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

搜索文档
全球最小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在汉发布,同时支持全球6大卫星导航系统
长江日报· 2025-06-27 08:41
产品发布 - 公司新发布逐梦系列芯片包括逐梦MX2740A(全系统全频点)和启梦Ⅳ MX2730A(全系统多频点)两款高精度系统级芯片 [4] - 同时在国内首发2颗北斗2.0芯片 [4] - 逐梦系列芯片尺寸仅5×5毫米,比同类产品缩小50% [4] - 芯片功耗降低40%,北斗信号捕获速度提升20倍,冷启动时间优于5秒 [4] 技术优势 - 采用"北斗优先全系统全频点"技术路线,全面优化北斗信号处理 [4] - 支持全球6大卫星导航系统及所有频率 [4] - 全球首创AI芯云融合定位技术,提升移动载体在快速运动中的定位精度 [4]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4年,专业从事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设计和精准位置服务 [5] - 武汉大学教授刘经南担任首席科学家 [5] - 10年前研发出国内首颗40纳米量产的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 [5] 市场应用 - 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驾驶、智慧城市、共享出行等领域 [5] - 在全球首家实现单年度高精度产品出货量突破百万量级 [5] - 超小体积芯片能满足自动驾驶、无人系统等高端场景需求 [4]
2025年中国锂电设备恢复增长,预计市场规模超900亿元!
起点锂电· 2025-06-26 18:41
行业活动信息 - 2025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7月10-11日在深圳举办 主题为“换电之城 智慧两轮” [1][2] - 活动由起点锂电等主办 雅迪科技、台铃集团、新日股份、菜鸟集团、嘟嘟换电等超30家企业参与赞助或合作 [2] 锂电池设备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锂电池设备规模为792亿元 同比下降26.2% 主因锂电池企业扩产放缓及设备价格下降 [2] - 预计2027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1419亿元 其中前段设备460亿元 中段设备434亿元 后段设备383亿元 模组及PACK设备142亿元 [3] 锂电池设备行业趋势 - 中日韩锂电设备企业将主导全球市场 中国完成国产替代并加速出海 全球份额持续提升 [6] - 锂电池产能第二轮扩产潮开启 设备行业迎来第二波红利 智能化、一体化成为核心发展方向 [7] - 智能化:引入AGV/AMR机器人 搭建数字化工厂 结合AI实现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 [7] - 一体化:切叠一体机、辊压分条一体机等集成设备将普及 提升良率并降低成本 [7][8] - 设备向高精度、高稳定性发展 上下游联动加强 电池企业与设备商联合定制研发 [8] - 设备兼容性要求提升 需快速适配钠电池等新型电池的工艺参数调整 [8] 锂电池终端需求驱动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及储能需求增长 推动动力电池向长续航、高安全性发展 储能电池向大容量、长寿命演进 [6][8] - 全球电动两轮车、消费电子等终端领域持续拉动锂电池需求 [10]
当空间开始“思考”:厘米级定位如何重构智能空间连接范式
36氪· 2025-06-23 14:11
高精度定位技术演进 - 全迹科技UWB车载监测系统实现量产上车,标志定位技术从"工具"进化为"有温度空间智能"基础设施[2] - 高精度定位解决室内外复杂场景中"最后一米"盲区,需具备三维坐标、Hz级刷新率和抗干扰能力[4][6] - 技术核心指标包括亚米级/厘米级精度、3D定位、实时响应(10-100Hz)、环境稳定性和成本可行性[7][8][9][11][12][13] 主流技术路线对比 - UWB技术:精度10-30cm,工业场景主导但成本高(基站¥2000-8000),功耗大(标签寿命3-6个月)[16][17] - 蓝牙AoA:精度1-3m,适合养老/零售场景,受人体遮挡影响精度下降40%[18][19] - 5G定位:理论亚米级,实际3-5m,依赖基站密度,毫米波穿墙衰减达30dB[20][21][22] - 融合方案:UWB+IMU组合精度达5-20cm,抖动降低60%,但终端成本极高(¥300+)[24][26] 国产化突破进展 - 国产UWB芯片出货量三年增长400%,单价从280元降至95元,但射频前端仍依赖进口(69%)[37][38] - 22nm双模SoC研发成功,功耗降低40%,动态环境算法将定位抖动从±35cm优化至±8cm[39][40] - 工业案例显示融合方案使建设成本降35%,焊接错误率下降52%,设备寻回效率提升70%[41][43] 市场空间与场景 - 中国市场规模2028年预计达1263亿元,CAGR35%,全球占比超25%[46][47] - 工业领域需求10-30cm精度,仓储物流需亚米级,消费领域1-3m精度即可[49][50] - 新兴场景包括地下空间导航(3-10m精度)、无人机室内定位、毫米级形变监测[53] 投融资动态 - 2023年行业融资超20笔,头部企业单笔融资金额达数千万至亿元级[56] - 产业资本占比45%,UWB与音频定位技术合计占70%融资份额[57][58] - 投资逻辑转向场景化能力,工业/车载场景溢价最高,生态绑定成估值核心[60][61] 竞争维度分析 - 技术窗口期缩短至12-18个月,场景绑定与生态独占性构成持久壁垒[63] - 标杆企业实现标签成本1.5美元(行业平均5美元),交付周期压缩至30天[62][64] - 差异化机会在于AIGC融合、低空经济衔接和医疗耗材化等垂直场景[65][66]
