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交通强国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广西两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通过核查
广西日报· 2025-07-11 10:57
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核查 -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于7月1—3日在广西开展"打造多层次国际枢纽"和"北海侨港客运码头数智港航一体化"试点任务现场核查,并于7月3日在南宁召开核查会议 [1] - 核查通过现场踏勘、材料核验和集中审议等环节进行,专家组认为两项试点任务成果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示范推广价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已具备验收条件 [1] 多层次国际枢纽建设成效 - 广西已基本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枢纽布局体系,面向东盟的国际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1] - 交通运输行业数字绿色转型加速推进,枢纽运行效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枢纽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1] 北海侨港客运码头数智港航一体化项目 - 项目以提升客运码头港航安全效能为目标,围绕港口、航前、航中、进港4大场景,聚焦7大风险防控(火灾、坠海、搁浅、碰撞、踩踏、海上滞留、游客异常聚集) [2] - 形成完整的数智安全防控体系,推动传统客运码头向"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的智慧绿色客运港升级,顺利完成港口智慧化改造任务 [2]
记者手记:一座长江大桥的拔节“生长”
新华社· 2025-07-03 16:26
工程建设进展 - 张靖皋长江大桥是国家"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建设的过江通道项目 全长约29 85公里 预计2028年年底建成 [1] - 2022年6月28日举行奠基仪式 同年10月主体工程全面动工 目前总体进展顺利 南北主塔建设快速推进 [1] - 施工现场南锚碇区浇筑作业如火如荼 塔吊林立 机械轰鸣 工人忙碌 大桥"游龙过江"态势初具雏形 [1]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大桥主跨2300米悬索桥为世界首创 设计方案论证耗时3年 [2] - 包含6项"世界之最":最大跨度悬索桥 最高悬索桥索塔 最长高强度主缆 最大地连墙锚碇基础 最大连续长度钢箱梁 最大位移量伸缩装置 [2] - 采用6项"世界首创"技术:悬索桥主缆缆力自平衡结构体系 超高钢箱-钢管约束混凝土组合索塔 超大规模刚性接头地连墙锚碇基础等 [2] - 主缆缆力自平衡体系技术节省混凝土15 7万立方米 钢筋12560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万吨以上 [2]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 布设传感器实时采集风速 温度 湿度等环境数据及主缆索力 索塔倾斜等结构响应数据 为运营管养提供决策依据 [3] - 研发"数字大桥"技术 通过数字孪生体和智能仿真算法实现对物理桥梁性态的全面感知 支撑智慧运维 [4] - 未来将融合更多智能化检测设备和算法 实现实体桥梁"会说话 能对话" 提升安全性和耐久性 [4] 战略意义与定位 - 大桥连接苏州张家港市 泰州靖江市和南通如皋市 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5] - 目标打造为交通强国建设江苏样板标志性工程 中国桥梁科技创新引领代表性工程 世界特大跨悬索桥建设里程碑工程 [5] - 建成后将助力区域发展 成为"长江上的明珠"和区域经济新引擎 [5]
烟台首段“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正式开通
齐鲁晚报网· 2025-06-27 13:19
项目通车情况 - 荣乌高速烟台枢纽至蓬莱枢纽段改扩建工程机场互通至蓬莱枢纽段正式通车运营 全长8 1公里 包含2座互通立交 1处收费站和1处服务区 [1][3] - 该段为烟台地区首段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 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 可改善蓬莱 栖霞 龙口至机场收费站路段交通状况 [3] - 通车路段是连接烟台西部地区与蓬莱国际机场的重要通道 [3] 项目背景与规划 - 既有荣乌高速烟台至蓬莱段于1998年至2003年建成 全长61 217公里 途经烟台6个行政区 现有道路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 - 改扩建工程旨在加快胶东经济圈及城区一体化战略进程 采用半幅封闭施工 半幅单向通行的交通组织方案 [3] 技术创新与工程亮点 - 项目针对桥梁加固需求开展UHPC ECC新型耐久高性能加固技术研究 形成改扩建公路旧桥加固成套施工工艺 实现结构承载性能 刚度和耐久性三提升 [5] - 创新采用路面非开挖注浆技术 解决老路隐性裂缝及基层劣化问题 实现隐蔽病害100%治理 为同类工程提供可复制解决方案 [5] 未来建设目标 - 项目将围绕打造滨海市域绕城高速改扩建样板工程目标 坚持数智赋能 精工铸造 创新提效 持续推动建设 [5]
145亿元!广州港大手笔
中国基金报· 2025-06-24 00:11
