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
搜索文档
麻六记酸辣粉「塌房」,贴牌产品还有人买吗?
商业洞察· 2025-08-07 17:25
核心观点 - 麻六记因代工生产的酸辣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信任危机,暴露网红品牌代工模式的弊端 [5][12] - 代工模式虽然降低初期成本,但品控难度大,利润空间有限,形成恶性循环 [12][13][14] - 部分品牌开始转型自建工厂以摆脱代工依赖,寻求长期发展 [18] 问题酸辣粉引发信任危机 - Costco全国门店紧急下架麻六记酸辣粉,问题产品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18日生产的两批次270克规格酸辣粉 [4][5] - 代工厂阿宽食品承认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 [5] - 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最高可获得千元赔偿,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差异 [7] - 麻六记直播场均观看人数仅2.6万,单场直播累计销量为5万-7.5万元,总销售额为250万-500万元,较2022年月销售额破亿的高光时刻大幅下滑 [8][9] - 多地线下门店注销,汪小菲关联的16家企业中仅9家存续,张兰的7家企业均已注销或吊销 [9] 贴牌依赖 - 麻六记速食业务几乎完全依赖代工,酸辣粉由阿宽食品代工,采购金额1592.87万元,占阿宽食品主营业务收入的2.61% [12] - 阿宽食品2021年上半年定制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8.6%,2022年上半年定制销售毛利率同比下降1.3% [13][14] - 代工模式利润受挤压,研发和品控投入有限,形成恶性循环 [14] - 初创品牌多选择贴牌合作,酸辣粉代工成本可低至每盒4.6元,部分地区工厂甚至不到2元 [16][17] 代工模式隐患与转型 - 麻六记酸辣粉此前就存在产品质量问题,2022年底被指添加剂含量超20种 [16] - 代工厂品控体系未能有效运行,直接导致此次消杀环节不足的问题 [18] - 三只松鼠等品牌开始加速建设自有工厂,推行"开放工厂日"等以提高消费者信任 [18] - 长期来看,网红品牌需摆脱对代工厂的依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8]
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虎嗅APP· 2025-08-06 22:35
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代工模式治理短板 - 麻六记270g酸辣粉因粉饼发霉、刺鼻气味被多地开市客下架 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承认生产消杀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2] - 事件揭示食品供应链三角链条(品牌方-代工厂-零售商)的治理断层 多品牌共用代工体系易引发行业级灾难 [2] - 麻六记未主动披露问题 被动响应暴露监管依赖外包厂商的治理真空 [4] 品牌端与生产端的双重失责 - 麻六记曾涉嫌"成分漂绿":宣传使用红薯粉实际掺杂木薯粉、蕨根粉 添加硫酸铝铵但未明确风险 [4] - 代工厂白家阿宽为李子柒、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多品牌代工 共享生产线放大风险传导效应 [4][5] - 品牌方驻厂监管仅停留签约标准 缺乏实时数据监控与责任追溯机制 [5] 多品牌共线代工的体系性风险 - 代工厂对多品牌采用"中间标准"运营 难以区分不同品牌的质量要求 [5] - 生产信息不透明:消费者无法追踪实际生产厂商、地点及批次 形成监管盲盒 [5] - 单点问题引发系统性危机 如白家阿宽事件连带李子柒等未涉事品牌受质疑 [9][10] 代工模式与ESG治理的冲突 - 品牌方掌握产品定义与利润分配 却将生产风险转嫁给代工厂 形成"道德外包"结构 [8] - 轻资产+强营销模式导致生产监管基因缺失 部分品牌仅作为IP转授权方规避监督责任 [10] - 违反GRI供应链标准 企业未对重大上下游环节承担可验证监督责任 [10] 构建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 - 强制品牌披露供应链分级管理体系 明确代工厂审核与惩戒机制 [12] - 通过IoT、AI技术实现车间级ESG数据上链 建立生产可视化监管 [12] - 设立代工风险储备金用于事故应急 将碳排放监控等纳入合规协议 [12] 行业治理能力的长效要求 - 食品安全需依靠制度而非良心 新消费品牌需平衡营销与治理能力 [12] - 企业增长依赖可公开审视的治理体系 非短期流量爆款 [13] - 贴牌代工若不纳入ESG框架 将成为食品行业最大灰犀牛风险 [11]
