通过樟子松造林技术,彰武县沙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6%降至36.56%,扬沙天气从1953年的43天降至近年平均5天 [6] - 樟子松造林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推广至"三北"地区,总面积超1000万亩 [3] 技术创新与推广 - 刘斌团队开创樟子松"北树南移"技术,通过防寒土等措施使成活率提升 [3]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成立后,建立种苗基地并开展技术培训 [6] - 章古台镇樟子松育苗面积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 [6] - 2023年樟子松等树种出口蒙古国,用于该国荒漠治理 [8] 治沙人物与传承 - 护林员李东魁坚守8500亩樟子松林30余年,使用传统方式巡护 [3][5] - 科研人员与基层工作者形成治沙接力,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9] 生态效益与国际影响 - 固定6座万亩流动沙丘,形成显著生态屏障 [6] - 中国治沙技术正跨越国界,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解决方案 [9]
大国院士丨追沙院士——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新华社· 2025-06-17 16:52
大气科学研究与沙尘暴治理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团队专注沙尘暴研究20余年,发明移动沙尘监测系统和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提出半干旱气候变化理论 [5][6][8] - 团队在兰州建立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设计大模型预测天气 [16]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大风频发,沙尘传输高度达两三千米,"三北"防护林使中国北方沙尘减少40%,但无法阻挡高空跨境沙尘 [11][13] 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演变 - 黄土高原生态改善主因包括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及大气环流变化带来的降水增加,但长期趋势仍不确定 [18][19] - 西北变暖改变农作物周期,如陇南可种植冬小麦后复种燕麦 [19]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阻止沙漠扩张,但沙漠本质不会变为草原 [21][23] 国际合作与治沙技术 - 中国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技术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但需各国协作减少沙尘源 [13][21] - 全球变暖削弱西风带,导致大气环流阻塞,类似"大脑血块",引发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 [15][16] 科研精神与团队建设 - 黄建平团队扎根西北,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吸引年轻人加入荒漠化研究 [5][25][27] - 团队开发全球疫情预测系统,疫情期间每十天更新预测结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