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工厂
icon
搜索文档
事关降息,鲍威尔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10-30 08:40
【导读】美联储如期降息,鲍威尔重磅发声!英伟达总市值站上 5 万亿美元大关! 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大家早上好!昨夜今晨,又有很多大事发生。 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纳指连续第四日创新高 。英伟达总市值站上 5 万亿美元大关 。大型科技股多数上涨。中概股涨跌不一。 美联储如期降息,鲍威尔重磅发声。 纳指连续第四日创新高 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道指跌 0.16% 报 47632 点,标普 500 指数持平报 6890.59 点,纳指涨 0.55% 报 23958.47 点,连续第四日创新高。波音跌 4.38% ,联合健康集团跌 3.34% ,耐克跌 3.10% ,领跌道指。 英伟达总市值站上 5 万亿美元大关 英伟达 CEO 黄仁勋 GTC 华盛顿特区主题演讲再次引爆投资者热情。公司股价高开高走,一 度大涨 5.55% ,上探 212.19 美元高位,全天收于 207.04 美元,涨 2.99% ,总市值达 5.03 万亿美元,首度站上 5 万亿美元大关。 黄仁勋表示,英伟达在 30 年持续投入中构建了以 GPU 与 CUDA 为核心的加速计算体系, 彻底突破摩尔定律瓶颈。通过重新设计算法内核,打造超过 ...
事关降息,鲍威尔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10-30 08:20
美股市场表现 - 纳斯达克指数上涨0.55%至23958.47点,连续第四日创下新高 [2] - 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0.16%至47632点,标普500指数持平于6890.59点 [2] - 大型科技股多数上涨,美国科技七巨头指数上涨1.14% [7] - 中概股涨跌互现,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微跌0.03%,中概科技龙头指数上涨0.65% [8] 英伟达公司动态 - 公司股价收涨2.99%至207.04美元,总市值首次站上5.03万亿美元大关 [4] - CEO黄仁勋通过GTC主题演讲展示公司30年来构建的以GPU与CUDA为核心的加速计算体系,拥有超过350个专用加速库 [4] - 公司提出“AI工厂”概念,即专为生成Token而建的专用计算系统,推动算力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5] - 通过Grace Blackwell架构实现晶圆级封装,单机架系统集成130万亿晶体管,定义AI工厂的物理基准 [6] - 发布NVLink-Q高速互连架构,支持量子处理器与GPU间每秒数TB数据交互 [6] 美联储货币政策 - 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3.75%~4.00%区间 [9] - 决定自12月1日起结束资产负债表缩减 [9]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指出,截至9月份的12个月内,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上涨2.8%,高于2%的长期目标 [10] - 鲍威尔表示,关于12月是否进一步降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们存在较大分歧 [9][10]
联想首提“AI工厂” 助力碎片化AI应用规模化落地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19:52
要让这座"AI工厂"高效运转,离不开坚实可靠的底层基础设施作为承载,它们是"AI工厂"的"组件"。通 过覆盖"一横五纵"的完整技术布局,联想制定了"AI赋智+绿色赋能"的核心策略,即AI技术覆盖全域产 品,全面布局液冷技术。"一横"是指联想万全异构智算平台,统一纳管异构算力,极致提升智算效 率;"五纵"包括服务器、存储、数据网络、软件及超融合、支持和运维服务五条业务线。 10月29日,在2025世界数字城市大会期间举办的首届城市超级智能体发展论坛上,联想集团中国区基础 设施业务群战略管理总监黄山展示了联想面向城市超级智能体规模化应用的全栈算力产品与解决方案, 首次提出"AI工厂"这一城市智能新范式。 "企业进行AI转型需要经历'三级跳'。"黄山表示,AI时代,企业在从体验阶段到POC(概念验证)实践 阶段,再到规模化落地阶段,"每一跳"都面临数据治理的复杂性、投资回报率的压力以及算力模型持续 升级与维护等难题。以联想城市超级智能体"1+N智能体"架构为例,N个场景可能需要N种不同的硬件 系统,这不现实。 联想提出的"AI工厂"将原本复杂且孤立的AI开发任务,转变为一套可管理、可复制且支持持续运营的标 准化体系 ...