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虎嗅· 2025-08-06 21:16
事件概述 - 麻六记270g规格酸辣粉被曝粉饼发白、发霉且有刺鼻味道,导致多地开市客下架该产品 [1] - 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声明,问题原因为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 [1] - 麻六记于事件发酵后公开发表声明向消费者道歉,并推进退货及补偿方案 [1] 品牌方治理问题 - 麻六记曾涉嫌“成分漂绿”,以“红薯粉”为宣传点售卖,但实则掺杂价格更低的木薯粉、蕨根粉,并添加硫酸铝铵 [2] - 在本次霉变事件中,品牌方未第一时间发现和披露问题,而是在消费者爆料、开市客召回、代工厂道歉后才被动响应,暴露出监管完全依赖外包厂商的治理真空 [2] 代工模式的风险 - 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除为麻六记代工外,还为李子柒、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生产产品 [3] - 多品牌共线代工模式存在脆弱性,品牌方驻厂监管大多停留在签约标准和抽检层面,缺乏现场实时数据、考核机制和责任追溯 [4] - 代工模式导致治理责任与价值分配脱节,品牌方控制产品定义、利润分配和原料采购等关键决策,却将生产风险转嫁给代工厂 [6][7] - 一旦某代工厂出现问题,共线生产的其他品牌也会受到牵连,形成系统性信任危机,缺乏“最小污染单元”进行切割止损 [8][9] 行业影响与案例 - 类似以代工模式为主的食品品牌来伊份也曾多次陷入食品安全争议,例如有消费者在其购买的蜜枣粽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 [5] - 许多新消费品牌采用“轻资产+强叙事”路径,核心竞争力在于流量与营销,普遍缺乏生产监管的基因,部分品牌甚至采取不涉及监督责任的平台模式运营 [10] 治理建议 - 品牌方需在ESG治理中强制披露供应链分级管理体系,明确代工厂审核、抽检、惩戒机制 [12] - 建议构建“ESG共治协议”,将碳排放监控、劳工标准、工艺数据上传、第三方审计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 [12] - 利用IoT、AI等技术建立车间级ESG数据上链机制,实现品牌方对代工厂的“软监管” [12] - 设立“代工风险储备金”,用于事故应急、赔偿及改造 [12]
麻六记酸辣粉“塌房”,贴牌产品还有人买吗?
虎嗅· 2025-08-06 10:07
麻六记食品安全事件 - 麻六记酸辣粉在Costco全国门店因发霉问题被紧急下架 涉及2025年6月16日、18日生产的两批次270克规格产品 代工厂阿宽食品承认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1] - 品牌方和代工厂启动退货退款及赔偿方案 但赔偿执行不畅 部分非问题批次消费者未获赔偿 依据食品安全法最高赔偿金额为1000元 [3][4][5] - 麻六记曾因2022年张兰、汪小菲与大S舆论风波实现线上销售爆发 直播月销售额突破1亿元 单日超1000万元 但近期因账号封禁和食品安全问题 直播场均观看人数降至2.6万 单场销售额仅5万~7.5万元 总销售额250万~500万元 [6] 代工模式与行业分析 - 麻六记采用多品牌代工模式 酸辣粉由阿宽食品代工 牛肉辣酱由四川饭扫光生产 小旺肠由上海顶好代工 辣条锅巴委托山东高唐好佳佳 凉面由四川万高达味负责 品牌方称自控原材料和配方但未建自有工厂 [8][9] - 阿宽食品为行业头部代工厂 2022年上半年对麻六记销售额1592.87万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2.61% 但其定制销售业务毛利率仅18.6% 为所有模式中最低 2022年上半年该毛利率同比降1.3% [9][11] - 代工行业成本敏感 酸辣粉贴牌成本约4.6~5.5元/盒 销量越高成本越低 部分工厂成本可低于2元/盒 口味研发费仅1000元且可抵扣货款 [14][16] 品牌与代工厂风险 - 阿宽食品曾因代工问题卷入2022年三只松鼠"油炸壁虎"事件 黑猫投诉平台存在其面皮、炒米粉产品投诉 2024年年报明确提及生产环节质量控制易出现疏漏 [12][13] - 三只松鼠为摆脱代工依赖加速建设自有工厂并推行透明工厂 麻六记目前未宣布类似转型计划 [17] - 代工模式虽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但品控难度高 易引发连锁反应 品牌方监管不力或过度追求利润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9][16][18] 公司经营状况 - 麻六记线下业务持续收缩 2024年起北京、上海、太原、成都、浙江金华等多地门店注销 [6] - 汪小菲关联16家企业中仅9家存续 张兰曾任股东或高管的7家企业均已注销或吊销 [6] - 公司面临信任危机与生存挑战 未对事件正面回应 [2][7]
麻六记再翻车,都是代工厂的锅?
