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息债
搜索文档
债券策略周报20251116:年内债券投资思路-20251116
民生证券· 2025-11-16 21:20
债市核心观点 - 年内长端国债利率和短端存单利率在降息预期不强的情况下难有明显下行空间,10年国债利率下行空间较小,当前非增值税国债250011利率处于1.75%左右 [8][37] - 年底需关注机构配置意愿和权益市场表现,若配置意愿增强,国开-国债利差可能压缩;若权益春节行情提前启动,利率可能上升 [1][8][37] - 短端利率预计保持偏强震荡运行,1年存单利率隐含的R007水平在1.55%左右,而当前R007略低于1.5%,明显提高投资价值需等待降息 [9][38] 债券组合配置策略 - 建议两种组合构建方案:选择稍低久期防守,等待利率调整5BP左右时再加久期;或维持市场中性/稍高久期,风险敞口放在利差可压缩的活跃券如国开和超长国债 [1][9][40] - 收益率曲线变陡空间有限,即使变陡后也可关注曲线变平机会 [9][38] - 从持有性价比看,国债关注4Y、7Y;国开关注3Y、5Y、7Y;农发关注3Y、7-9Y;口行关注3Y、7-8Y;二级资本债关注5-6Y;中票关注6Y、8-9Y [10][50] 利率债择券思路 - 长端利率债交易优先关注10年国开250215,若需高频久期调整可关注30年国债25T6;利率稍高的25T5、25T3等券可在利差进一步压缩中逐步减少关注 [2][12][52] - 中长端债券优先关注5Y国开250208和250203;国开凸点210210、220210有持有价值但难做大规模 [2][12][53] - 10年国债方面,250016-250011利差在5BP左右,乐观情况下可能向3BP压缩,但当前流动性偏弱 [11][51] - 30年国债方面,25T6-25T2利差在7BP左右相对合理,25T6流动性溢价较高 [12][51] 浮息债与信用债策略 - DR007浮息债已较贵,货币基金可考虑估值合理的LPR浮息债25农发09;若看好国开-国债利差压缩,可关注浮息债活跃券250214、25农发清发09和25进出清发007,其中25农发清发09相对稳定 [2][13][53] - 3-5Y信用与国债利差水平不低,但3-5Y信用与国开利差已压缩到较低水平,进一步压缩空间不大;短时间资本利得角度应关注中端国开,长期持有中短信用性价比提升但需抗波动能力 [3][13][53] 国债期货策略 - 当前国债期货IRR水平略高于资金利率,仅TF2603和TS2512合约IRR稍低,多数期货合约较现券偏贵 [4][14] - 可继续关注国开等品种与国债利差压缩策略;换月移仓中T和TL近远月区别不大,TF远月可能偏强,TS远月可能稍弱 [4][14] 债市行情及指标跟踪 - 过去一周债市维持震荡,国开和二永表现稍强,10月金融经济数据偏弱但利率未明显下行 [15] - 主要利率债中,30年国债2500006收益率下跌0.80BP至2.148%,10年国开250220下跌0.90BP至1.936%,50年国债2500003下跌2.00BP至2.205% [16] - 机构持债成本方面,基金持有10年国债成本在1.82%左右,保险在1.83%左右,各机构短期持仓小幅盈利 [20] - 利率预测模型显示期限轮动模型看多,30年品种综合赔率达2.3,但剩余模型中4个看空、3个看多 [25][28] 大类资产估值比较 - 债券利率估值相对不高,沪深300市盈率倒数-10年国债利率为5.21,处于过去五年31%分位点;沪深300股息率/10年国债利率为1.41,处于过去五年78%分位点 [29] - 横向对比债券赚钱效应较三季度改善,但近期利率下行空间不大 [29]
债市日报:11月6日
新华财经· 2025-11-06 16:16
市场整体表现 - 债市横盘整理,长端品种偏弱,国债期货主力多数收跌,银行间现券收益率上行幅度多在0.5BP以内 [1] - 公开市场单日净回笼资金2498亿元,资金利率普遍震荡回落 [1] - 中证转债指数收盘上涨0.53%至488.77点,成交金额782.22亿元 [2] 中国债券市场行情 - 国债期货除超长端外整理,30年期主力合约跌0.28%报116.11,10年期主力合约跌0.09%报108.535,5年期主力合约跌0.03%报105.965,2年期主力合约涨0.01%报102.496 [2] - 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上行,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上行0.2BP报1.866%,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0.2BP报1.7945%,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0.65BP报2.149% [2] - 