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率市场化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化预期引导
金融时报· 2025-10-14 16:54
货币政策框架与总量调控 - 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 [1] - 共降准9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5个百分点,提供长期流动性约7万亿元 [2] - 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的年度增速均达到9%-10%左右 [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金融"五篇大文章"全覆盖,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服务消费等领域 [2][3] - 普惠小微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3] - 创设实施多项结构性工具,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原则 [3]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融资成本 - 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理顺利率传导关系 [4] - 累计下调政策利率0.8个百分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0.85个和1.15个百分点 [5] - 2025年8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约为3.1%,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1.5个和2.3个百分点 [3][5] 汇率市场化与风险管理 - 人民币汇率年化波动率均值保持在4%左右,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6] - 企业外汇套保比率从2020年的17%显著提升至2025年9月的约30% [7] - 坚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总体运行在100附近 [6] 货币政策沟通与预期引导 - 通过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陆家嘴论坛和金融街论坛加强与市场深度交流 [8] - 每日发布公开市场交易公告,每月发布金融数据,每季度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8] - 通过国际组织会议宣传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 [8][9]
9月央行各项工具净投放9268亿元 专家:预计四季度降准、降息等工具仍有操作空间
搜狐财经· 2025-10-13 12:50
10月10日,人民银行公布的9月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当月各项工具实现流动性净投放9268亿元,较上月大幅增加。 上周披露的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9月,常备借贷便利(SLF)净投放19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3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 (PSL)净回笼883亿元,短期逆回购净投放3902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没有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 廖博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表示,MLF和买断式逆回购与国债买卖有一定的替代效应,这会降低央行通过国债投放流动性的必要性。央行阶段性暂停国债 买卖操作后,通过加量开展买断式逆回购操作补充中长期资金缺口。 整体来看,当前市场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资金利率基本围绕政策利率稳定运行,货币政策工具箱内容丰富,降准等数量型工具以及降息等价格型工具仍有 较大的操作空间。同时,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原则是不搞大水漫灌和货币超发,更多关注经济增长和物价合理回升。 廖博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弱修复阶段,四季度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进一步宽松动作,包括降准、降息等工具组合。另一方面,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 具是未来撬动投资的重要路径,其落地进度及实际效果是政策能 ...
各大银行行一锤定音,2025年起这类存款将喊停,今后存款要注意
搜狐财经· 2025-10-12 10:53
银行业存款利率趋势 - 2025年第三季度全国400多家银行平均定期存款利率较年初下降0.32个百分点,创近五年新低 [3] - 三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从过往的3.5%降至2.75%,降幅接近百分之二十 [1] - 截至2025年9月,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85.6万亿元,同比增长9.3%,但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 [1] 被叫停的存款产品类型 - “靠档计息”类存款产品被大幅清理,提供此类产品的银行从2024年底的超过20家减少至2025年9月的仅8家,且多数已宣布年底前停止新发行 [4] - “阶梯式”高息存款产品,如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步步高”存款(平均利率3.1%),已于2025年5月正式宣布停止发行 [4] - 针对特定群体的“专属高息存款”产品被叫停,2025年已有超过30家银行取消了此类专属优惠 [4] 银行叫停高息存款的原因 - 高息揽储直接增加银行负债成本,压缩利润空间,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已下降至1.76%,较2023年下降0.25个百分点 [5][6] - 监管机构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于2025年3月发布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避免非理性高息揽储 [6] - 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款利率每下降0.1个百分点可带动贷款利率下降约0.07个百分点,每年减轻企业融资成本约800亿元 [6] 替代性金融工具与资产配置策略 - 国债作为安全工具,其收益率具备吸引力,如2025年10月发行的3年期国债收益率达2.85%,高于同期银行定存 [7] - 大额存单起存金额较高(通常20万元起),但2025年9月全国平均利率为2.65%,比普通定期存款高约0.2个百分点 [7] - 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管理后,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在2025年三季度平均收益率为3.2%,相比存款仍有优势 [8] - 互联网平台推出的“智能存款”产品通过将资金分散存入不同银行定期产品,以提高收益并享受存款保险保障 [7] 投资者注意事项与市场现象 - 部分所谓“高息存款”存在附加条件,如某城商行2025年7月推出的“年年高”产品,其宣传的3.8%高利率实为三年期最后一年利率,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3% [8] - 过往存在“搭售”行为,例如要求储户必须同时购买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才能享受高存款利率,此类行为已于2025年5月被明确禁止 [8]
【财经分析】浮息债三季度延续扩容升级 创新产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新华财经· 2025-10-11 15:16
浮息债市场发展现状与规模 - 2025年浮息债市场显著增长,截至10月9日年内已发行103只,规模合计2925.7亿元,较去年全年发行量1618.098亿元增长80.81% [1][2] - 发行规模自7月以来迎来更显著增长,其中7月发行额达625.5亿元,8月为515.7亿元,9月为496.5亿元 [2][3] - 2025年发行规模已突破2022-2024年相对沉寂的局面,此前三年合计发行约4901亿元,成为自2021年发行高潮后市场再度活跃的重要标志 [4] 市场参与主体与结构变化 - 参与主体从最初的政策性银行扩展至商业银行、非金融企业等多类主体,形成更丰富的市场层次 [1] - 商业银行于6月相继重启发行,主体覆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 [4] - 债券期限多集中在3-5年,浮动利率基准以DR007为主 [4] 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因素 - 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负债工具、优化负债结构,为浮息债市场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 - 2025年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浮息债作为重要工具市场规模大幅扩容 [2] - 在利率下行期,浮息债票面利率与基准利率同步调整,可有效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提升市场发债融资意愿 [1] 