36氪· 2025-08-01 20:06
麻六记酸辣粉食品安全事件 - 消费者投诉在开市客购买的麻六记酸辣粉粉饼出现发霉状况 开市客已进行退赔和下架处理 [1] - 问题产品涉及2025年6月16日和18日两个批次 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污染 [7] - 麻六记2022年通过直播间营销实现酸辣粉单日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2023年维持数千万级别营收 [4][5] - 麻六记采用轻资产代工模式 白家阿宽是其核心供应商 2022年采购额5034.5万 2023年增至1.74亿(同比增长245.7%) [6] 白家阿宽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16年12月 为麻六记、李子柒等品牌提供代工服务 产品覆盖方便面、米粉等六大品类 [9] - 2020年营收11.1亿元(同比增长75.89%) 归母净利润7626.5万(同比增长222.49%) [9] - 2021-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至个位数 净利润呈现下滑趋势 2024年归母净利润0.47亿(同比下滑6.79%) [11] - 2024年毛利率28.18% 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0.6% 研发人员占比不足2% [11][1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中国方便食品市场规模6736亿 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 [14] - 统一2024年方便面业务营收98.49亿(同比增长2.6%) 康师傅方便面业务营收284.14亿(占总营收35.2%) [17] - 白家阿宽2021年市场占有率仅2.1% 2024年营收13.64亿 与行业巨头差距显著 [17] - 公司推出爆款产品红油面皮年销量超2亿份 土豆泥泥面上市首月销量破1000万 [9][19] 营销与渠道策略 - 营销高度依赖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 线下渠道薄弱 [18] - 通过高校活动、综艺赞助(《嘿!好样的》)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18] - 拓展海外市场至30多个国家 2024年1-10月欧洲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 [18]
汪小菲被白家阿宽坑惨了
新浪财经· 2025-07-31 20:27
麻六记食品安全事件 - 麻六记酸辣粉产品出现发霉问题 涉及生产日期为2025年6月16日的批次[1][3] - 问题产品在深圳开市客门店售出 售价65.9元/箱(8盒装)[1] - 上海 深圳 宁波等多地消费者投诉同类问题[3] 代工模式与商业关系 - 麻六记由白家阿宽食品代工生产 非自有工厂[3][9] - 白家阿宽2024年向麻六记销售额达2.01亿元 同比增长15.52%[11] - 麻六记母公司北京食通达为白家阿宽第一大客户 占其2024年销售额14.77%[11] 白家阿宽经营状况 - 公司2019-2021年营收从6.31亿元增长至12.14亿元 2020年同比增速达76%[11] - 定制销售(贴牌代工)业务2020年收入1.5亿元 占总收入13.92%[11] - 2021年净利润同比减少1700多万元 下滑22.7%[12] - 综合毛利率持续下降:2019年35.92% 2020年29.30% 2021年27.27%[12] - 代工业务毛利率2021年仅17.59% 低于综合毛利率近10个百分点[12] 企业质量管控问题 - 白家阿宽承认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13] - 公司曾因产品质量问题被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列为重点公示对象[15] - 黑猫投诉平台700多条投诉中 异物变质问题占比超60%[14] - 2022年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IPO进程受阻[15] 麻六记经营模式 - 全国拥有37家实体门店[8] - 线上业务营收约为线下3-5倍(2023年数据)[8] - 张兰直播间贡献麻六记抖音销售额近40%[8] - 2025年1月11日至2月9日期间酸辣粉销售额达100-250万元[8] 行业代工模式风险 - 代工企业面临高营收低利润困境[12] - 多个网红品牌共享生产线可能引发连锁质量风险[15] - 代工模式技术含量低 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17] - 网红品牌可能随时更换成本更低的代工厂[17] 企业转型发展 - 白家阿宽推出自有品牌"红油面皮"系列[17] - 公司从代工模式向品牌运营转型需全面调整研发生产营销体系[17] - 麻六记需要建立质量管控体系以应对代工模式风险[17]
英氏控股IPO背后:重营销轻研发被质疑,代工模式暗藏隐患
北京商报· 2025-07-28 21:41
