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转型

搜索文档
悦达投资2024年财报:新能源布局加速,净利润下滑28.9%
搜狐财经· 2025-03-28 22:4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0.33亿元,同比下降3.03% [1][4] - 归属净利润0.27亿元,同比下降28.92% [1][4] - 扣非净利润亏损7266万元 [4] 新能源业务进展 - 华丰378MW渔光互补项目并网,三峡悦达160MW/320MWh共享储能项目投运 [4] - 建成悦达绿色数智能源管理中心,绿电交易超200万度,核发绿证超16万张 [4] - 新能源项目对整体盈利贡献尚未显现,短期盈利压力较大 [4] 传统业务调整 - 转让悦达智行公司100%股权,收回9454.37万元往来款 [4] - 传统业务收缩导致营业收入减少,资产优化效果有限 [4] 新材料业务 - 珩创纳米磷酸锰铁锂项目投产,形成1.5万吨产能,产品出货量增长4倍以上 [6] - 新材料业务对公司整体业绩贡献有限 [6] 智能制造业务 - 智能农装公司升级产品,海外新增17家经销商,外销1320台 [6] - 专用车领域运营20个环服项目,合同金额2.5亿元 [6] - 智能制造领域进展缓慢,未显著提升盈利能力 [6] 转型挑战 - 新能源转型加速但盈利能力不足,需提升项目盈利能力和优化传统业务 [4][6]
这家锂电企业被收购!
起点锂电· 2025-03-27 12:03
自去年10月首次官宣并购,近半年后,女装巨头日播时尚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占据国内锂电池粘结剂市场半壁江山 的四川茵地乐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茵地乐")71%股权。 公告称,本次交易价格(不含募集配套资金金额)为14.2亿元,其中,股份对价11.61亿元,现金对价2.59亿元,并拟向日播时尚控股股东梁 丰及其关联方募集配套资金1.56亿元,用于支付现金对价和补充流动资金。 本次交易完成后,日播时尚将形成"服装+锂电"双主业格局,茵地乐将成为控股子公司。 据悉, 茵地乐成立于 2007 年,总部位于四川眉山,前身为成都中科来方能源科技,2019 年迁址彭山并扩建5万吨生产基地,专注锂离子电池 粘结剂研发生产,核心产品为PAA 类水性粘结剂,正极边涂粘结剂及隔膜粘结剂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消费电子领域。 目前,茵地乐国内PAA类粘结剂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100余项专利,技术覆盖硅基负极配套材料领域,产品性能适配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 已成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等头部电池厂商的供应商。 业绩上,2023年—2024年,茵地乐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03亿元、6.38亿元,净 ...
华为拿下宝马,为什么BBA集体“投华”?
商业洞察· 2025-03-20 17:34
华为与宝马合作 - 华为与宝马达成合作 德国BBA(宝马、奔驰、奥迪)已全部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 此前奥迪引入华为智驾 奔驰S级引入华为Hicar技术 [2] - 合作范围集中于国产宝马车型 暂不涉及进口车型 国产宝马在智能化和科技属性上将优于进口版 [6] - 合作主要聚焦智能座舱领域 鸿蒙生态车机系统将接入宝马汽车 支持华为手机遥控宝马 包括数字钥匙一键启动和生态应用车机同步 [3] 宝马选择华为的原因 - 宝马智能化转型较慢 这是合资车厂的普遍问题 引入华为智能座舱可加速转型 [3] - 25%宝马车主使用华为手机 接入鸿蒙生态可提升老车主体验 同时吸引华为用户购买宝马 [6] - 宝马采取双线战略(燃油车+电动车) 华为智能座舱可同步适配两种车型 [8] 华为技术对车企的影响 - 华为技术赋能车企效果显著 例如赛力斯通过华为改造后 问界M9成为5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冠军 月销超1.6万辆 [8] - 华为智驾版奥迪和鸿蒙座舱版宝马兼具品牌号召力与技术优势 市场竞争力强 [10] - 