英伟达盘前涨超3%,史上首家5万亿美元市值公司或将诞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8:56
公司市值与市场表现 - 10月29日美股盘前,公司股价涨超3%,若保持至开盘后,将成为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 [1] - 公司数据中心业务在第二财季实现411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56%,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8% [9] - 公司主力产品Blackwell架构机柜自二季度起已进入全面放量阶段,GB200出货、GB300爬坡 [9] GPU产品路线图与销售预期 - 截至2026年的未来五个季度,Blackwell与Rubin的可见收入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订单量约为2000万颗GPU [6] - 下一代芯片Vera Rubin计算能力达到100 Petaflops,是DGX-1性能的100倍,将在明年量产 [6] - 过去几个季度公司已出货600万颗Blackwell GPU,而前一代Hopper架构在全生命周期(2023年-2025年)总出货量为400万颗,收入1000亿美元 [6] - 公司规划在2026年上市Vera Rubin芯片,后继版本Rubin Ultra预计2027年推出,更远期架构是2028年的Feynman [6] 6G与通信网络布局 - 公司投资10亿美元入股诺基亚,交易宣布后,诺基亚股价涨近23%,创2021年1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 [12] - 计划将商用级AI-RAN产品整合至诺基亚的无线接入网组合中,以部署AI原生的5G-Advanced和6G网络 [12] - 推出专用于通信基础设施的产品Arc Aerial RAN Computer,这是一款支持6G的电信计算平台 [12] - 据Omdia预测,到2030年,AI-RAN市场规模预计将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 [12] AI生态系统投资与合作 - 公司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共同开发AI基础设施及个人计算产品,合作涉及用NVLink技术打通CPU与GPU、定制x86架构CPU、以及面向PC消费市场推出集成RTX GPU芯粒的x86 SoC [13] - 与OpenAI签署意向书,计划部署至少10GW的公司系统用于OpenAI的下一代AI基础设施,公司计划对此投资最高达1000亿美元,首批设施预计2026年下半年上线并采用Vera Rubin平台 [13] - 公司正重构一个从算力到网络再到模型的AI超级联盟版图,成为一家跨层级的AI基础设施公司 [13] 物理AI与行业应用拓展 - 公司提出“物理AI”概念,认为机器人、汽车等都属于物理AI范畴,AI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物理AI [15] - 与Uber合作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L4级自动驾驶出行网络,支持Uber从2027年起逐步将全球自动驾驶车队规模扩展至10万辆 [18] - 为自动驾驶提供全新的DRIVE AGX Hyperion 10开发平台以及DRIVE AV软件,该平台是一种参考计算和传感器架构,可使任何车辆达到L4级水平 [19] - 在AI工厂领域,发布NVIDIA BlueField-4数据处理器,预计2026年推出,可提供6倍的计算能力,并支持比BlueField-3大4倍的AI工厂 [20] - 推出基于Blackwell架构的NVIDIA IGX Thor工业级平台,为工业、机器人开发和医疗应用提供实时AI性能 [20] 生产与基础设施部署 - 最新Blackwell GPU已在亚利桑那州启动生产,与台积电合作,并且公司正在美国其他地区建设AI基础设施与制造基地 [9] - 公司和甲骨文与美国能源部合作打造AI超级计算机,其中Solstice系统将搭载10万颗Blackwell GPU,另一个系统Equinox将包含10000颗Blackwell GPU,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10]
黄仁勋,重大发布!
