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输送
搜索文档
独家!惊曝内幕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19:44
高管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 交大昂立董事长嵇敏调查发现前任高管杨国平等5人或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内控不严及利益输送 [1] - 争议焦点为"购保退保"行为:公司出资购买团体险后退保,退费转入高管个人账户,投保人与受益人数量不一致 [2][3] - 2016年首次操作涉及资金380万元,退保后5名高管个人账户合计收到379.24万元,葛剑秋未获分配 [3][4][5] - 2018-2019年再次实施同类行为,两次合计涉及资金超1600万元 [7][27] 跨公司关联交易疑云 - 杨国平在担任交大昂立董事长期间(2015-2021年),同时长期担任大众交通董事长 [1][8] - 大众交通被指存在类似"购保退保"行为且已补税,但人员重叠情况未获证实 [8] - 葛剑秋在交大昂立与泰凌医药交叉任职期间(2015-2017年),推动交大昂立收购泰凌医药22.97%股份,涉及金额7.71亿元 [19][20] - 泰凌医药2018-2019年亏损导致交大昂立利润受影响分别达-5.35亿元和-1.49亿元 [22] 信息披露与内控缺陷 - 公司未公告两次"购保退保"事项,2016年及2018年年报中高管报酬披露不实被上海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9] - 相关议案通过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审议的书面证明缺失,薪酬委员会审议原始底稿未留存 [11] - 律师事务所报告指出前任高管未经批准实施保险操作涉嫌职务侵占 [11] - 1999-2000年类似"购保退保"行为曾被法院判令退回保费,认定其规避监管损害公司利益 [13] 资本运作与投资损失 - 交大昂立2015-2016年收购泰凌医药股份成本7.71亿元,2020年清仓仅套现约7000万元,股价期间跌幅超80% [25][26] - 杨国平等5名高管在投资巨亏期间(2018-2019年)仍通过"购保退保"获得超1200万元退款 [27] - 葛剑秋2017年4月辞去交大昂立职务后,7月即卸任泰凌医药董事 [20] - 公司2018-2019年合计亏损近7亿元背景下仍向高管支付大额资金引发质疑 [27]
独家!惊曝内幕!
中国基金报· 2025-07-15 19:14
高管涉嫌违法违规事项 - 交大昂立董事长嵇敏调查发现杨国平等5名前高管或涉嫌违法违规事项,包括信息披露违规、内控不严及利益输送 [2] - 争议焦点为"购保退保"行为:公司出资购买团体险后退保,退费转入5名高管个人账户,投保人与受益人数量不一致 [3][7] - 2016年10月公司出资380万元购买团体险,被保人为6名高管,但退保后379.24万元退款仅由5人分配 [3][4][6] 跨公司关联交易疑云 - 杨国平在大众交通也涉及类似"购保退保"行为,录音显示大众交通已补税 [2][9] - 2018-2019年交大昂立再次实施"购保退保",两次合计涉及资金超1600万元 [9][36] - 杨国平自2006年4月起长期担任大众交通董事长,两公司行为是否存在人员重叠尚待确认 [9] 信息披露与内控缺陷 - 公司未公告"购保退保"事项,上海证监局2024年12月出具警示函指出2016/2018年年报高管报酬披露不实 [11][12][13] - 相关议案通过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的书面证明未留存,薪酬委员会审议原始底稿缺失 [16][17] - 律师事务所报告认定前任高管未经批准实施购保退保行为,涉嫌违反《公司法》关于不得侵占公司财产的规定 [19] 资本运作争议 - 葛剑秋在交大昂立与泰凌医药双重任职期间,公司通过子公司斥资7.71亿元收购泰凌医药22.97%股份 [31][36] - 泰凌医药2018-2019年亏损导致交大昂立利润受影响分别达-5.35亿元和-1.49亿元,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3] - 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泰凌医药股价跌幅超80%,公司清仓仅套现约7000万元 [36] 高管薪酬异常 - 2018-2019年公司亏损近7亿元期间,杨国平等5名高管通过"购保退保"获得超1200万元退款 [36][38] - 2016年高管报酬披露显示杨国平年薪97.5万元,朱敏骏132.5万元,葛剑秋98.5万元 [22] - 法院历史判例显示"购保退保"行为可能被认定为通过保险合同非法占有保费 [20]
上能电气16.5亿元定增:前次募投项目不及预期 高管刚减持套现5000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7-10 18:38
