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搜索文档
Forest源新模型:超过GPT-image-1 Black,只用文本实现一键PS
快讯· 2025-06-27 06:40
开源平台Black Forest发布FLUX.1-Kontext开发版 - 知名开源平台Black Forest开源了文生图模型FLUX.1-Kontext的开发者版本 [1] - 该版本专注于图像编辑任务,支持迭代编辑,在各种场景和环境中都能出色保留角色特征 [1] - 模型允许进行精确的局部和全局编辑,例如给人脸加胡子或更改衣服穿着、场景等 [1] - 主要功能类似PS,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实现一键P图 [1]
芯原股份: 关于开立募集资金专项账户并签订募集资金专户存储三方监管协议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7 00:42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1,806,856,851.8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为人民币1,806,856,851.88元(未明确披露扣除后净额)[1] - 发行募集资金已由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天职业字202532473号)[1][2] 募集资金专户开立情况 - 公司开立3个专项账户用于存储募集资金,分别对应以下募投项目: 1. AIGC及智慧出行领域Chiplet解决方案平台研发项目(浦发银行张江科技支行,账号97160078801900005764)[2] 2. AIGC及智慧出行领域Chiplet解决方案平台研发项目(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账号8110201011101899099)[2] 3. 面向AIGC、图形处理场景的新一代IP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账号121910739810018)[2] - 专项账户仅限存储对应募投项目资金,禁止非募集资金存入或其他用途[2][3][8] 三方监管协议核心条款 - **监管主体**:公司与银行、保荐机构(国泰海通证券)签订协议,形成甲方(公司)、乙方(银行)、丙方(保荐机构)三方监管架构[3][5][8] - **资金使用限制**:专户资金仅限用于指定募投项目,支出需符合《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及科创板自律监管要求[3][5][8] - **监督机制**: - 保荐机构每半年至少一次现场检查专户资金使用情况[4][7][9] - 银行需配合保荐机构查询并提供专户交易明细[4][7][9] - 单笔支出超过募集资金净额20%时需向保荐机构报备[4][7][9] - **协议效力**:自签署日起生效,至资金全部支出且持续督导期结束后失效[5][8][10] 信息披露与争议解决 - 公司需在协议变更或终止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5][8][10] - 争议解决方式为提交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5][8][10]
掌阅科技CEO孙凯:用AI做短剧能节省90%时间,为什么我们不敢全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6 22:24
行业动态 - 6月长视频进入暑期档,短视频竞争加剧,大明星和大IP纷纷加入 [1] - 快手可灵AI与成龙电影A计划联合发布四部短片作品,探索"人+AI共创"新模式 [1] - 玄幻小说IP《遮天》短剧上线,投入成本在百万元级区间,超过大部分短剧开发成本 [1][4] -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达634.3亿元,2027年达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2% [6] - 2024年全国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 [6] AI技术应用 - AI在短剧制作中占比控制在30%以下,主要考量效率而非成本因素 [4] - AI大模型在怪兽建模和打斗场景渲染表现出色,用传统方式10%的时间能达到60~70分制作水平 [4] - AI短剧与传统短剧在成本上相差无几,但AI更匹配短剧效率优先的特质 [4] - AI大模型快速进化,成熟度尚未达到尽善尽美但成本逐渐可接受 [4] - 短剧市场不需要利用AI进行大规模同质化内容生产,赚钱的永远是金字塔尖5%~10% [5] 商业模式 - 短剧等衍生业务成为掌阅科技第一大业务板块,一季度营收6.43亿元 [6] - 免费短剧市场未来有更大容量和发展空间,小程序上免费部分收入正增长 [6] - 付费用户追求无广告干扰体验,免费用户愿意通过观看广告消磨时间 [6] - 短剧制作周期可缩短至按月计算,相比长剧动漫电影动辄以年为单位的周期效率更高 [5] 内容趋势 - 下半年短剧赛道往精品化、好人设、好故事方向靠拢 [7] - IP改编在短剧赛道成立,精品化内容将越来越多,制作精良度和故事扎实程度显著提升 [7] - 短剧出海是重要发展方向,带剧情类短视频出海已初步获得成功 [7] - 短剧市场变化高频次,从业者需灵活调整策略应对半个月就可能出现的新动态 [6]
万兴科技携手行业巨头共建数字创意生态 以高薪招聘AI人才共探AIGC创意未来
证券日报网· 2025-06-26 21:43
战略合作与技术布局 - 公司与华为云联合成立"AI视频大模型实验室",聚焦大模型创新及AI在数字创意场景的深度应用[1] - 2024年以来已与英伟达、环球音乐、杜比实验室在硬件算力、内容资源和技术标准达成合作[1] - 旗下产品Wondershare Filmora作为主论坛合作伙伴亮相微软全球开发者大会[1] 全球化业务与市场表现 - 全球累计用户超15亿,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 产品矩阵涵盖视频创意、图片创意、绘图创意、文档创意全领域,深度布局鸿蒙生态[2] - 中国数字创意软件领域产品覆盖面最广、营收体量最大、全球化程度最高的A股上市公司[2] 人才战略与招聘计划 - 2026届校园招聘开放产品、研发、营销等岗位,首年年薪最高达100万元[2] - 实习生日薪高达1000元,实习期间开放转正通道并提供大量转正机会[2] - 重点招募AI算法、产品研发等顶尖应届生以抢占AIGC风口[2]
录音笔里的AI暗战:出门问问押注智能体,能否冲破同质化“迷雾”
华夏时报· 2025-06-26 20:42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从原创硬件研发转向成熟硬件形态+AI软件开发的轻资产模式,曾需投入几千万元研发且需销售10万台才能回本,现重心转向软件竞争[3] - AIGC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1.7%飙升至2024年56.8%,形成AI配音助手、数字人分身等完整产品矩阵,注册用户超1000万,付费用户超100万[7][8] - 智能硬件收入连续4年下滑(2021-2024年:3.38亿元→1.52亿元),亟需新爆品,同时软件毛利率从37.5%提升至67.2%[7][8] 新产品布局 - 推出AI卡片录音笔TicNote,内置Shadow AI支持120+语言转写及方言识别,瞄准会议/教育场景效率痛点,海外版已接入GPT-4o等模型[4][6] - 产品差异化定位为"智能分析助手"而非传统录音工具,需验证复杂场景(如跨境会议)的技术不可替代性以避开同质化竞争[4] - 海外市场占比超95%,2024年加速拓展欧美市场,但面临手机/会议App等多形态竞品的功能重叠挑战[5][6] 行业竞争环境 - 参考竞品PLAUD.AI磁吸卡片录音笔年收入1亿美元且连续2年10倍增长,显示细分市场需求存在但技术门槛较高[2][3] - AIGC行业同质化严重(配音助手/数字人赛道拥挤),专家建议公司聚焦细分领域成为"代名词",避免面面俱到[8][9] - 大模型创业潮加剧竞争,公司需证明技术落地能力而非仅靠概念,否则可能被浪潮吞没[2][8]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总收入波动(3.98亿元→3.9亿元),年内亏损持续扩大(2.76亿元→7.2亿元),2024年营收下滑因战略放弃传统企业解决方案业务[8] - AIGC解决方案收入四年增长32倍(2021年682万元→2024年2.22亿元),成为主要增长引擎[7]
快手上线AI单元剧,AIGC内容如何商业化落地
贝壳财经· 2025-06-26 16:02
