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在琉光璃彩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1 06:10
琉璃渠村与琉璃文化产业 - 核心观点:琉璃渠村通过保护性改造升级,已从传统琉璃窑厂转型为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展现了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潜力 [1] - 琉璃渠村内有一座始建于1263年的皇家琉璃窑厂,拥有超过700年的琉璃烧制历史,其产品曾用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皇家建筑 [1] - 园区内包含琉璃博物馆、隧道窑艺术中心、非遗传承工作室等设施,通过艺术展览等方式展现琉璃烧制工艺 [1][2] - 琉璃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需经过10多道繁复工序,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1] - 两岸媒体记者在非遗传承工作室体验了为琉璃瓦当素坯上釉的工序,例如亲手调配釉色、精心绘制 [2] 门头沟区文旅融合发展 - 核心观点:门头沟区通过将自然风光、商业设施与文化元素创新融合,打造“微度假”模式,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2][3] - 两岸媒体记者参观了潭柘寺、戒台寺等千年古刹,感受京西古韵 [2] - 位于潭柘寺镇的檀谷商圈采用“自然+商业+文化”的“微度假”模式,吸引消费者 [3] - 檀谷商圈业态丰富,包括米其林餐厅、亲水娱乐、萌宠社交、文化沙龙,以及可以边看电影边吃火锅的“三克映画”影院餐厅等创意潮店 [3] - 商圈内设有彩虹滑梯等适合亲子活动的娱乐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选择,旨在吸引市民周末短暂告别城市喧嚣 [3]
电商一夜爆红的秘密:商家靠“熬”适配用户,非遗传承找到新出路
搜狐财经· 2025-10-10 19:25
平台策略与运营 - 平台在2022年电商环境不佳时改变玩法,从满足用户明确需求转向主动发掘用户未言明的需求[3] - 平台致力于为商家扫清障碍,2023年拦截劣质商品56万件,处置违规直播间28万多个,并通过扶持政策为商家减轻负担165亿元[5] - 平台充当中间人,促进商家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帮助商家减少试错成本[5] - 平台与商家的关系被定义为合作共赢,而非单向依赖[7] 商家成功案例:产品迭代与用户互动 - 商家雷鹏琳通过高密度内容测试(半年发布600多条内容)打磨产品卖点,初期运营艰难(直播2小时仅售出3把伞,退货2把)但最终获得单条内容6000万播放的突破[7][9] - 该商家高度重视用户反馈,根据评论区需求开发新产品,例如镭射反光伞(年销售7万把)和免折叠伞,粉丝增长至近200万[10][12] - 商家祝帅通过内容分享(老房子改造)获得破亿播放后开设店铺,其首款产品未达粉丝预期,但通过深度互动(如“采摘直播”让用户选择豌豆抱枕)实现单日销售2000多个的爆款效果[14][16][18] - 商家成功的关键在于放弃固执的自我表达,紧密跟随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和营销调整[18] 传统工艺与新渠道结合 - 苏扇从业者仇晴转型利用直播推广非遗苏扇,通过展示72道工序等制作过程而非生硬宣传,使工艺融入日常场景以吸引年轻消费者[20][22][24] - 非遗品类在抖音电商呈现显著增长,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20日期间,非遗传承人带货成交额增长142%,销量增长249%,能盈利的非遗商家数量增长549%[26] - 传统手艺复兴的关键在于找到与年轻一代有效的沟通和呈现方式[26] 行业核心生存逻辑 - 电商行业的成功没有捷径,平台与商家均需长期努力,不存在依靠单一爆款视频即可持续成功的案例[1][28] - 可持续的生存逻辑在于将重心从等待爆火转移到切实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之上[29]
“非遗传习学堂”助推传统技艺传下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09 09:11
项目概况 - 快手公益基金会于2024年发起“非遗传习学堂”项目,旨在为偏远地区非遗传承人提供系统性帮扶 [1] - 项目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助力传承人提升数字化能力、拓展市场空间,推动传统技艺传承 [1] - 截至目前,项目已支持超过10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 项目成效 - 项目为传承人提供了更多进校园、进社区的授课机会,使其收入稳步增长 [1] - 传承人通过参与项目获得了前往北京等地的交流机会,拓宽了视野 [1] - 传承人通过平台发布非遗内容,提升了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并从中获得温暖与动力 [1][4] 传承人案例 - 果洛德昂洒智(藏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登德日深耕技艺近20年,通过平台发布书法创作视频 [1] - 扎木念第四代传承人汉措与技艺相伴9年,在当地职业技能学校教授弹唱,已有超百名学生 [2] - 西华门舞狮传承人岳成云将南狮高难度技巧融入北派舞狮,过去团队收入仅靠商演勉强维持 [3] - 传统耍大杆传承人牛金良组建了60多人的豫剧团,并尝试在平台发布训练与演出视频以提升知名度 [4] 行业背景 - 中国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超过10万人 [1]
