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
搜索文档
回眸“十四五”|海洋强国:“蓝色引擎”迸发活力
经济日报· 2025-10-19 09:10
地球表面70%是海洋,浩瀚海洋蕴藏丰富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十四五"期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5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7.8%。 海洋是资源宝库。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应,愈发成为关系国家战略安全 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当前,海洋油气资源正成为增储上产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 70%以上。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持续推进,2024年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7%和8.7%,海 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近30%。 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介绍,我国已经成为海洋产业门类 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规模大、势头好。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位 列全球第一,老百姓餐桌上的海产品越来越多了,"蓝色粮仓"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以海工装备、海水淡化、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能和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 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到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过每天290万 吨,天津滨海新区已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海洋药物研发 ...
从风电绿能到蓝色粮仓,从“超级工厂”到海上牧场射阳奏响“蓝色崛起”激昂乐章
新华日报· 2025-10-18 07:15
射阳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 射阳县提出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向海洋要生产力和新增长点,目标是打造国家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5] - 射阳系统推进海洋强县建设,调整优化海洋经济布局,构建“一区、一轴、两港、三带”发展空间 [3] - 射阳牢固树立“全县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的理念,加快构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5] 风电产业集群 - 射阳港聚集远景能源、中车时代新材、长风海工等近30家龙头企业,推动风电产业向千亿级规模迈进,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风电母港 [1] - 中车新能源智造基地是全球少数掌握150米级海上风电叶片技术的“超级工厂”,通过碳玻纤混合设计使单支叶片减重1.5吨,制造周期压缩至48小时以内 [2] - 远景能源成功量产全球首款搭载自研自制全集成传动链的海上大兆瓦风电机组,为深远海风电开发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2] 新能源与海洋经济新业态 - 射阳积极推进全产业链“沐光向海”,海洋工程装备、新型储能、氢能及其装备制造等海洋经济业态不断涌现 [2] - 射阳龙源海上牧场“国能黄海1号”项目采用风光渔一体化模式,融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提升海洋经济产出效益 [3] - 射阳怡美海上工厂项目将打造江苏省首艘集海产品海上加工、冷链加工及捕捞产销于一体的海上加工船,预计年内建成投运 [3] 现代渔业与蓝色粮仓 - 射阳大力实施“耕海牧渔”行动计划,放大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园等载体聚合效应,做强海洋渔业全产业链 [3] - 促进育种、养殖、捕捞、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筑牢“蓝色粮仓” [3] 港口物流与产业支撑 - 盐城港射阳港区定位为“风电装备进出口特色港”,强化对新能源产业的运输服务 [4] - 今年上半年,射阳港区实现港口吞吐量866.9万吨,完成风电大件设备装卸115台(套) [4] 产业发展目标 - 射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500亿元、占全市25%,2030年突破850亿元、占全市30% [5]
