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

搜索文档
我国各省市应做大做强碳金融生态圈
国际金融报· 2025-05-06 17:21
ESG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 - ESG理念成为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力量 [1] - 各省市需结合金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突破 [1] 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 - 需构建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需求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政策与标准 [2] - 借鉴GRI、TCFD等国际标准并扩大国际绿色金融标准互认范围 [2] - 出台地方绿色金融标准、行动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 [2] - 金融机构需将政策融入业务流程并在项目审批、风险评估中遵循 [2] 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 - 建立协调统一的绿色金融ESG信息披露标准提高规范性和强制性 [3] - 推动绿色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促进衍生产品创新 [3] - 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协助链主企业完善ESG信息披露 [3] - 金融机构需将ESG因素纳入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体系 [3] 发挥金融市场与产业集群优势 - 引导资本流向低碳减排领域做大做强碳金融生态圈 [4] - 开展绿色信贷、绿色普惠金融和绿色科技金融业务 [4] - 绿色金融服务需与产业升级结合推动企业加强信息披露 [4] - 金融机构需加强合作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4]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 - 推广碳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等绿色金融创新成果 [5][6] - 开发碳配额远期交易等标准化碳衍生品 [5][6] - 金融机构需全面准确披露产品环境效益和风险信息 [6] 强化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 - 将绿色金融人才纳入紧缺人才目录加大培育力度 [7] - 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 [7] - 金融机构需培养既懂金融业务又熟悉ESG理念的专业人才 [7] - 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区域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 [7]
湖北支点战略行动 | 锚定9万亿目标!湖北明确能级跨越“路线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1 18:46
文章核心观点 湖北印发《关于实施能级跨越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战略支撑力的行动方案》,明确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系统部署投资、消费、市场、金融、产业集群、供应链完善6个方面重点工作以推动经济发展[1] 分组1:经济现状与目标 - 湖北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 [1] - 《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万亿元,到2030年经济总量达到9万亿元左右 [1] 分组2:投资方面 - 加快投资扩量提质,打造高标准供给体系,实施万企万亿“智改数转”工程,统筹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双轮驱动,分类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2] - 推动国有资本重点聚焦战略必争、民生必保领域,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投资,推出鼓励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力争2027年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0%左右 [2] - 截至2025年3月底,湖北14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20.8%;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44.1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润总额32.9亿元,同比增长99.4%;完成投资752.59亿元,同比增长25.67% [2] 分组3:消费方面 - 加快消费提质扩容、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打造优质多元消费供给,用好“两新”政策,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打造繁荣火热消费市场,形成放心安心消费环境,擦亮“放心消费在湖北”品牌 [2] - 今年一季度全省社零额增长7.3%,增速全国第2,中部第1 [3] - 启动手机等购新补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等消费超370亿元,举办1200多场促消费活动,全省线上零售和餐饮零售额分别增长11.1%和10.6%,线上网络零售额增长24.3% [3] 分组4:金融方面 - 全力打造中西部科技金融中心,深化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加快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3] - 2024年湖北全省金融业增加值达2736.24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12.79万亿;小微企业贷款、绿色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分别增长20.9%、18.3%、27.7% [3] - 省委金融办将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质科技金融,以碳金融为突破口深耕绿色金融,围绕“扩面提速”抓实普惠金融,从三个方面定位金融工作职能 [4] 分组5:产业品牌建设方面 - 夯实质量标准根基,支持企业参与新兴产业、新兴领域技术标准研制,打造全国重要技术标准策源地,培育领军品牌集群,促进“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4] - 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提高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水平 [4] - 2024年,湖北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95%,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9.67,比上年分别提升0.37个百分点和0.71 [4] - 聚焦产业集群建设,全面优化质量治理体系,纵深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培育湖北高端质量品牌,推动质量强省加快建设 [5]
助力“金融向绿” 券商ESG战略赋能“绿水青山”
证券日报· 2025-04-28 00:41