投资计划 - 公司全资子公司拟投资145亿元建设南沙港区五期工程项目 旨在提升枢纽服务能级 适应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 满足腹地经济需求 [2][4] -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 计划建设期为2026年—2032年 目前处于筹备阶段 需国家相关部门审批 [4] - 公司拟对子公司增资28.09亿元以保障项目落地 增资后子公司注册资本从8000万元增至28.89亿元 [4][5] 项目细节 - 项目将建设4个20万吨级集装箱海轮泊位(岸线1880米)和15个5千吨级驳船泊位(岸线1931米) 年设计通过能力670万标准箱(海轮泊位460万 驳船泊位210万) [5] - 建设内容包括码头水工结构 集装箱堆场 港区道路 查验设施等 并通过围填海形成陆域 [5] - 项目位于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下游 属国家"交通强国建设工程"及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重大项目 [6] 战略意义 - 项目建成后将与现有码头协同形成数十公里岸线 提升南沙港区服务能级 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8] - 项目有助于公司增强国际航运枢纽地位 提升行业影响力 [8] 财务数据 - 子公司南沙国际集装箱公司截至2025年3月末总资产5017.57万元 所有者权益2497.87万元 2025年一季度营收0万元 净亏损1.10万元 [5] - 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收34.2亿元(同比+5.5%) 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同比-17.6%) 经营现金流净额8.59亿元(同比+6.4%) [8] - 截至公告日公司股价3.24元/股 总市值244.4亿元 [8] 业务背景 - 公司主营集装箱 煤炭 粮食等货物装卸及仓储 并提供物流 贸易等综合服务 [8] - 子公司成立于2023年8月 业务涵盖国际货运代理 装卸搬运 港口经营等 [4]
145亿元!广州港大手笔
中国基金报· 2025-06-24 00:05
投资计划 - 公司全资子公司拟斥资145亿元投资建设南沙港区五期工程项目,同时计划对该子公司增资28.09亿元以保障项目落地 [2][5] - 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计划建设期为2026年—2032年 [6] - 项目尚处于筹备阶段,尚需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或备案 [6] 项目细节 - 项目拟建设4个20万吨级集装箱海轮泊位,海轮泊位岸线长1880米,以及15个5千吨级集装箱驳船泊位和5个工作船泊位,驳船泊位岸线总长1931米 [8] - 码头年设计通过能力为集装箱670万标准箱,其中海轮泊位460万标准箱,驳船泊位210万标准箱 [9] - 项目通过围填海形成陆域建设码头水工结构、集装箱堆场、危险品堆场、拆装箱仓库、港区道路等配套设施 [9] 公司背景与财务 - 南沙国际集装箱公司为广州港全资子公司,截至2025年3月31日,总资产为5017.5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497.87万元,2025年1—3月营业总收入为0万元,净利润为-1.10万元 [8] - 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2亿元,同比上升5.5%,归母净利润为2.62亿元,同比下降17.6% [11] - 截至6月23日,公司股价收于3.24元/股,当日涨1.57%,总市值为244.4亿元 [12] 战略意义 - 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交通强国建设工程"之一,并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 [11] - 项目建成后将与公司南沙港区现有集装箱码头协同联动形成数十公里岸线,推动南沙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能级再提升 [11] - 项目有助于公司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一流港口群、加快推进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 [11]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实现新突破 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人民网· 2025-06-13 14:1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893亿元,跨区域人员流动量645.92亿人次(同比+5.4%),营业性货运量568.75亿吨(同比+3.9%)[1] - 行业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装备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 基础设施建设 - 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路线里程超26万公里(建成率90%),铁路投产新线3113公里,公路新增5.35万公里,三级及以上内河航道占比提升至12.4%[2] - 港口新增万吨级泊位93个,民用机场增加4个,邮政营业网点新增3.30万处[2] - 高铁投产新线2457公里,超1/3省份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速公路新增7032公里,超2/3省份实现县县通高速[2] - 航空服务覆盖92.6%地级行政单元和91.2%人口,快递服务网络新增2.33万条线路[2] - 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连续8年超40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6.41万公里,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站达42.67万处(新增6.16万处)[3] 运输服务体系 - 日均跨区域出行1.8亿人次(铁路1100万+,公路1.6亿+,船舶70万+,飞机200万+),城市内日均出行2.9亿人次[4] - 日均货运量1.6亿吨,港口日均装卸4800万吨货物(+3.7%)和90万标准箱(+7.0%),邮政日均寄递5.3亿件(+19.2%)[4]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年度开行破万列[4] - 铁路/民航推行电子发票,公路开通定制客运线路6500+条,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1.27万条,民航航班正常率87.1%(连续7年>80%)[4] 装备升级 - 动车组新增379标准组(3032辆),公路专用货车/牵引车/挂车占比分别提升0.4/1.1/1.0个百分点,水上集装箱箱位新增18.97万标准箱(+6.2%)[7] - 大型货运车平均吨位增至22.7吨/辆(+0.4吨),船舶平均净载重量2836吨/艘(+295吨),大型货运飞机占比提升0.1个百分点[7] - 铁路电力机车占比65.3%,新能源公共汽电车占比82.7%(+5.0pct),新能源出租车/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分别达53.83万/4.64万/13.27万辆[7] - 邮政行业新能源车保有量超7万辆[7]