连片保护激活古村动能(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 玉龙县以“突出重点、集群保护、连片发展”为理念,推动传统村落的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3] - 2024年玉龙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并出台了相应示范工作方案[3][12] - 全县有2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3个集中连片区,形成“三片多点”发展模式[2][12] 石头城村案例 - 石头城村是元明时期古宝山州治所所在地,已屹立1300余年,因其陡峭地形导致交通闭塞,传统石头建筑风貌得以完好保存[4] - 该村于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通过村规民约保护建筑风貌[4] - 目前正以虎跳峡、石头城为引擎,加速形成集户外徒步、文化体验、建筑研学为一体的文旅融合体验区,游客量快速增加[4] 白沙村非遗传承 - 白沙村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白沙古建筑群[5] - 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在此传承,代表性传承人和善均通过政策支持的研学体验活动,为技艺找到新的传承路径和市场空间[5][7][8] - 玉龙县加强非遗技艺传习所建设,每年对8类传统文化进行普查并建立数据库,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8] 南尧村民宿经济 - 南尧村利用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风貌和闲置院落(近40个)发展乡野旅居民宿,满足游客长期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11] - 该村与拉市海周边村落(如打渔村的观景咖啡、美泉村的玫瑰花庄园)联动资源、优势互补,并利用森林环境打造徒步路线以丰富旅游业态[11] - 连片发展模式通过资源联动,围绕生态康养、高原特色农业、乡村旅居等方面整体提升村落风貌[12] 旅游业发展成效 - 2024年玉龙县接待海内外游客22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3%[12] - 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62%[12]
假期第五天长沙瞬时客流最高峰同比增长35.71%
长沙晚报· 2025-10-06 08:57
文旅市场整体热度 - 国庆中秋假期长沙文旅市场热度高,活动丰富吸引大量游客 [1][3] - 10月5日17时长沙市瞬时客流达190.87万人次(不含本地游客),当日客流最高峰为16时的191.10万人次 [1] - 10月5日瞬时客流较去年同日最高峰140.82万人次增长35.71% [1] 大型演艺活动表现 - 10月5日贺龙体育场演唱会吸引24,680名观众,歌手包括韩红、陈慧娴、王心凌、阿杜等 [1] - 演唱会观众中市外观众占比79%,30岁以上观众占比80%,女性观众占比65% [1] 媒体内容与文化活动 - 10月5日4K美食节目《主厨湘遇记》开播,由索尼(中国)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记录法国米其林星厨探索湘菜 [1] - “趣玩榫卯·家国欢歌”国庆非遗创玩周系列活动于5日收官,活动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吸引众多市民家庭参与 [2]
袅袅炊烟
河南日报· 2025-10-05 07:28
图② 叶县田庄乡康台村的"老家市集"国庆中秋假期烟火气十足。 姬冠鹏 摄 图① 洛阳万安山七彩大峡谷"晒秋"现场。 记者 王雪娜 摄 核心提示 袅袅炊烟升起处,最是乡情抚人心。充满乡土情怀的赶集,正在年轻人中焕发别样魅力。他们用镜头记录琳 琅满目的农产品,在熙攘人群中感受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在传统美食的香气里品味乡愁。国庆中秋假期,记 者走进我省各地的乡村集市,记录那质朴而热烈的交易场景,捕捉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探寻古老集 市在新时代迸发的新活力。 万安山七彩大峡谷 青年赶集成新趣 10月3日,洛阳市伊滨区万安山七彩大峡谷,在玉米棒子扎成的丰收塔下,妆容精致的姑娘正举着手机直播, 镜头中满是秋色。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铺满了整个广场,构成一幅喜庆的丰收画卷。"快来帮我拍一张!"25 岁的王晓琳站在"晒秋"场景前招呼同伴。她特意穿了件红色外套,"这样拍出来更衬秋天的颜色。" "晒秋"这一传统农俗,正在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平台上"赶集"相关视频播放量已超过200 亿次。 "以前觉得赶集是老人家的事,现在发现特别有意思。"王晓琳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刚买的纯手工布鞋。不远 处,一群年轻 ...
山西太原力推文化生态保护 非遗传承赋能城市文化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30 21:35
山西太原力推文化生态保护 非遗传承赋能城市文化发展 在全媒体采风团见面会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推介会上,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 长石钧介绍了保护区建设成果及有益实践。 中新网太原9月30日电 (刘小红)为全景式展现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的建设成果,彰显太 原非遗魅力,9月26日至29日,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锦绣太原 风 物晋阳"全媒体采风宣传活动在太原举行。 "锦绣太原 风物晋阳"全媒体采风宣传活动在太原举行。主办方供图 太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处农耕与草原文明过渡地带,多元文化融合共 生,农耕文化、晋商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保持着完整的形态,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2010年,原文化部批准设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涵盖太原市四个县(区)、晋中市全境及吕梁市四 个县(市),众多代表性文化项目在此传承。今年6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 保护区名单,太原成为其中唯一省会城市。 在城市绿水青山建设方面,太原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全方位系统保护汾河流域、古 街古镇等生态资源。太原生态修复的 ...