专访曹慰德:发展蓝色经济,推动海洋工业脱碳转型|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7:5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是一家源自中国、扎根新加坡、传承逾百年的航运世家,目前由第四代继承人掌舵 [1] - 公司以可持续发展思维布局产业,将气候变化应对视为核心战略,区别于追求短期回报的企业 [1] - 公司的核心策略是围绕中国政府的规划开展业务,跟随国家发展方向,助力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上下游环节衔接 [3] - 公司投资聚焦于大健康、药食同源、乡村振兴、企业出海等方向,秉持跟随国家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共同兴旺的逻辑 [3] 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 航运业的绿色转型难度较大,需要几代人通过投资布局及企业内部治理优化推进,并超越单一技术环节,基于蓝色经济推动整个海洋工业体系转型 [1][6] - 公司正从燃料技术、船舶效率、全球协作和海洋基金等多维度推动变革,中国市场的深度参与是关键 [1] - 在航运板块重点关注绿色燃料领域,包括生物基燃料、绿氨、绿色甲醇等,同时推进船舶科技赋能与设备投资,如风帆、船舶电气化、海上风电及各类船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应用 [6] - 公司正与欧洲知名海洋基金合作,发起亚洲首个海洋基金,旨在传递和谐、合作、共创的亚洲发展理念,该平台今年参与人数已达三四千人,预计明年将突破万人 [5] - 公司即将推出海洋基金,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前沿的海洋相关科技,涵盖材料科技、生物环保科技、新能源技术等领域 [6] 中国市场布局与投资 - 公司近年来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覆盖新能源、大健康、农业科技等ESG相关领域,并期待深化政策沟通,希望获得更多针对跨国航运企业的绿色激励措施,以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2] - 公司核心业务根植于航运和工业板块,在国内已在连云港、舟山等地形成扎实的产业布局 [8] - 公司看好中国供应链服务全球市场的能力,希望把握AI等领域创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依托新加坡、中国香港的支点优势,将中国优势资源推向全球 [8] - 公司独立运营音昱OCTAVE品牌,打造大健康、康养、疗愈等业态,并积极寻求健康消费、医疗保健及中医传承等领域的战略投资机会,通过平台化运营整合资源 [8] 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 - 公司的投资策略建立在资金属性匹配、独特投资视角和聚焦双碳赛道深度布局三个核心支柱上 [9][10] - 家族自有资金的特质使公司能够以十年甚至更长的维度看待投资回报,这与可持续投资的长周期特性高度契合 [10] - 投资不仅以财务回报为标准,更注重项目与集团业务转型战略的协同性,例如评估电池回收项目时既考量技术前景,也分析其如何增强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布局 [10] - 公司重点投资循环经济领域,包括电池回收和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材料再生技术,同时持续加码新能源产业,通过产投融合模式追求长期价值并实现经济效益提升 [10] 全球资源网络与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 公司的优势建立在深耕中国市场、航运主业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协同性、以及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构建的覆盖资本、产业和物流的全球资源网络三个战略基点 [4] - 公司今年4月在中国香港发起成立善经济联盟,已聚焦金融、科技、医疗等12个关键领域,成为连接大湾区及东盟市场的重要平台,通过向北融合、向南出海的战略布局深化与一带一路的协同效应 [11] - 公司不仅提供资金支持,更依托在东南亚的工业用地储备帮助建设海外产能,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协助开展全球分销业务,实现从技术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化 [11] - 公司能够将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与全球产业链需求进行精准匹配,通过投资绑定和价值共创,共享技术出海带来的长期回报 [11] 政策沟通与协同期望 - 公司期望通过论坛、圆桌会议等平台,与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等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及时分享企业在绿色航运技术创新、海外低碳投资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和需求,并更深入理解政策导向 [12] - 期望最终形成政策引导+企业实践+资本支持的良性循环机制,让政府顶层设计、企业创新实践和金融机构资源支持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降低企业出海风险,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治理中的话语权 [12]
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14 17:23
海洋牧场发展背景与现状 - 海洋牧场是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通过整合生态保护、资源养护与渔业生产,实现产业协同和全产业链效益提升[7][12][32] - 中国海洋渔业2024年增加值为4880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1.2%,是海洋经济中第三大产业,仅次于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30] -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有六年对海洋牧场作出部署,截至2024年8月中国已批准建设18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面积合计384459.9公顷[35][36] 海洋牧场产业规模与趋势 - 