产品创新与特色品种 - 2025年浮息债发行与科创、绿色等政策支持领域深度结合,出现"科创+浮息"双贴标非金融企业债券 [5] - 今年以来已有7只科创、绿色类浮息债发行,合计332.5亿元,在2025年浮息债总规模中占比12%,达到2021-2024年累计发行规模的6倍 [5] - 国开行在5月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中创新采用"固息债+浮息债"组合模式,根据认购热度动态调整规模,提升资金募集效率 [6][7] 市场功能与投资价值 - 浮息债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多元选择,估值相对稳定的特性可满足机构稳定净值波动与稳定赚取票息的需求 [1][4] - 在利率波动环境下表现稳定,例如2025年一季度DR007上升26.31个基点时,浮息债净值波动幅度显著小于相似固息债 [6] - 商业银行持有浮息债可以降低久期敞口,缓解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压力,成为估值波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7] 具体发行主体收益体现 - 江门交建集团发行广东省内首只企业浮动利率债券,预计每年可为集团节省财务成本227万元,未来随LPR下降有望进一步降低票面利率和财务成本 [7] 基准利率体系与发展前景 - 浮息债挂钩利率已形成以DR007和LPR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有效衔接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与中长期实体融资成本 [6] - 随着市场对浮息债认知深化及交易商协会持续推进市场建设,浮息债市场供给有望持续增加,在未来市场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 [6][8] -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下,浮息债将在完善价格发现机制、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9]
公开市场十四天期逆回购机制调整 更好满足差异化资金需求
经济日报· 2025-10-07 09:39
操作模式调整 - 中国人民银行将14天期逆回购操作模式从“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调整为“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美式招标)[1] - 调整后商业银行可自主投标不同利率水平的资金需求,最终以多个不同价位中标,而非单一利率成交[1] - 此次调整是9月19日宣布后的首次开展,操作规模为3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1] 政策目标与意义 - 调整体现了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精细化管理的深化,旨在增强政策的灵活性与精准性[1] - 固定数量有助于市场形成明确预期,避免操作规模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1] - 利率招标方式能更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资金价格[1] - 多重价位中标可更精准满足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资金需求[1] 操作灵活性与时效性 - 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央行可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等因素进行相机抉择[2] - 调整有助于在关键时点更有效地熨平市场波动,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2] - 本次14天期逆回购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使得实际占款日达到17天,有利于缓解季末和长假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2] - 叠加前期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的3000亿元资金,共同保障跨季、跨节资金面平稳[2] 对市场与改革的深远影响 - 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定位更聚焦于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3] - 此次调整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更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3] - 这是对中国人民银行流动性管理工具箱的进一步优化,未来可灵活搭配长、中、短期操作品种,使流动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3]
更好满足差异化资金需求
经济日报· 2025-10-07 09:19
此外,调整中还提到"操作时间和规模将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确定"。田轩认为,这意味着央行将根据银 行体系流动性状况、市场利率走势等实时因素进行相机抉择,以更主动、灵活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 性充裕,有助于在关键时点更有效地熨平市场波动,维护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从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 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常在"十一"假期和春节长假前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启动时间根据节假日安 排和机构需求灵活调整,以提前为机构提供跨节资金,保持流动性充裕。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 示,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使得实际占款日达到17天。叠加前期中国人民银行 已经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了3000亿元资金,这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季末、长假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 求,保障跨季、跨节资金面平稳。 记者梳理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工作发现,央行操作框架不断优化完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 的政策地位得以明确。但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长期以来是7天期加15基点,也被市场参与者认为具有 一定政策属性。董希淼认为,此次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定位将更聚焦于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 同时,也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
公开市场十四天期逆回购机制调整—— 更好满足差异化资金需求
经济日报· 2025-10-07 06:03
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了3000亿元14天 期逆回购操作。此次操作是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调整公开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后的首次开展。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常在"十一"假期和春节长假前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启动时间根据节假日安 排和机构需求灵活调整,以提前为机构提供跨节资金,保持流动性充裕。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 示,本次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启动时点略早于往年,使得实际占款日达到17天。叠加前期中国人民银行 已经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了3000亿元资金,这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季末、长假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 求,保障跨季、跨节资金面平稳。 记者梳理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工作发现,央行操作框架不断优化完善,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 的政策地位得以明确。但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长期以来是7天期加15基点,也被市场参与者认为具有 一定政策属性。董希淼认为,此次调整后,14天期逆回购操作的定位将更聚焦于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 同时,也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更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 "此次启动并调整14天期逆回购操作,也是对中国人民 ...
