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二十届四中全会学习体会:唇齿相依,向创而行
国信证券· 2025-10-24 14:57
政策导向与行业定位 - 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应在“十五五”时期发挥重要功能[4][5]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5] - “十五五”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目标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 科技金融发展机遇 - 科技金融被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6] -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加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6] - 截至2025年6月末,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8.78万亿元,同比增长8.2%[7] - 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额中占比近7%[7] 银行业务与风险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望为银行带来增量融资需求[6] - 银行通过成立AIC开展股权直投业务,可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并获取非息收入[7] - 若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可能对银行基本面带来不利影响[9]
河南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稳定增长 投入强度稳中略升
搜狐财经· 2025-10-24 14:19
R&D经费总体投入 - 2024年河南省R&D经费投入总量为1275.10亿元,比上年增加63.43亿元,增长5.2% [1] - 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01%,比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 [1] - R&D经费规模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元,连续三年居全国第11位,投入强度连续四年居全国第17位 [1] 各执行主体投入情况 - 企业R&D经费为1086.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省比重为85.2% [1][2] - 政府属研究机构R&D经费为8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1] - 高等学校R&D经费为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1] - 企业R&D经费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7%)7.5个百分点,对全省R&D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7.8% [2] 财政支持与重点领域 - 2024年全省财政科学技术支出554.39亿元,比上年增加84.29亿元,增长17.9%,首次突破500亿元 [3] - 省本级财政科技支出117.73亿元,占比21.2%;市及市以下财政科技支出436.66亿元,占比78.8% [3]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增长5.4%,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个百分点 [2] 区域创新布局 -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D经费为685.18亿元,同比增长5.0%,占全省比重达53.7% [4] - 郑州市R&D经费同比增长12.1%,达到414.37亿元,占全省比重32.5%,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4] - R&D经费投入超过百亿元的省辖市有2个,分别为郑州市(414.37亿元)和洛阳市(176.27亿元) [4] - 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省辖市有6个,其中洛阳市(3.03%)、三门峡市(2.99%)、郑州市(2.8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69%) [4]
靖江农商银行三措并举激活对公业务动能
江南时报· 2025-10-24 13:40
精准施策,赋能重点客群。该行针对白名单客户、科技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优质客群定制营销方 案,量身设计金融服务,并将信贷资源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领域的民营企业倾斜,助力企 业缓解资金压力,优化信贷结构。截至三季度末,该行实体贷款余额319.92亿元,较年初增长8.92%。 链式延伸,拓展服务半径。以供应链金融为突破口,该行构建"链主引领、链属跟进"的协同展业模式, 已上报链主企业175户。通过"网格划分+协同走访"机制,逐户了解企业需求,获取链属企业信息,推动 服务从"单点覆盖"向"全链延伸",有效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 提升效能,压实主体责任。该行制定客户经理专项考核方案,聚焦营销成效、风险防控等维度,明确任 务方向。同时,筛选678户重点客户清单,细分至各辖区,实行"专人负责、分区作战",并建立"三日比 对"机制,定期核查走访及授信进度,通过定人、定责、定时的管理模式,确保业务推进既有广度又有 速度。 今年以来,靖江农商银行聚焦对公业务拓展与信贷投放,从"精准施策、链式延伸、效能提升"三方面发 力,推动对公业务扩规模、提质量、加速度,为地方企业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下一步,靖江农商银行将继续 ...