IPO申请与资金用途 - 英氏控股近期向北交所申请IPO被受理并收到问询函 计划募集资金3.34亿元 [2] - 募集资金用途包括7169.43万元用于产业基地创新中心建设 4820.32万元用于即食营养粥生产 9405.8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与推广 7281.49万元用于产线改造 4718.60万元用于数智化项目 [4] 市场竞争格局 - 婴幼儿辅食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品牌亨氏/嘉宝/小皮持续深耕 新锐品牌窝小芽/秋田满满/宝宝馋了依托线上渠道快速抢占份额 [3] - 跨赛道竞争者三只松鼠旗下"小鹿蓝蓝"2024年营收达7.9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3亿元/17.6亿元/19.7亿元 同比增速37.4%/35.7%/12.3% 增长明显放缓 [4] - 同期归母净利润1.2亿元/2.2亿元/2.1亿元 同比增速64.9%/87.7%/-4.4% 2024年出现负增长 [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12.3%) 净利润8117万元(同比增长5.4%) [4] 业务构成 - 婴幼儿辅食业务占营收比重稳定在八成左右(2022-2024年分别为79.75%/82.35%/77.4%) 毛利率稳定在61% [6] - 其余营收由婴幼儿卫生用品/儿童食品/营养食品贡献 [6] 生产模式与质量风险 - 公司主要采取自主生产与委托代工相结合模式 自有产能仅覆盖婴儿米粉和卫生产品 [6] - 2021-2023年上半年代工模式收入分别达5.31亿元/6.96亿元/5.4亿元 收入占比56.31%/53.68%/63.53% [6] - 代工厂商曾出现质量问题:辽宁晟麦实业2021年4月产品被检出酸价不合格 佛山象尚食品2023年7月因排污超标被罚19万元 [7]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英氏"品牌投诉约144条 "舒比奇"品牌投诉23条 [7] 渠道与营销投入 - 线上渠道营收占比持续提升(2022-2024年分别为64.16%/66.45%/69.69%) [10] - 销售费用率远高于行业平均(2022-2024年分别为35.04%/34.26%/36.53% 行业平均27.75%) [10] - 2024年销售费用达7.2亿元 其中电商平台推广费3亿元 平台使用费及佣金1.1亿元 [10] 研发投入状况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52.98万元/921.24万元/1714.83万元 研发费用率0.43%/0.52%/0.87% [10] - 研发费用率不足1% 低于同行2.03%的平均水平 [10] 专家观点 - 上市具有战略意义 有望强化产能建设/渠道下沉/品牌营销和研发投入 [5] - 高营销费用可能侵蚀利润空间 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创新滞后 缺乏技术壁垒 [11] - 过度依赖营销可能使品牌形象建立在"流量"而非"技术"基础上 [11]
代工厂和品牌齐致歉 麻六记背后的代工版图
北京商报· 2025-07-28 21:21
麻六记酸辣粉发霉事件 - 麻六记270克规格酸辣粉被曝个别粉饼发白、发霉 涉事代工厂阿宽食品及品牌方先后致歉 [1][5] - 问题集中在2025年6月16日、6月18日两个批次 主因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6][8] - 阿宽食品已启动全面召回 承担全部退货费用并提供经济补偿 消费者可通过原购买商家或官方渠道办理 [6][7][8] - 麻六记同步启动召回程序 将加强供应链管理 深化驻厂监督机制 提升审核标准和频次 [8] - 开市客所有门店已下架麻六记酸辣粉 [9] 麻六记业务模式 - 酸辣粉为明星产品 由阿宽食品代工 2022年采购额5034.51万元 2023年增至1.74亿元(同比+245.65%) 2024年达2.01亿元(同比+15.52%) [12] - 速食业务高度依赖代工 牛肉辣酱、小旺肠、辣条锅巴、凉面等产品均由不同代工厂生产 [12] - 线上业务营收约为线下门店3-5倍 直播带货月度销售额曾破亿元 单日超千万元 [13] - 采用线上零售+线下体验模式 创始人称大公司普遍租用流水线 但材料配方和工人为自有 [12][13] 代工模式行业分析 - 事件暴露代工模式深层矛盾 高效与品控难以平衡 供应链管理存在短板 [1][14] - 代工为食品行业普遍模式 可快速实现轻资产扩张 但面临质量把控、责任界定等风险 [14] - 专家建议麻六记加速自建供应链体系 减少代工依赖 完善质量风险预警机制 [15] - 行业认为需以严格质量管控为前提 任何疏漏都可能成为品牌崩塌导火索 [14] - 此次危机或成转型契机 需将食品安全转化为竞争壁垒 实现流量品牌到信任品牌跨越 [15]
大行科工上市前分红超6000万,“折叠车之父”分了多少?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23 21:47