总里程超600万公里!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基本形成
人民日报· 2025-06-13 11:16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基本形成,联通全国超过80%的县(市、区),服务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 [2] - 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高铁4.5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43.68万公里(高速公路18.36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2万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1.54万公里) [2] - 港口生产性码头泊位22023个(万吨级及以上2878个),民用运输航空机场259个(年旅客吞吐量千万人次及以上38个,货邮吞吐量万吨及以上63个) [2] - 普速铁路、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内河航道建设、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存在短板,下一步将加快主骨架建设并推进补链强链工程 [3] 客货运输与物流效率 - 2023年每天完成约1.5亿吨货物运输、4.45亿件邮快件寄递,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港口集群和邮政快递网 [4] - 铁路运输能力持续提升,邮政快递建成1200多个县级公共寄递服务中心和超30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4] - 民航航班正常率连续6年超80%,2024年上半年达86.37%(航班量同比增长13.4%) [5] - 国际货运以海运为主(占进出口货量95%),中欧班列2023年开行1.7万列(发运190万标箱),航空货运承担高附加值货物运输 [5] - 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铁路和水运货运量占比分别较2017年增长1.4和3个百分点 [5] - 下一步将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专项行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6] 科技创新与低空经济 - 高铁CR450工程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机车系列下线,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加速应用 [7] - 智慧物流推广智能分拣、安检技术,高铁运快递、无人机投递等新模式普及 [7] - 民用无人机企业超1.4万家,操控员执照超22.5万人,2024年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60.8万架(较2023年底增长48%) [7] - 将完善通用机场及起降点建设标准,推动空域分类管理以利用低空空域资源 [7][8] - 参与国际民航标准制定,推广中国低空经济经验以促进"走出去" [8]
科技力量铺就交通强国建设“快车道”
科技日报· 2025-05-30 09:20
交通强国建设中的科技应用 - 国产TBM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天山号"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全长280多米,重达2800多吨,由十几个系统、上万个部件组成,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进口 [1] - TBM具有快速掘进优势,可像工厂流水线一样连续作业,被称为"地下蛟龙",但面临断层破碎带软糯地层等技术难题,操作精度需以毫米计 [2] - 国产TBM配备超前地质探测设备,可探测刀盘前方100米围岩,并通过多种支护模式应对复杂地层,保障施工安全 [2] 重大工程案例与技术突破 - 天山胜利隧道全长22.13公里,位于海拔3000多米无人区,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大,TBM技术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1] - 青藏高原公路建设中采用强夯置换(掺水泥/碎石)和桩基技术解决多年冻土"芝麻糊"难题,实现荷载稳定承载 [3] - 三峡船闸年通过量达1.69亿吨,远超1亿吨设计规模,通过开发同步顶升装置等大修装备,将检修时间从100多天压缩至30天 [4][5] 智能化与未来发展方向 - TBM技术未来将推动交通行业向高效、安全、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更具挑战性项目建设 [2] - 三峡通航计划应用大数据、大模型技术发展智慧航道和智慧船闸,进一步提升长江航运时效性 [5] 代表性技术装备与人物 - "天山号"操作手崔华新提出TBM"吃硬不吃软"特性,强调操作需专业技术与高度责任心 [2] - 交通运输部田波团队创新高原冻土公路解决方案,其"野牦牛"式攻关精神助力青藏交通建设 [3] - 三峡通航李然团队研发的人字门同步顶升装置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船闸运维效率 [4][5]
