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金华智慧牧场变身“猪猪迪士尼” 全球圈粉300万
中国新闻网· 2025-08-12 10:54
核心观点 - 浙江金华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通过农旅融合模式 将传统养猪产业升级为集智慧养殖 文化体验和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业态 成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和乡村振兴的标杆案例 [1][2][5] 业务模式创新 - 采用"养殖-有机肥-种植"绿色循环链 使养殖效率提升30% 死亡率降低至2%以下 [2] - 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通过农业产业化 产业旅游化 旅游文创化 文创娱乐化路径 累计营业收入达2.8亿元人民币 [5] - 二期计划与西班牙火腿厂合作 以牧场饲养的两头乌猪腿为原料引入可生食发酵工艺 推动金华火腿进入海外市场 [5] 科技应用成果 - 全球首个5G智慧养殖中心 应用物联网 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程可视化养殖系统 [2] - 养殖全流程实现自动化与数字化 2025年生猪年出栏量预计达3万头 [2] - 实时监控每头猪的健康数据 通过音乐播放和玩具提供促进增产的环境 [1][2] 文化旅游运营 - 打造沉浸式趣萌童话王国 包含"欢乐小猪村""猪猪国王"雕塑等百余处主题装置 [3] - 开发600余只仿真猪陈列的"时空隧道" 非遗火腿制作体验等互动项目 [5] - 旅游高峰期单日接待游客超1.7万人次 "熊猫猪猪两头乌"相关话题网络传播量超10亿次 [5] 国际影响与认可 - 开园以来接待美国 德国 法国等120余批国际考察团 吸引海内外游客逾300万人次 [1] - 2024年被巴西媒体纳入"中巴建交50周年"特别报道 称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名片" [2] - 参加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展会 受到海内外观众喜爱 [2]
高山上的菜园子:种下科技,采收清凉
杭州日报· 2025-08-12 10:49
公司概况 - 公司名称为"梅大姐高山生态农场",拥有300余亩基地,包括4万余平方米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和单体大棚设施,以及冷藏库、检测室等配套设备,是重点"菜篮子"基地 [1] - 公司创始人梅慧琴从上世纪末开始带领40多名妇女开荒种菜,30多年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形成"梅大姐"品牌 [1] - 公司紧跟市场需求,与省市农科院合作引进优质新品种,目前菜园共有20多个蔬菜品种,包括杭椒、杭茄、草莓番茄等 [2] 产品特点 - 高山蔬菜利用海拔500米以上凉爽气候条件,与平原蔬菜错峰生长和销售,采收供应期主要为7-10月 [1] - 高山菜园温度比城区低8℃-9℃,10℃昼夜温差使蔬菜积累更多可溶性固形物,品质和口感更好,价格更高 [2] - 产品包括皮薄多汁的番茄、甜甜糯糯的紫茄等,吸引杭州城区顾客专程前来购买 [2] 技术创新 - 公司在市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支持下,试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技术,该地膜可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实现绿色有机生产 [2][3] - 公司正在探索最佳地膜材料和厚度,等技术成熟稳定后将加大面积推广使用 [3] 行业发展 - 临安高山蔬菜生产已有40多年历史,目前全区种植面积达3.98万亩 [1][3] - 已形成西北部山地蔬菜产业带和东部山地蔬菜产业带,涌现多个市场知名度高的蔬菜专业村 [3] - 规划面积2000亩的"浙西雪乡"蔬菜标准地一期项目已投产,建成6万㎡大棚和900m³蓄水池,可年供优质蔬菜1000万公斤 [3] - 产业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元 [3] 未来规划 - 临安区正在谋划打造"浙西天路"蔬菜产业中轴,培育"1+N"山地蔬菜集群带 [4] - 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品牌溢价和共富效应 [4]
以“村+企”“村+宿”“村+民”合作模式激活农文旅融合 直播带货点燃村民热情 问主播:镜头前紧张咋办
四川日报· 2025-08-12 08:15
公司业务模式 - 村集体企业好视传媒采用村集体控股42%、大学生占股38%、村民占股20%的股权结构[2] - 公司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延伸产业链 试水首场4小时直播销售额达12.13万元 后续单场6小时实现5913单 销售额24.32万元[2] - 业务范围涵盖农产品推广和旅游资源宣传 并计划筹建共享直播间鼓励村民参与带货[4] 行业发展趋势 - 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兴起 包括村+宿、村+企、村+民等合作形式盘活资源[1][3] - 传统农业结合线上渠道成为新趋势 村民通过拍摄生产日常实现客户引流 单月吸引19名上门客户[3] - 民宿产业带动农产品销售 单体民宿月均接待游客超千人 并吸引国际游客体验[3] 运营规模数据 - 骑龙村拥有13家特色民宿 其中花筑·时间之外民宿占地800平方米 依托万亩生态茶园开展采茶体验[3] - 专业后勤服务公司为民宿集群提供全链条服务 包括线上预订和线下运营维护[3] - 农业服务队将高效茶园管理经验向周边区域扩散 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3]