行业背景 - 全球健康意识和环保理念提升推动骑行运动热潮,折叠自行车因便携性优势受城市通勤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青睐[1]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规模从2018年83亿元增长至2023年16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5.2%,零售量从190万辆增至280万辆,复合年增长率7.9%[11] - 2024年折叠自行车零售额占全球自行车市场5.3%,零售量占2.1%,显示行业天花板较低[12] 公司IPO进展 - 大行科工正在推进港股IPO,2025年7月17日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7月22日更新招股书二次递表港交所[1] - 公司计划通过IPO募资建设新厂扩大产能,预计2027年投产[10] 财务与分红 - 2022年12月至2025年4月30日累计分红6150万元,其中2025年4月派发2000万元股息[3]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控制1.6%股份,合计控制90.16%股份,分红大部分进入实控人腰包[3]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1.02亿元,2025年4月30日降至5902.4万元,期间因宣派股息支出2000万元[7] 产能与外包 - 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17.52万辆,近六成产能依赖代工[4] - 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持续超100%,2022年达117.2%,代工比例从29.5%升至55.5%[14] - 2024年代工成本1.39亿元,2023年6860万元,2025年前4个月已达5830万元[13] 研发与竞争 - 2022-2025年4月研发开支分别为900万元、1070万元、1760万元及650万元,远少于同期分红[6] - 2024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市场五大公司份额60.4%,大行科工占26.3%[14] - 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竞争激烈,五大公司占19.4%市场份额[14] 海外市场 - 2023年海外销售从2022年5620万元大跌至2030万元,2024年回升至2980万元[14] - 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是三大销售区域,2024年零售量分别占全球22.1%、9.0%和8.6%[15] 质量问题与毛利率 - 2024年代工产品退换货率升至3.2%,较2022年1.8%翻倍[16] - 自有产品毛利率高于OEM产品,OEM供应商收取5%-6%原材料成本作为管理费用[16]
财说|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惠而浦过度依赖关联交易
新浪财经· 2025-07-16 07:36
业绩表现 - 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559%至2.05亿元,扣非净利润增幅达857% [1] - 2024年归母净利润大增148.72%,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暴增10倍 [3] - 2023年净利润8113.27万元,2024年净利润2亿元 [16][5] 营收结构 - 2024年全年营收36.49亿元,海外市场占34.25亿元(93.85%),中国区收入1.25亿元(3.43%)同比暴跌77.02% [2] - 前五大客户贡献90.59%销售额,关联方交易占比73.52%,单一客户贡献超总营收一半 [2] - 内销收入从巅峰期大幅下滑至1.25亿元,线上渠道几乎沦为"展示橱窗" [11] 财务风险 - 2024年应收账款16.7亿元(同比增长21.65%),其中关联方应收账款10.6亿元 [4] - 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从2022年26.85%升至2024年45.79%,中报时达71.25% [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5657万元,净利润仅覆盖12.5%应收账款 [5] 管理架构 - 组织架构极度扁平化,仅保留技术、财务负责人,核心职能由总裁直接统管 [8] - 总裁自愿放弃薪酬,技术负责人薪酬115万元,财务负责人薪酬72万元 [8] - 管理链条断裂导致维修响应慢、配件等待周期长等问题遭消费者集体投诉 [9] 战略转型 - 全面转向代工模式,销售费用从2021年占营收8.36%降至2024年1.13% [3] - 线下销售人员从760人减至113人,销售费用职工薪酬从2.2亿元砍至4300万元 [12] - 研发人员减少54人至234人,品牌价值持续流失 [12][3] 关联交易 - 代工订单主要来自美国惠而浦集团,2024年该集团亏损3.23亿美元 [15] - 2023年异常分红6.04亿元(分红率744.69%),2024年分红2.22亿元(分红率110%) [16] - 被质疑"掏空式分红",将子公司利润转移至控股股东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