定增方案修订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6 49亿元 用于"年产25G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和"年产15GW储能变流器"两大产业化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1] - 发行对象为包括控股股东吴强在内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 其中吴强拟以5000万元认购 [1] - 按发行上限测算 发行完成后吴强 吴超父子合计控制公司股份比例将从28 59%降至22 69% 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1] 股权结构 - 截至2025年7月4日 吴强直接持股20 20% 吴超通过朔弘投资间接控制8 39% 父子合计控制28 59%股份 [1] - 控股股东参与定增可能传递对公司发展信心 但也存在利益输送和低价发行套利的市场质疑 [1] 历史融资情况 - 2020年3月IPO募资近4亿元 [2] - 2021年计划发行4 2亿元可转债 2022年完成募资 用于扩产5GW储能变流器产能 [2] - 2023年5月首次发布25 5亿元定增预案 2025年修订为16 5亿元 [2] 项目进展 - 2022年可转债募投的"年产5GW储能变流器"项目原定2024年完工 但2023年中报显示进度仅10% 未达预期效益 [2] 高管减持 - 高管李建飞2024年1-4月累计减持170万股 套现超过5100万元 [2]
73%价差引爆信任危机 冠昊生物定增计划突遭“腰斩”
新浪证券· 2025-07-02 09:43
资本运作终止 - 公司宣布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并撤回申请文件,涉及实控人关联方、总额近5亿元的融资计划突然中止 [1] 定增折价争议 - 定增方案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均值的80%锁定在8.96元/股,而6月25日收盘价达15.52元/股,定增价不足市价六成,折价空间高达73% [2] - 高折价定增尤其当对象是实控人关联方时,易引发监管对利益输送的质疑及中小股东强烈反弹 [2] - 深交所此前就销售费用畸高等问题发出问询函,为此次终止埋下伏笔 [2] 经营状况恶化 - 2021至2023年销售费用率持续高企,分别达37.88%、41.45%、41.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 支柱产品本维莫德乳膏2024年营收仅3700万元,同比骤降25.15%,销量锐减27.71%至32.6万支 [3] - 医疗器械业务2024年仅微增0.72%,传统主力产品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营收下滑14.70% [3] 信息披露问题 - 2022年8月公司涉诉金额超1亿元(占2021年净资产14.17%),同年12月反诉后金额升至1.9亿元,迟至2023年7月才披露 [4] - 子公司珠海祥乐核心产品美国爱锐人工晶体2022年5月代理权终止,消息拖延至8月底才随减值公告曝光 [4] 资产减值风险 - 近三年资产减值计提高达3.39亿元,其中收购珠海祥乐产生的商誉减值达2.14亿元 [5] - 存货跌价计提超6900万元,联营企业投资减值超4100万元 [5]
信濠光电无实控人认定是否存疑?四大董事席位人员疑均与立讯精密产生交织
新浪证券· 2025-06-27 19:35
公司关联交易与治理结构 - 立讯精密近期接盘信濠光电旗下亏损子公司安徽信光100%股权,标的公司主营光伏及储能业务,但业绩持续恶化,2023年营收2.14亿元,净利润-2774.51万元,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0.29亿元,净利润-6908.28万元 [1][2][3] - 立讯精密主营业务为消费电子、通信及汽车电子等领域,与光伏业务协同性较低,接盘合理性存疑 [3] - 2024年8月立讯精密子公司以5247万元收购信濠光电另一亏损标的东莞信濠100%股权,该标的2023年及2024年1-7月营收均为0,净利润持续亏损 [5][6][7] 董事背景与潜在关联 - 信濠光电四大董事均与立讯精密存在关联:董事长白如敬曾任立讯精密董事及高管,董事王雅媛为立讯精密实控人王来胜之女并持股22.77%,董事周旋曾任职立讯精密经管部,董事姚浩曾担任立讯精密保荐代表人 [8][9][10][11][12] - 姚浩曾任职的深圳市凯信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立讯精密接盘标的原控股股东桓灿投资的母公司,桓灿投资最终受益人为罗伟强,罗伟强在信濠光电IPO前突击入股,现为第五大股东 [14][16][17] 标的资产质量与行业环境 - 安徽信光资产总额从2023年末7.66亿元降至2024年9月末4.12亿元,负债总额7.52亿元,所有者权益仅7563万元 [3] - 光伏行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2024年底硅料、硅片等环节产能过剩均超100%,行业全年亏损超600亿元 [4] - 信濠光电光伏业务因产能过剩导致价格竞争加剧,海外库存积压,净利润受显著拖累 [4] 股权结构与实控人争议 - 信濠光电第一大股东王雅媛与第五大股东罗伟强合计持股超25%,但公司仍宣称无实际控制人 [16][17] - 公司股价较上市初期峰值下跌超70%,当前市值约40亿元,2021年IPO募资净额18.95亿元 [8]