ESG建设进展 - 券商ESG建设进入"质量深化期",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新,从单一信息披露转向全面整合,从国内市场闭环转向全球标准互认 [1] - 2024年5月沪深北交易所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2025年发布编制指南,推动ESG信息披露从"鼓励倡导"到"规范强制" [2] - 截至2024年4月27日,已有38家上市券商披露ESG报告,华证评级显示8家获"AA/AAA"(如华泰证券AAA、中信建投AA),9家获"A",21家获"B/BB/BBB",4家获"C/CC/CCC" [3] - 券商ESG评级权重分布:公司治理55%、社会维度35%、环境维度10% [3] 绿色金融业务 - 券商2024年承销绿色债券(或ABS)1674.1亿元,承销低碳转型债券267.9亿元,管理ESG主题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 [5] - 绿色金融成为行业ESG生态建设核心议题,券商通过绿色债券承销、绿色产业专项基金、转型债券发行等业务支持"双碳"目标 [4][5] - 企业低碳转型需求为券商创造业务空间,包括帮助传统企业发行转型债券用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5] 碳金融布局 - 2024年12月8家券商获准通过自营业务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类型从单一交易向多元化服务发展 [6] - 券商在碳金融领域角色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塑造,可设计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提升市场流动性与活跃度 [6] - 券商通过碳排放配额交易中介服务和碳金融产品创新,成为碳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机制的重要推动者 [6] 行业战略定位 - 券商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业务环节,强化金融服务供给,为绿色发展、民营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领域注入动力 [7] - ESG报告披露推动券商内部治理完善和绿色金融业务升级,同时为投资者提供非财务指标决策依据 [3]
政策引导银行业加快发展碳金融,绿色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新华财经· 2025-03-17 15: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首要任务是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包括支持碳市场建设,可从支持碳市场建设、围绕碳账户创新金融服务、推进气候投融资三方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多措并举支持碳市场建设,做大碳金融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意见提出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首要任务是加强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包括支持碳市场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可推动企业减碳和能源结构调整 [8] - 《方案》提出多项支持碳市场建设措施,银行保险机构要支持碳交易市场建设、完善配套金融服务、开展碳金融业务,可通过运用涉碳数据、加强项目对接、支持低碳技术开发为碳市场建设作贡献 [9] - 碳账户体系建设是发展碳金融基础工作,《方案》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运用涉碳数据拓展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其建设和涉碳数据运用是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前提,为气候投融资提供指引和收益参照 [9] 二、围绕碳账户创新多元金融服务,提高涉碳数据开发利用程度 - 碳账户成金融定价依据之一,银行企业碳账户是授信参考因素,个人碳账户是贷款利率定价参考因素,《方案》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运用涉碳数据拓展绿色金融服务场景,提高涉碳数据开发利用程度可推动碳普惠机制落地 [10] - 青海省银行机构探索企业碳账户开发利用模式,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碳账户数据创新金融产品,对减排企业给予差异化优惠支持 [10] - 民生银行“民生碳e贷”依托监测平台推算碳排放量,将“碳评价”纳入授信体系,实现企业减排与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双赢” [11] - 银行个人碳账户交易属性强,多数银行开发利用集中在积分商城权益、信用卡额度层面,将个人碳积分纳入小额普惠贷款授信标准是主流做法 [11] - 浙江衢州衢江农村商业银行较早将个人碳账户积分与信贷业务结合,根据积分对客户分级并提供差异化优惠政策 [12][13] 三、加强项目对接、创新金融服务,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推进气候投融资 -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减缓途径有调整产业结构等五方面,提高适应能力要加强重点领域适应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 [14] - 《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气候投融资项目对接,甘肃省出台气候投融资政策制度,创建项目库,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对入库项目投放贷款,“搭建对接平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是项目落地路径之一 [15] - 为低碳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可减缓气候变化,碳捕集、封存及再利用技术是主要减碳途径,应用于高碳行业,其项目融资有四种方式,银行授信依赖碳减排效益测算方法完善 [16][17] - 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是气候投融资热点领域,银行信贷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模式,支持相关项目提升气候适应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 [17]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充分发挥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作用
证券时报· 2025-03-10 12:03
湖北碳金融发展现状与机遇 -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绿色低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中碳登")落户武汉,为碳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 中碳登建成运营后成为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推动碳债券、碳基金、碳指数、碳回购等创新业务落地,并涌现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碳汇林业贷等全国首创模式 [2] 碳金融发展面临的瓶颈 -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不明确,《民法典》未界定其作为动产或权利的性质,导致质押存在"先天不足" [2] - 金融机构无法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违约时需依赖第三方处置押品,可能引发金融资产受损及碳价负面冲击 [4] 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 建议出台国家层面碳配额登记、质押、处置管理办法,启用中碳登质押冻结功能以防范重复质押等风险 [3] - 建议允许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通过中碳登注册登记确保交易合法性,并利用其结算系统保障交易安全 [4] - 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吸引碳金融专营机构集聚,打造"中碳指数"品牌以稳定碳价预期并提供定价信号 [5] 碳金融基础设施作用 - 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大脑和后台",为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已实现"电—碳—金融"三市场协同交易等突破 [2] - 未来需依托中碳登结算系统实现配额交割与资金划转,强化其在碳资产确权、交易中的核心枢纽功能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