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D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药牛市没拉动一级市场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22:32
一级市场融资环境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同比下降7.4%,总融资额约15.8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4.5% [2] - 一级市场总融资额在2021年达到160.62亿美元的最高点后,下行趋势尚未迎来拐点 [2] - 受访者中60%认为创新药一级市场已走出谷底但不够理想,33%认为没有变化仍处资本寒冬 [2] - 89%的Biotech目前正在融资,其中63%认为融资进展"不太顺利"或"很困难" [5] - 为完成A轮融资已奔波20多个月,资金尚未落地 [1] 投资人行为与偏好变化 - 2025年以来更多合伙人级别投资人开始看项目,而去年多为投资经理 [1] - 投资人逻辑从"投教授""投PPT"转向关注商业化落地能力和"以终为始、以退定投"的产业化打法 [6] - 投资人更加倾向后期资产,关注临床数据及药物出海潜力,对早期投资较为犹豫 [8][10] - 真正热门的投资标的是即将进入IPO阶段的企业,Pre-IPO轮融资吸引民营资本甚至盲投 [11] - 融资时67%的Biotech认为主要困难是"专业壁垒高,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 [5] 企业融资挑战与应对 - 创业者需与二三十家甚至上百家机构交流才可能完成融资 [1] - 融资条件苛刻,52%的Biotech受访者指出对赌协议等是主要困难,个人连带条款和地方国资返投要求拉长融资周期 [5] - 多家Biotech为生存裁员达三分之二,或暂停推进耗资巨大的临床试验以保存现金 [4] - 78%的受访Biotech决定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超过66%正积极开展BD合作并将其视为主要回款渠道 [15] - 2025年完成融资的关键在于获得临床数据,证明管线商业化潜力,若只有动物数据则难以融资 [8][9] 退出渠道与压力 - 74%的Biotech受访者认为"退出渠道仍不畅通"是影响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的主要因素 [12] - 10位投资人中有8位表示退出难度较大,渠道不畅通,港股IPO开闸但需排队,A股上市仍然不易 [12] - 大量民间资金退出市场,目前依靠国资独撑大局,但国资通常不愿接手风险较大的非盈利资产 [12] - 出现新的退出方式尝试,如BD交易款项按股权比例与投资机构分成,但此类协议占比仍不到10% [14] - 私募机构有限合伙人因35%的最高标准个人所得税,投资意愿下降 [12] 募资环境与国资角色 - 10位投资人中有6位认为当下募资比较困难,LP首要关注DPI和退出情况 [14][15] - 国资母基金越发注重穿透管理和CVC模式,要求先有产业大企业作为子基金主要投资人 [15] - 国资LP面临监管压力,为避免亏损加强对GP审核干预,甚至直接穿透到被投企业进行管理 [13] - 募资难度加大,评估重点从团队能力转向GP手头项目或LP对项目的控制力 [15] 行业未来隐忧与展望 - 当前BD交易热潮主要依赖前几年储备,未来可能面临青黄不接局面,原因在于投资不足 [17] - 基因疗法等领域国内外融资事件数量接近,但2025年上半年国外融资总金额7.2亿美元,国内仅0.6亿美元,相差12倍 [17] - 2022年至2025年初创公司基本拿不到融资,基因编辑、小核酸等先进赛道投入不足,存在技术落后风险 [17] - 创新药二级市场热度传递到一级市场需要时间,政策和发行环境改善及二级市场高回报案例是回暖关键因素 [18] - 创业者减少,投资逻辑从投公司变成投管线,行业长期繁荣需重视创始人精神和知识产权保护 [18]
经观头条|创新药牛市没拉动一级市场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13:38
行业融资环境现状 - 2025年以来,更多合伙人级别投资人开始关注创新药项目,而去年多为投资经理级别参与会议[2] - 当前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依然艰难,有公司A轮融资已进行20多个月仍未完成[3] - 有创业者需与超过100家投资机构交流后才可能获得天使轮融资[4]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事件188起,同比下降7.4%,总融资额约15.8亿美元,同比下降24.5%[4] - 创新药一级市场总融资额在2021年达到160.62亿美元最高点后,下行趋势尚未迎来拐点[4] 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反差 - 2025年开年以来,创新药上市公司股价集体走出低谷,超60家创新药企股价翻倍上涨[4] - 港交所上市创新药企掀起新股申购热潮,最高申购倍数超5000倍[4] - 未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感受到IPO极度火热与一级市场无动于衷之间的强大反差[4] - 60%受访者认为创新药一级市场已走出谷底但不够理想,33%认为仍处在资本寒冬中[4] 投资逻辑与偏好变化 - 投资人更加关注企业商业化落地能力,过去很多项目科学和商业脱节[10] - 投资逻辑从"投教授""投PPT""投概念"转向"以终为始、以退定投"的产业化打法[10] - 投资人倾向后期资产,最关注药物能否出海,包括在国外开临床、做BD、在海外上市等[14] - 真正热门投资标的是即将进入IPO阶段企业,有民间机构为赶在企业IPO前投资甚至省略尽调直接盲投[15] 融资成功关键因素 - 多位公司高管认为今年能完成融资关键在于有了临床数据,更好证明管线商业化潜力[13] - 有公司能够存活下来因管线进入临床且进展顺利[14] - 近半年已完成融资的生物科技公司约占7%,89%公司目前正在融资[9] - 63%正在融资的公司认为融资进展"不太顺利"或"很困难"[9] 融资面临具体困难 - 67%公司认为融资主要困难是"专业壁垒高,投资人不理解创新药逻辑"[9] - 52%公司认为主要困难是"融资条件苛刻,如对赌协议等"[9] - 融资条件中常出现个人连带条款和地方国资背景投资方返投要求[8] - 返投要求需公司按投资方要求把资金投入当地经济活动,如落地建厂[8] 退出渠道与压力 - 80%受访投资人表示目前退出难度较大,渠道不畅通[16] - 74%公司认为"退出渠道仍不畅通"是影响创新药一级市场投融资热度主要因素[16] - 港股全年已有超300家企业递表,需要排队等候[17] - 2021年底税收政策调整后,私募机构有限合伙人需按35%最高标准缴纳个人所得税,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下降[17] 国资投资角色与影响 - 当前依靠国资独撑大局,但国资通常不愿接手风险较大非盈利资产[17] - 国资母基金越发注重穿透管理,优先投资当地国资委或相关管理合伙人手头项目[20] - 国资母基金越发重视企业创投模式,需先有行业内大企业作为子基金主要投资人[21] - 有管理合伙人接待三次国资审计,这是以前很少遇到的情况[19] 新兴退出方式与行业隐忧 - 出现新投资协议约定,企业如通过对外授权交易拿到款项,要按股权比例与投资机构分成[20] - 78%公司决定"优化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缩减开支"[21] - 超过66%公司正积极开展对外授权合作,并将其视为主要回款渠道[21] - 基因疗法领域国外融资总金额7.2亿美元,国内仅0.6亿美元,相差12倍[22] 行业未来展望 - 创新药在二级市场热度需要时间传递到一级市场[23] - 行业进一步回暖关键因素包括政策环境改善和创新药企业在二级市场受追捧[23] - 有观点认为当前繁荣是七八年前种下,未来十年希望取决于现在能种下怎样的因[24] - 创业者减少,投资逻辑从投公司变成投管线,应更重视创始人精神[24]
董事长专访|“BD之王”如何炼成?——专访和铂医药董事长王劲松
搜狐财经· 2025-09-16 08:2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2016年公司通过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搭建全人源抗体平台 布局全球研发 与当时行业主流的"快速跟进"模式形成鲜明对比[1][5] - 公司以"前瞻布局 慢就是快"为战略核心 通过早期国际化研发中心设立(上海 鹿特丹 波士顿)和自主创新能力构建 实现从技术授权到平台赋能的转型[9][10] - 当前采用"平台+管线+子公司"架构 通过孵化子公司分散风险并提升效率 形成跨国合作与自主布局的双轮驱动模式[11][12] 财务与投资表现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斥资超5亿港元增持 持股比例从1.62%升至6.37%[5] - 2024年上半年盈利约5.2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倍[6] - 2023年首次实现财务盈利 2024年再度盈利并保持高增长态势[10] 业务合作与交易 - 累计完成17次出海BD交易 三度与阿斯利康合作 被业内称为"BD之王"[6] - 2024年上半年达成4项授权交易 单笔金额屡破1亿美元 半年内license-out总额逾600亿美元(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7] - 与阿斯利康合作涵盖多项目授权 获得1.75亿美元首付款 另获1.05亿美元股权认购(9.15%股份)[7] - 