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定义汽车
搜索文档
汽车智能安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武汉揭牌
中国经济网· 2025-10-24 11:48
作为实验室共建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凭借其独特的产学研融合基础为项目提供重要支撑。该校是全国 唯一面向汽车全产业链布局的本科院校,在经开区实体化建设了产学研基地,每年培养约700名专业人 才,并与采埃孚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从人才培养到技术研发的完整创新链条。校长王晓表示, 实验室将充分整合校企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示范平台。 采埃孚LIFETEC全球研发负责人哈拉尔德.卢茨透露:公司将在实验室开展从零部件到系统级的全方位 测试,特别是自动驾驶场景下的安全测试。这些研发不仅服务于中国市场,更是"在中国,为全球"。 "目前,武汉基地正承接更多从上海转移的研发资源。"采埃孚LIFETEC亚太区负责人、副总裁宋宁华表 示,计划将武汉打造成为核心研发基地之一。武汉的区位优势、人才储备和产业环境为这一目标提供了 有力支撑。 10月23日,2025汽车智能安全与研发测试国际会议在武汉经开区举办。会上,汽车智能安全"一带一 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这一由采埃孚LIFETEC、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武汉经开区筹备共建的国 家级实验室,将致力于打造汽车智能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高地。 除这一重大合作项目正式落地外,同期揭 ...
斑马智行持续发力软硬一体 打造AI原生车载平台服务生态
证券日报网· 2025-10-23 22:14
行业趋势 - 软件定义汽车已进入云端一体大模型时代,以AI为代表的软件能力决定用户体验,是释放和拉动新一代智能汽车硬件如传感器、芯片性能的核心因素 [1] - 端模型的成熟将进一步加速车载芯片的性能提升 [1] 公司战略与成果 - 公司展示基础软件及座舱AI大模型最新成果,体现软硬一体、AI牵引,通过“芯片+OS+AI”战略将芯片潜能转化为用户体验 [1] - 公司自研的元神AIOS具备跨平台、跨模型能力,加速大模型上车进程 [1] - 通过智能座舱全栈AI技术体系实现AI引领,包括智能座舱AI大模型、AI智能体集群和AIOS [2] - 全球权威机构IDC评测9家智能座舱AI及新势力车企,公布公司智能座舱大模型技术排名第一 [2] 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 - 公司在今年9月云栖大会上联合通义首发Auto Omni全模态端侧大模型实车方案,领先行业半年以上,有效解决算力冗余与硬件配置使用效率过低等问题 [2] - 该方案带领汽车智能进入主动智能时代 [2] - 公司联合多个生态伙伴AI化接入,打造规模庞大的AI原生车载平台服务生态,实现车上智能服务闭环 [2] 核心观点阐述 - 软件与硬件协同是相互促进的动态变化过程,软件背后是用户需求和场景化服务,因此牵引力更大 [2] - 公司是连接芯片潜能和用户体验的智能中枢,向上赋能应用,把复杂的硬件变成开发者能轻松使用的积木,让软件开发变简单,生态更丰富 [2]
港股将迎稀缺标的 岚图汽车递表 解码“央国企高端新能源代表”的三重溢价
智通财经· 2025-10-23 21:32
文章核心观点 - 岚图汽车以“介绍上市”方式申请港股上市,核心目标在于战略卡位与价值重构,而非单纯融资 [1][2] - 公司在行业普遍亏损背景下实现单季度盈利和毛利率显著提升,展现出“盈利+成长”双驱动的稀缺性 [2][3] - 其核心竞争力源于“央国企底蕴+市场化创新”的混合基因,通过技术架构创新实现了规模与财务健康的平衡 [4][5][6] - 未来增长由产品矩阵扩张、技术迭代和海外市场拓展三轴驱动,具备清晰的成长路径 [8][9] -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基于稀缺性、盈利确定性和全球化三重溢价,短中长期成长动力充沛 [10][11] 深层动因 - 港股市场资金流向具备盈利可见性和技术壁垒的“新质资产”,公司上市恰逢财务拐点,成为稀缺标的 [2] - 选择“介绍上市”旨在建立国际资本通道、提升品牌公信力和优化治理结构,为海外扩张与技术合作铺路 [2] 核心壁垒与财务表现 - 销量从2022年至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103.2%,收入复合增长率达78.9% [3] - 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是行业内最快实现单季度盈利和经营现金流转正的车企 [3] - 毛利率从2022年的8.3%攀升至2024年的21.0%,并在2025年前七个月达到21.3%,位居行业第二 [4][6] - 