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污染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终结塑料污染,中国在行动!
科技日报· 2025-06-05 11:36
塑料污染治理政策体系 - 我国已形成"法律—政策—标准"三位一体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文件,治理范围从零售餐饮扩展至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 [1] - 上海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企业包装减量率达20% [2] - 海南试点全域禁塑,构建"法规+标准+替代产品+回收体系"闭环模式,替代产品认证企业超过80家 [2] 塑料污染现状与来源 - 全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塑料垃圾分解成微塑料会释放双酚A等有害物质,破坏海洋生态 [3] - 2023年我国废塑料产生量约6200万吨,回收量1900万吨(同比增加5.6%),回收率仅30% [3] - 外卖行业一年产生160万吨塑料垃圾,70%订单使用塑料餐盒 [3] - 电商平台需建立包装材料闭环回收体系,减少二次包装问题 [4] 技术创新与回收利用 - 广东东粤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一步法"混合废塑料深度催化裂解技术,可直接将废塑料转化为丙烯、乙烯等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实现无氯污染和超低能耗 [5] - 每回收1公斤废塑料可减少1公斤固体废弃物,产出相当于3公斤原油裂解的化工原料 [5] - 浙江"蓝色循环"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全流程追溯,再生塑料粒子被国际企业高价采购,形成可持续治理模式 [6] 行业减塑实践 - 快递和外卖行业是主要塑料污染源,需推动可降解包装和回收体系 [3][4] - 生物降解塑料供应链初步形成,海南替代产品认证企业超80家 [2] - 海洋塑料再生粒子应用于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 [6] 公众参与路径 - 公众可通过自备可重复使用物品、支持含30%再生塑料的环保认证产品等方式减少塑料消费 [7] - 社区可通过知识讲座、《家庭减塑指南》等措施提升减塑意识,完善回收设施 [7] - 公众可通过线上平台提出建议或举报违规行为参与监督 [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举办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4 13:40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李明)6月3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的2025年世界环 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联合国大使馆举行。来自联合国机构、中方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和基金会的特邀 嘉宾参加了活动。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员常启德出席活动并致 辞。 活动会场。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致辞。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儿童环保绘画展览。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本次活动以"塑战塑决"为主题,在环境优美的室外草坪举行,开设圆桌论坛就治理塑料污染群策群 力,并辅以优美的音乐、舞蹈、绘画和诗歌等艺术表演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周国梅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内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持续实施全链条治理,在完善固体废物污 染防治依法建设、推动固废减量和循环再利用治理、落实化学品和新污染管控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会场环保宣传海报。人民网 记者李明摄 常启德在致辞中提及,发起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的"蓝色循环"项目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最高级别环 保荣誉"地球卫士奖",这一项目探索出了应对海洋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让人们了解到治理塑料污染能 带来的深远回报,具备很好的推广价值。 ...
张家界一天然溶洞遭排污:已清运垃圾2.7吨,清理仍将持续
新京报· 2025-06-03 19:52
目前,慈利县有关部门正采取多项治理措施,包括清理污染溶洞、设置禁倒垃圾标识、加强养殖场监 管、设举报电话、即时整改违法排污等,部分溶洞周边已划为禁养区;加强对溇水流域水质监测,确保 饮用水源稳定达标。 新京报讯(记者徐鸣)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处天然溶洞被污染事件有了最新进展,6月3日,新京报 记者从慈利县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溶洞污染排查和清理工作已在全县范围启动,以杨家坡溶洞为例,过 去7天已清运垃圾2.7吨。由于各溶洞深度不一、污染程度不同,具体清理完成时间尚无法确定。据新京 报此前报道,污染点位于通津铺镇长峪铺村的杨家坡溶洞,洞内污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畜禽粪水。 该负责人介绍,当地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一些溶洞垂直深度可达数百至上千米,清理难度大,目前尚 未进入溶洞修复环节。等清理工作结束,若洞内有(自然)资源可以被利用,有关部门将考虑开发;若 不可利用,则会采取封禁措施。 此次污染问题被指源于历史遗留。该负责人称,洞内垃圾为十年前积累所致。2015年前,当地尚未建立 垃圾统一收运体系,村民环保意识薄弱,长期将生活垃圾倾倒入溶洞,导致洞穴逐渐变成垃圾堆积点。 随着乡镇陆续成立环卫所,配备垃圾清运车辆,并建设垃 ...