国开行3年、7年期金融债中标收益率分别为1.6605%、1.8685%,全场倍数分别为3.35、5.62 [4] 海外债券市场 - 美债收益率集体上涨,2年期涨5.99BPs报3.630%,10年期涨7.78BPs报4.159%,30年期涨7.31BPs报4.737% [3] - 日债收益率全线上行,10年期日债收益率走高1.6BP至1.68% [3] - 欧债收益率普遍上涨,10年期德债收益率涨1.9BP报2.671%,10年期法债收益率涨1.9BP报3.455%,10年期英债收益率涨3.8BPs报4.461% [3] 资金面情况 - 央行开展928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40%,因当日有3426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2498亿元 [5] - Shibor短端品种集体下行,隔夜品种报1.313%,7天期报1.421%,14天期报1.454%,1个月期报1.534% [5] - 月初资金继续向宽,在支持性货币政策呵护下,11月资金面压力不大,隔夜资金利率预计维持在略高于政策利率-10BPs的水平 [5] 机构观点与市场驱动因素 - 央行买债助推的债券强势暂告一段落,后续市场关注点将重回基本面、权益市场表现等因素 [1] - 当前债市进入消息真空期,缺乏抓手,短期仍将受到风险偏好的扰动 [1][7] - 利率下行、波动加大的环境下,浮息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在紧货币环境下浮息债可取得较好收益 [7] - 四季度债市负债端扰动有限,预计修复行情将继续,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有望下行至1.65%-1.75%区间 [7] - 11月债市定价主线可能切换至基本面变化及债基赎回费率新规的最终落地情况 [7]
【申万固收|利率专题】逆流而上:浮息债投资策略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 2025-11-06 10:5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在当前利率环境下浮息债的投资策略 强调其具备逆流而上的特性 [2] 利率专题 - 专题聚焦于利率市场 分析浮息债作为应对利率波动的工具 [2] 浮息债投资策略 - 投资策略核心在于利用浮息债的利率调整机制来管理风险并捕捉机会 [2]
逆流而上:浮息债投资策略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1-05 15:36
核心观点 - 浮息债在利率下行、波动加大的市场环境中具有防御属性和扩容潜力,尤其适合在熊市和震荡市中配置,其久期特征、定价机制和对冲功能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策略选择 [4][5][41][95] 我国浮息债发展历程 - 浮息债始于1995年,发行规模从早期1000亿元左右逐步扩大,期限结构向中短端聚焦,挂钩利率从存款利率转向回购利率和LPR,当前以政金债为主 [4][12][15][18][21] - 截至2025年10月14日,浮息债存量规模达6520亿元,占债券市场总规模的0.34%,2025年以来发行加速,科创类和绿色类主题债扩容 [21][41] - 货币基金是公募持仓主力,因浮息债的期限计算方式(至下一个利率调整日)具有期限节约优势,对短期投资者吸引力较大 [23][25][26] 浮息债的定价与估值 - 一级市场定价常用可比债券分析法(如220217案例中利差测算为-1.15%)和利率互换定价法(利差≈固息债YTM-IRS) [55][59] - 二级市场估值方法包括基准利率预测、动态利率模型和现金流分解,中债估值采用简化公式,假设未来基准利率与计算日利率相等 [60][62][63][64] - 浮息债久期分为利率久期(敏感性弱)和利差久期(接近同期限固息债),挂钩政策利率的浮息债有效久期达固息债的67%,而挂钩市场利率的仅39% [66][68][83] - 点差收益率包含期限利差、信用利差、流动性溢价和期权因素,与基准利率走势不完全一致,形成"自我对冲"效应 [84][86][88] 浮息债的隐含降息/加息预期 - 浮息债与固息债的收益率差可反映市场降息预期,如2024年9月和2025年5月降息前利差走阔,预示预期强化,降息落地后可能利多出尽 [107][109][113] - 相比海外成熟工具(如CME FedWatch),国内浮息债因流动性不足难以精确量化预期,但可作为定性观察市场预期差的参考 [107][113] 浮息债的投资策略 - 宏观环境中,紧货币(如DR001上行)时浮息债收益优于其他固收资产,紧货币叠加宽信用时表现进一步超越长久期资产 [120][121] - 牛市中浮息债年化收益平均5.2%,弱于固息债的10.6%,但熊市和震荡市中抗跌属性显著,收益为正值(熊市平均2.8%) [122][123][124][125] - 组合策略上,浮息债与长久期资产构建的哑铃型组合在熊市和震荡市中年化收益优于纯固息组合(平均高出13-20bp),夏普比和卡玛比更优 [127][129][136] - 应用场景包括配置型(持有至到期)、投机型(交易点差收益率)和套利型(结合利率互换、国债期货等衍生工具) [130][131][132][134]