2025年前七个月收入达157.81481亿元,期内盈利为4.34132亿元 [4] 运营与技术优势 - 深度融合东风汽车资源,具备国家级绿色智能制造工厂,支持上万种配置的订单化生产 [5] - 四年内完成“三年三品类、四年四款车型”布局,覆盖轿车、SUV及MPV市场 [5] - 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支持三种动力形式共线生产,车型硬件通用化率高达90% [6] - 构建覆盖平台架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五大技术底座,坚持全栈自研 [6] - 岚图生态微场景截至2025年7月31日使用已超过1000万次 [7] 市场表现与产品力 - 岚图梦想家自2023年起多月位居新能源MPV品类月度冠军,2025年6月至8月连续三个月销量夺冠 [5] - 在全国已售高端MPV中,每三辆就有一辆是岚图梦想家 [5] - 岚图FREE+上市后跻身“20-30万混动SUV销量TOP3”,成为当月增速第二快的该价位新能源SUV [5] - 全新岚图知音在9月份位列华系纯电销量榜首 [5] 成长路径 - 产品层面计划到2026年底拥有6-9款车型,实现每年推出1-3款新车的节奏 [8] - 技术层面坚持“自主开发+开放合作”双轨并行,智能化是核心引擎 [8] - 海外市场已进入39个国家,海外销量从2022年1497辆增长至2025年前七个月9357辆,是出海最快的央国企高端新能源品牌 [9] 估值潜力 - 稀缺性溢价源于兼具高端新能源成长属性与央国企稳健特质 [10] - 盈利确定性溢价源于在行业普遍亏损背景下展现的健康度与成长性平衡 [10] - 全球化溢价源于港股上市助力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与海外业务形成正向循环 [10] - 短期估值关注盈利确定性和稀缺性,可采用PSG估值法;中期驱动力为技术兑现与出海放量,可切换至PE+PEG体系;长期核心在于品牌溢价与生态盈利 [11]
新股前瞻|港股将迎稀缺标的 岚图汽车递表 解码“央国企高端新能源代表”的三重溢价
智通财经网· 2025-10-23 21:14
上市策略与深层动因 - 公司于10月2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此举核心目标在于建立国际资本通道、提升品牌公信力及优化治理结构,而非单纯融资 [1][2] - 选择“介绍上市”方式规避了在估值低谷期进行融资,体现了其资本策略的成熟,战略意图大于融资需求,为后续海外扩张与技术合作铺路 [2] - 此次上市是公司在实现单季度盈利、毛利率站稳20%以上的财务拐点后进行的战略卡位,使其成为港股新能源板块中稀缺的“盈利+成长”双驱动标的 [2] 财务表现与运营健康度 - 公司财务表现强劲,从2022年至2024年,销量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03.2%,收入复合增长率达78.9% [4] - 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根据灼识咨询资料,是行业内最快实现单季度盈利、经营现金流转正最快的新能源车企 [4] - 毛利率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8.3%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21.0%,并在2025年前七个月进一步达到21.3%,位居行业第二 [11] - 2025年前七个月,公司收入达到157.81亿元人民币,期内盈利为4.34亿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 [5] 核心竞争壁垒与技术优势 - 公司具备“央国企底蕴+市场化创新”的混合基因,深度融合了东风汽车在研发、制造、供应链领域的深厚积累,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上万种配置车型的订单化生产 [6] - 公司的ESSA架构是中国首个兼容纯电、混动、增程三种动力模式共线生产的原生智能电动架构,车型硬件通用化率高达90%,是效率革命和成本优势的重要基石 [11] - 公司构建了覆盖平台架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的五大技术底座,全栈自研能力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11] - 通过开发者平台构建的岚图生态,截至2025年7月31日微场景使用已超过1000万次,为未来数据变现奠定基础 [12] 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 公司在四年内完成“三年三品类、四年四款车型”的布局,全面覆盖轿车、SUV及MPV三大核心市场 [6] - 岚图梦想家成为市场标杆,自2023年起多月位居新能源MPV品类月度冠军,2025年6月至8月连续三个月成为全国新能源MPV销量冠军,在全国已售高端MPV中每三辆就有一辆是岚图梦想家 [8] - 新车型表现亮眼,岚图FREE+跻身“20-30万混动SUV销量TOP3”,全新岚图知音在9月份位列华系纯电销量榜首 [8] 未来成长路径 - 产品层面,公司计划到2026年底拥有6-9款车型,实现每年推出1-3款新车的节奏,从全面覆盖走向精准爆款 [14] - 技术层面,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坚持“自主开发+开放合作”双轨并行,以智能化作为核心引擎保持竞争力 [15] - 市场层面,公司是出海最快的央国企高端新能源品牌,已进入39个国家,海外销量从2022年的1497辆增长至2025年前七个月的9357辆,海外业务有望成为至关重要的“第二增长曲线” [15]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 - 公司享有稀缺性溢价,兼具“高端新能源”的成长属性与“央国企”的稳健特质,在港股市场具有显著稀缺价值 [16] - 盈利确定性溢价源于公司在行业普遍亏损背景下展现出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度,实现了“质量齐增” [16] - 全球化溢价是打开估值天花板的关键,港股上市有助于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与海外业务拓展形成正向循环 [16] - 短期估值可采用PSG(市销增长率比)法,中期驱动力在于技术兑现与出海放量可切换至PE+PEG体系,长期估值核心在于品牌溢价与生态盈利 [18][19]
通用汽车第三季度调整后息税前利润达34亿美元,中国市场持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1 19:57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净收入达486亿美元,净利润达13亿美元 [2][3] - 调整后息税前利润达34亿美元,利润率为6.9% [3] - 调整后摊薄后每股收益为2.80美元 [3] - 调整后汽车业务现金流为42亿美元 [3] 2025年全年财务预期 - 净利润预期上调至77亿美元至83亿美元区间 [5] - 调整后息税前利润预期为120亿美元至130亿美元区间 [5] - 调整后汽车业务现金流预期为100亿美元至110亿美元区间 [5] - 调整后摊薄后每股收益预期为9.75美元至10.50美元区间 [5] - 全年关税影响预期从40亿至50亿美元调整至35亿至45亿美元 [6] 美国市场表现 - 第三季度美国市场销量位居第一,同比增长8% [7] - 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达17.4%,今年以来上涨0.5个百分点 [7] - 全尺寸SUV和全尺寸皮卡累计市场份额分别达60%和41% [7] - 电动车市场份额达16.5%,稳居销量榜第二 [7] - GMC品牌电动车销量今年以来增长逾一倍 [7] 软件与服务业务 - Super Cruise、安吉星等服务累计带来约20亿美元确认收入 [8] - 相关递延收入约5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90% [8] - 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活跃用户数预计年底突破60万 [8] 中国市场表现 - 中国市场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9] - 第三季度实现中国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同比双增长 [9] - 新能源车型及纯电动车型销量连续十个季度同比增长 [9] - 基于本土研发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推出新车型 [9]
江苏女老板裸辞创业,三年打造“车机爆款”,出货超百万台
创业邦· 2025-10-20 18:44
年营收增速 50% !拿下上汽、广汽、东风的订单 作者丨杨婧雪 编辑丨刘恒涛 图源丨润芯微 2020 年,为了兑现对团队的承诺,刘青放弃上市公司副总裁职位,带领核心团队独立创业,成立了 润芯微。 在手机行业深耕近二十年,她积累了操作系统的开发经验和人脉资源,也深知原来行业的天花板—— 单纯做手机操作系统,价值空间有限,吃老本可能难以让刚成立的公司持续发展。 刘青定下的目标是:公司要从单一的软件服务团队,逐步转变为横跨汽车、机器人等多个智能终端领 域的软硬一体提供商。 2020 年,"软件定义汽车"的浪潮刚刚兴起,她看到的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智 能座舱成为新的战场。 因此,润芯微的产品,除了原有的手机系统之外,还有智能汽车系统和智能座舱。 三年后,刘青和润芯微推出启航操作系统( SailingCore ),以轻量化、强连接、跨场景的能力打 通"人车家"生态,并把操作系统的能力搭载在车机硬件上,推出了智能座舱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百 万台。如今,润芯微已与上汽、广汽、东风、北汽等主机厂建立合作。润芯微先后入围相城区、苏州 市、江苏省潜在独角兽榜单,每年营收保持 50% 以上的高速增长。 高管离职创业 , 把 手机 系 ...