河北赞皇 山地农业储绿富农
经济日报· 2025-08-12 07:09
核心观点 - 赞皇县通过发展特色化、高效化、融合化的山地农业路径,成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形成以林果产业为核心、深加工和文旅融合为延伸的现代农业体系,显著提升县域经济价值 [1][2][3][4][5][6][7][8] 特色林果产业发展 - 全县林果面积达100万亩,涵盖大枣、核桃、樱桃、酸枣仁等10余种品类,总产值近29亿元 [3] - 鲍家滩村樱桃种植面积近1万亩,辐射带动7个乡镇90多个村,采摘旺季日接待游客5000人 [2] - 三六沟村板栗、松会村葡萄、岭根底村苹果等村镇均形成特色作物种植 [2] 酸枣产业转型与深加工 - 大枣产业转型酸枣种植,全县酸枣种植面积达23万亩(含5万亩改接及18万亩野生资源),建设10个示范基地3000亩和6个农业产业园 [4] - 酸枣亩收益从大枣的4000元提升至2万元,任家洞村村集体收入保底30万元并可分红 [4] - 引进康平健康产业公司投资3500多万元建设深加工工厂,年产能达药食同源产品300多万盒和植物提取物100多吨,开发5款全国领先产品 [4] - 年加工酸枣30万吨,年产酸枣仁7000吨,年产值超50亿元,培育300多家专业公司和1100多加工户,带动就业上万人 [5] 文旅融合与价值链提升 - 松会村种植葡萄2100亩(年产量3150吨),引进润石公司打造葡萄酒度假小镇,发展休闲采摘和露营等新业态 [6][7] - "向云端"露营地自2024年五一运营以来营业收入达300万元,配备36个帐篷及环湖骑行等一体化服务 [7] - 蕊源蜜蜂博物馆年接待研学学生1.2万人次,配套种蜂场体验和手工制作活动,获全国五星级科普基地认证 [7] - 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562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5.4亿元;五一假期接待82.6万人次(花费5.78亿元,同比增长80.6%) [8] 品牌与产业链建设 - 2023年发布"赞皇酸枣仁"区域公用品牌,采用"区域+企业+产品"三级品牌架构 [5] - 形成酸枣仁、酸枣芽茶、酸枣仁粉等多元产品线,持续挖掘利用价值满足市场需求 [5] - 农文旅融合覆盖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亲子体验及研学示范,显著提升山地农业价值链 [8]
宁夏泾源盘活文旅激发消费潜能
经济日报· 2025-08-12 06:03
旅游市场表现 - 2024年1月至7月接待游客109.82万人次,同比增长13.1% [4] - 同期实现旅游总花费6.29亿元,同比增长7.8% [4] - 夏季平均气温保持在18摄氏度左右,形成避暑旅游吸引力 [1] 旅游产品与活动策略 - 通过举办山花节、美食大赛、健康跑、演唱会等17项特色活动提升假日经济热度 [2] - 针对职工疗休养和学生研学需求进行主题推介,推动游客从观光转向沉浸式体验 [2] - 利用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的全季节优势打造旅游产品 [4] 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 - 以20公里服务带和30公里美丽公路为纽带,带动近4万群众通过旅游综合服务创收增收 [3] - 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例如冶家村115户中有85户经营农家乐,每日可接待3000人住宿和4000人就餐 [3] - 群众通过手工作坊、农家乐经营等参与旅游产业,户均增收4000余元 [3] 资源禀赋与品牌建设 - 拥有六盘山森林公园、胭脂峡、老龙潭等30多处自然景观,森林覆盖率居宁夏之首 [1] - 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泾源黄牛肉”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泾源水果玉米”、“泾源蜂蜜”等生态美食品牌 [2] - 目标定位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文旅目的地,口号为“'泾'过千山万水、'源'来这里最美” [4]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通过奖补政策和项目资金帮助农家乐及民宿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接待能力 [3] - 落实闽宁协作资金,重点扶持旅游民宿、农家乐提升及特色产品销售等业态 [3] - 从旅游产品、产业融合、品牌营销、运营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1]
让乡村有“颜值”更有“产值”|市委书记抓乡村振兴(2025.08.04-08.10)