非夕科技胡晓平:以自适应机器人破局自动化“最后一公里”
中国经营报· 2025-06-18 00:0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当前机器人赛道关注点集中在人形机器人、具身机器人等概念,但核心价值在于操作能力的提升尚未真正解决 [1] - 行业存在两条主要路径: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提升和依托大模型的具身智能发展,但均未解决实际落地的核心瓶颈 [2] - 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位置精度控制,只能在高度结构化环境中工作,缺乏人类手部的触感和力反馈能力 [3] 公司技术路线与突破 - 公司以"极致力控+层级式智能"为技术根基,打造自适应机器人,突破传统工业场景的刚性束缚 [1][2] - 技术突破包括高精度力感知(力/力矩传感器精度比现有产品高十倍至百倍)和高频响力反馈(控制效率提升一至两个数量级) [3] - 通过力控与AI结合,实现复杂操作能力,如动态小球平衡Demo展示的毫秒级实时控制 [3] 应用场景与案例 - 工业制造:解决汽车产业链柔性作业,如新能源车厂"压铸件车身去毛刺"效率提升数倍 [4] - 食品加工:实现鸡肉切块等柔性物体加工,解决过去难以自动化的难题 [5] - 生活服务与医疗:展示机器人削黄瓜、刮胡子等精细操作,并开发定制化理疗按摩和远程手术应用 [5] 产品定位与未来方向 - 产品定位为"通用+智能",通过图形化操作界面赋能各行业用户快速开发自动化解决方案 [5] - 自适应机器人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自动化繁琐重复作业,让人类专注于创造力 [6]
GNSS芯片及模块出货量居全球第六,华大北斗正式闯关港交所
巨潮资讯· 2025-06-13 15:23
公司概况 - 深圳华大北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递表港交所,为中国领先的空间定位服务提供商,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赋能 [2] -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在导航定位芯片设计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提供支持北斗及全球主要GNSS系统的导航定位芯片和模块,同时提供GNSS相关解决方案 [2] - 公司在芯片级双频高精度定位技术、低功耗技术、高集成度一体化SoC设计技术等方面具备显著领先优势 [2] 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GNSS芯片及模块出货量达到16.1百万件,全球市场份额为4.8%,是全球第六大的GNSS空间定位服务提供商,在所有中国内地公司中是第二大的全球GNSS空间定位服务提供商 [2] - 以双频高精度射频基带一体化GNSS芯片及模块的出货量计,公司是全球第四大的GNSS空间定位服务提供商,在所有中国内地公司中是最大的全球GNSS空间定位服务提供商,全球市场份额为10.5% [2] 产品与应用 - 公司提供全面覆盖多领域应用的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组合,包括应用于大众消费领域的标准精度和高精度芯片、应用于汽车、交通等专业和特殊应用领域的高精度芯片、应用于大众消费电子领域和行业应用领域的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芯片 [3] - 公司产品面向共享单车、智能驾驶、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气象探测及形变监测等领域,可实现精确且高效的导航定位、位置追踪、位移监测和卫星通信功能 [3]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由2022年的人民币698.0百万元略减至2023年的人民币645.1百万元,但于2024年大幅增至人民币840.3百万元 [3] - GNSS芯片、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的收入由2022年的人民币193.4百万元减少13.4%至2023年的人民币167.5百万元,2024年增加42.2%至人民币238.2百万元,主要由于客户对GNSS芯片及模块需求增加及销售GNSS相关解决方案的收入增加 [4] - 综合芯片及模块业务的收入由2022年的人民币504.6百万元略微减少5.3%至2023年的人民币477.7百万元,2024年增加26.0%至人民币602.1百万元,主要由于销售存储芯片的收入增加及进一步扩展该业务线 [4] 研发与未来展望 - 公司研发投资仍占总开支的主要部分,突显对技术突破的长期承诺 [3] - 随着继续扩大业务规模并提高成本效益,公司预期未来几年收入将进一步增长,并继续迈向持续盈利的道路 [3]
“一带一路”国家高级研讨班成员到智慧互通(AICT)参观考察高精度人工智能(HAI)技术
搜狐网· 2025-06-13 10:49