固收:11月债市投资策略
2025-11-03 23:4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为债券市场投资策略分析,涉及中国固定收益市场(债市)[1] * 核心分析对象包括国债、国开债等利率债,以及浮息债、信用债和国债期货[1][3][14] 核心观点与论据 * 11月债市整体偏强震荡,下行空间受限,风险较低[1][4] * 十年国债利率有效下行至1.7%以下需要更多利好因素,例如政策利率下调[1][2] * 当前7天期资金利率在1.4%左右,资金面宽松但并不极低,制约长端利率明显下行[2] * 投资者对明年经济开门红有较高期待,中美贸易谈判进展良好,未来PMI数据可能回升,这些因素限制了利率下行[1][3] * 四季度政府债净融资规模预计约为1.7万亿,低于去年接近3万亿的水平,但仍需央行配合[9] * 长端利率显著下行需要国内央行采取特别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降息概率较大,年内降息概率较低[10] *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旨在稳定资产负债表中中央政府债权科目余额,该科目在1月至9月总体余额下降六七千亿规模[7][8] 投资策略与品种推荐 * 久期策略建议维持中性或中性偏高水平[1][5] * 建议关注压缩利差的机会,例如30年非活跃券、50年国债、8-9年国债及5年和10年国开活跃券[1][5] * 配置盘可考虑前端信用债[1][5] * 短端一年期存单利率在1.63%左右,性价比不高[6] * 若短端利率持续下行导致曲线变陡,子弹型组合更优;若先下后震荡,建议均衡配置子弹型与哑铃型组合[1][6] * 超长期国债推荐30年凸点20特幺、50年25特3及即将续发的25普通国02,性价比较高[3][11] * 5年期国开债更推荐参与208主力券,新券250,218因发行规模有限难以成为主力券[12] * 浮息债目前定价偏贵,建议关注进出融发新发007、隆发新发及隆发LPR浮息等个别品种[3][13] * 当前12月份国债期货合约IR2水平偏高,可用信用品种与国债期货做对冲策略[14] 其他重要内容 * 自10月10日以来,分析方构建的利弊预测模型一直看多债市[2] * 10月份债市表现比三季度稍好,但整体利率水平仍高于二季度,期限结构更陡峭[9] * 对于10年期国开债,新券220与主力券215之间利差从9 BP压缩至6-7 BP,新券相对价值不高[11] * 年底政金债配置需求强劲,预计其与国债利差将继续压缩[11]
固收:哪些债券策略还有空间
2025-10-20 22:49
行业与公司 * 固收债券市场 特别是中国利率债、信用债、二级资本债、地方债及国债期货市场 [1] 核心观点与论据 四季度利率展望与市场逻辑 * 四季度10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下行空间有限 预计在1.75%左右震荡 若无额外因素难以突破1.7%以下 [2][3] * 市场逻辑变化基于两点 一是当前利率水平不算特别低 二是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风险偏好下降 [2] * 影响债市的主要因素包括 市场几乎不隐含国内货币政策宽松预期 以及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易于实现带来的短期经济压力较小 [3] * 利率预测模型从10月10日转多 历史胜率约为85% [2] 投资策略转向非单边与利差压缩 * 不建议采用传统久期策略 如拉长10年国债久期期待明显下行收益 [1][4] * 应关注非单边策略中的高位利差压缩机会 更应关注稍长期限、稍高利率的位置 如信用利差 [1][4] * 节后央行操作保持资金面宽松 一年存单隐含资金利率约为1.6% 而实际7天资金利率接近1.5% [4] 信用债与二级资本债机会 * 5年二级资本债与5年国开债利差约40BP 显示出二级资本债更具持有价值 [1][5] * 在3年期限选择国开债更优 在5年期限选择信用债或二级资本债最优 [5] * 部分终端或长端信用债仍有压缩空间 中长期限信用利差仍存在进一步压缩潜力 [1][6] * 以二级资本债3A-为例 4年以上期限信用利差处于历史50%分位数 