若合作模式在国内成功 华为智驾版BBA将在国际市场形成降维打击 [10] 行业趋势与中欧合作 - 中欧合作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技术可借助欧盟品牌进入西方市场 欧盟品牌可依托中国技术加速转型 [10] - 中欧联合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可能淘汰美国传统油车厂商如福特和通用 [10] - 德国BBA与华为合作是上半场 中欧联合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下半场的关键 [10]
每次大通胀的启动路径与传导顺序分析
雪球· 2025-03-11 15:43
通胀启动的典型路径 - 第一阶段:贵金属与稀有金属率先启动 - 黄金对货币政策和避险情绪高度敏感,2008年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初期黄金率先上涨,2020年美联储无限QE后黄金创历史新高 [2] - 锂、钴、稀土等因新能源转型需求成为新周期先行者,2021年锂价因电动车需求爆发上涨400% [3] - 第二阶段:能源接力上涨 - 原油作为"工业血液"通过直接成本推动、替代效应和产业链联动三条路径扩散,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中天然气短缺导致煤炭需求激增 [4][5] - 地缘政治事件如石油危机和俄乌冲突导致供给中断,加速能源价格飙升 [5] - 第三阶段:农产品与化工品滞后上涨 - 化肥依赖能源,合成氨和钾肥成本随能源上涨推升种植成本 [6] - 极端天气叠加低库存(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降至26年低点)放大农产品价格波动 [7] - 第四阶段:全面通胀扩散至终端消费 - 上游原材料涨价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传导至终端消费品 [8] - 能源与食品价格上涨推升生活成本,引发工资-价格螺旋 [9] 历史周期中的路径差异 - 货币宽松驱动型(2008-2011年、2020-2022年):黄金→铜→原油→农产品,流动性泛滥推升金融属性商品 [10] - 供给冲击驱动型(1973-1974年石油危机):原油→黄金→化工品→粮食,供给中断直接冲击能源 [10] - 需求拉动型(2001-2008年中国工业化):铜→钢铁→煤炭→原油,中国基建与地产需求拉动工业金属 [10] - 政策干预型(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钢铁→煤炭→电解铝→化工品,国内去产能政策人为收缩供给 [10] 传导路径的底层逻辑 - 金融属性强弱排序:黄金 > 白银 > 铜 > 原油 > 农产品,金融属性强的品种对货币政策和投机资金更敏感 [12][13] - 产业链传导层级:从上游稀有金属→能源→基础化工→中游工业金属→下游终端制造,传导速度通常需3-6个月 [14] - 价格弹性差异:稀有金属 > 贵金属 > 能源 > 农产品 > 化工品,供给刚性与需求刚性决定弹性 [15] 当前周期的特殊性 - 新能源转型拉动锂、铜、白银需求,稀土(中国控制95%冶炼产能)和锂(南美盐湖扩产滞后)供给集中度加剧价格波动 [15] - 地缘冲突导致镍(俄罗斯占全球电解镍产能22%)、氖气(乌克兰占全球70%)断供,价格短期暴涨 [16] - 逆全球化下区域价格分化,欧美"碳关税"推高本土钢铁成本,中国通过控产量维持低价 [17] 投资启示 - 关键监测指标:黄金价格(货币政策预期)、铜金比(经济复苏强度)、原油库存(供需缺口) [18] - 周期定位工具:美林时钟修正版在"过热-滞胀"阶段超配黄金、能源,产业链轮动策略从上游切换至下游消费龙头 [19] 结论 - 通胀传导路径可归纳为"货币信号→供给冲击→成本传导→全面扩散",需结合驱动因素、商品属性和政策干预三维分析 [20]