与大冢制药合作获得470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款 未来里程碑金额最高可达6.23亿美元[7] 技术平台与研发 - 核心平台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支撑双抗 XDC 细胞治疗 mRNA等领域的体系化能力[11] - 通过与跨国药企合作推动研发循环 切入代谢 肥胖 中枢神经等新赛道[8] - 联合创新中心与阿斯利康在北京共建 推动前沿研究落地[7] 行业影响与生态 - 中国创新药出海从"孤勇者游戏"转变为规模化合作 反映研发突破与国际接轨程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 运营质量 商业模式成熟)[8] - 公司通过平台价值验证和技术输出 成为全球抗体药研发的重要基地[11][12] - 国际认可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和资源配置能力 推动从"国际合作"到"国际产品"的跃升[8]
“BD之王”如何炼成?——专访和铂医药董事长王劲松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03:09
公司业绩与资本动态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斥资超5亿港元增持和铂医药 持股比例从1.62%升至6.37% [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盈利约5.2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倍 [5] - 公司已完成17次出海BD交易 三度与阿斯利康合作 [5] 技术平台与研发战略 - 公司通过收购荷兰生物技术公司搭建全人源抗体平台Harbour Mice 并基于此平台开发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 [4][6] - 研发布局覆盖免疫性疾病、肿瘤、代谢、肥胖及中枢神经等新赛道 [7] - 在中国上海、荷兰鹿特丹和美国波士顿设立研发中心 组建国际化团队 [8] 海外合作与授权交易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license-out总额逾600亿美元 [6] - 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获得1.75亿美元首付款及1.05亿美元股权认购 共建北京联合创新中心 [6] - 与大冢制药合作推进BCMA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0开发 获470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款 潜在里程碑金额最高达6.23亿美元 [6] - 2024年上半年与全球合作伙伴达成4项授权交易 单笔金额屡破1亿美元 [6] 商业模式演进 - 从技术授权升级为产品合作及平台赋能的"三级跳"模式 [9] - 通过"平台+管线+子公司"架构分散风险并提升效率 已孵化诺纳生物推动技术平台商业化 [8][11] - 采用跨国合作与自主布局双轮驱动策略 形成可持续增长曲线 [10][11] 行业生态与战略定位 - 中国创新药企从"快速跟进"模式转向面向全球市场的原创性研发 [4][8] - 行业生态出现根本性转变 体现在知识产权保护、运营质量及商业模式成熟度提升 [7] - 公司定位从肿瘤免疫扩展至多技术领域 包括双抗、XDC、细胞治疗和mRNA [10]
券商晨会精华 | 创新药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关注未来6-12个月投资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9-15 08:49
市场表现 - 上周五三大指数集体收跌 沪指跌0.12% 深成指跌0.43% 创业板指跌1.09% [1] - 沪深两市成交额2.52万亿元 较上一交易日放量832亿元 [1] - 有色金属 存储芯片 影视院线板块涨幅居前 大金融 白酒 游戏板块跌幅居前 [1] 华泰证券观点 - 建议维持较高仓位运行 择时需回归性价比与景气度 [2] - 关注国产算力链 创新药 机器人 化工 电池及大众消费龙头领域 [2] - 交投活跃度偏高 赚钱效应扩散 小盘向大盘切换趋势减弱但未逆转 [2] 中信建投观点 - 继续重点推荐储能板块 山东电价折价提升业主自发配储意愿 宁夏推出容量电价政策 [3] - 锂电板块已兑现2025年市场需求超预期 关注2026年需求预期上修可能性 [3] - 看好氢能领域 SOFC降本带来度电成本优势 绿醇长期应用受IMO规则推动 [3] 开源证券观点 - 创新药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2025年上半年Biotech企业收入稳定增长 净亏损快速收窄 [4] - 中国创新药资产出海加速 BD交易总金额持续刷新纪录 [4] - 建议关注未来6-12个月下一代IO 减重 小核酸等7个创新药赛道投资机会 [4]