用专业力量守护生态福祉——写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环境报· 2025-05-30 07:10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和政策支撑等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1] - 他们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性工程、团队协作和政策影响力上,而非个人独立突破 [1]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通过实验室、模型和实地观测等技术媒介进行数据积累和方法论构建 [2]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特点 -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是与污染迁移、物种演替、气候波动等动态系统博弈中淬炼的科技洞察力 [2] - 科技创新构想是宝贵的知识资产和社会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效能 [2] - 科研工作需持续创新,在不确定性中重构共识,因地因时制宜进行知识建构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与支持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是探索未知,预测并识别新问题,不断修正解决路径 [3] - 科技前沿是社会技术系统动态重构的过程,需要改良式创新和探索性交叉性研究 [3] - 需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包括退休后继续贡献的银龄科学家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传承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是高度流动、持续更新的知识生态,嵌入政策制定和公众理解等社会实践 [4]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甘于自我迭代,保持对科技真理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敏锐触感 [4] - 目前仅有3位生态环境领域院士出版完整个人传记,系统性科技史和口述史资料稀缺 [4] 生态环境科技的应用与突破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碳中和、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5] - 长江、黄河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以及大气污染精准防控监测网络的建立依赖科技工作者的钻研 [5] - 他们的努力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奠定科技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5]
微塑料“入侵”:真相、争议与行动
科技日报· 2025-05-16 06:23
采写: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策划:刘 恕 李 坤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吃掉的塑料量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人体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 "微塑料2小时入侵大脑。" …… "微塑料入侵人体"的新闻频繁登上热搜,公众的焦虑似乎与日俱增:我们是否正在被塑料无声地吞噬? 塑料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可几十年后,塑料带来的白 色污染又让其成为全球公敌。 联合国多次就全球的塑料污染问题做出决议,但时至今日,治理白色污染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一道共同难 题。 遗憾的是,在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旧题未解,又增新题。 微塑料正是其一。从地球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区域的冰雪和溪水,到最偏远的南北两极海冰和新雪,再到 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沉积物,从人类胎盘到大脑……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微塑料,触动了公众的神经。 然而,《自然》杂志官网近日刊文强调,"尚不清楚哪些发现值得信赖,以及它们可能意味着什么"。该 文认为,关于微塑料的危害,"需要更严谨的科学研究"。 无处不在的微塑料 微塑料这个词诞生于2004年。 当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态学家理查德·汤普森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 章。他用一页纸汇总了 ...
连发三篇论文:蓝晶微生物PHA工业化生产,突破文献最高产量与最低单位成本纪录
生物世界· 2025-05-12 12:15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公司研发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和牛津大学在国际期刊发表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包括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生产数据的PHA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2] - 通过自主开发的Biohybrid技术体系,在PHA工业化生产的单位产量、单位成本控制和碳足迹控制方面达到文献报道最高水平[4] - 油基碳源路线理论质量转化率可达130%,碳源成本下限降低至590美元/吨,较传统糖类碳源路线(57%转化率,825美元/吨)有显著优势[6] - 在补料分批发酵中实现175克/升的PHA单位产量与87%的碳源转化率,验证了油基路线的经济性优势[6] Biohybrid 1.0技术 - 通过激活菌株内沉默的卡尔文循环,在15吨发酵规模中实现260 g/L的PHA单位产量,较初始菌株提升20%[11] - 同位素标记显示PHA前体乙酰辅酶A多达10%碳原子来自于无机碳CO₂,同时显著改善了细胞氧化还原平衡[14] - 在多批次200L中试和15吨量产测试中,卡尔文循环激活菌株显著提升了油脂消耗量、生物量积累、PHA单位产量和碳源转化率[15] Biohybrid 2.0技术 - 在150吨量产规模实现PHA单位产量264g/L、植物油碳源转化率100%的创纪录高产[18] -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系统优化菌株油脂利用能力,经多批次工艺优化将单位产量提升至300g/L以上,碳源转化率超过100%[18] - 在200L中试阶段通过引入脂酶基因过表达改造,成功将甘油三酯残留量降低,实现稳定运行[22] 碳足迹研究 - 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生产数据的PHA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显示,采用Biohybrid 2.0技术与餐厨废油原料可将PHA碳足迹降至2.01 kg-CO₂e/kg-Polymer,较传统石化塑料降低64%[25] - 使用原始菌株与食品级棕榈油时PHA碳足迹为5.77 kg-CO₂e/kg-Polymer,与传统石化塑料(5.52 kg-CO₂e/kg)基本持平[28] - 餐厨废油路线LCA碳足迹较食品级植物油再降28%,达到2.01 kg-CO₂e/kg-Polymer[28] 产业化进展 - 江苏盐城生产基地已实现Biohybrid 2.0技术的工程化应用,PHA生产成本较2019年文献报道值下降41%,单位产量较同类工业菌株提高83%[30] - 建立了合成生物学理性设计与工业放大的方法论范式,为生物降解材料的大规模替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30]