深远海养殖水体总量已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达40万吨,占海水鱼养殖产量20%以上,产业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单一养殖迈向"渔+旅""渔+新能源"多元融合新格局[1][46] - 海洋牧场通过"渔+旅"和"渔+新能源"两大路径推动产业协同,其中"渔+新能源"形成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共场域融合和共结构融合两种创新模式[43][46] - 中国海洋牧场建设呈现南北方差异,北方以增殖型和休闲型为主,南方以养护型为主,体现了从南到北海域环境与资源的显著差异[40][44] 海洋牧场风险分析 - 对海洋牧场影响最显著的风险包括气象灾害风险、海洋灾害风险、疾病风险及市场风险,其中台风是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气象灾害,2003-2023年台风洪涝导致的水产品损失占比超过43%[8][48][53] - 中国是全球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国家之一,2014-2023年沿海共发生风暴潮海浪等灾害223次,直接经济损失575.88亿元,其中2023年风暴潮造成24.8亿元损失,占全年海洋灾害总损失的99%[56][60] - 水产养殖行业每年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2023年海水网箱养殖发病面积率达30%,显著高于海水池塘和工厂化养殖的4%和1%[77][78] 海洋牧场保险体系现状 - 中国已初步形成以海水养殖险为主,水产养殖设备设施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自然生态体系保险为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预计2030年海水养殖险保费规模将达30亿元[11][15] - 当前海水养殖保险市场呈现"高需求、高增长、高保额、高波动、高赔付"特征,超过一半的产品为气象指数保险,依托地面气象站、海洋遥感等技术实现客观透明快速赔付[2][14] - 海洋牧场保险产品按保障标的可分为自然生态体系保险和海上渔业保险,其中海上渔业保险进一步分为水产养殖险、养殖设施险、养殖责任保险等类型[13][20] 风险减量与国际经验 - 中国风险减量实践侧重于技术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覆盖全周期的风险监测体系,海外则更多依托健全的疾病防控体系,采用投保前问卷和风险查勘等方法[18][19] - 挪威日本等国将生物安全防控、养殖管理能力纳入核保核心,采用绝对免赔额与年度累计免赔机制,有效激励养殖户主动风险管理[3][84] - 遥感指数保险已应用于海洋牧场综合保障,通过海温风浪等多维数据动态监测提升风险减量能力,成为破解海洋牧场风险保障难题的重要抓手[2][15] 保险产品创新方向 - 指数保险正成为破局关键,水产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具有数据客观性、触发确定性、响应高效性优势,可与传统补偿型产品灵活组合形成复合保障方案[2][14][15] - 随着养殖工船、深水网箱、海上风电融合牧场等新场景涌现,保险产品需向专属化、智能化、生态化创新,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事后补偿"全流程服务升级[3][15] - 需建立跨行业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保险与服务、保险与信贷融合发展,完善多层次产品服务矩阵,健全中国特色海洋牧场保障体系[3][15]
中经资料:巴基斯坦证券市场一周回顾(2025.10.06 - 2025.10.10)
中国经济网· 2025-10-13 15:38
政府债务与财政状况 - 政府债务在2025年8月达到77.46万亿卢比,较去年同期70.36万亿卢比增长10.08%,较上月78.24万亿卢比下降1% [9] - 国内债务占总债务近7成,总额达54.07万亿卢比,同比增长11.86%,其中长期债务45.35万亿卢比,短期债务8.65万亿卢比 [9] 宏观经济指标 - 2024至2025财年GDP增速核准为3.04%,经济总量为4072亿美元,上财年为3718亿美元 [10] - 2024至2025财年人均收入为1812美元 [10] 国际资金流入与贸易 - 2025年9月海外劳工汇款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环比上涨1% [11] - 本财年前三个月(2025年7月至9月)海外劳工汇款总额为95亿美元,较上财年同期88亿美元增长8.4% [11] - 2020年7月至2025年6月进口数据出现差异,巴基斯坦单一窗口系统记录为3210亿美元,国家银行记录为2910亿美元,差值达300亿美元 [11] 行业发展与投资倡议 - 计划举办首届巴基斯坦海事投资会议,旨在展示海洋领域投资机会,吸引可持续投资以加强蓝色经济和海上基础设施建设 [10] - 中巴经济走廊二期项目进展被详细审查,相关部门被指示筹备新项目并加快在经济特区提供配套设施 [10] - 汽车行业在2025至2026财年第一季度表现强劲,轿车、SUV、皮卡及货车销量达42267辆,同比增长53% [12]
一场海上直播热销600万元!广东金鲳鱼游出产业新蓝海
南方农村报· 2025-10-13 11:31
了全国各地的餐 桌。10月11日, 东方甄选在湛江 开启双节后首场 落地海上的直 播,吸引了超过 200万人线上观 看,创下5.8万 单订单量、卖出 34.8万条、总销 售额超600万元 的亮眼成绩。这 场没有明星大咖 助阵的直播之所 以成功,凭借的 正是广东金鲳鱼 的品质魅力。 直播背景中,深 远海桁架式网箱 在碧波间若隐若 现,恒兴渔业特 呈基地的现代化 养殖场景让观众 眼前一亮。这里 不仅是广东省第 一个深海网箱产 业园,更是广东 海洋牧场建设的 一个缩影。镜头 跟随着渔民的身 影,观众仿佛能 一场海上直播热 销600万元!广 东金鲳鱼游出产 业新蓝海_南方 +_南方plus "湛江金鲳鱼, 又鲜又香!3、 2、1,上链 接!"随着主播 喊着倒计时,湛 江海域的金鲳鱼 通过直播间游向 感受到南海的海 风,闻到海水的 味道,浮现那些 在海水深处自由 游弋的金鲳鱼。 一条鱼的产业传 奇 "中国金鲳鱼看 广东,广东金鲳 鱼看湛江。"这 句在业内流传的 佳话,道出了湛 江在金鲳鱼产业 的霸主地位。相 关数据显示,湛 江金鲳鱼养殖产 量约占全国 35%,全省 70%,是名副其 实的行业风向 标。 最新数据显示, ...