600万公里交通网上的担当与奉献(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中国交通建设成就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世界级港口群,综合立体交通网里程突破600万公里[1] -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实现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30年无大修"和多年冻土地基浅层处治技术突破[1] -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建立三峡升船机运维体系,技术成果从"引进来"蜕变为"走出去"[2] 重大工程项目进展 - 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使用国产TBM设备穿越30公里断裂带仅用80天,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2] - 国产TBM制造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推动交通行业向高效、安全、绿色、智能方向发展[3] - "海巡01"轮是我国首艘同时具备海事监管和救助功能的大型巡航救助执法船[3]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 云南怒江州356个边境自然村实现直接通邮,每周3次投递[4] - 486公里邮路投递时间从6天大幅缩短,邮车可直接进村寨[4] - 邮政系统引入无人机技术提升偏远地区快递服务效率[4] 交通科技发展 - 交通运输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技术成果,包括冻土区公路建设技术和升船机运维体系[1][2] - TBM设备国产化突破国外技术垄断,降低设备成本[3] - 无人机技术应用于邮政快递服务,提升配送效率[4]
2025年机场行业分析
联合资信· 2025-05-26 12: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机场行业评级展望为稳定 [3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机场行业各项运营指标稳健复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和起降架次均超2019年同期水平,但国际客运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行业仍处快速发展阶段,面临良好政策环境,国内客货运需求常态化增长,国际客运需求修复态势不减 [10][34] 行业概况 - 机场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航空业发展基础,属基础性行业,受政府严格管理;截至2024年末,境内有民用运输机场263个,按业务量分四类 [4] - 机场运营企业收入分航空性和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前者具类公益性,后者具收益性 [5] 行业政策 - 航空性业务收费标准稳定,非航空性业务收费市场化推动收入结构优化与盈利提升;一系列政策使行业处快速发展阶段,保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 [6] - 2024年1月修订补贴办法,加大支线补贴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7月发布指导意见,推进“3+7+N”国际航空枢纽功能体系建设 [7] 行业运行情况 - 2024年行业运营指标稳健复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和起降架次超2019年同期,国际客运未恢复;各机场旅客运输量及吞吐量集群式分布,东部领先;企业营收增长,利润总额大幅减亏 [10] - 2024年末境内民用运输机场263个,较上年末净增4个;定期航班通航运输机场262个,通航城市258个,均较上年末增3个 [10] - 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民航旅客运输量和运输周转量增长,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5.9%,总量超2019年同期;国内航线常态化增长,国际航线大幅增长但未达2019年水平 [14][16] - 2024年物流需求规模扩张,民航货物运输量和运输周转量增长,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19.2%,超2019年同期;国内、国际航线均增长,民航货运形势良好;2025年国际货运面临波动挑战 [17] - 2024年民航飞机起降架次增长5.9%;国内、国际航线均增长,国内航线超2019年,国际航线未恢复 [18] - 东部地区机场旅客及货邮吞吐量领先,机场旅客及货邮吞吐量集中在四大机场群,2024年占比分别为50.74%和69.62% [22] - 2024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40个,占比83.4%;部分机场吞吐量增幅大,浦东机场重回第一,大兴机场排名上升 [23] - 2024年货邮吞吐量10万吨以上机场34个,占比93.0%;鄂州花湖机场排名上升 [25] - 2024年机场企业营业收入1136.7亿元,增长8.5%;利润总额-130.6亿元,减亏66.1亿元;部分企业营收负增长,除深圳机场外净利润同比增加 [26] 行业供需及竞争 - 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大,固定资产投资、航班时刻容量提升和空域自主协调权扩大可释放产能,需求复苏和资金环境改善缓解支出压力;行业呈区域垄断格局,腹地经济和高铁分流影响大 [27] - “十四五”时期民用运输机场计划增至不少于270个,2035年达450个左右;截至2024年末有263个 [27] - 2024年民航业固定资产投资1350亿元,连续5年超千亿;2025年多个改扩建、新建项目投运,带来新增产能;资金来源多样,融资环境改善,长期利好盈利能力 [28][29] - 产能利用率、空域资源和地面保障能力影响新时刻投放;2023年批复区域管制中心,2024年部分机场高峰时刻容量获批调增;部分机场保障能力强 [29] - 2024年以来经济复苏,政策刺激消费和出行意愿,国际航线恢复,生鲜电商和消费结构变化促进航空冷链物流发展 [30] - 机场行业呈区域垄断格局,不同地区机场竞争弱,部分地区建设“第二机场”“共享机场”整合资源;各机场功能定位不同,竞争程度低 [32] - 腹地经济和高铁分流影响机场营运,高铁加密等对民航分流大,机场可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影响 [33] 未来发展 - 2023 - 2025年是民航增长和释放期,行业保持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处快速发展阶段;获政策支持,客货运需求向好,评级展望稳定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