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龄化
icon
搜索文档
白发人与机器人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时代不远了 | 海斌访谈
第一财经· 2025-07-31 13:04
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变化 - 中国年轻劳动力数量将大幅减少 1989年出生人口2432万 2024年新生儿仅954万 意味着未来25岁年轻人数量将不到当前一半 [2] - 老龄化加深将导致制造业等传统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 工厂中重物搬运、涂胶、喷涂等环节已出现招工难现象 [2] - 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接近30% 老年人与机器人协作模式已成熟 亚马逊日本配送中心部署2600台机器人(超过2000名员工) 其中5%-10%为老年工作者 [3][4] 机器人技术应用现状 - 梅卡曼德提供"3D眼睛+AI大脑+灵巧手"解决方案 客户覆盖汽车、家电、物流等行业 目标填补劳动力缺口 [2] - 中国沿海制造业已广泛采用自动化 浙江江苏等地企业引入移动机器人完成搬运、上下料 部分工厂超10%工人年龄超60岁 [5] - 工业场景应用领先于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富临精工、东风柳汽等工厂 承担物料搬运、分拣、质检等任务 [6] 养老场景技术发展 - 当前人形机器人可实现轻互动 如数字中国峰会上表演相声 具备情感陪伴潜力 可存储家庭数据辅助回忆 [7] - 技术进化方向包括提醒服药、整理衣物床铺、接收外卖等 但护理失能老人仍超出当前能力范围 [7] - 智元机器人搬运失误率当前千分之一 目标降至万分之一 超越人类水平 [5] 商业化挑战 - 家庭场景要求机器人具备多功能性 10万元售价需覆盖各类家务 目前受限于AI泛化能力不足 [8] - 安全性、成本、技能要求制约家庭推广 企业认为养老院场景更易落地 [8] - 间接解决方案可能通过替代制造业劳动力释放人力资源进入养老服务业 如Robotaxi技术可减少驾驶员需求 [8] 行业历史规律 - 技术迭代始终伴随岗位替代担忧 工业革命以来手工纺纱等职业消失 但催生机器人研发等新就业机会 [9][10] - 机器人大发展客观上提升劳动效率 历史数据显示全球就业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10]
原新:打破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分工,男性参与育儿对提升生育意愿有积极作用
凤凰网财经· 2025-07-30 07:13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 - 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符合规定的生育新生儿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3周岁,三年共计10800元/孩 [1] - 补贴标准为全国性最低标准,允许地方政府根据财政状况提高但不能降低,采用分年度发放方式缓解财政压力 [1][4] - 政策首次在国家层面推出直接现金补贴,区别于以往地方差异化补贴模式,体现普惠性和公平性 [2][3] 人口发展趋势 - 预测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维持在12-13亿,但后期可能因低生育率导致加速衰减 [1][7] - 15-49岁育龄女性数量将从3.2亿降至2亿左右,生育意愿代际递减:80后约2孩,90后1.6孩以下,00后不足1.5孩 [5] - 女性初婚年龄从2010年24岁推迟至28岁以上,初育年龄升至29-30岁,时间压缩效应限制生育潜力 [5] 老龄化挑战 - 2024年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占22%,2035年突破4亿占30%,2050年超5亿占40% [8] - 老龄化受婴儿潮人口进入老年期影响,本世纪70年代前中国将保持全球最大老年人口规模 [8] - 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升至79岁,预计2050年达84岁,老年抚养期拉长加重社保负担 [8] 生育支持体系 - 需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包括提升结婚率、建立婚育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促进政策协同等 [6] - 建议采取"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模式,覆盖婚恋、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 [6] - 政策价值应从"促进婚育"转向"支持家庭发展",为年轻人创造公平生活环境 [6] 性别平等与生育 - 打破"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男性参与育儿对提升生育意愿有积极作用 [3][10] - 国际经验显示强制男性参与育儿的制度设计能促进家庭性别平等 [10] - 生育保险制度需改革以覆盖灵活就业者等群体 [9]