5年及以上期限处于70%左右分位数 而三年以下期限分位数较低压缩空间有限 [7] 赎回费新规影响与应对 * 赎回费新规落地可能导致理财端基金赎回 引发品种利差走阔 [1][8] * 市场已部分消化此影响 即使理财赎回导致抛盘 赎回资金仍可能聚焦债券资产 只是不通过基金投资 [8] * 高信用等级、套息价值好的品种可能成为理财优先选择对象 [1][8] * 应对策略上 规模较小者可选择等待 规模偏大者可适当提前买入以避免临时无法购买足够量的问题 [9] 地方债与国债利差机会 * 地方债与国债整体利差偏高 但不同期限存在差异 [1][10] * 新地方债隐含增值税率测算为5年、10年、15年的税率在4%以上 与国债存在较大利差 值得关注 [10] * 30年期地方债尽管配置力量下降 但相对于国债仍有一些投资价值和压缩空间 [1][10] 组合构建与品种选择 * 构建组合应从不同品种性价比凸点位置判断 政金债在3年左右、国债在6~7年、信用债在4~6年的凸点位置值得考虑 [1][11] * 整体组合久期可维持中性或偏高水平 通过具有压缩空间的位置维持久期 [11] * 交易型头寸可重点关注30年国债和4~5年的二级资本债 [11] * 推荐的中端期限国债包括2,406(五年期)和2,507、2,518(七年期) [15] * 建议关注的30年期国债品种包括25特五、24特幺、25普通国债02和50年的25TS3 打包购买具有较好配置价值和流动性 [14] 特别国债与浮息债观点 * 明年一季度是否续发特别国债尚不明确 需观察 [12] * 2025年特别国债是否续发不确定 建议将25T6与特5进行对标定价 而非与特2对标 特5和特6的利差在3至4个基点之间 进一步压缩空间有限 [13] * 当前浮息债没有隐含降息预期 价格相对较高 不建议大量购买 [1][16] * LPR浮息债的降息预期已从年初的40个基点回落至几乎没有 [16] 国债期货投资机会 * 国债期货12月主力合约相对于现券偏贵 IR水平明显高于资金利率且基差水平接近0 做多超额价值有限 [1][17] * 远月2,603合约仍有一定基差压缩空间 可以适度关注 [17]
新刊速读 | 实例详解浮息债的估值与风险计量
新华财经· 2025-10-17 02:04
文章核心观点 - 研究提出基于远期利率的动态估值模型,以解决浮动利率债券传统静态估值法的系统性偏差问题 [1][4] -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浮动利率债券在利率上行周期具有显著防御性,价格跌幅远低于同期限固息债 [5][6] - 研究指出浮动利率债券与固息债在资产配置上具有互补性,应根据利率周期动态调整配置比例以实现风险收益平衡 [7] 浮息债市场演进 - 浮息债在中国发展近三十年,经历三轮扩张,截至2024年底存量规模已超过5万亿元 [3] - 政策性银行债在浮息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70% [3] - 市场流动性明显不足,月度成交额仅约500亿元,占全市场债券成交额比重不足0.2% [3] 研究对象与方法创新 - 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2025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为案例,该债券以DR007为基准利率,期限3年 [4] - 方法上引入基于FDR007互换市场报价的零息曲线,利用远期利率预测未来票息现金流,建立动态估值模型 [4] - 提出使用DV01指标进行利率敏感性测算,并通过情景分析比较浮息债与固息债在不同利率周期下的表现 [4] 估值与风险计量的核心发现 - 动态估值优于静态方法,案例债券理论价格100.24元,而传统静态法估值误差可能超过0.5% [6] - 利率上升100bp时,浮息债价格仅下降0.16%,而同期限固息债跌幅达2.3%,浮息债跌幅仅为固息债的7%左右 [6] - 利率下降100bp时,固息债价格上涨2.3%,而浮息债涨幅仅0.16%,同样仅为固息债涨幅的7%左右 [6] - 浮息债的DV01测算结果为0.04元,远低于同期限固息债,印证其低利率敏感性特征 [6] 与固息债的比较与政策启示 - 浮息债与固息债在资产配置上具有互补性,利率上行周期浮息债抗跌性突出,利率下行周期固息债资本利得更可观 [7] - 研究建议机构投资者应根据利率周期动态调整浮息债与固息债的配置比例 [7] - 浮息债应作为银行理财、保险资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利率对冲工具,尤其在利率上行周期配置价值凸显 [7] 市场发展与展望 - 浮息债市场存在流动性偏弱、远期利率衍生品市场不完善、投资者认知不足三大问题 [8] - 未来改进应聚焦提升市场流动性、完善估值体系、强化投资者教育三方面 [8] - 在利率市场化深化与绿色金融发展背景下,浮息债有望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8]