在参观和交流过程中,智慧互通(AICT)CTO李潇翔博士、战略发展总监John Yan及研发团队成员向研讨班 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公司旗下五大品牌:SUPER VISION(超视线)、AITS(爱通行)、AIPARK(爱泊车)、 AIC(爱充电)、AIPILOT(领航者)的业务范畴及技术优势,并就公司过去十年来在智路、自动驾驶、智慧 停车、智慧充电、智慧高速、低空立体交通等空间智能应用场景积累的应用优势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分 享。 研讨班成员饶有兴趣地了解了公司的高精度人工智能(HAI)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应用案例。他们结合 各国数字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各自专注的领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就高精度人工智能(HAI)技术及解 决方案在各国落地的可能性与公司研发人员进行了的交流。 多位研讨班成员表示,他们此行的目的旨在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在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 经验并寻求合作机会。当成员们得知智慧互通(AICT)公司的高精度人工智能(HAI)产品技术在北京、上 海、广州、深圳、天津等超50座大中型城市落地,并在中东、北非、东南亚等地区的10多个国家实现了 业务布局时,纷纷对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表示钦佩和赞赏, ...
宇环数控加速国际化布局 高端制造与新兴业务驱动成长新周期
证券日报· 2025-06-12 16:38
国际化战略 - 公司在越南注册孙公司"新越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万美元,标志着国际化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2] - 借助越南区位优势,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东南亚市场拓展 [2] - 越南孙公司有望推动公司利用越南制造业崛起及关税政策优势,辐射东南亚电子、汽车产业链客户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3亿元,同比增长12.41% [2] - 营收结构多元化:消费电子制造业占比43.02%,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占比19.36%,能源电力行业占比19.50% [2] - 数控磨床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39.14%;智能装备系列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186.50% [3] - 汽车零部件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31.52% [3] 产品与技术 - 公司在高端装备进口替代取得显著突破,精密复合立式磨床成功打入航空航天、轴承等高端制造领域 [3] - 针对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需求开发的碳陶刹车盘专用磨床YHMG7776已完成技术突破 [3] - 2024年研发投入4945.86万元,占营收10.47%,同比增长19.43% [3] - 累计拥有专利253项,较2023年末新增21项 [3] 行业机遇 - 国家推动工业母机自主化及设备更新政策,为公司高端磨床进口替代创造广阔空间 [4] - 人形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爆发拉动高精度磨削设备需求 [4] - 公司数控螺旋立式内拉床已应用于机器人减速器核心部件加工 [4] 发展前景 - 公司高端数控磨床、拉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海外市场开发投入力度加大 [4] - 有望在全球化与产业升级浪潮中实现质效双升 [4]
西华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研发高精度氨气检测系统
环球网资讯· 2025-06-10 17:19
氨气检测技术发展 - 氨气在工业和农业领域应用广泛 市场对高精度氨气检测技术需求增长 [1] - 西华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研发团队推出高精度氨气检测系统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1] - 该系统能精准监测氨气浓度 快速响应泄漏事件 为工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1] 研发团队情况 - 联合研发团队由专业背景深厚 科研经验丰富的人才组成 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 [1] - 团队成员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敏锐科研洞察力 以创新为驱动 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 [1] - 团队在高精度氨气检测系统研发中攻克多个技术难题 确保项目成功落地 [1] 未来发展展望 - 研发团队将继续秉承"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使命 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2] - 团队致力于保障工业生产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 - 校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引导学生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贡献青年智慧和方案 [2]