证券时报· 2025-10-29 12:21
在演讲中,黄仁勋宣布英伟达与电信设备制造商诺基亚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全新产品线"英伟达Aerial RAN Computer Arc",以确保美国在6G时代的地位。该产品基于Blackwell GPU、ConnectX网络与Aerial CUDA-X库构建,首次实现"软件定义、可编程"的无线通信与AI协同处理能力。 黄仁勋在演讲开篇便强调生态合作的重要性,致谢全球合作伙伴,并回顾英伟达30年技术深耕历程:从 发明GPU与CUDA编程模型,到推动"加速计算"成为新一代计算模型,成功突破摩尔定律与德纳德缩放 的物理限制。目前,CUDA生态已构建350余个专用库,覆盖计算光刻、数值优化、医学影像、量子计 算等关键领域,成为支撑各行业技术升级的核心底座。 6G通信:联手诺基亚重塑技术主导权 多领域突破。 当地时间10月28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最新GTC主题演讲中,以"大举投资AI基础设施,确 保美国领先地位"为核心,发布涵盖6G通信、量子计算、AI工厂、机器人技术等多领域的重磅成果,并 披露英伟达未来业务增长蓝图,彰显其推动全球技术变革与美国产业回归的决心。 演讲中,黄仁勋透露了英伟达惊人的业务增长态势:截 ...
英伟达GTC重磅消息不断,机械ETF(516960)盘中涨2.2%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9 11:10
英伟达战略合作与技术发布 - 公司与诺基亚达成战略合作,将投资10亿美元认购诺基亚股份,共同推进AI原生6G网络平台[1] - 公司推出融合AI超算和量子计算的NVQLink技术,连接量子处理器与GPU超级计算机,已获得17家量子计算公司支持[1] - 公司宣布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建造该部门最大的AI超算[1] - 公司将推出支持AI工厂操作的处理器Bluefield-4[1] 机械设备行业指数概况 - 细分机械指数(000812)从市场中选取涉及工业自动化、专用设备制造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1] - 该指数成分股具有较高成长性和技术领先特征,能够较好体现机械设备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1]
黄仁勋: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95%变成了0%
虎嗅· 2025-10-17 22:12
演讲核心观点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城堡证券的闭门对话中阐述了其关于计算未来的核心观点:未来的计算将是百分之百的生成式 [4][46] - 演讲旨在构建一个“算力世界观”,将算力定位为新的生产力,并将英伟达定位为AI时代变革的底层基础设施提供者 [51][54][56] - 此次对话面向全球顶级资本,本质是一次“资本动员”,为投资界勾勒AI驱动的未来经济框架 [52][58][71] 英伟达发展历程与战略演变 - 1993年,公司采取反主流策略,专注于为“极难的问题”开发专用计算加速器(GPU),而非追逐通用CPU [8][9][10] - 早期通过与游戏公司(如Electronic Arts)合作创造3D游戏市场,以证明GPU价值,策略是“技术没市场,就得先造一个市场” [15][16][18] - 2000年代发明CUDA,将GPU从图形处理器转变为通用计算平台,为AI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软件生态和“思想接口” [19][20][21] - 2012年通过推出cuDNN加速库,助力AlexNet等神经网络实现突破,标志着AI的“第一次觉醒” [23][25][26] AI工厂与未来商业模式 - AI工厂是公司的核心战略,其与传统数据中心的本质区别在于不储存信息,而是“生产智能” [29][30] - 公司从设计GPU转变为设计完整的智能生产体系,实现从芯片、网络、服务器到软件算法的一体化协同 [31][32] - AI工厂被类比为工业革命的“炼钢厂”,其产出是“认知动力”,公司成为新工业体系的底层 [33][56] - 未来企业将存在人类与AI两种员工,AI作为“数字劳动力”需要被训练和管理,CIO的角色将演变为AI的HR部门 [34][35][36] 生成式计算与行业影响 - 