一家城商行的高质量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10-24 12:02
公司规模与财务表现 - 资产总额达100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1亿元,增幅17.76%,成功迈入万亿银行行列 [1] - 存款规模超5400亿元,贷款规模超5000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14.8%和13.6%,贷款增量600亿元位居重庆市金融机构首位 [2] - 上半年实现营收近77亿元、利息净收入超58亿元、净利润近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2.2%、5.7% [2] - 人均、网均资产及利润等多项指标保持全国上市城、农商行较好水平 [2]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控 - 不良贷款率降至1.17%,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降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49%) [3] - 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05%,较年初下降0.59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为1.58%,下降0.15个百分点 [3] - 拨备覆盖率提升3.2个百分点至248.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增强 [3] 服务国家与区域战略 - 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信贷支持近1400亿元,新支持超90个区域重大项目 [4] - 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融资余额超470亿元,同比增长175% [5] - 协调西部11家法人银行推广“柜面通”业务,让川渝两地超4000万个人客户享受“同城化”金融服务 [4] 产品创新与业务发展 - 打造“惠畅陆海”贸易金融品牌,构建涵盖供应链、跨境融等五大产品体系 [5] - 推进铁路运单物权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信用证业务,并在贵州成功复制推广 [6] - 成功发行中西部2025年首单5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票面利率1.98%创历史新低,连续三年累计发行规模达255亿元 [7] 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支持 - “国标”口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22.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1.19亿元 [8] - “两增”口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709.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71亿元,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8] - 创新推出全市首笔“工业绿效贷”及基于ESG评级的转型金融贷款,迭代数字信贷产品体系 [7]
【世界投资者周】科技金融,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华夏时报· 2025-10-24 11:37
科技金融的核心驱动力与影响 - 科技金融是金融领域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沿科技改变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 [3] - 科技金融支撑了便捷的金融体验,如手机扫码付款、APP理财、快速跨境转账等 [3] - 科技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的关注与变革 [3] 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 - 早期金融行业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交易记录与账务管理的电子化,大幅提升基础业务效率 [5] - 互联网兴起后,电子支付、网络银行普及,使人们无需频繁前往银行网点即可办理业务 [5] - 当前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全方位赋能金融领域 [5] - 区块链凭借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革新跨境支付与结算流程,缩短结算时间并降低成本 [5] - 人工智能在智能投顾、信用评估、反欺诈等场景表现卓越,能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理财方案 [5] 全球科技金融的区域发展格局 - 全球科技金融市场呈现蓬勃且多元的发展态势,不同地区凭借自身优势形成独特发展模式 [6][7] - 欧美地区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呈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 [7] - 欧美大量创新型金融科技企业聚焦支付处理、金融基础设施优化等领域,推出高效解决方案助力银行间交易 [7] - 亚洲地区发展路径多样,部分区域将支付、电商与金融服务深度整合,借助庞大用户基础快速扩张 [7] - 亚洲部分地区依托政策支持与优越地理位置,吸引国际金融科技公司设立区域总部,推出数字银行服务 [7] 科技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 - 技术融合加速推进,如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结合可保障数据安全并提升智能合约的执行效率与可信度 [8][9] - 服务向普惠化迈进,通过数字金融服务覆盖此前难以获取信贷、储蓄等基础服务的群体,推动金融公平 [9] - 全球监管协调将加强,各国监管机构在鼓励创新与防控风险间寻求平衡,构建健康有序的科技金融生态 [9]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创新服务科技小微企业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10-24 11:12
公司战略与举措 - 公司将科技金融作为第一要务,推出《"科创突围制造当家"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并创新"5Pr科技金融推进体系"[1] - 公司针对科创企业特点推出"沪科积分贷",以自身科创评价体系和上海市"沪科积分"评价结果为基础,创新多元化增信方式,聚焦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多方面要素[1] - 公司围绕初创期和成长期"双周期"持续创新优化科创普惠产品体系,并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行动"对科技型园区"一园一策"提供定制化、批量化综合金融服务[1] 业务成果 - 公司服务的科技信贷客户已超过8000户,其中80%为普惠型小微企业[1] 行业服务重点 - 公司举措旨在解决科创小微企业信息信用积累不足、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难题[1]
人保资产: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券商中国· 2025-10-24 09:23
编者按: 科技浪潮,奔腾不息;金融活水,汩汩向前。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保险资 管坚持守正创新,躬身实践并勇于探索,奋力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证券时报社联合中国保险资产 管理业协会推出"银保资管业探路科技金融"系列专栏,敬请关注。 本篇为专栏第三篇。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保险资管机构,该如何助力高水平科技金融体系建 设? 人保资产表示,坚决履行金融央企政治责任,深刻认识和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立足耐心资本 功能作用的发挥,积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人保力量。 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进行科技创新投资还存在着一些挑战。人保资产分析,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风险错配。保险资金运用强调安全性、稳健性,注重资产负债匹配。由于科技创新的价值创造路径 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其投入产出回报具有滞后性,且失败率、波动性较高,难以与保险资金投资逻 辑相匹配。 二是能力缺口。科技创新偏向股性融资,保险资管投资人员多来自于传统金融机构,欠缺对于不同科技 赛道深入的产业研究和深刻的产业理解,面对高度专业化的科技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 三 ...