南方农村报· 2025-08-11 22:01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 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重点发展丝苗米 蜜柚 茶叶等产品并提升品牌附加值 [3][14] - 深化农文旅融合 将人流量转化为实际消费和收益 [3][15] - 加快第三批典型镇村培育建设 推进省际交界处建设 [3][12][22]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 攻坚"三清三拆三整治" 加快危旧房屋拆除和农房风貌提升 [16][17][18][19][20] - 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21][49] - 塑造干净整洁城乡风貌 推进全域环境提升 [27][28] 海洋经济发展 - 依托岸线优势发展海洋经济 重点培育海洋新能源产业和海洋制造业 [4][43][44] - 打造全国海洋种业高地 发展海洋水产鱼苗产业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6][36][38][39] - 壮大现代海洋渔业 繁荣发展海洋文旅产业 [6][42][44][45] 特色产业培育 - 做大做强五金汽配等特色产业 发展壮大镇域经济 [5][30][31] - 做好"土特产"文章 聚焦食品饮料预制菜 林下经济等业态 [14][63][64] - 滚动招引标志性文旅项目 把握浪漫主题 亲子游乐等消费热点 [54][55][56][57] 基层组织与民生保障 - 加强村党组织"头雁"队伍建设 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 [5][28][33][34] - 探索农村"长者饭堂"服务模式 让老年人吃上暖心饭菜 [5][32] - 管好用好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 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69][72] 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 - 聚焦"扩绿 兴绿 护绿"文章 实施绿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 [10][76] - 加快建设生态景观廊 优化提升城乡绿化空间 [74][77] - 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建强林业队伍 [78] 体制机制创新 - 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做优一产 做旺三产 促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 [9][63][64][65] - 深化县域投融资体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领域改革 [9][67] - 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37][38]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 2025-08-11 19:59
乡村旅游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乡村振兴需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 要求民族地区保留特色文化并通过旅游显现其价值 [1] -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 精品化 规范化水平 [2] -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各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绿色生态资源 民族特色文化等独特优势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 乡村旅游市场表现 - 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达7.07亿 总收入4120亿元 [2] - 湖北利川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540万人次 带动就业10万人 [2] -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重点镇数量分别达到1399个和198个 [3] 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推出30多个非遗体验和研学项目 带动餐饮 民宿和土特产消费 [1] - 涌现出旅拍 咖啡馆等新业态 并形成村晚 村超 村戏 村咖等村字号品牌 [1][2] - 新疆奇台县将A级旅游景区与农业观光示范点串联 形成一村一特色发展格局 [2]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 全国3万多个乡镇和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 [3]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左右 数字新基建加快布局 [3] - 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普遍应用提升了乡村旅游舒适度和便利性 [3]
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8月15日至17日举行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11 16:08