商业银行信用卡透支日利率下限探至0%
证券日报· 2025-09-30 00:19
光大银行信用卡利率调整 - 光大银行优化调整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日利率范围由3.5 至5 (年利率12.7750%—18.2500%)调整为0%—0.05%(年利率0%—18.25%)[1] - 调整将于2025年9月29日生效,银行将根据持卡人资信状况和用卡情况动态调整日利率,调整后日利率不超过0.05%[1] - 此次调整放开信用卡透支日利率下限,意味着部分客户或将获得0%的透支利率[1] 行业现状与政策背景 - 目前多数银行执行的信用卡透支利率为日利率5 ,对应的年化利率为18.25%,例如浦发银行[1] - 央行修改相关规定,删除对信用卡透支利率实行上限和下限管理的表述,为利率市场化提供政策依据[2] - 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放开是央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动信贷资源有效配置[3] 调整动因与行业影响 - 利率调整是宏观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允许银行根据客户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定价[2] - 面对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特别是互联网信贷平台的挑战,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有助于银行借助差异化产品巩固客群[3] - 当前信用卡发卡量持续下滑、市场进入存量竞争,精准定价有助于让信用卡回归"消费工具"本质[3] 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 利率自主化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经营灵活度,对优质客户下调利率可提升信用卡活跃度,带动商户回佣、分期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3] - 对高风险客户合理上浮利率则能优化资产质量,部分银行面向优质客户推出0%透支利率有助于在存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3] - 差异化定价对银行的客户分层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动态追踪[3]
上市公司“存款搬家”?多元化理财方式逐渐受青睐
证券时报· 2025-09-29 19:55
文章核心观点 - 居民与企业存款正从传统银行存款向多元化理财市场转移,形成“存款搬家”现象 [1][2] - 这一趋势折射出中国财富管理在新的低利率环境下进行资产再配置,资金从低效的存款模式转向市场化、多元化的理财渠道 [2][9] 存款搬家现象与数据 - 中国人民银行8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居民存款1100亿元,同比大幅下降6000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负增长 [2] - 同期新增非银存款11800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呈现明显的“跷跷板”效应 [2]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变化 - 截至9月26日,今年以来1095家上市公司合计持有理财产品12395个,认购金额7790.1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04% [4] - 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金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3年、2024年认购金额分别为12954.88亿元、12166.58亿元 [4] - 上市公司理财规模下降原因包括对资金空转的严控导致银行结构性存款额度受限,以及上市公司更积极实践市值管理,现金消耗增多 [5] 上市公司理财结构变化 - 结构性存款和定期存款规模下滑明显: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结构性存款金额为4749.27亿元,同比减少近千亿元,降幅16.78%;认购定期存款金额255.87亿元,同比减少超150亿元,降幅37.29% [4] - 非现金类理财占比提升: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认购证券公司理财产品规模为520.17亿元,同比增长7.74%;认购投资公司理财、逆回购、基金等产品合计规模420.36亿元,同比增长7.21% [7] - 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其他理财方式占比提升明显,理财结构更趋多元化 [7] 理财结构多元化的驱动因素 - 存款利率处于低位,难以满足企业资金保值增值需求,理财产品收益普遍高于同期限存款 [10] - 随着权益市场回暖,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吸引力提升,部分上市公司为追求更高收益,增加对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配置 [10] - 低效率的存款模式受利率下行影响难以覆盖资金时间成本与隐性通胀压力,而市场化理财能匹配不同风险偏好并满足流动性需求 [9] 直接证券投资趋势 - 随着A股市场回暖,证券投资成为上市公司理财重要方向,今年以来已有7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拟使用闲置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12] - 例如,利欧股份公告同意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30亿元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12] - 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旨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及收益水平,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12]
9月国内LPR“按兵不动”
期货日报网· 2025-09-23 07:24
货币政策立场 - 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上期持平 1年期LPR为3.0% 5年期以上LPR为3.5% [1] - 政策重心是抓好前期已出台货币政策的落地执行与效果兑现 而非进一步出台新举措 目前仍处在政策效果的观察期 [1] - 当前市场流动性无忧 运用结构性政策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符合当前实际需求 [1] 利率与融资成本 - 8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 比上月略有下降 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 [2] - 8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 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均处于历史低位 [2] - 随着美联储降息落地 国内降息空间得以打开 LPR报价在年底前仍有下调空间 [2] 银行净息差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 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2] - 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31% 1.55% 3.91% 分别较一季度末下降0.02 0.01和0.04个百分点 [2] 债券市场动态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重回1.8%上方 截至9月22日13时45分报1.7890% 日内下行0.6个基点 [1] - 债券市场出现波动 市场对人民银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的预期再度升温 [1] 市场展望 - 短期市场面临一定不确定性 未来市场的宏观预期仍需要进一步的流动性宽松来呵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