生成式计算是未来方向,从传统的“检索式”(你问它查)转变为“生成式”(你问它创造),使机器具备想象力 [46][47] - 生成式AI的应用示例如Sora(视频生成)和Perplexity(搜索),预示着所有计算结果都将进入生成时代 [48] - 这被视为一场“想象力的解放”,其意义堪比工业革命带来的“力量解放” [50] - 算力是新能源,算法是新机器,数据是新原材料,共同构成AI时代的经济学基础 [55][60] 地缘政治与市场观点 - 公司提及因出口管制,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降至0%,已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40] - 公司认为任何导致美国失去全球第二大计算市场(中国)的政策都不是好政策 [41] - 公司指出全球超过一半的AI研究者在中国,限制他们使用美国技术是一个“战略性错误” [43] - 此举被解读为以商业逻辑向政策层传递信号,暗示技术封锁可能使美国退出全球AI工业秩序 [44][63][65]
黄仁勋说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95%变成了0
36氪· 2025-10-17 19:21
英伟达的战略愿景与计算范式演进 - 公司创始人提出"未来的计算将是百分之百的生成式",标志着计算范式从检索式向生成式的根本性转变 [2][21] - 生成式AI代表人类首次让机器具备想象力,能够创造内容而非仅仅查找信息,例如生成视频和搜索内容 [21][22] - 这一转变被类比为工业革命中力量的解放,而生成革命则是想象力的解放 [23]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折点 - 1993年公司采取反主流策略,专注于开发针对极难问题的计算加速器,而非通用处理器 [4][5][6] - 公司将GPU定位为"专业匠人",与作为"通用工人"的CPU形成互补,采用工业革命语言阐述算力逻辑 [7] - 早期通过与游戏公司合作创造3D游戏市场来证明GPU价值,采用先造生态再等市场的策略 [8] - 2000年代推出CUDA平台,将GPU转变为通用计算平台,为AI发展提供土壤 [9][10] - 2012年通过开发cuDNN加速库显著提升神经网络训练速度,推动AlexNet在图像识别领域取得突破 [11][12] AI工厂概念与基础设施战略 - AI工厂核心功能是生产智能而非储存信息,每次训练和推理均属于制造过程 [13] - 公司从设计GPU扩展至设计完整生产体系,涵盖芯片、网络、服务器、软件和算法的一体化协同 [14] - 该概念被类比为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厂,AI工厂提供认知动力,成为新工业体系的底层基础设施 [15] 未来企业组织形态与AI管理 - 未来企业将存在人类与AI两类员工,AI作为数字劳动力需要被训练和文化化 [16][17] - 首席信息官角色将转变为AI的HR部门,负责管理AI员工的入职和培训流程 [17] - 企业需要学会管理AI劳动力,重新定义组织边界,这标志着组织革命的开始 [18] 全球市场与地缘政治影响 - 公司在中国市场份额从95%降至0%,出口管制导致完全退出该市场 [19] - 政策制定被指可能导致美国失去全球第二大计算市场,产生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效果 [19] - 超过一半的AI研究者位于中国,限制其使用美国技术被视为战略性错误 [19] - 技术制裁相当于退出新兴工业秩序,公司尝试用商业逻辑向政策层传递地缘政治观点 [20] 资本动员与行业定位 - 演讲面向掌控全球数万亿美元资金的华尔街投资者,旨在引导资本流向 [1][24][29] - 公司定位为AI时代变革的"炼钢厂",提供算力新资源和生成系统等生产资料 [26][28][30] - 通过构建"AI世界的经济学"框架,将算力定义为新能源,算法为新机器,数据为新原材料 [25][26][27] - 演讲本质是一次资本动员,旨在让投资者将AI视为趋势而非工具,作为新的生产资料进行投资 [30][37]
AI的三个万亿市场 !黄仁勋与红杉资本最新论道: 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万字实录全文)
美股IPO· 2025-10-15 20:32
