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政贴息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国补”激活消费市场,监管详解个人、服务业贴息政策如何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8-13 16:48
政策概述 - 两项贴息政策于8月12日落地,包括《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财政贴息与金融支持的协同作用激活消费市场和扩大内需 [2] - 政策从居民消费需求和服务业供给两端同时发力,成为宏观政策精准调控的重要举措 [2]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政策为中央财政首次针对个人消费贷款推出的贴息举措,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和5万元及以上的七大重点消费领域(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 [3] - 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约占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实施期限为1年 [3] - 截至6月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为21.2万亿元 [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政策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期限1年 [7] - 单户贴息上限为1万元,贷款额度上限为100万元,精准扶持中小微主体 [7] - 截至6月末,全国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经营主体的贷款余额为2.8万亿元 [4] 政策协同效应 - 两项政策分别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发力,需求端增强居民消费意愿,供给端提高企业优质服务供给能力,预期产生"1+1>2"的政策效应 [5] - 贴息政策直接降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的融资成本,再贷款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低息再贷款,促进银行加大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5] 政策执行与监管 - 贷款经办机构需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差异化授信,完善合同条款,严格授信评审与贷后管理 [4] - 机构需健全信息系统,精准识别消费场景,严防资金挪用或套取贴息 [4] - 经办银行需按月汇总符合贴息条件的贷款发放情况,及时报送审核,并在政策到期后按要求申请贴息资金 [8] 政策后续评估 - 政策到期后,相关部门将开展效果评估,研究视情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或调整贷款经办机构范围 [8]
融资余额破两万亿,市场延续慢牛格局
华泰期货· 2025-08-13 15: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国通胀数据强化市场降息预期推动美股上涨,国内A股延续流动性驱动上行趋势,融资余额破两万亿吸引外资入市,沪指接近关键点位市场波动加剧、成交量放大,当前市场在未现短期巨量成交时仍有震荡上行基础,但需关注量能变化对趋势持续性的影响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分析 - 宏观上中美发布联合声明,美方继续调整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措施,双方自8月12日起继续暂停实施24%对等关税90天,中方继续暂停4月相关不可靠实体清单措施;三部门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符合条件个人消费贷款可享贴息;美国7月CPI同比持平于2.7%低于预期,环比涨0.2%符合预期,7月核心CPI同比涨3.1%高于预期,市场预计美联储9月会议降息概率超90% [1] - 现货市场A股三大指数震荡上行,上证指数涨0.50%收于3665.92点,创业板指涨1.24%,通信、电子、煤炭行业领涨,国防军工、钢铁、建筑材料行业跌幅居前,沪深两市成交金额升至1.9万亿元,融资余额突破两万亿元;海外市场美国财长表示美联储应9月降息50个基点,美国三大股指全线收涨,纳指涨1.39%报21681.90点 [1] - 期货市场期指当月合约周五交割基差趋于收敛,IH成交量增加,持仓量减少 [1] 策略 - 美国通胀数据强化降息预期推动美股上涨,国内A股延续流动性驱动上行趋势,融资余额破两万亿吸引外资入市,沪指接近关键点位市场波动加剧、成交量放大,当前市场在未现短期巨量成交时仍有震荡上行基础,但需关注量能变化对趋势持续性的影响 [2] 宏观经济图表 - 包含美元指数和A股走势、美国国债收益率和A股走势、人民币汇率和A股走势、美国国债收益率和A股风格走势等图表 [5][9][8] 现货市场跟踪图表 - 国内主要股票指数日度表现:上证综指涨0.50%收于3665.92点,深证成指涨0.53%,创业板指涨1.24%,沪深300指数涨0.52%,上证50指数涨0.03%,中证500指数涨0.41%,中证1000指数涨0.28% [12] - 有沪深两市成交金额、融资余额相关图表 [5][13] 股指期货跟踪图表 - 股指期货持仓量和成交量:IF成交量103585减少1165,持仓量256148减少8595;IH成交量57355增加8277,持仓量94866减少1720;IC成交量79041减少14462,持仓量213885减少9999;IM成交量174410减少38939,持仓量339249减少20490 [14] - 有IH、IF、IC、IM合约持仓量、最新持仓占比、外资净持仓数量相关图表 [5][15][23] - 股指期货基差:IF、IH、IC、IM各合约基差有不同变化 [38] - 有IF、IH、IC、IM基差相关图表 [5][40][41] - 股指期货跨期价差:次月 - 当月、下季 - 当月、隔季 - 当月、下季 - 次月、隔季 - 次月、隔季 - 下季各价差有不同变化 [43][44][45] - 有IH、IF、IC、IM跨期价差相关图表 [5][46]
消费贷贴息新政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8-13 13:33
2025.08. 13 本文字数:2664,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8月12日公布的《方案》明确了这项创新政策的细节。《方案》提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 日期间,居民使用指定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实际用于消费且可追溯交易信息的部 分可享贴息。支持范围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 等七大重点领域消费,其中大额消费按5万元上限贴息,政策到期后可视效果调整。 贴息标准与资金来源同步明确: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最高不超过合 同利率的50%,由中央财政承担90%、省级财政承担10%。为防范过度负债,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 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消费30万元),其中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消费10万 元)。 经办机构阵容也浮出水面,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机构,合计23 家。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这些机构消费贷款规模大、管理规范,利于政策短期内快速落地见效。 作者 | 第一财经 杜川 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细则明确。 8月12日,财政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 ...