转型突破,东风日产靠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0 08:03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提出"更像新势力"的转型方向 通过发布全新新能源天演架构及4大尖点技术(全球最高集成1 4合1智能电驱 AI零压云毯座椅 端到端大模型全场景高阶智驾 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实现技术体系焕新 [1] - 管理层实施三大改革举措 包括紧抓研发 品牌建设 渠道转型 研发体系从全球车型导入转向本地化研发 [1] - 未来三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 2026年底前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 覆盖纯电 插混 增程多种动力形式 [3] 产品与技术革新 - N7车型采用封闭式前脸设计和分体式大灯 融合新势力科技感与日产经典V-Motion元素 [6] - 搭载与Moment a联合开发的端到端大模型智驾系统 支持高速NOA 城市记忆领航 全场景智能泊车 算力达60TOPS的高通骁龙8295P芯片 [7] - AI零压云毯座椅配备49个智能传感器 形成"电子皮肤"系统 支持OTA升级和体态自适应调节 [8] - 电池系统通过四针刺多电芯无热蔓延试验 采用热电分离结构 实现全场景快充 [9]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 供应商体系从全球转向本土化 合作名单扩展至高德 百度等科技企业 [2] - 与头部智驾供应商Moment a合作实现一段式端到端智驾技术落地 [11] - 成为首个全面拥抱华为鸿蒙座舱的合资品牌 双方分工开发智能座舱系统 [12] 品牌与渠道变革 - 发布"尽兴由NI"新品牌主张 推动员工矩阵号建设 学习小米华为的营销方式 [16] - 建立新能源专属门店 优化购车流程 分离订单与交付功能 销售人员着装年轻化 [16][17] - 实施"在中国 为中国 向全球"战略 N7车型已做好出海准备 [17] 研发体系升级 - 研发团队将扩招至4000人 设计开发采用四团队(东风日产先进工程技术中心 日产中国设计中心 日产全球设计中心 东风汽车全球造型设计中心)提案竞争模式 [12][13] - N7车型实现全流程本土化开发 展示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决心 [13]
奇瑞日赚4000万冲上市:燃油车全球「吸金」,新能源国内「吃土」
36氪· 2025-03-10 07:55
公司基本面 - 2024年前9个月收入1821亿元,净利润113亿元,净利润率6%出头 [5] - 平均单车收入10.7万元,单车毛利1.6万元,单车净利润约0.7万元 [6] - 2024年1-9月毛利率14.8%,其中乘用车毛利率14.7%,零部件毛利率20.4% [17] - 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收入近3000亿元,是前三个季度累计收入的1.6倍 [16] 品牌与业务结构 - 旗下五大品牌:奇瑞(主品牌占比60%)、捷途(增速最快)、星途(高端)、iCAR(纯电)、智界(华为合作) [8] - 燃油车贡献75%收入,新能源仅占25% [9] - 海外市场贡献44%销量和收入,部分车型海外售价比国内高50%以上 [10][23] 财务与资金状况 - 2022-2023年收入从926亿元增至1632亿元,净利润从58亿元增至104亿元 [15] - 2024年1-9月流动资产1543亿元(含现金358亿元),流动负债1625亿元(含应付账款1052亿元) [11] - 研发投入占比3.5%-4.1%,2022-2024年累计研发支出近170亿元 [37] 海外市场表现 - 2024年海外销量114.5万辆,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19.5% [22] - 俄罗斯市场:奇瑞品牌销量排名第三(15.8万辆,市占10.2%),旗下Jaecoo、欧萌达、捷途均进入前十 [26] - 中东市场占有率12%,瑞虎8在中东售价达24万元(国内12万元) [25] - 海外经销商2541家,为中国车企中最密集网络 [28] 新能源转型进展 - 2024年新能源销量58万辆(占比22%),同比翻倍但落后于行业渗透率(50%) [32] - 新能源收入占比16%(2024年1-9月),远低于比亚迪(100%)和吉利(41%) [33] - 技术路线:插混为主(鲲鹏C-DM系统)、增程试水、纯电滞后 [35] - 与华为合作智界品牌,但技术依赖外部且利润率不明 [36] 行业竞争与战略 - 2024年总销量260.4万辆,国内排名第五,仅次于比亚迪、上汽、一汽、长安 [14] - 单车净利润7345元(2024年1-9月),低于比亚迪(9185元)和吉利(8763元) [18] - 全球化战略以燃油车打头阵,新能源转型窗口期剩3年 [2][30] - IPO募资拟用于海外扩张、新能源研发及智能化技术 [38]
这台外资豪车,为何依然有中国野心?