短期3600点附近或仍有反复,科技成长股或存在结构性机会
英大证券· 2025-07-28 08:57
核心观点 - 短期沪指在3600点附近或有反复,市场大概率进入震荡整理周期,中小盘科技成长股或存在短期结构性机会;中期A股呈“震荡慢牛”格局,结构性机会丰富 [2][3][17] - 操作上,短期避免追高涨幅过大题材股,适度择机逢高减持;中期聚焦成长弹性领域,如光模块、泛AI概念、创新药、人形机器人等行业 [3][17] 上周五市场综述 - 上周五沪深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后震荡走低,午后弱势震荡,尾盘均绿盘报收;行业上,半导体、医疗器械等板块涨幅居前,水泥建材、工程机械等板块跌幅居前;概念股方面,Sora、多模态AI等泛AI概念股涨幅居前,雅下水电、赛马等概念股跌幅居前 [5][6] - 当日两市成交额17873亿元,上证指数报3593.66点,下跌0.33%;深证成指报11168.14点,下跌0.22%;创业板指报2340.06点,下跌0.23%;科创50指报1054.20点,上涨2.07% [6] 上周市场回顾 - 上周市场继续上涨,沪指周涨幅1.67%,深证成指周涨幅2.33%,创业板周涨幅2.76%,科创50指数周涨幅4.63% [7] - 周一、二沪深三大指数震荡上涨,雅下水电概念股、建材等板块连续走强;周三沪指3600点得而复失;周四沪指站上3600点但盘中回落;周五市场震荡回落,沪指失守3600点,科创板大涨,市场或转向科技股 [7] 上周盘面点评 泛AI主题 - 周五泛AI概念股集体活跃,人工智能引领科技革命,催生众多“AI+”投资机会,产业链投资方向有望向AI应用扩散;2025年下半年泛AI主题投资将进入去伪存真阶段,需验证业绩兑现情况 [8] 文化传媒板块 - 周五文化传媒等板块活跃,该行业含广告传媒、游戏娱乐和影视动漫三个细分行业;随着AI技术发展,传媒行业作为应用落地端企业将提前受益,2025年下半年游戏、短剧等产业发展前景较好 [9] 医疗板块 - 周三医疗服务板块、周五医疗器械板块上涨;创新药商业化环境向好,2025年下半年医药板块具备配置价值,可关注创新药、中药OTC等领域 [10] 雅下水电概念 - 周一至周四雅下水电概念连续上涨但个股分化,周五回调;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7月19日开工,总投资约1.2万亿元 [11] 煤炭建材钢铁能源金属等板块 - 周一至周四相关周期股走强,周五回调;市场对“反内卷”政策寄予厚望,连续上涨后可择机高抛低吸 [12][13] 证券板块 - 周三至周五证券板块活跃;2025年下半年券商板块仍可逢低关注,受政策驱动、流动性宽松、行业整合等利好推动 [14] 海南自贸区 - 周四海南自贸区板块涨停潮;海南自由贸易港12月18日将全岛“封关”,届时进口零关税商品比率大幅提升,旅游吸引力也将提升,投资不轻易追高,可择机高抛低吸 [15] 后市大势研判 - 短期沪指在3600点附近多空分歧加大,市场大概率震荡整理,若有持续热点吸引资金、成交放大,指数或突破3600点,反之则可能向下寻求支撑 [2][16][17] - 中期在关税谈判向好、政策发力和流动性改善推动下,A股呈“震荡慢牛”格局,需关注关税谈判、三季度政策窗口期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时点 [3][17]
欧洲人口新高难题依旧(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3 05:56
欧盟人口结构变化 - 欧盟人口总量突破4.5亿创历史新高 但2024年自然减少126万 人口增量几乎全部依赖移民填补 [1][2] - 2004-2024年欧盟80岁以上人口比例从3.8%增至6.1% 65岁以上人口比例从16.4%增至21.6% [2] - 15岁以下人口比例从16.2%降至14.6% 19岁以下青少年比例从22.4%降至20% [2] 生育率与老龄化问题 - 欧盟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人口稳定所需的2.1水平 深度老龄化成为普遍现象 [2][3] - 德国等国家面临"要孩子还是要房子"的生育困境 养育成本高企抑制生育意愿 [3] - 经合组织预测2060年前劳动适龄人口将减少8% 