深圳私募乱象监管通报:办公场所有算命风水 基金沦为利益输送工具
新浪基金· 2025-06-23 18:19
主业失守 - 证券类私募机构与4家关联公司混同办公 现场人员从事易经算命、知识付费、修订家谱等无关业务 [3][13] - 股权类私募机构与房地产企业签署协议 向自然人投资者推介伪金交所发行的应收账款收益权转让计划 收取150余万元咨询顾问费 [4][11] - 证券类私募机构主要收入来自实控人通过自媒体销售投资课程及向券商期货公司推荐客户获取返佣 管理费和业绩报酬占比极低 [4][11] 利益输送操作 - 证券类私募投资经理与券商从业人员商定 由其管理私募基金承接指定7只城投债 后者支付报酬 [6][13] - 证券类私募机构以显著低于第三方估值价格向高管自有资金基金卖出债券 短期内又以高于第三方估值价格买回 [6][14][15] - 股权类私募机构违反合同约定 以融资顾问费名义自行或通过关联方向在管基金收取大额资金且未披露 [6][13] 违法经营活动 - 股权类私募机构设立数十个未备案有限合伙企业公开募资 向投资者保本保收益 涉嫌非法集资犯罪 [7][15] - 证券类私募机构将在管私募基金作为非法配资工具 出借资产及证券账户用于股票期货交易 收取保证金和利息 [7][15] - 证券类私募机构通过分仓软件在其他私募基金中开设虚拟子账户 借入股票用于日内回转交易或出借获利 涉嫌非法经营犯罪 [7][16][17] 资质管理违规 - 股权类私募机构将非公司员工添加至基金业协会远程培训系统 协助违规注册基金从业资格 [5][12] - 多家小型私募机构通过出让实际控制权但不办理工商变更的卖壳方式 让渡管理人权限 被用于非法集资活动 [15] 监管要求 - 要求私募机构聚焦主营业务 不得开展与私募基金相冲突或无关的业务 [8][18] - 要求加强合规内控 健全利益冲突管控机制 杜绝利益输送 [8][18] - 要求严防违法犯罪 不得利用管理人资质实施非法融券、配资、集资等活动 [8][18]
卖课、算命、利益输送……深圳证监局通报私募乱象
证券时报· 2025-06-23 15:48
私募基金行业乱象 - 深圳证监局通报指出部分私募机构偏离主业,从事销售伪金交所产品、卖课、算命、为券商引流开户等无关业务[1] - 有股权类私募机构因增量业务不足,与房企合作销售伪金交所发行的应收账款收益权转让计划,收取150余万元咨询顾问费[3] - 证券类私募机构通过自媒体销售投资课程,并向券商期货公司推荐客户获取返佣,管理费收入占比极低[3] 违规业务类型 - 私募机构销售投资标的公司股权:某股权类私募以零对价受让新三板摘牌公司股份后转让给自然人投资者,获利20余万元[4] - 协助非员工获取基金从业资格,办公场所混同开展易经算命、知识付费等无关活动[4] - 债券私募利益输送:投资经理与券商合谋承接指定城投债并收取报酬,或为债券发行人提供流动性支持收取高额资金成本[6] 利益输送手段 - 向在管基金收取未披露的"融资顾问费":某股权类私募通过关联方收取大额费用,未纳入基金财产[6] - 高管自有资金与在管基金进行"高买低卖"债券交易,价格显著偏离第三方估值[7] - 私募机构向关联方理财产品收取咨询服务费,旗下3只基金认购该产品但费用未纳入基金财产[6] 违法犯罪行为 - 非法募资:某私募设立数十个未备案有限合伙企业公开募资并保本保收益,涉嫌非法集资[9] - 出借管理人资质:多家小规模私募通过"卖壳"方式让渡控制权,被用于非法集资活动[9] - 利用私募基金账户实施市场操纵、场外配资及非法经营(如分仓软件虚拟子账户进行股票回转交易)[16] 监管要求与方向 - 要求私募机构聚焦投资主业,禁止开展冲突或无关业务[12] - 加强合规内控,健全利益冲突管控机制,杜绝利益输送[12] - 严禁利用资质实施非法集资、配资等犯罪活动,不得参与"买壳卖壳"[12] - 深圳证监局将加大检查力度,严肃问责违规行为[13]
宝馨科技跨界收购陷罗生门?交易方单方面叫停,双方均称对方未付款
华夏时报· 2025-06-21 20:34
收购交易终止 - 宝馨科技子公司浙江影速原计划以3.2亿元收购江苏影速持有的影速集成40%股权,但交易遭江苏影速单方面终止 [3] - 江苏影速称因交易相关事项协商未果且未收到任何交易款项,认为交易目的已不具备实现基础 [3] - 宝馨科技表示浙江影速未支付交易款项是因傅志伟资金未准备好,公司一直在协调 [4] 收购资金来源 - 收购资金3.2亿元全部来自浙江影速的注册资本 [5][6] - 浙江影速由宝馨科技、浦江国资和傅志伟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3.2亿元,三方出资比例分别为42%、27%和31% [5] - 宝馨科技1.344亿元出资款来自实控人马伟提供的无息借款 [5][6] - 傅志伟未按约定缴纳3100万元首期注册资本,导致浙江影速注册资本未实缴 [6] 交易结构异常 - 