如何理解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搜狐财经· 2025-08-13 13:25
核心观点 - 年内降息概率进一步下降 财政贴息政策相当于定向降息 央行总量工具必要性降低 结构性政策抑制全面降息空间 通胀预期升温使央行更加谨慎 [1][7][8] - 反内卷政策强化通胀预期 供给收缩推动价格上涨 需求端政策为涨价提供支撑 权益市场走强压制债市情绪 [12][18] - 债市做多窗口后移 贴息政策压缩货币政策宽松空间 降息或推迟至2026年一季度 曲线陡峭化概率提升 [2][21]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 政策范围包括5万元以下消费及重点领域消费 每名借款人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对应消费金额30万元 [3][4] - 贴息标准为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 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50% 中央财政承担90% 省级财政承担10% [4]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 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消费金融公司 政策执行期至2026年8月31日 [4] 政策影响分析 - 财政贴息相当于定向降息1个百分点 国有大行消费贷利率最低可达1.75% 相当于LPR下调100bp [7] - 政策强化消费用途监督 防止资金空转 与全面降息形成对比 为货币政策留出空间 [7] - 通胀预期升温使央行谨慎 需观察财政刺激对核心CPI拉动效果 降息或推迟至2026年 [8] 反内卷与通胀预期 - 玻璃 光伏 煤炭等行业隐性减产推高价格 焦煤期货连续涨停 南华工业品指数6-7月上涨11% [12] - 需求端政策如育儿补贴和消费贴息强化通胀预期 权益市场走强 上证指数站上3650点 [18] - 利率互换曲线结束倒挂 FR007 IRS 5Y-1Y利差走扩至5.25bp 显示再通胀押注 [18] 债市影响 - 贴息政策压缩总量宽松空间 降息窗口后移至2026年一季度 年内或有防御式降息 [21] - 10年国债收益率突破1.73% 上方无阻力位 权益市场压制债市 曲线陡峭化概率提升 [21] - 超长债受权益压制更明显 短端在资金宽松下相对稳定 [21]
9月起,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搜狐财经· 2025-08-13 12:25
支持范围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重点领域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7大领域 [1] - 适用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 家用汽车领域涵盖汽车购置、车辆保险及维修 [1] - 养老生育领域包括适老化改造服务、养老机构服务、托育及辅助生育消费 [1] - 教育培训领域覆盖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1] - 文化旅游领域支持通过资质旅行机构购买国内旅游出行服务 [1] - 家居家装领域包含家庭装修、家电、厨卫用品及家具 [1] - 电子产品领域涉及手机、平板、个人电脑及智能穿戴设备 [1] - 健康医疗领域包含牙齿矫治、视力矫正和健康管理 [1] 贴息标准 - 贴息范围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3]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政策到期后可能延长期限或扩大范围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按实际消费贷款本金计算 最高不超过合同利率50% [4]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4] - 每名借款人在单一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4]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在单一机构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4] 贷款经办机构 -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4]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光大、华夏、民生、招商、兴业、广发、平安、浦发、恒丰、浙商、渤海银行 [4] - 5家其他机构包括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 [4]
促消费、惠民生 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将可享财政贴息
央视网· 2025-08-13 11:37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为期一年 [3]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3]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上限1000元) [3] - 贷款经办机构包括6家国有大行、12家全国性股份行及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3] - 地方财政部门可对其他金融机构给予贴息支持以扩大覆盖面 [3]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 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 [4] - 贷款资金须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4] -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 [4] - 单户贴息贷款规模上限100万元 [4] - 贷款主要由21家全国性银行发放 [4] 政策影响分析 - 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民生支出 [4] - 支持服务业经营者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能力 [4] - 首次将财政贴息应用于个人消费贷款,体现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 [4] - 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有助于提振消费和内循环 [4]
贴息政策协同发力,提振零售信贷修复斜率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13 11:32
行业投资评级 - 评级:增持 [1] 核心观点 - 8月12日公布的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利好激发消费潜力、提振市场活力 [4] - 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提振消费改善民生,2025年财政支持消费的重点工作包括组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较2024年翻番)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新增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和部分民生服务领域经营贷贴息政策 [5]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8类消费领域,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为贷款本金的1%,单户享受贴息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即单户享受贴息补助最高1万元) [5]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国有行、股份行及5家消金公司发放的消费贷进行贴息,年贴息率为1pct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单人在单家机构可享受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5] 投资建议 - 两项贴息政策协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他部署,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协同发力,激发消费潜能、提升市场活性 [5] - 