“达标车辆秒过,高排放车辆自动拦截”
中国环境报· 2025-05-08 10:08
环保门禁系统升级 - 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升级环保门禁系统 实现车辆排放数据自动识别和精准管控 达标车辆秒过 高排放车辆自动拦截并触发告警 [1] - 系统自动抓拍15秒视频和4张照片 数据实时上传至市级监管平台 减轻尾气污染 [1] - 传统人工查验方式效率低 出错率高 成为企业环境管理难题 [1] 系统功能与效率提升 - 渭南科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完成系统升级 首次扫码注册后无需重复录入 减少人工核验时间和漏洞 [2] - 实现一屏监测智能放行 提高车辆通行效率 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端查看数据 便于调度和环保自查 [2] - 系统提升企业环保信用 为移动源污染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2] 区域监管进展 - 蒲城县2024年积极推进重点用车企业环保门禁系统建设 实现移动源监管智能化和可追溯性 [2] - 采用激励+督导双轮驱动 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红利 对滞后企业开展专项督办 [2] - 目前30家企业完成系统建设 其中5家实现与市级平台联网 数量居全市前列 [2] 数据应用与未来规划 - 系统可自动分析车辆排放数据和进出频次 为调整运输结构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3] - 将探索门禁系统+环保监管新模式 实现全链条动态管控和闭环监管体系 [3] - 门禁数据将应用于应急管控和信用评价等场景 用科技手段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效果 [3]
渭南纵深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中国环境报· 2025-05-08 09:55
环保门禁系统升级 -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30家重点用车企业完成环保门禁系统升级 实现高排放车辆自动拦截 达标车辆秒过 系统自动识别车牌 排放阶段 通行时间等信息并实时上传至市级监管平台 [1] - 新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自动抓拍15秒视频和4张照片 自动调取车辆排放数据 相比传统人工查验方式效率显著提升 减少人工核验漏洞 [1][2] - 渭南科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完成系统升级后 车辆首次扫码注册后无需重复录入信息 实现"一屏监测 智能放行" 企业可通过电脑端查看通行数据便于调度和环保自查 [2]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2024年渭南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41 同比下降8.32% 优良天数250天(优34天 良216天) PM10浓度73微克/立方米(降11%) PM2.5浓度42.7微克/立方米(降12.8%) 均创监测记录最佳 [9] - 春节期间通过全天候巡查和动态防控 实现八年来首次除夕空气质量"达标跨年" 除夕当天空气质量为良 [11] - 2024年发生重度污染天数仅2天 同比减少14天 通过"75311"指挥调度机制提高管控精准性 提前7天预测 5天评估 3天调度 [12][13] 移动源污染治理 - 2024年渭南市淘汰老旧柴油货车1242辆(含韩城) 完成年度任务104% 10月底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15] - 新增更新出租车314辆中新能源车279辆占比88.85% 新增货车5157辆中国六标准和新能源车4290辆 [16] - 铁路货运发送量1618.9万吨(不含韩城) 完成年度目标134.9% 大型工矿企业中长距离铁路运输比例达90.5% [16] 产业结构调整 - 全市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26家 国家级绿色产品1个 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各1个 [16] - 新能源发电装机达709万千瓦(全省第二) "绿电"发电量90亿千瓦时 关停大唐蒲城电厂2台机组转为应急备用 [16] - 主城区新增地热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 关停华阴市燃煤锅炉270蒸吨 削减燃煤3.5万吨 [16] 扬尘治理措施 - 全市288家建筑工地100%落实"6个100%"扬尘治理措施 全部安装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实现信息化监管 [14] - 对548条市政道路采用"湿法作业+吸尘式清扫"模式 中心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0% 其他县市达80% [15] - 主城区5652家餐饮门店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备 1000平方米以上餐饮单位实现信息化在线监测 [15]
人大常委会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生态环境法典草案
新华网· 2025-05-01 06:01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审议 法典定位与意义 - 生态环境法典是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继民法典后具有重大意义 [1] - 草案系统梳理现行生态环境法律 提炼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 [1] 污染防治制度创新 - 将污染防治共性制度总结为通则和一般规定 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 [1] - 建议增加土壤与大气 水 固体废物污染的统筹协同治理内容 [1]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强化 重点针对化肥农药使用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大污染突出 [2] 生态系统保护升级 - 转变单一生态要素保护思路 突出系统保护理念 [2] - 建议严格规范生物遗传资源国际合作研究 防范国家安全风险 [2] - 需整合分散条款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系统性 [2] 绿色低碳发展专编 - 绿色低碳发展单独成编 生产流通环节规定全面 消费环节需细化 [3] - 建议系统梳理绿色消费内容 形成完整法律规定体系 [3] 法律责任与体系衔接 - 需完善"过罚相当"机制 区分个人与单位违法情形 避免处罚失衡 [3] - 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 形成"法典+单行法"双法源格局 [3] - 需协调与民法典 刑法等其他法律的关系 维护体系统一 [3] 立法程序优化 - 坚持开门立法 扩大公众参与 吸纳专业意见提升法律可操作性 [3]
文件显示,圭亚那政府向议会提交了石油污染法案,法案要求责任方对石油泄漏造成的损害负责,包括船只的泄漏。责任方应提供财务保证,以覆盖泄漏事件,进行检查和审计,并解决发现的问题,如果不提供财务担保,石油许可证可能会被暂停。
快讯· 2025-04-30 01:23
文件显示,圭亚那政府向议会提交了石油污染法案,法案要求责任方对石油泄漏造成的损害负责,包括 船只的泄漏。责任方应提供财务保证,以覆盖泄漏事件,进行检查和审计,并解决发现的问题,如果不 提供财务担保,石油许可证可能会被暂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