公司创立与战略蓝图 - 公司创立于1993年,基于一个反向洞察:随着晶体管缩小的物理极限临近,世界需要全新的计算方法——加速计算,以解决通用计算不擅长的困难问题 [4][18][19] - 公司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即新计算架构需要大型市场,而该市场因架构不存在而不存在,因此决定“必须同时发明技术和市场” [5][23][24] - 被创造出的技术是GPU,而被凭空创造的市场是现代3D图形视频游戏,这个价值万亿的娱乐产业为加速计算平台提供了最初的“杀手级应用” [5][25] CUDA平台的诞生与演进 - 在2000年代初,公司意识到GPU处理图形所依赖的物理模拟和线性代数本质是通用数学运算,思考如何将这种强大算力开放给更广阔的科学计算领域 [7][21] - CUDA平台应运而生,它像一座桥梁,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能利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解决复杂问题,极大地缓解了摩尔定律放缓带来的计算瓶颈 [7][28] - 发明一个能与ARM和x86并驾齐驱的全新计算平台极为艰难,花费了近30年时间 [7][28] 引爆AI革命的关键决策 - 2012年深度学习里程碑AlexNet基于GPU取得突破,公司得出结论:深度学习是一个“通用的函数逼近器”,能学习几乎任何函数,解决任何问题 [8][31] - 基于第一性原理判断,公司将整个未来全部押注在深度学习上,结论是计算堆栈的每一层都可以被重新发明 [8][31] - 2016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专为AI设计的超级计算机DGX-1,并将其交付给OpenAI,标志着公司从AI革命的“赋能者”成为“核心基础设施”的建造者 [8][32][34] AI工厂:新一代计算基础设施 - 未来的数据中心将不再是存储信息的仓库,而是生产智能的“AI工厂”,客户从中赚钱 [9][36][37] - 衡量基础设施价值的核心指标变为单位能源所能产生的计算吞吐量,如果每瓦能效提升三倍,公司就能在工厂中产生三倍的收入 [9][36] - Meta等巨头基于GPU的AI推荐系统重建了业务,市值从低谷反弹超过万亿美元,证明了AI工厂是直接的收入引擎而非成本中心 [9][42] AI的下一波浪潮:数字劳动力与物理AI - 第一波是**数字劳动力**,即代理AI,技术将首次直接进入“劳动力”这个从未被软件触及的行业,未来企业将由人类和“数字人类”共同组成 [10][41][46] - 第二波是**物理AI**,即机器人技术,其背后是同一种智能在不同“载体”中的体现,自动驾驶汽车、机械臂或人形机器人均属此类 [10][50][53] - 实现这一未来需要三台计算机:用于训练的AI工厂、用于模拟学习的虚拟世界,以及机器人本身搭载的“大脑”,公司为所有三个环节提供完整计算平台 [10][61] 计算范式的根本转变 - 未来计算的范式将从“检索式”转变为“生成式”,信息不再是被检索,而是被实时生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机交互模式 [11][76][80] - 以Perplexity为例,其提供的所有内容都是完全生成的,而非检索预先编写的内容,这种转变的终极形态是人类自身的实时生成式交互 [11][76][80] - 在这个生成式未来里,与计算机的交互不再是单向命令与执行,而是一种共同创作,计算的终局是无限的生成 [11][80][81] 投资回报与市场规模 - AI投资回报已经显现,Meta在苹果隐私政策冲击后,通过GPU驱动的AI推荐系统重建业务,市值从低谷反弹超过万亿美元 [42] - 对2025年的AI投资落地估计可能高达5000亿美元,AI制造(模型制造者)和应用层蕴含数万亿美元机遇 [40][46] - 企业级代理人工智能增强劳动力,以及物理人工智能,这两个行业约占全球经济的100万亿美元,技术首次能够增强这一领域 [41][46] 技术平台与创新速度 - 公司提供的AI工厂平台包含CPU、GPU、网络处理器、三种类型的交换机以及大量的软件,可构建机架规模乃至建筑规模的系统 [35][37][38] - 公司创新速度快的原因在于协同设计:同时改变算法、软件、网络、CPU和GPU,从而突破放缓的摩尔定律,代际性能提高约10倍 [35][36] - 软件兼容性(如CUDA)是关键优势,使得生态系统能够快速演进,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快速制造芯片 [35][36] 新兴前沿市场与主权AI - 数字生物学是新兴前沿,公司正取得快速进展,例如与Arc合作开发用于细胞表征的基础模型Evo 2,未来可与细胞“对话” [63] - 主权AI趋势明显,各国政府意识到不能外包所有国家数据,每个国家都可能进口、购买并构建自己的主权人工智能 [64][65][66] - 在电信领域,5G和6G将因AI而彻底变革;在量子计算领域,通过创建量子GPU混合计算系统CUDA-Q,可将量子计算机的时间表提前约十年 [63] 被低估的技术与指标 - 华尔街低估的关键绩效指标是AI工厂的单位能源吞吐量,它直接决定了客户的收入,而不仅仅是芯片性能 [83] - 公司平台最被低估的部分是CUDA之上的库,如CUDNN,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创建的最重要的库之一,公司约有350个这样的库 [83][84][85] - 用于物理AI学习的虚拟世界Omniverse被严重低估,它正席卷整个机器人行业,是公司大约十年前开始研究的有远见的技术 [85]
黄仁勋亲述“英伟达创业史”:1993年的洞见,2012年的突破,未来的AI
华尔街见闻· 2025-10-15 18:22
英伟达的战略定位与历史沿革 - 公司在1993年创立时预见到通用计算CPU的局限性与摩尔定律的终结,从而确定了加速计算的战略方向 [1] - 英伟达同时发明新技术和现代3D游戏市场,解决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困境 [1] - 通过CUDA Everywhere策略将CUDA推广至科研界,加速了ImageNet等竞赛的突破 [1] - 基于深度学习是通用函数逼近器的洞察,公司彻底重塑计算堆栈,将AI集成到所有芯片、系统和软件中 [1] 全栈协同设计的技术优势 - 2016年推出首台AI工厂DGX-1,其核心秘诀在于全栈协同设计:同时设计和集成整个基础设施(网络、CPU、GPU)并运行统一软件栈 [2] - 这种高度集成突破摩尔定律限制,实现代际间约10倍的性能飞跃 [2] - 公司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能提供从建筑、电力到白纸的完整AI工厂解决方案的企业,所有网络、交换机、CPU、GPU都运行英伟达统一软件栈 [32] - 全栈设计使产品保持软件兼容,能以物理极限速度创新,每年带来约10倍的性能提升 [33] AI工厂的商业价值与市场规模 - AI已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实现数千亿美元的实际ROI,如搜索、推荐系统等 [3] - AI工厂为客户提供极高能效,1千兆瓦的人工智能工厂GPU价值约500亿美元 [31] - 公司预测AI将开创两个万亿级新市场:数字劳动力(Agentic AI)和物理AI(机器人技术) [3][4] - AI工厂市场需求正处于数万亿美元的爆发初期,当前仅建造了几千亿美元基础设施 [66] 未来计算范式与增长前沿 - 未来计算的本质是100%生成式,一切内容都将被实时智能生成 [5] - 数字劳动力将创造AI软件工程师、AI律师等数字人,企业劳动力将是人类和数字人的结合 [47][48] - 物理AI将实现通用AI驱动的多具身机器人,包括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 [4][50] - 支持机器人需要训练、模拟、运行三类计算机,Omniverse虚拟世界被严重低估但至关重要 [54][73] 行业应用与投资回报 - 推荐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态系统,正迅速转向AI,将需要大量GPU [40] - Meta通过英伟达GPU驱动的AI恢复归因能力,挽回数千亿美元市值 [39] -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行业从经典机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的转型价值数千亿美元 [36] - 公司为量子计算推出CUDA-Q架构,可将量子计算进程提前约十年 [57] 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 - cuDNN库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库之一,与SQL同等重要,公司拥有约350个这样的库 [72] - 每单位能源的吞吐量决定客户收入,成为未来AI工厂的关键绩效指标 [70] - 公司通过统一软件栈实现极快的创新速度,同时提供最高性能和最大规模 [33] - Omniverse虚拟世界使AI能在进入现实世界前进行数万亿次迭代,simulation-to-real差距极小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