养老金和医疗支出将增加GDP的3% [6] 移民的经济影响 - 2024年欧盟净移民230万人 弥补了人口自然减少缺口 新冠后移民流动显著增加 [3] - 2019-2023年欧洲约三分之二新增就业由非欧盟移民填补 [8] - 德国2023年移民相关支出达300亿欧元 66%城市居民要求减少接收难民 [8] 劳动力市场与产业冲击 - 法国和德国经济收缩导致2024年Q4欧元区增长停滞 2025年预计增长仅1.1% [6] - 欧洲仅4家企业进入全球50强科技公司 创新动能不足 [7] - 制造业和服务业因劳动力短缺持续收缩 人力成本上升削弱产业竞争力 [7] 政策与社会挑战 - 波兰与德国因移民政策分歧实施边境管制 申根自由流动机制受冲击 [9] - 极右翼势力借反移民情绪扩张 将社会问题归咎于外来人口 [10] - 意大利养老金支出占财政30% 公共债务压力加剧福利体系不可持续性 [5]
地产进化论:供需视角看地产长周期
德邦证券· 2025-07-22 20:14
市场现状 - 2021 年起宏观经济进入“去地产化”阶段,2024 年 924 后政策基调为“止跌回稳”,2025 年房地产年初小阳春后降温,二季度悲观叙事浮现[3][7] - 不能因悲观叙事否定房地产积极变化和投资机会,应从长周期视角梳理供需存量与增量变化[3][8] 地产供给 - 2020 年城镇商品住宅套户比 0.63、住宅套户比 1.06,2023 年分别达 0.70 和 1.17;2020 年人均住房间数 1.06 间/人,较 20 年前提升约 38%,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8.62 平方米/人,二十年累计增长超 70%[3][14][17][20] - 2023 年全国千人新开工套数降至约 4.9 套,2024 年降至 3.8 套;城镇 2023 年为 7.5 套左右,2024 年降至 5.7 套/千人左右,供给端“绝对增量”高峰已过[3][25] 地产需求 - 需求分存量与增量,结构上可拆分为城镇化、主力购房人群、养老住房、投机性购房四大来源[4][32] - 2023 年城镇化率约 64.6%,较 2000 年提高近 29 个百分点,预计 2030 年达约 70.6%,2050 年升至 80%[36] - 25 - 44 岁适龄购房人口占比从 2003 年的 34.4%降至 2023 年的 28.2%,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从 2003 年的 8.4%升至 2023 年的 15.4%[37][38] - 养老住房需求以“以房换房”等为主,未来或形成细分住宅产品市场,老年人多套住房可能影响供需平衡[47] - 投机性需求存量体现为多套房持有,当前受政策抑制,未来市场预期转变可能阶段性抬头[50][57][59] 风险提示 - 数据口径存在偏差,结论仅供参考[60] - 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影响供需平衡和潜在需求[60] - 内外部经济及不可控因素可能扰动长周期供需分析[60]
日本HR下跪求年轻人上班,这世界怎么了?
36氪· 2025-07-14 19:32
日本某招聘市场上,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突然对着穿卫衣的少年深鞠躬,腰弯成 90 度,手里的招聘传单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下一秒,他膝盖一软跪了下 来,对着转身要走的少年大喊:"请务必来我们公司!时薪再涨 300 日元!" 图源网络 要知道,这可是那个曾把"服从" 刻进职场 DNA 的日本 —— 十年前,年轻人为了一个实习机会能在公司门口排队三小时;如今,企业高管却要放下身 段,用近乎卑微的姿态求年轻人上班。 日本的就业市场,正在上演一场魔幻的大反转。 想象一下,每三个日本人里就有一个老人,而愿意接替他们工作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甚至有的老板表示,最近三年都在为招不到店员发愁。"十年前学徒要托关系才能进来,现在我把月薪提到 30 万日元,还是没人来。" 还有些企业为了留住 20 岁的兼职生,不得不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 日本年轻人:从"社畜" 到 "香饽饽" 2010 年的东京写字楼里,刚入职的佐藤(化名)每天要给前辈擦桌子、泡咖啡,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上司一句 "年轻人就该多吃苦",就能让他放弃 周末陪家人的计划。 那时的日本年轻人,被称为"社畜"—— 像牲畜一样被公司压榨,却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就业市场僧多粥少, ...
80块钱7个菜,东北为什么能成为「低物价天堂」?