研发投入比下滑,日本车企没钱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0 17:57
日本车企研发投入趋势 - 2025财年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本田、日产、铃木、斯巴鲁、马自达、三菱汽车)计划研发总投入为3.94万亿日元,同比微增2% [2] - 研发投入占预期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92%,连续第二年低于4% [2] - 在截至2024财年的3年里,七家日本车企研发支出整体年均增长约10%,但到2025财年增速预计将放缓至2% [3] 主要日本车企研发投入详情 - 本田研发投入比为5.7%位居首位,预计投入1.2万亿日元 [3] - 丰田研发投入比为2.8%排名垫底,但投入金额最高,预计为1.37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3% [3] - 日产研发投入比为5%,金额为6300亿日元,同比增长1.8% [3] - 铃木研发投入比5.2%,金额3000亿日元,同比大幅增长13% [3] - 斯巴鲁研发投入预计同比下降12.5%,三菱汽车与上年持平 [3] - 丰田研发投入比下滑趋势明显,从2017财年的超7.5%降至2025财年预计的2.8% [4] 研发投入趋缓的原因 - 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导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大降28.4% [6] - 七大汽车制造商预计2025财年合计营业利润将因关税减少约2.67万亿日元,相当于2024财年利润总额的三成多 [6] - 丰田预计关税损失达1.4万亿日元,并将净利润预期从3.1万亿日元下调至2.66万亿日元 [6] -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本田将电动汽车相关研发投资总额从10万亿日元下调至7万亿日元 [6] 国际同业研发投入对比 - 大众集团2024年研发支出达210亿欧元,占销售额比重6.5% [7] - 宝马集团2024年研发支出91亿欧元,同比增长17.1%,占营收6.4% [7] -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2024年研发支出87亿欧元,占销售额6% [7] - 通用汽车研发投入92亿美元,占营收4.91% [7] - 丰田2024财年研发投入比为2.71%,是前十大车企中最低 [7] - 比亚迪2024年研发费用531.95亿元,同比增长34.41%,占营收6.8% [8] - 蔚来汽车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19.8%,理想汽车为7.7%,吉利汽车为4.34% [8] 日本车企研发重点领域 - 丰田2025财年研发重点为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软件定义汽车平台,并坚持混动、氢能等多元化碳中和路径 [13] - 本田研发投入主要投向软件定义汽车与自动驾驶领域,将自主研发新一代ADAS,并计划在2027至2030年间推出13款新一代混合动力车型 [13] - 日产计划将2025财年电动化研发投入增加40%,重点押注固态电池技术,并利用中国市场的科技和资源优势进行研发 [14] 研发效率与平衡 - 研发投入比并非越高越好,研发效率是决定投入能否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9] - 日本车企成本意识较强,在研发投入上较为高效,但在自动驾驶和软件领域需增加投入并明确方向 [9] - 企业需要在创新与财务健康之间找到平衡 [2]
(经济观察)“AI+汽车”带来产业新格局
中国新闻网· 2025-10-19 21:28
行业变革趋势 -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浪潮重塑行业格局[1] - 汽车行业从硬件主导转向软件定义,价值链发生改变,预计到2030年汽车产品价值占比为硬件40%、软件40%、内容服务20%[1] - 汽车行业快速步入AI深度探索时代,加速从"AI+汽车"向"移动智能体"进化[1] 技术发展路径 - AI技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从"单车智能"向"群智协作"升级[2] - AI能够实现人、车、路等元素的实时精准映射,构建1:1复刻现实世界的镜像世界,用于智驾系统训练和全局优化[2] - 车路云一体化成为智能汽车发展新阶段,为自动驾驶AI大模型提供高效可信的数据集[2] - 预计到2030年L2辅助驾驶将成为标配,L3及以上自动驾驶搭载率将超10%,L4级别自动驾驶将逐步推广[2] 产业竞争格局 -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生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中国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飞速进步[2] - 