【私募调研记录】昊泽致远调研安泰科技
证券之星· 2025-06-10 08:13
公司调研信息 - 知名私募昊泽致远近期调研了安泰科技 参与公司特定对象调研 [1] - 安泰中科是国际上第一家批量生产钨铜偏滤器的公司 主要生产钨铜偏滤器 钨串型限制器及钨铜包层零部件等 [1] - 公司已累计向国内外客户提供超过5000件各种规格钨铜零件 中标多个重要项目 [1] - 偏滤器和包层第一壁需承受高温等离子体考验 涉及复合材料制备 异种材料焊接 高精度检测等技术 [1] - 安泰中科是国际上第一家批量生产钨铜偏滤器 包层第一壁的公司 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生产能力 [1] - 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 优化核心技术 扩大产能 提升行业竞争力 [1] 机构简介 - 昊泽致远成立于2015年12月 2018年3月备案为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 备案编码P1067442 [2] - 2020年获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资格 会员编码GC1900031887 并取得投资顾问资格和网下打新资质 [2] - 公司近三年发行产品20余支 管理总规模约20亿元人民币 团队成员近30人 投研和交易人员占比七成 [2] - 公司以大类资产配置体系为产品管理核心 交易策略立足于国内大类二级市场 追求绝对收益区间 [2] - 主要合伙人自2014年起具备超过4年的金融机构委外资金管理经验 包括银行 券商 信托等机构代销类产品 累计管理规模超60亿元 [2] -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 资深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资产管理服务 [2] - 公司秉承"立足稳健 长远发展"的经营理念 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升服务品质 打造核心竞争力 [2]
中海达(300177) - 300177中海达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05
2025-06-06 15:52
公司概况 - 公司专注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产业链,是国内领先、全球主流企业 [2] - 以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为基础,融合多种技术,形成全空间产品布局,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2][3] - 形成精准时空感知装备、北斗高精度行业应用、智能驾驶与导航控制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3] 业绩情况 - 2024 年度营收 12.1954953551 亿元,同比增长约 2.80%,净利润 -1244.97947 万元,同比增长 97.08% [3] - 2025 年一季度营收 1.5198832418 亿元,同比增长约 30.60% [3] 海外业务 发展情况 - 2024 年海外业务稳健发展,市场以亚洲、南美、欧洲等地区为主,受惠于“一带一路”和产品优势,未受复杂国际政治环境较大影响 [4] - 2024 年在匈牙利设子公司推进欧洲业务布局,中标乌干达项目实现市场“零突破” [4] 竞争优势 - 海外市场需求和空间扩大,公司提供高精度定位终端和解决方案 [5] - 坚持人员本地化战略,在 12 个国家设分支机构,实现采购、物流、销售及技术服务本地化,业务覆盖多个海外地区 [5] 智能驾驶与导航控制应用业务 业务介绍 - 为乘用汽车、农业机械车、工程机械提供高精度定位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 [6] - 面向乘用汽车提供智能驾驶位置感知软硬件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 [6] - 面向农业行业推出 A6、F3 农机导航系统,可实现 2.5cm 级实时引导和自动控制 [6][7] - 面向建筑工程行业以车辆位置感知为基础,研发机械控制产品和解决方案 [7] 业务进展 - 2024 年智能驾驶车载高精度业务增长约 40% [7] - 多款产品在多家车企量产车型上规模量产交付,截至 2024 年末获车企定点车型超 60 款 [7] - 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交付产品并提供解决方案,获吉利下属子公司 IMU 硬件定点 [7][8] - 完成产品功能安全 D 等级能力建设,未来探索高精度定位技术在其他行业融合应用 [8] 海洋业务 - 海洋探测装备产品包括单波束测深仪等,搭配软件应用于多个工程领域 [8] - 构建“空天地水一体化”立体水利水文监测体系,提供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8] - 在国产高端海洋设备投入多年,形成行业领先技术优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