36氪· 2025-07-12 16:44
东北低物价现象 - 东北地区被00后年轻人称为"低物价天堂",月薪3000元即可实现点菜自由,存在"东北币"独立货币系统概念[4][5] - 沈阳餐馆菜品价格显著低于南方城市:炒甘兰9元、柠檬锅包肉26元、爆香肝19元,椰子鸡36元(广州同类需100元)[5][7] - 80元可点7个菜(炒豆芽8元、宫保鸡丁16元等),份量可供5人食用,商家普遍劝阻过量点餐[10][11][12] - 非餐饮类消费同样低廉:雪地靴39元、保暖裤25元/条,洗浴中心价格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13][14] 经济结构与工资水平 - 2023年哈尔滨个税16亿(人口978万),珠海个税154亿(人口246万),反映东北工资收入显著偏低[18] - 东北三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全国排名:吉林倒数第三(94,937元)、黑龙江倒数第五(95,750元)、辽宁倒数第八(97,330元)[19] - 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辽宁39,844元(全国中位值以上),吉林31,318元(倒数第八)、黑龙江31,269元(倒数第七)[20] - 国有经济占比远超全国:辽宁超30%、吉林超40%、黑龙江超50%,体制内公积金缴存占比达78.28%(黑龙江)、64.54%(吉林)[21][22] 国有企业现状 - 东北存在超大型国企集群:龙江森工(改制前管辖1266个单位、近百万人口)、北大荒农垦、中国一汽、鞍钢集团等[24][25] - 国企经济效益低下:2021年辽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率仅3.5%(全国平均7%),鞍钢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亏71亿)[31] - 上市国企表现弱势:黑龙江8家(总市值352亿全国倒数第三),吉林18家(1,631亿倒数第11),辽宁19家(1,376亿倒数第9)[33][34] - 薪酬机制存在问题:80%为固定工资,关键岗位薪酬低于民企,缺乏绩效激励,平均主义严重[34] 人口结构与消费特征 - 老龄化程度全国最高:辽宁21.1%(重度)、黑龙江18.8%、吉林18.7%,养老金缺口合计1,892亿(占全国七成)[39][40] - 人口持续外流:2024年东北合计减少82万人(黑龙江-33万、辽宁-27万、吉林-22万),十年累计减少超1,100万[41] - 消费结构偏向医疗养老:老年群体压缩食品等基础消费,"候鸟式迁徙"导致冬季消费需求进一步下降[41][42] - 房地产困境:哈尔滨2020年成为首个鼓励降价销售的省会城市,月均成交额从2019年74亿降至48.33亿[45] 转型机遇与挑战 - 新兴产业布局不足:国企多集中于传统产业,对比上海国企已转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领域[35][37] - 民营经济薄弱:优质科技企业稀缺,多数停留在低端制造业,产业附加值低[37] - 潜在优势:进出口规模连续4年创新高,老工业基地的研发生产能力或成未来转型基础[47]
国家级催婚:日本「单身税」要来了,影响有多大?
36氪· 2025-07-05 20:26
日本人口危机与生育政策 核心观点 - 日本面临严峻人口危机,总人口连续14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70万创新低[17][18] - 政府计划2026年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按收入阶梯征收2400-12000日元/年税费补贴育儿家庭[5][6] - 30年累计投入超66万亿日元(约3万亿人民币)刺激生育,但生育率仍持续下滑[31][37] 人口现状 - 总人口从1.28亿降至1.238亿,国民人数萎缩至1.2亿,2023年减少近90万人[17][18] - 2023年结婚登记数不足50万对创1945年来新低,独居家庭占比达38%[24][25] - 预测2035年15岁以上人口半数单身,1/3男性和1/5女性终身不婚[26] 生育刺激政策 - 现行补贴:一次性生育补贴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0-3岁儿童每年12-18万日元补贴[33] - 教育支持:幼儿园至高中免费,三孩家庭公立大学学费全免(含医科)[34][35] - 新征税方案:2026年起年收入200万日元者缴2400日元,1000万日元者缴12000日元,逐年递增[6] 社会文化因素 - "三不主义"(不结婚/不生育/不买房)盛行,东京52%家庭为独居[22][25] - 经济停滞、阶层固化、职场内卷成为隐性生育抑制因素[41] - 政策仅能减缓下滑速度,难以逆转代际生育惯性[38][42] 国际比较 - 历史案例:苏联曾征"无孩税",韩国21%民众支持"单身税"[13][14] - 日本特殊性:生育率世界垫底+老龄化率全球第一+单身比例最高[20]
日本计划征收单身税!靠惩罚和奖励能解决老龄化问题吗?