债市应对低利率挑战专辑丨新形势下利率走势与债券投资机遇
新浪财经· 2025-10-14 08:24
近期利率走势三大特征 - 经济周期与低通胀环境压制利率上行空间,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以下形成明确顶部,2025年5月制造业PMI为49.5%,PPI同比跌幅扩大至3.3% [2] - 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运用重塑利率中枢,2021年1月至2025年7月累计降准350个基点,7天逆回购利率累计降低80个基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枢 [3] - 市场情绪与避险需求拉低利率下限并加剧波动,例如2024年12月货币政策定调“适度宽松”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多下行近30个基点,2025年4月“对等关税”政策导致收益率两天下行15个基点 [4] 后续投资交易的三大机遇 - 债券交易从程序化向智能化变迁,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新技术将应用于交易策略,捕捉市场波动率成为交易重心 [5][6] - 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2.5万亿元,支持项目减排效果相当于种植50亿棵树,2023年科创债平均成本约3.2%,2024年加权平均成本下降约80个基点 [7] - 跨境债券市场发展迅速,2024年点心债发行近1.2万亿元且较上年增长27%,中资美元债发行规模达878亿美元且较上年增长37%,2023年中资美元债整体回报率接近6.7% [8] 未来市场展望和创新发展 - 离岸债券市场扩容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浦东自贸区离岸债对标新加坡与中国香港,旨在掌握人民币离岸定价权并建立资产定价新渠道 [9][10] - 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总市值突破2000亿元,年化分红收益率稳定在3%至5%,部分产品年化换手率超200%,未来将探索抵押型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与跨境互联互通 [11][12] - 浮息债存量规模约6054亿元但在债券市场占比仅0.38%,远低于美国的13%,其具备利率风险管理与通胀保护功能,可与其他金融工具构建套利策略 [13]
【财经分析】浮息债三季度延续扩容升级 创新产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新华财经· 2025-10-11 15:16
浮息债市场发展现状与规模 - 2025年浮息债市场显著增长,截至10月9日年内已发行103只,规模合计2925.7亿元,较去年全年发行量1618.098亿元增长80.81% [1][2] - 发行规模自7月以来迎来更显著增长,其中7月发行额达625.5亿元,8月为515.7亿元,9月为496.5亿元 [2][3] - 2025年发行规模已突破2022-2024年相对沉寂的局面,此前三年合计发行约4901亿元,成为自2021年发行高潮后市场再度活跃的重要标志 [4] 市场参与主体与结构变化 - 参与主体从最初的政策性银行扩展至商业银行、非金融企业等多类主体,形成更丰富的市场层次 [1] - 商业银行于6月相继重启发行,主体覆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 [4] - 债券期限多集中在3-5年,浮动利率基准以DR007为主 [4] 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因素 - 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商业银行创新负债工具、优化负债结构,为浮息债市场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 - 2025年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加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浮息债作为重要工具市场规模大幅扩容 [2] - 在利率下行期,浮息债票面利率与基准利率同步调整,可有效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提升市场发债融资意愿 [1] 产品创新与特色品种 - 2025年浮息债发行与科创、绿色等政策支持领域深度结合,出现"科创+浮息"双贴标非金融企业债券 [5] - 今年以来已有7只科创、绿色类浮息债发行,合计332.5亿元,在2025年浮息债总规模中占比12%,达到2021-2024年累计发行规模的6倍 [5] - 国开行在5月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中创新采用"固息债+浮息债"组合模式,根据认购热度动态调整规模,提升资金募集效率 [6][7] 市场功能与投资价值 - 浮息债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多元选择,估值相对稳定的特性可满足机构稳定净值波动与稳定赚取票息的需求 [1][4] - 在利率波动环境下表现稳定,例如2025年一季度DR007上升26.31个基点时,浮息债净值波动幅度显著小于相似固息债 [6] - 商业银行持有浮息债可以降低久期敞口,缓解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压力,成为估值波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7] 具体发行主体收益体现 - 江门交建集团发行广东省内首只企业浮动利率债券,预计每年可为集团节省财务成本227万元,未来随LPR下降有望进一步降低票面利率和财务成本 [7] 基准利率体系与发展前景 - 浮息债挂钩利率已形成以DR007和LPR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有效衔接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与中长期实体融资成本 [6] - 随着市场对浮息债认知深化及交易商协会持续推进市场建设,浮息债市场供给有望持续增加,在未来市场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 [6][8] -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下,浮息债将在完善价格发现机制、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9]
晨会纪要——2025年第168期-20250930
国海证券· 2025-09-30 09:35
核心观点 - 报告通过利率互换定价与浮息债利差分析两条技术路线,量化当前市场交易中隐含的降息预期,认为现阶段定价不仅未包含进一步宽松空间,甚至可能隐含政策边际收紧预期,若四季度降息落地,可能因与当前极低的市场共识形成预期差而对债市形成利好[3][4] - 报告从机构行为视角分析债市,指出基金久期持续下行至2.8年且超长国债仓位基本全清,处于"卖无可卖"状态,而券商出现空头平仓迹象,股份行则持续买入充当"缓冲垫",当前机构行为变化对债市偏有利,后续利率在基金重新买回、银行加大配置等影响下有下行机会,利率品种胜率大于二永与信用品种[6][7][8] 最新报告摘要:固定收益专题研究 - 报告旨在通过利率互换定价与浮息债利差分析两条技术路线,量化市场隐含的降息预期,以弥补传统流动性分析中定性臆测、过度聚焦历史等不足,为判断未来债市走势和投资机会提供依据[3] - 利率互换定价视角基于1Y FR007与当前FR007的利差,复盘了2024年以来市场降息预期从升温、达峰、修正、出清的四个演变阶段,该工具能提供连续、高频的市场预期信号,但其投资者结构及交易动机差异可能导致与现券市场定价出现短暂背离[4] - 浮息债利差视角基于挂钩DR007的国开债到期收益率和基准利率之差,从更贴近现券市场的层面分析降息预期动态变化,虽然规模偏小、交易活跃度偏弱,但该指标也能有效追踪降息预期,目前市场降息预期相较年初已发生大幅逆转,整体预期转向[4] 最新报告摘要:债券研究周报 - 截至2025年9月26日收盘,10Y国债到期收益率逼近1.90%,活跃券250011.IB到期收益率在当周多次突破此前阻力位1.80%[6] - 基金行为出现显著变化,Q3以来基金持续降久期,截至2025年9月26日,含杠杆债基久期中位数持续下行至2.8年,且基金公司从2023年以来对超长国债的累计净买入自9月初转为负值,说明基金在二级市场所持有的超长债仓位基本已经全清,处于"卖无可卖"状态[7] - 券商出现空头平仓迹象,债券借贷指标显示10Y国债、30Y国债前三大活跃券借入量维持震荡,10Y国开债则有所下行,而股份行自8月以来持续对10Y国债老券进行买入,在本轮债市回调中充当了重要的"缓冲垫"作用[7] - 近期二永债回调迅速,本次债市回调幅度整体小于此前几轮下跌,但5Y二级资本债利差走扩程度与此前大致相当,当前基金抛售二永债的力度明显相对更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