行业活动规模与安排 - 第二十三届南海开渔季活动将于8月15日至17日在阳江市海陵岛举行 筹备13项活动为历年最多 [1] - 活动以开渔令发布为核心 3400余艘渔船将有序驶向南海渔场 为历届集中出动渔船最多的一次 [3] - 预测活动期间每日人流量近10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2亿元人民币 [3] 行业经济影响与发展成效 - 2024年广东省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 同比增长5.47% 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 [1] - 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 占全国产量近一半 [1] - 开渔季促进渔业振兴并带动滨海旅游、餐饮、文化等产业发展 阳江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上能源、海水种业及海工装备产业 [1] 产业链建设与品牌发展 - 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持续完善 形成苗种繁育、装备制造、饲料动保、设施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及品牌销售的完整体系 [2] - 创建金鲳鱼、生蚝、海鲈等3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推动三条两百亿级产业链发展 [2] - 累计建设5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包括阳江海陵岛-阳西) 启动省级渔港经济区建设 推动港产融合 [2] 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 活动新增沙滩音乐节、世界模特大赛、夜光风筝嘉年华等多元文化配套项目 [3] - 开渔令发布成为最具辨识度的文旅符号 既展示渔业活力又提供观光体验 [3] - 活动以"南海千帆竞发、疍家风土人情、亮丽滨海旅游"三大关键词为亮点 [2]
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 满足品质消费需求
消费日报网· 2025-08-11 10:46
农产品消费新趋势 - 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化、个性化、功能化,新式茶饮、低脂奶酪、谷物能量棒等新型消费场景不断涌现 [1] -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23项举措,从供给端、流通端、市场端培育增长点 [1] 优化供给端 - 重点提升"三品一标"水平,推进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如即配、即烹、即热食品以满足年轻消费者 [2] - 2024年绿色食品销售额达6097.8亿元,"十四五"新认证绿色有机等农产品3.6万个,较"十三五"末增长70% [2] - 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7.9%,每年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超2亿吨 [2] - 工信部首批遴选哈尔滨红肠、郫县豆瓣等39个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推动食品工业精深加工与三产融合 [3] 流通体系升级 - 完善产地冷链物流网络,"十四五"新增冷藏库容9800万立方米,较"十三五"末翻倍 [5] - 农业农村部将制定"十五五"规划,重点建设产地预冷设施、冷链集配中心及产后处理能力 [5] - 我国年生鲜农产品消费规模达10亿吨,冷链物流是保障消费品质的关键 [4] 市场激活与品牌建设 - 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成为旅游业创新最活跃领域 [6] - 通过农文旅融合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活动,2024年丰收节带动农产品消费300多亿元 [7] - 推动乡村民宿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农产品销售与文化体验综合场景 [7]
镇湖黄桃上市 桃王争霸赛举行
苏州日报· 2025-08-11 08:16
当天,镇湖街道与顺丰速运、食行生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张彦苹教授等专 家获颁聘书,为产业注入科技基因。"镇湖黄桃·苏超款"IP文创及饮品发布。 活动现场发布了三条精心设计的农文旅采摘路线,串联起桃园风光与苏绣文化,让"苏州人游苏 州,苏州人吃自己的黄桃"从愿景走向现实。现场,苏州高新区果品联盟正式成立。联盟汇聚翠冠梨、 黄桃等本土名品,推动产业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口感特别甜""像寿桃一样,桃子的形状寓意美好"……昨天(8月10日),苏州高新区镇湖黄桃集 中上市暨"新希望"杯桃王争霸赛隆重举行。12家优质果园的黄桃经过专家团对果型、糖度、风味的严苛 品评及现场嘉宾盲测投票,最终决出"王者"。 据了解,镇湖1500亩桃林绵延成金色产业带,年均产量突破300万斤,带动超千户农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