AIGC内容商业化进展 - 行业当前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商业模式,团队正在尝试IP层面的打造[1] - 多家视频模型厂商推出创作者扶持计划,正在争夺AI创作者[1] - 可灵AI与创作者合作旨在帮助其找到广告、宣传片等商业化机会,建立繁荣生态[1] AI在影视行业的应用现状 - AIGC内容目前无法与实拍内容百分百相似[3] - AI能以30%-50%制作时间、15%-40%成本达到70%实拍效果[3] - AI已开始生成空镜、打斗等场景,但距离替代荧幕画面仍有差距[3] - 在科幻、概念型题材上降本效果明显,传统制作成本可能是AI的100倍[3] 视频生成模型发展趋势 - 大模型行业迭代趋势显示模型成本将大幅下降,可灵在价格方面会更激进[4] - 可灵AI全球用户突破2200万,累计生成1.68亿个视频及3.44亿张图片[4] - 可灵AI一季度营收超1.5亿元,70%来自专业用户付费订阅[4] 可灵AI未来发展方向 - 首要任务是做好基础模型,提升表达、稳定性、可控性[5] - 产品核心思路是交付结果导向,将推出更多产品形态[6] - 积极探索智能体在视频创作中的价值[6] - 行业需要解决视频放大后出现的问题等优化空间[5]
2025年中国互联网营销市场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6-26 14:45
宏观经济与消费市场 - 2024年中国GDP达1349084亿元 同比增长5% 呈现前高中低后扬态势 四季度增速回升至5.4%[3]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 增速放缓至5.1% 消费贡献率44.5% 农村消费增速5.8%高于城镇4.5%[5] -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1.3万亿元销售额 其中汽车680万辆 家电5600万台 家装厨卫6000万件[8] - 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46.1% 休闲玩乐/健康管理/教育等精神满足领域成为消费增长重点[38] 互联网发展现状 - 网民规模突破11亿 普及率78.6% 手机上网占比99.7% 可穿戴设备加速普及[11] - 网络文学/外卖/支付/旅行预订应用增速最快 分别达10.5%/8.8%/7.9%/7.7%[13] - 微短剧用户规模6.62亿 占网民59.7% 品牌定制剧占比达90%[29] 互联网广告市场 - 2023年市场规模11317亿元 同比增长12.4% 电商占比36.3% 短视频26.5%[19][20][23] - AIGC应用渗透率提升 85.7%消费者接触过AI应用 其中97.8%了解AI营销[26] - 场景化种草成为新趋势 短视频/社交平台成为继电商后重要信息来源[31] 消费者行为变迁 - 70.3%消费者对经济持乐观态度 但48.6%计划缩减支出 消费趋于保守[35][36] - 60.5%消费者主动研究产品信息 51.8%搜寻优惠 追求质价比[41] - 73.7%对广告持积极态度 26%会转发创意广告 趣味性成为新期待[44] 品牌营销趋势 - 产品品质(49%)和服务体验(43.5%)是消费者核心关注点 客户服务(53.1%)影响品牌好感度[47] - 88.2%使用AI辅助决策 虚拟试穿/智能导购提升效率 88.6%认可AI作用[50] - 情感共鸣成为品牌忠诚关键 需关注悦己消费和价值观变化[57][58] - AI大模型推动营销人性化 实现偏好预测/智能推荐/虚拟试用全流程定制[60]
全球首部AI微电影作品集首映 AIGC剧作时代已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6 12:34
AI与影视行业融合 - 全球首部AI微电影作品集《新世界加载中》由快手可灵AI与星芒短剧联合出品,包含7部单元电影,涵盖科幻、奇幻、荒诞喜剧、历史等多元题材,总时长达180分钟,采用"人+AI"共创生产方式 [1] - 该作品展示了AI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包括角色口型与对话精准匹配、复杂场景流畅呈现以及实现创作者构想的奇异画面 [1] - 快手可灵AI已推出全新2.1系列模型,可应用于专业影视内容生产、营销广告、游戏制作等不同场景 [3] 行业应用与趋势 - AI在短剧领域有广泛应用潜力,快手星芒短剧将联合可灵AI加大对AIGC微短剧的投入,提供灵活多元的商业合作模式和激励措施 [3] - 互联网"大厂"、长视频平台和专业影视制作团队纷纷试水AI影视作品,如Netflix发布AIGC动画短片《犬与少年》,FizzDragon的AI作品《海上女王郑一嫂》在新加坡上映 [3] - AIGC技术正在改变公众对AI无法完成完整情节、流畅画面和一致性人物形象的固有认知 [3] 技术创新与创意表达 - AI技术不仅提升了影视制作效率,还释放了创意潜力,实现了人物与风格一致性以及丝滑转场效果 [1] - AIGC被认为是下一代内容结构的雏形,能够辅助导演及编剧团队实现更富有想象力的表达 [1]