从产品、方案到服务,中国AI汽车的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2] - 智能化浪潮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人工智能已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4] 安全挑战与应对 -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面临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功能安全交织的严峻挑战,包括整车漏洞、云平台风险、充电设施攻击媒介及数据泄露风险[3] - AI技术使网络攻击趋向智能化、平民化,必须将网络安全置于与功能安全同等重要位置[3] - 汽车企业需在严守安全底线前提下找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点[4] 政策支持体系 - 中国在政策层面不断完善支持体系,已在政策、标准等方面推出系列支持措施[4] - 下一步将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开展测试示范项目、强化标准引领与协调机制[4] - 中国汽车产业需把握当前优势,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科学有序推进AI技术落地,逐步拓展应用场景,稳步释放商业价值[4]
合力筑牢安全底线成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发展共识
中国证券报· 2025-10-18 04:19
行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 中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62.6%,具备领航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21.5% [1] - 车端5G与C-V2X装配量已超过300万辆,有关部门已制定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88项 [1] - 智能网联汽车被视为汽车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交通等技术深度融合的载体 [1] 技术挑战与用户体验 - 当前城区辅助驾驶尚未达到“好用”的预期,系统决策“太慢”或“太快”均影响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3] - 驾驶辅助系统使用比例不高,关键原因在于系统“不好用” [2] - 机器驾驶面临应对“长尾场景”能力不足、感知与认知存在局限以及黑箱效应带来的不可控风险等安全挑战 [3] 产业价值与竞争格局演变 - 预计到2030年,汽车产品价值占比将呈现硬件占40%、软件占40%、内容服务占20%的格局 [2] - 行业商业模式正由“硬件一次性销售”向“软件+服务”全生命周期运营转型 [2] - 人工智能已从技术选项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变量,行业竞争要点将发生转换 [2] 安全监管与标准建设 - 2024年因驾驶辅助系统问题召回的车辆达255.61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23% [4] - AI大模型技术迭代快速,但标准制定周期长、认证要求严,难以匹配发展需要,行业缺乏“标准先行”的经验 [4] - 企业正通过构建“天地一体化”安全体系(如卫星通信)来提升自动驾驶运营的安全边界 [4][5] - 产业需合力筑牢安全底线,企业应以通俗语言告知消费者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 [3][5]
企业竞争图谱:2025年车载芯片,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10-11 19:56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3][4] 核心观点 - 车载芯片是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5] - 行业受电动化、智能化趋势驱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至2024年市场规模从666.92亿元增长至1493.53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711.81亿元 [37] - 国产化替代趋势明显,在政策引导下,中国汽车芯片全产业链布局已初步形成,国产企业在中低端领域实现突破并加速向高端领域追赶 [13][42][49] - 行业技术壁垒高,车规级芯片认证严格、周期长、费用高昂,从设计到量产需3-5年,认证费用可达数百万元 [14][33] 行业定义与分类 - 车载芯片是专为汽车电子系统设计并符合车规级标准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是ECU的核心部件 [5] - 按功能用途可分为六大类:主控芯片、自动驾驶芯片、功率半导体芯片、存储芯片、车载通信芯片、智能座舱芯片 [6][7][8][9][10] - 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约2年,进入供应链后供货周期一般为5-10年 [5] 行业特征 - **电动化拉动需求**:到2035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有望超50%,高度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超35% [12];电动汽车芯片需求量约为传统汽车的2倍,L4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需求量是传统汽车的10倍以上 [12][39] - **国产化替代明显**:受全球芯片短缺及供应链安全因素驱动,国产芯片企业加速发展,例如2023年国产IGBT市占率已快速提升至一半以上 [13][51] - **技术壁垒较高**:需通过AEC-Q100(费用约200万元)、ISO26262 ASIL-D级(费用超500万元)等严格认证,并承受高额研发投入(如华为MDC810芯片研发投入超20亿元) [14] 行业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70s-1999)**:汽车电子化开端,主要使用8位和16位MCU实现发动机控制等基础功能 [16] - **启动期(2000-2009)**: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兴起,32位MCU、DSP等开始普及,"软件定义汽车"理念萌芽 [17][18] - **高速发展期(2010至今)**:ADAS、车联网等领域崛起,高性能CPU、GPU及SoC芯片开始应用,AI技术推动芯片创新加速 [19] 产业链分析 - **上游**:EDA工具、半导体材料、关键设备(如光刻机)等领域对全球供应商依赖度高,国产企业在高端领域渗透率不足10%,如高端光刻胶85%市场由JSR、东京应化占据 [21][27][28] - **中游**:国产企业在功率半导体(斯达半导车规IGBT配套超60万辆新能源车)、计算芯片(地平线征程6算力128TOPS)、传感器等赛道加速突围,但在高端智能驾驶SoC(如算力、功耗控制)及先进制程制造(7nm及以下)方面仍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差距 [22][32][33] - **下游**: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2025年5月中国达52.9%)及智能化(L2+渗透率超30%)推动芯片需求暴涨,如新能源汽车IGBT用量从传统车1-2颗增至20-30颗 [35];芯片上车认证周期长(1-2年),供应链稳定性要求高(供货周期10-15年) [36] 行业规模 - 历史规模:2020年市场规模为666.92亿元,2024年增长至1493.53亿元 [37] - 增长驱动因素:新能源汽车发展(2025年上半年产销量同比增超40%)带动芯片用量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升级(L3级以上)及"软件定义汽车"趋势推动高性能芯片需求 [39][41][42] - 未来预测: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711.81亿元,未来在政策支持及技术迭代下将持续高速增长 [37][41][42] 竞争格局 - 中国已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超过200家企业开发汽车芯片,约50%实现量产应用,但超过70%的企业产品种类不多于10种 [49] - **第一梯队**:比亚迪半导体(车规IGBT龙头)、地平线(自动驾驶AI芯片领军者)等 [50] - **第二梯队**:兆易创新(车规存储芯片全球市占率超15%)等 [50] - **第三梯队**:芯驰科技(国内首个通过ASIL-D认证的MCU厂商)等 [50] - 未来趋势:在政策目标(2025年国产芯片装车率30%)、技术进步(如地平线征程6算力突破500TOPS)及产业链成熟驱动下,国产替代加速,市场竞争多元化 [52][53] 代表企业分析 - **斯达半导体**:国内车规级IGBT模块龙头,2024年配套超300万套新能源汽车主电机控制器,全球市场份额第五;第七代微沟槽芯片良率达92%;SiC MOSFET系列导通电阻低至17mΩ,开关损耗较硅基器件降低50%以上 [62] - **地平线**:中国千万级出货量的智能驾驶科技企业,与超40家车企合作,赋能车型超400款;征程6系列算力达560TOPS,自研BPU架构计算性能十年提升超1000倍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