改革开放走在前|从16亿到4.44万亿:三座城续写“春天的故事”
央广网· 2025-10-12 20:24
深圳特区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 - 2024年GDP达到3.68万亿元,较45年前的2.7亿元增长近1.3万倍 [1]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万家,密度全国第一 [1] -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6.4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110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倍 [1] - 华为鸿蒙、比亚迪新能源、人形机器人及鹏城实验室是其主要科技代表 [1] - 生产制造能力突出,每28.5秒下线一部手机,每日诞生10件新专利 [1] 珠海特区蓝色经济与区域融合 - 2024年GDP为4479亿元,人均GDP突破17万元 [2] - 低空经济产值198.7亿元,同比增长27.3%,并诞生全国首个低空交通法规 [2] - 拥有“湾区伶仃号”深海养殖工船和“珠海云”无人科考母船等海洋科技项目 [2] - 港珠澳大桥促进区域融合,“港车北上”突破100万辆次,“澳车北上”突破260万辆次 [2] 汕头特区侨资经济与产业转型 - 2024年GDP突破3167亿元,较45年前增长超110倍 [2][3] - 作为全国唯一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650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100亿美元,其中80%为侨资 [2] - 全球1500万潮汕人累计捐资165亿元用于城市建设 [2][3] - “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64.7%,海上风电、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等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3] 三大特区整体经济成就 - 三地GDP总量从1980年的16.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44万亿元,45年间增长超过2750倍 [3]
瑞士再保险:2025年海洋牧场保险守护蓝色经济研究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12 10:17
海洋牧场发展背景与现状 - 海洋牧场定义为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的渔业生态系统,并涵盖商业性水生生物育苗和养殖活动[1][9][15] - 行业获国家政策强力支持,2017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部署,截至2024年8月已批准18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总面积达384,459.9公顷[1][34] - 2024年中国海洋渔业增加值达4880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1.2%,行业正从资源获取型向生态养护型转型[1][30] - 养殖模式向深远海拓展,2023年深远海养殖水体近4400万立方米,产量占海水鱼养殖20%以上[1][40] - 发展路径呈现"渔+旅"(休闲渔业)和"渔+新能源"(海上风电融合)的产业协同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1][40] 海洋牧场风险分析 - 生产风险中气象灾害(台风、暴雨等)和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等)影响最显著,近20年台风洪涝致水产品损失占比超43%[2][46][51] - 2014-202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575.88亿元,其中2023年风暴潮损失24.8亿元,占当年海洋灾害总损失99%[2][54][57] - 疾病风险导致每年水产养殖损失超500亿元,2023年海水网箱养殖发病面积率达30%[2][71][72] - 深远海养殖设施面临网衣附着、磨损腐蚀等技术风险,海上风电融合衍生噪声、电磁辐射等新型威胁[2][78][80] - 市场风险中水产品价格波动影响显著,政策风险(监管调整、补贴变动)影响较低[2][16][84] 海洋牧场保险体系现状 - 已形成以海水养殖险为主,设施险、责任险、自然生态体系保险为辅的多层次架构[3][11][20] - 海水养殖险2024年保费增长显著,产品包括传统补偿型、气象指数型(占比超50%)和价格指数型[3][11] - 广东、山东、辽宁三省保费占比达三分之二,国际经验以挪威、日本为代表,注重生物安全防控[3][11] - 自然生态体系保险在碳汇保险、红树林保险等领域开展试点,但整体保障程度较低[3][11] - 深远海养殖设施险需针对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等定制化设计,参考船舶险和海洋工程险经验[3][14] 保险发展前景与建议 - 预计2030年海水养殖险保费规模在中性情景下达到30亿元[4][11][12] - 气象指数保险因数据客观、赔付高效将成为主流,可与传统产品组合形成复合保障[4][12] - 需强化风险管理,借鉴海外投保前风险查勘经验,结合中国技术驱动特点建立全周期风险监测平台[4][19] - 推动保险与技术、信贷融合,加强兽医及养殖技术机构联动,探索保单质押等银保模式[4][12] - 需完善行业标准,解决指数保险数据不足问题,构建适配中国国情的海洋牧场保险体系[4][12]