前三季度河南省金融运行总体稳健
搜狐财经· 2025-10-24 08:25
金融运行总体概况 - 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7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8.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8万亿元 [2] - 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3万亿元,其中住户贷款3.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5.8万亿元,前三季度新增贷款4081.6亿元 [2] - 前三季度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69.5亿元 [2] 信贷投放与融资成本 - 9月份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3%,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31%,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9% [3] - 前三季度全省73家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融资1440.2亿元,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加权平均利率为2.59%,同比下降20个基点 [7][8] - 9月末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余额4488.7亿元,同比增长8.6% [7] 重点领域信贷增长 - 涉农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71.3亿元 [3] - 制造业贷款余额6648.8亿元,较年初增加794.6亿元 [3] - 基础设施贷款余额1.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24.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5万亿元 [3] - 住户一般消费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241亿元,较年初增加365.7亿元 [3] 金融“五篇大文章”推进 - 科技金融:8月末科技贷款余额10791.6亿元,同比增长15.9% [4] - 绿色金融:8月末绿色贷款余额10380.9亿元,同比增长27% [4] - 普惠金融: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070.9亿元,同比增长12.6%,授信户数达242.7万户 [5] - 养老金融:8月末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贷款余额77.54亿元,符合再贷款条件的相关贷款累计发放超170亿元 [5] - 数字金融:8月末数字经济产业贷款余额1101.8亿元,同比增长18.9% [6] 债券市场融资创新 - 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余额462.3亿元,同比增长64.9%,前三季度发行248亿元,同比多发行108.7亿元 [7] - 前三季度1年期以上中长期债券发行占比达76.1% [8] - 推动落地全国地方国企首单绿色“两新”债券及保障性租赁住房债务融资工具等项目 [8] 外汇市场与跨境金融 - 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下,9月末优质企业总量达462家,前三季度办理便利化业务规模近700亿美元 [9] - 前三季度资本项目数字化业务规模达7亿美元,支付便利化业务金额0.91亿美元 [9] - 服务贸易收支总额78.93亿美元,同比增长43.63%,新型国际贸易结算规模达4.08亿美元 [10]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助力稳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06:41
政策核心与实施进展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于9月29日正式设立,总规模为5000亿元人民币,旨在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和稳定外贸等领域 [1] - 截至10月中旬,该工具已实现近3000亿元资金投放,成为推动第四季度经济增长和实现全年约5%增长目标的关键力量 [1] - 该政策创新性地兼顾了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经济结构优化,展现出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前瞻性 [1] 制度创新与运作机制 - 工具的核心创新在于其“准财政”定位,采用多部门协同实施的架构设计,突破了传统政策工具的制度约束 [2] - 具体运作模式为:发改部门负责筛选优质项目,三家政策性银行通过市场化发债募集资金,财政部门配套提供贴息补助 [2] - 与传统财政拨款相比,此模式资金来源于市场化筹资,避免了直接增加财政赤字,为宏观调控预留了更大政策空间 [2] 投资导向与战略重点 - 投资导向实现从传统基建到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向,重点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与中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战略契合 [3] - 截至10月17日,国家开发银行已投放的近1900亿元资金中,有37.5%流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消费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 [3] - 该工具要求20%的资金定向支持民营企业,以提升政策的普惠性,确保资金流向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 [3] 资金杠杆效应与区域特征 - 5000亿元资本金的注入预计将形成显著的乘数效应,基于2022年经验保守估计可形成2至3倍杠杆,带动1万亿至1.7万亿元新增投资 [4] - 理论预测最高撬动倍数可达10至12倍,有望引发5万亿至6万亿元的总投资规模,核心在于破解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的瓶颈 [4] - 各地项目储备与区域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市浦口区聚焦集成电路、原子级产业园等前沿科技领域 [4]
人保资产: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证券时报· 2025-10-24 01:18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保险资管机构,该如何助力高水平科技金融体 系建设? 人保资产表示,坚决履行金融央企政治责任,深刻认识和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立足耐 心资本功能作用的发挥,积极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努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人保力量。 险资有支持科技创新 的禀赋能力 人保资产表示,科创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其资金需求具有四大鲜明特点:一是融资渠道多元化需求 强;二是长期性与周期性突出;三是具有一定风险与不确定性;四是融资效率要求高。这些特性显著揭 示了科创产业对金融支持的强烈依赖。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跨周期、来源稳定的属性特征,是天然的"耐心资本"。人保资产分析,保险资金 在精准助力复合型、多层次、高水平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投资渠道多元。保险资管机构已成为投资范围最为丰富的金融机构之一,依托较强的大类资产配置 能力,可以将资金运用到科创产业重点领域,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 瞻布局,助力经济结构转型。 三是资本约束。"偿二代"二期对保险公司参与未上市股权投资基础风险因子赋值为0.41,对无法穿透的 股权投资计划、股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