虎嗅APP· 2025-03-07 21:43
捷尼赛思中国战略 - 公司重申不会退出中国市场,强调长期投入承诺 [1] - 新任CEO朱江多次强调品牌在中国的战略定力,但当前销量表现不佳 [2] - 北美市场表现亮眼,近五年销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成为豪华品牌增长率第一 [3] 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2021年入华时正值外资豪华品牌销量巅峰(BBA超70万辆,凯迪拉克/雷克萨斯超20万辆) [6] - 入华后遭遇经济周期下行、芯片短缺和新能源转型冲击,销售未达预期 [7] - 通过营销活动建立品牌认知:3281架无人机表演创世界纪录,频繁参与时尚活动 [7] - 当前燃油车市场份额仍大,产品配置高价格优(如GV70:30万内唯一300匹马力燃油车) [8][9] 2.0阶段转型策略 - 关闭北京/成都品牌展示店,转向销售+服务一体化网点(深圳/南宁) [11] - 采用"展厅+"模式,门店面积从3000㎡缩减至400-500㎡,降低60%经营成本 [11] - 加强数字化营销:抖音/小红书平台运营,开展直播和车主社群 [12] - 营销语言本土化:融入"东方气韵"等中国元素,广告增加宠物等年轻化内容 [15][16] 3.0阶段长期规划 - 目标3-5年内实现稳健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11] - 保留全球品牌调性(高尔夫赛事/极端车型展示)同时加强中国本地化 [16] - 利用中韩产业链融合优势,加速新能源和智能化转型 [20] - 计划2025年前抓住行业变革机遇,保持在华市场竞争力 [20] 行业竞争环境 - 豪华车市场格局松动:BBA下探至30万区间,国产品牌崛起 [7][19] - 当前市场竞争被形容为"残暴",价格战导致品牌溢价空间压缩 [18][19] - 东方汽车美学兴起,中日韩品牌各自展现差异化设计语言 [20]
长安汽车丨2月:阿维塔、深蓝发力 新能源转型加速【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3-05 23:33
01 事件概述 公司发布 2月产销快报:集团2月批发销量为16.1万辆,同比+5.7 % ,环比 -41.4 % 。 自主乘用车 2 月批发销量为 9.4万辆,同比+12.5 % ,环比 -51.2 % ; 长安福特 2月批发销量为 1. 2万辆,同比 - 9.0 % ,环比 - 31.5 % ; 长安马自达 2 月批发销量为 0 .38万辆,同比 - 3.9 % ,环比 - 42.5 % 。 02 分析判断 1月深蓝、阿维塔品牌销量分别 24,575 、 8,826 辆; 2月深蓝、阿维塔品牌销量分别为18 , 738、5182辆。展望2 025 年,深蓝计划推出包括 S09 在内的两款全新车 型,其中深蓝 S09采用六座布局,搭载行业第一梯队水平的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同时加速全球化布局,投放更多全球化产品, 2025 全球年销目标为 50万台(国 内4 0 万台,海外 1 0 万台)。阿维塔方面,新车型主要有阿维塔 06 以及阿维塔 12 和阿维塔 07 的改款车型,阿维塔0 6 将配备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 和鸿蒙 4.0 车 机系统,相比阿维塔1 1/12/07 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助 ...