首创!中国科研团队利用海水合成可降解塑料PBS、PLA
synbio新材料· 2025-10-11 17:35
技术核心与原理 - 研究团队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 [2] - 该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CO₂,并转化为可直接进入生物制造的中间体,再进一步升级为多类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 [2] - 电催化环节采用新型电解装置,能在天然海水里连续稳定运行超500小时,二氧化碳捕碳效率达70%以上,并可同步副产氢气 [3] - 电催化环节成功研制出高活性、高甲酸选择性的铋基催化剂,可将捕获的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酸 [3] - 生物催化环节利用实验室进化与合成生物学手段,对海洋需纳弧菌进行基因线路重构,改造出能耐受高浓度甲酸并以其为唯一碳源高效生长的“工程菌” [3] - 该工程菌能够将甲酸精准转化为可降解塑料PBS的核心单体琥珀酸,以及PLA的单体乳酸 [3] 实验验证与产业化进展 - 通过碳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最终生成的琥珀酸分子中碳原子来自最初捕获的二氧化碳 [4] - 研究在1升和5升的发酵罐中完成了放大实验,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摇瓶级到中试水平的过渡 [4] - 基于合成的生物塑料单体进一步合成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PBS及PLA,并制备出示范吸管产品 [4] - 通过电催化与代谢通路的模块化设计与组合优化,该平台有望扩展至有机酸、单体、表面活性剂、营养配料等多元产品谱系 [4] - 未来计划在沿海地区构建集成化“绿色工厂”,依托电催化装置捕碳产甲酸,并通过发酵罐中的工程菌将甲酸转化为绿色塑料原料 [4]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该研究有望为燃料、医药与食品配料等更广谱产品提供生物制造平台 [2] - 该技术平台有望服务于材料、化学、医药与食品等产业场景 [4] - 该研究旨在实现碳减排、资源利用和产业升级的多重目标,为我国落实“双碳”战略、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4] - 随着技术优化与大规模应用,将构建“捕碳-产料-制品”一体化绿色产业链,实现“边捕碳、边产料”的可持续生产模式 [4]
海南要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枢纽
海南日报· 2025-10-11 09:46
海南的战略定位 - 海南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中国面向印度洋、太平洋的重要开放门户 [2] - 海南要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枢纽、连接中国大市场和RCEP大市场的战略枢纽、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重要枢纽 [2] - 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深化区域自贸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能够为RCEP区域合作提供重要支点 [2] 政策与制度优势 - 海南自由贸易港在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实施高水平开放政策,是全球自由贸易港(区)的一次重要突破 [2] - 建议加快落实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为核心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带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等自由便利 [2] - 建议尽快实现“零关税”覆盖范围从封关运作时的74%逐步提升至90%以上 [3] 产业发展与合作机遇 - 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与RCEP规则的叠加优势,正成为区域产业协同的重要节点 [3] - 建议率先放开面向RCEP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市场,促进中国与东盟服务市场连接 [3] - 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经贸合作和产业转型的大市场,海南应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推进涉海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合作 [3] 金融与投资便利化 - 建议依托金融开放政策,支持中国内地企业更加便利地投资东盟,实现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秒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