财政贴息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有利于提振零售小微信贷需求并一定程度缓释信用风险,中期随着经济向好开启正向循环 [5] - 国有行和股份行直接受益于此次政策,零售产品竞争力加强,城农商行虽不在政策范围内,但地方财政可结合实际制定辖内消费贷贴息政策 [5] - 推荐盈利稳健的优质地区城商行,例如杭州银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青岛银行、齐鲁银行,以及兼具修复弹性和股息率性价比的股份行,例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 [5] 重点银行盈利预测与估值 - 招商银行2025年EPS预测为5.80元,BVPS为44.78元,市净率PB为0.98,市盈率PE为7.59,评级为增持 [6] - 浦发银行2025年EPS预测为1.58元,BVPS为22.97元,市净率PB为0.60,市盈率PE为8.79,评级为增持 [6] - 兴业银行2025年EPS预测为3.66元,BVPS为39.29元,市净率PB为0.59,市盈率PE为6.28,评级为增持 [6] - 平安银行2025年EPS预测为2.17元,BVPS为23.35元,市净率PB为0.53,市盈率PE为5.68,评级为增持 [6] - 宁波银行2025年EPS预测为4.19元,BVPS为34.05元,市净率PB为0.84,市盈率PE为6.79,评级为增持 [6]
工商银行: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财政贴息工作
格隆汇· 2025-08-13 09:45
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公告 - 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财政贴息工作 [1] - 该举措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决策部署 [1] - 政策目标包括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1] 政策依据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依据《关于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0号) [1]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依据《关于印发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金[2025]81号) [1] 执行细节 - 公司表示正在依法依规、积极有序推进财政贴息工作 [1] - 工商银行对办理上述贷款贴息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 [1] - 公司强调没有委托官方渠道以外的任何机构、人员代为办理 [1]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个人消费贷可享贴息 银行迅速响应 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的90%
证券时报· 2025-08-13 01:35
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 - 中央财政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提供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 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 单户服务业经营主体最高贴息金额1万元 [1]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实施周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涉及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 4家消费金融公司及微众银行 [1] - 农业银行 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公告将推进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工作 [1]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 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实施 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覆盖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 [1][2] - 贷款资金需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涉及21家全国性银行 [2] - 预计住宿餐饮 居民服务 文化体育娱乐三个行业贴息规模上限达182亿元 [2]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 [3] - 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以上汽车 养老 教育等重点领域消费 [3] - 政策延迟至9月启动以覆盖全年消费高峰 如汽车销售旺季"金九银十" [3] 政策影响分析 - 1个百分点贴息显著降低服务业经营主体存量贷款付息压力 当前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 [2]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利率约为商业银行现行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 [2] - 政策将重点激活汽车 家电 教育等大宗消费需求 [3]
申请消费贷财政贴息需要哪些操作?财政部,最新回应!
证券时报· 2025-08-12 23:49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消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协同联动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并提升市场活力 [2][3]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3] - 政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业贷款贴息等形成"组合拳",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协同发力巩固经济向好态势 [3] 政策设计特点 - 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首次从需求端发力,贴息资金由贷款机构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覆盖工薪阶层、灵活就业人员等普惠群体 [4] - 贴近实际消费需求:支持范围涵盖"衣食住行"日常消费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4] - 市场化运作:要求贷款机构严格执行监管规定,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防止资金挪用或套取贴息 [5] - 部门协作机制: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分工明确,实行贴息全流程管理并纳入金融监管 [5] 政策主要内容 - 支持对象: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全额贴息,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贴息 [6] - 贴息利率:年化1%,约为商业银行现行利率的三分之一,按实际消费金额计算 [6] - 经办机构:覆盖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鼓励地方财政扩展支持范围 [6] - 执行期限: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满后可能延长或扩大范围 [7] 实施流程与精准支持 - 借款人操作简化:仅需授权机构获取交易信息用于审核,不影响正常贷款流程 [8] - 消费识别机制:贷款机构需审核交易信息区分消费用途,5万元以上消费需识别所属领域 [9] - 三层审核机制:机构内部初审、金融监管局汇总、地方财政部门终审,政策期满后财政部将专项核查 [10] 组织保障措施 - 建立中央与地方专项工作机制,协同资金审核拨付及监督检查 [11] - 压实机构主体责任,严格信贷管理及消费信息识别 [11] - 动态跟踪政策效果,及时解决问题并追究违规责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