傅志伟既是收购方浙江影速的出资人之一,也是交易方江苏影速和标的公司影速集成的实际控制人 [7] - 江苏影速终止交易的理由是浙江影速未支付款项,而浙江影速未付款是因傅志伟资金未到位 [4][7] - 全部注册资本用于对外投资可能影响浙江影速自身运营,且交易结构复杂增加不确定性 [7] 付款安排与延迟披露 - 按协议约定,交易应在2个月左右完成,但披露近3个月后首笔款项仍未支付 [8][9] - 江苏影速5月27日发出终止函,宝馨科技6月17日才披露,延迟20天 [10] - 宝馨科技称终止函是沟通过程中的文件,需双方协商一致才能解除合同 [10] 公司业绩与收购目的 - 宝馨科技近年业绩持续下滑,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84亿元、5.81亿元和3.36亿元,归母净利润从3039万元降至-7.67亿元 [11] - 收购影速集成旨在形成优势互补,建立多元化产品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0] - 影速集成主要从事以激光直写光刻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微电子装备研发制造 [10]
华之杰上市背后:多家供应商疑似关联方,多项数据不合常理
齐鲁晚报· 2025-06-10 11:11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曾因"科创属性不足"折戟科创板,转战主板后于2024年3月28日成功过会,4月11日注册生效,5月30日披露IPO发行安排 [1] 财务数据异常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0 19亿元、9 37亿元、12 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 01亿元、1 21亿元、1 54亿元 [2] - 2023-2024年智能开关和无刷电机总销售额5 38亿元和7 35亿元,但前五大客户采购额达5 69亿元和7 92亿元,分别出现3100万元和5700万元"倒挂" [3] - 2022年下半年智能控制器产量下降7 91%至452 64万件,但实际工时反增31 06%至48 1万小时 [3] - 2021-2024年生产人员从786人增至1146人(增幅超50%),但核心产品理论工时从287万小时/52万小时降至275 83万小时/26 5万小时 [4][5] 供应商关联关系疑云 - 第一大外协供应商南庄电子厂注册地址与公司全资子公司华捷电子完全一致,成立次年即成为第一大供应商,2024年交易额389 6万元但仅3名员工 [6][7] - 第五大供应商宏伟电子厂为个体工商户,2018年承接823 37万元线束订单,注册地址与南庄电子厂相同 [7] - 原董事亲属肖三宝设立峰达五金和峰之达为公司提供配套服务,2017-2018年华捷电子未收取其房租仅收电费 [7] - 交易所曾问询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及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8]
记者观察 | 部门协同 严查快处 靶向纠治"吃老板"问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1 08:25
违规吃喝问题特征 - 违规吃喝问题中"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宴请"和"接受私营企业主宴请"频繁出现 这些行为往往是权力寻租的开端和利益输送的前奏 [1] - 重要节点是"吃老板"问题易发多发期 宴请场所多在企业内部或私人会所 常以"朋友聚餐"名义掩饰 [1] - 所涉党员干部多为权力集中 资金密集 资源富集领域和关键岗位人员 [1] 纪检监察机关整治措施 - 纪检监察机关结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通过"由风查腐"和"由腐纠风"双向推进 严查违规吃喝背后的腐败问题 [2] - 深化部门协作整合监督力量 如贵阳市纪委监委联合巡察 财政 审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运用交叉互查 明察暗访等方式监督检查 [2] - 建立专题会商机制 推动修订公务接待 商务接待规定 加强对私人会所等隐蔽场所监管 建立问题线索双向移送机制 [2] 制度建设与案件查处 - 针对典型案例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 推动相关部门自查自纠 建章立制 如柳州市住建局制发3个规范性文件 [3] - 畅通举报渠道 建立违规吃喝问题线索处置绿色通道 对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优先处置 严查快办 [3] - 对典型案件挂牌督办 提级直办 深入整治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宴请等问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