聚焦首批江苏省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江苏非遗“种子计划”启航
扬子晚报网· 2025-09-30 21:14
非遗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 江苏省启动2025-2028年非遗"种子计划",开设首届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三年制中专委培班 [1] - 项目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联合实施,省戏剧学校负责具体人才培养工作 [1] - 项目聚焦首批江苏省急需保护非遗代表性项目,旨在推动非遗有序传承 [1][2] 招生规模与专业设置 - 委培班共招收25名初中毕业生,其中戏曲表演专业15名,戏曲音乐专业10名 [5] - 学制为3年,涵盖木偶戏、童子戏、淮红戏等七个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类项目 [2][5] - 项目分为戏曲表演和戏曲音乐2个专业进行招生 [2] 参与单位与支持力量 - 得到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人民政府等多家单位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2] - 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向委培班捐赠资金,并与省非遗保护协会共同为"江苏省非遗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5] - 项目整合政府资源、社会力量与专业院校,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5] 参与单位背景与活动 - 溧阳市锡剧团每年送戏下乡惠民演出96场,公益演出60余场,全年演出超150场 [15] - 扬州市文化馆全年线下服务超50万人次,举办各类惠民演出超100场 [17] - 宿迁市沭阳县淮海剧团演出有限公司积极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作品曾获江苏省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10]
从景泰蓝到玉雕:越秀地产北方区域让非遗技艺,触手可及
搜狐财经· 2025-09-29 12:36
核心观点 - 越秀地产北方区域通过璞樾项目展示高端产品力 以城市运营视角构建超配好房子穹顶 形成布局即标杆的市场共识 为北京带来崭新生活方式 [1][10] 项目市场表现 - 璞樾项目9月26日正式亮相 被媒体称为北京今年天花板级别人居作品 成为年度焦点之作 [1] - 9月27日样板间开放后意向客户络绎不绝 现场咨询氛围热烈 印证产品强大市场吸引力 [1] 项目定位与合作 - 项目位于北京CBD金轴 具备天然稀缺性 是金茂与越秀两大顶级产品品牌的联袂之作 [3] - 以东方韵 国际范 艺术感 传承意为设计理念 致力于成为CBD人居封面之作 [3] 园林设计特色 - 园林设计约1000米环形水系 灵感源自《兰亭修禊图》曲水流觞意境 打造可游可居立体山水园 [4] - 采用全球珍稀石材铺就社区 包括红宝石 紫水晶 蓝金刚 和田玉 绿翡翠等实现1:1奢石铺装 [4] - 甄选全球23种珍稀树种打造四时色彩交响 包括黑松 红枫 石榴 栾树 文冠果 吉野樱 羽毛枫等 [4] 会所服务配置 - 隐庐会所提供24项高定服务 约4800㎡空间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定制化生活解决方案 [6] - 设置北京第一例三面采光泳池与健身空间 包含羽毛球 网球 高尔夫模拟及桌球多功能区域 [6] - 配备专业级中央厨房服务双私宴厅 打造家庭Club与圈层宴请场所 含女王空间和行政酒廊 [6] 文化传承与工艺 - 集结建筑 景观 非遗 声学 光学等十三位全球顶尖大师跨界共筑 [7] - 三位国家级非遗大师首次联袂:张铁成(玉雕) 钟连盛(景泰蓝) 朱炳仁(铜雕)共同打造三重归家礼序 [7][8] - 府门设计融入铜雕 多宝格方匣文化收藏意象 2米高璞石内嵌青玉浮雕 宅门LOGO运用景泰蓝工艺 [7] 产品理念演进 - 越秀地产北方区域秉持品质 温度 智慧 成长四大核心理念及其16条内涵 [1] - 好房子不再只是物理空间 而是承载生活向往的容器 公司以对城市 居住 生活的深度理解书写中国高端人居新范式 [10]
广州多部门发力多维度支持为匠心护航 促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广州日报· 2025-09-27 10:58
文章核心观点 - 广州通过文旅融合、行政认定和金融支持等多维度协同政策,助力以非遗传承为代表的个体工商户实现精细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推动“文化+商贸”融合,使传统工匠精神在市场中获得新生 [1][2][3] 文旅融合与市场拓展 -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作为文旅融合典范,其内的非遗工作室通过开设体验课和互动区,使广彩、广钟、广绣等非遗工艺从展柜走向市场,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双赢 [2] - 增城区广州双红美食店因其非遗何氏豆腐花获评“名特优新”后,获得稳定订单并吸引研学团队,推动家族手艺从谋生技能向文化符号蜕变 [2] 政策支持与个体转型 - 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名特优新”认定从四个维度为个体工商户把脉定向,推动商户精细化转型,为工匠精神传承注入动能 [2] - “名特优新”的官方认可推广帮助个体商户提升市场信心,促进传统技艺在市场浪潮中扎根和传承 [2] 金融助力与创新突破 - 金融机构如农行广州分行为非遗传承“小个体”提供精准金融支持,例如向老字号“圣绣坊”注入400万元资金,缓解其经营压力并支持技法创新 [3] - 金融活水支撑团队潜心打磨技法,使创新作品屡获金奖,并成功拓展多家企业客户,推动艺术品向日常用品市场渗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