软件ETF(515230)上涨1.55%,行业景气分化与AI转型成焦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6 12:32
商业模式转变 - 生成式AI正在推动计算机和软件开发行业从传统的"基于授权的软件模式"转变为"按结果收费的服务模式" [1] - AI应用作为劳动替代品针对服务市场 其规模远超传统软件市场 [1] 国内外企业对比 - 我国B端软件企业在AIGC领域与海外企业存在差距 主要由于国内更倾向"硬件+免费软件"模式 付费意愿较低 [1] - 海外软件巨头在AI应用研发阶段具有先发优势 直接与头部大模型厂商合作 [1] - 我国通用大模型仍处于追赶阶段 [1] 行业应用潜力 - 制造业是我国优势领域 为AI技术提供优质落地场景 AI在制造业中应用潜力较大 [1] - 我国C端AIGC应用发展迅猛 头部科技公司凭借大模型能力主导创新 用户体验领先 [1] AI Agent发展 - 企业服务软件是AI Agent的理想落地场景 AI Agent能提升效率并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 [1] - 未来三年82%的企业计划整合AI Agent到工作流中 [1] 软件ETF概况 - 软件ETF跟踪的软件指数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 选取A股涉及软件开发、服务及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 [1] - 该指数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成长性 是衡量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1]
对话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AI眼镜没有市场需求,硬件只是大模型载体
钛媒体APP· 2025-06-26 11:58
产品发布 - 公司发布全球首款Agentic AI硬件产品TicNote,厚度仅3mm,支持磁吸手机,搭载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的Shadow AI技术,具备AI转写、总结、思维导图生成等功能,支持120多种语言转写和连续录音20小时 [2] - TicNote海外版售价159.99美元(4月15日推出),国内悦享版999元,甄选版1499元 [2] - 公司计划未来推出搭载Shadow AI的TicNote Watch智能手表、TicNote Pods智能耳机、TicSports等新产品系列 [2] 战略转型 - 公司从过去重投入硬件研发(需卖10万台回本)转向"超级个体"模式,单个硬件工程师即可开发产品 [3] - 当前硬件定位为AI软件载体,注重持续迭代而非销量,目标服务金融人士、作家等垂直场景 [3] - 主动避开手机厂商竞争领域,选择细分市场(如不做AI眼镜),避免与巨头直接对抗 [8][9] 财务表现 - 2024财年营收3.9亿元,同比下降23%(上年5.08亿元),毛利率52.1%(下降12.2个百分点),运营亏损2.07亿元 [7] - 企业AI解决方案收入1642万元,同比下滑92.7% [7] - 公司2024年4月港股上市,募资超3亿港元,成为"港股AIGC第一股",当前市值5.3亿港元 [6][11] 技术路线 - 放弃"序列猴子"大模型迭代,认为大模型领域不适合创业公司,转向专注AI硬件+软件应用组合 [7] - 认为复杂硬件制造是中国优势领域,不看好美国AI硬件发展前景 [10] - 提出AGI在软件行业已实现解放80%人类工作的观点 [2] 市场表现 - TicNote海外发售首月销量"很低",但公司认为即便1万台销量也可通过软件服务实现价值 [8] - 截至发稿股价下跌2.78%至0.350港元/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