后合资时代,起亚找到了通关钥匙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1-23 21:43
核心观点 - 起亚汽车通过"价值战"而非"价格战"实现销量逆袭,2024年销量同比增长49.2%,累计销量超650万辆[5] - 公司基于"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进行新能源转型,推出6款电动车并调整组织架构[5][7] - 通过内销+出口双轮驱动模式,2024年出口量进入TOP10合资品牌,累计出口36.4万辆创汇36亿美元[14][16][18] - 产品研发聚焦中国市场需求,EV5等车型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并反向输出全球市场[10][12][21] 战略转型 - 2022年起全面革新在华策略,将研发重心向中国倾斜,烟台技术研究所成为集团全球唯二新能源研发中心[7][10] - 2023年发布新能源战略,计划2023-2027年推出6款电动车,已导入EV6 GT和EV5两款车型[7] - 设立上海前瞻技术研发中心推进L4智驾本土化,已获上海道路测试许可[12] - 考虑与百度、华为合作开发专属车机系统,强化智能化布局[12] 产品策略 - EV5作为首款中国研发的全球车型,由中国400名工程师参与开发,内饰采用成本高30%的环保材料[10][21] - 2025款EV5升级L2+智驾系统,覆盖城区/高速/泊车全场景,支持30余款本土APP[23] - 根据用户反馈将内饰材质从可降解材料改为"零苯植物皮",成本更高但更符合中国偏好[12][21] - 采用"油电并举"模式,2024年推出K3特别版、索奈等多款车型丰富产品矩阵[18] 市场表现 - 2024年悦达起亚销量24.8万辆同比增49.2%,增幅居合资品牌第一[14] - 盐城工厂全年满产运转,出口车型扩大至6款,发动机出口至韩国等8国[16][18] - 海外市场贡献全球销量82%份额,在加拿大进入车企TOP10[16] - 合资品牌市占率从2023年50.2%降至40.5%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16] 渠道与服务 - 按全球SI 2.0标准升级全国经销商门店,计划2年内完成焕新[25] - 与京东养车、天猫养车合作补充地级市服务网络,2024年新增多个4S门店[25] - 上线Kia App整合看车-用车全生命周期服务,建立跨部门质量反馈机制[25] - 高管直接参与广州车展用户调研,专门团队跟踪产品改进需求[12][21]
磷酸铁锂龙头进军西班牙!
起点锂电· 2025-01-21 17:25
德方纳米与ICL合资建厂 - 德方纳米与ICL集团达成协议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萨伦特镇合资建设锂电池材料工厂 投资金额为2 85亿欧元 占地25英亩 是西班牙该地区首家磷酸铁锂材料工厂 [2] - 合资工厂股权结构为德方纳米持股20% ICL持股80% 双方表示合资整合了各自优势 磷酸铁锂是锂电池关键材料 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至关重要 [3] - ICL集团主营特种矿物产品 近年来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 除西班牙项目外还在美国密苏里州建立磷酸铁锂制造厂 [3] - 德方纳米此前已对海外市场进行充分考察 本次合作是其海外布局里程碑事件 标志着公司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3] 德方纳米经营业绩 - 2022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暴涨 但仅持续一年 2023年Q1亏损7 17亿元 中报亏损扩大至10 44亿元 全年营收169 7亿元同比下降24 7% 净利润亏损16 4亿元 [6] - 2024年上半年营收43 4亿元同比下降51 2% 净利润亏损5 2亿元同比收窄 前三季度营收65 3亿元同比下降54 4% 净利润亏损8 22亿元同比收窄 [6] - 公司主营锂电池上游材料 磷酸铁锂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其业绩 2023年产能过剩导致锂价下跌 叠加行业价格战和技术比拼 经营环境恶化 [7] 德方纳米最新动态 - 旗下子公司深圳市德方创域成功增资扩股1 46亿元 投资方包括深圳市国信亿合等机构 [8] - 公司凭借电池材料专利技术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 已承担30余项科研项目 申请专利780余项 其中90%为发明专利 参与制定标准超40项 [8] - 公司披露2025年产能规划:已建成磷酸铁锂产能26 5万吨/年 磷酸锰铁锂11万吨/年 补锂剂5000吨/年 在建磷酸盐系正极材料8万吨/年 [8] 欧洲锂电池行业现状 - 欧洲本土锂电池产能到2030年仍难以满足需求 建厂面临严格审批流程 如居民反对可能延长审核 [10] - 德国 芬兰 匈牙利等国积极建设产业链 但德国即使筹集11亿欧元基金也难以短期内满足BBA等本土品牌需求 [10] - 欧洲本土锂矿规划不足30个 锂价走低影响投资信心 新项目开发成本高于东南亚和南美 [10] - 欧洲扶持的16家电池工厂已有11家失败 如Northvolt因技术缺陷濒临淘汰 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高效工厂建设能力 [10] - 欧洲新能源转型需与中国合作 宁德时代已与Stellantis在西班牙建厂 德方纳米项目可能与之呼应 未来亚洲电池厂或将在欧洲汽车产业链中占据强势地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