搜狐财经· 2025-06-30 23:17
政策设计 - 日本政府将于2026年4月起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要求年满20岁、无子女且年收入超200万日元的居民每月缴纳200-1000日元,高收入者(年入1000万日元)到2028年需缴1650日元 [1] - 征收对象覆盖所有公共医疗保险参保者,包括在日外国人,但资金仅流向育儿家庭,形成单向财富转移 [3] - 单身者成为纯粹贡献者,无子女夫妇更需双倍缴纳,而育儿家庭通过补贴变相"回收"支出 [3] 社会反应 - 政策一出,日本社交网络瞬间被"单身税"标签淹没,超过60%的民众明确反对 [1] - 年轻人怒斥"加班没时间恋爱,却要替别人养孩子",甚至有人策划"反复假结婚"避税 [1] - 共同社民调显示,30岁以下群体的反对率高达42.1%,远超32.8%的支持率 [9] 经济背景 - 当前日本物价持续上涨,东京米价一年飙升93.7%,实际工资却停滞三十年 [3] - 日本30-39岁人群中43%属于非正式雇佣,68%因"经济不稳定"主动延迟生育 [6] - 养育一个孩子至大学毕业需2000万日元,而新政策提供的352万日元补贴仅覆盖其六分之一 [6] 文化因素 - 东亚社会特有的"育儿完美主义"要求父母承担无限责任,从天价补习班(高中三年补课费可达36万人民币)到终身职业扶持 [6] - 日本男性终身未婚率从1980年的2.6%飙升至2020年的25%,女性接近20% [7] - 约75%的18-34岁未婚者与父母同住,依靠"寄生单身"模式维持基本生存 [7] 国际经验 - 韩国实施高额育儿补贴(1岁以下婴儿每月5000元人民币),但同步向未婚者征收实额"单身税",结果2024年生育率仍仅1.05 [9] - 法国生育三胎家庭每月补贴7000元人民币,生育率仅1.87,主要依赖移民支撑人口 [9] 系统性解药 - 重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日本年均有10万人因照顾家人离职,经济损失达6500亿日元 [11] - 打破代际转移的恶性循环:当前日本养老金占老年人家庭收入100%的比例达41.7% [11] - 构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将公共教育支出从GDP的2.8%提至OECD平均的4% [12]
李迅雷专栏 | 再论: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6-25 15:24
中国人口变化与趋势 - 我国总人口自2021年见顶后连续三年减少,预计2027年跌破14亿,2039年跌破13亿,2047年跌破12亿 [2] - 2025年新出生人口将下降到900万以下,2028年跌破800万,2035年可能跌破700万 [2][10] - 我国2021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2年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2048年将达到日本目前的老龄化水平 [14][16] 生育率与国际比较 - 我国15-29岁年龄段生育率高于日本和英国,但30-49岁大龄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偏低 [23][24] - 我国真实生育意愿水平介于日本(1.2)和英国苏格兰(1.3)之间 [24] - 我国生育二孩和多孩的比例明显偏低,可能是过去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思维惯性 [25]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 - 2021年后城镇化率年均增幅从1.4个百分点降至0.8个百分点 [3][42] - 农民工平均年龄已达43.1岁,50岁以上占比超30%,跨省流动比例下降 [3][46] - 人口仍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都市圈集中,浙江省常住人口净流入数量和增速位居全国第一 [54] 产业转型与就业 - 2012年工业就业人口达到2.32亿后逐年减少,2024年降至2.13亿 [3][72] - 202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不足50%,与美国83.4%相比有较大差距 [3][79]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人数相对2022年已下降260万人 [74] 政策建议 - 通过"阶梯激励"加大对生育多孩的奖励可能更有效 [32] - 减少生育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如强制男性休等额陪产假 [32] - 提供全面的托育服务,减少育儿对职场女性的不利影响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