映恩生物-B涨超10%再破顶 进入港股通有望获内资追捧 现金储备充足可支持未来数年研发
智通财经· 2025-09-11 14:03
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午后涨超10%至480港元 创上市新高 成交额达5.79亿港元[1] 指数纳入与市场认可 - 公司股份将于2025年9月8日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及沪港通标的 代表资本市场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同[1] - 该项纳入预计扩大投资者基础并增加股份交易流通量 中国内地合资格投资者可通过上交所直接投资[1] 财务表现与现金状况 - 中期间营收达12.3亿元 主要来自DB-1418授权Avenzo首付款5000万美元及DB-1303国内权益授权三生制药首付款2000万美元[1] - 公司持有37.5亿元现金 足以支撑未来3-5年临床及早期研发投入[1] 研发进展与合作 - 与BioNTech合作管线稳步推进 早期分子展露潜力[1] - 未来潜在BD交易里程碑及销售分成收入值得关注[1] 亏损原因 - 期间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源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1]
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热潮再起--科创创新药ETF上涨4.96%、创新药ETF上涨4.35%点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22:51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单日上涨1.24%至3812.51点,周度下跌1.18% [1] - 深证成指单日上涨3.89%,周度下跌0.83% [1] - 创业板指单日上涨6.55%,周度上涨2.35% [1] - 科创创新药ETF(589720)单日涨幅达4.96%,创新药ETF(517110)单日涨幅达4.35% [1] - A股全天成交2.35万亿元,较上日2.58万亿元有所下降 [1] 行业基本面 - 医药板块2025H1收入增速6.9%,归母净利润增速56.1%,毛利率提升至77.7% [3] - 销售和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行业盈利能力小幅提升 [3] - 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子领域呈现可持续向好趋势 [3] - 部分公司订单出现回暖趋势,2025年业绩持续改善 [3] 创新药国际化进展 - 恒瑞医药与美国Braveheart Bio就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HRS-1893达成独家许可协议 [3] - 舶望制药与诺华达成心血管小核酸管线合作,首付款1.6亿美元,总金额54亿美元 [3] - 国产小核酸药物持续获得国际巨头认可 [3] 政策与产业催化 - 商业健康险目录推进加速,医保支付上限有望提升 [7] - 9-10月行业大会密集召开,包括WCLC、ESMO等国际会议 [4][7] - 中国学者在WCLC大会共有35项口头报告,临床数据披露值得期待 [4] 技术领域焦点 - 重点关注PROTAC、小核酸药物、通用型CAR-T、双抗/双载荷ADC、TCE、核药等颠覆性技术 [7] - 创新药企从License-out向全球商业化阶段迈进 [7] - 跨国药企多款主力药物专利到期,对中国创新药资产需求旺盛 [7] 创新药ETF覆盖 - 创新药ETF(517110)覆盖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全线覆盖研发、生产、商业化环节 [8] - 科创创新药ETF(589723)跟踪上证科创板创新药指数,以biotech为主,研发费用占比更高 [8]
恒瑞医药(600276):BD交易再下一单,将继续增厚公司业绩
群益证券· 2025-09-05 16:46
投资评级 - 恒瑞医药(600276 SH)评级为买进(Buy) 目标价83元 [1][7][8] 核心观点 - BD交易再添新单 将HRS-1893项目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Braveheart Bio公司 获得首付款3250万美元现金及等值3250万美元股权 近期里程碑款1000万美元 潜在总交易金额最高达10 13亿美元 [7][8] - 2025年累计完成4笔对外授权 总包潜在交易金额接近150亿美元 首付款合计7 8亿美元(约55 6亿元人民币) 相当于2024年净利的88% [8] - 创新药HRS-1893为心肌肌球蛋白小分子抑制剂 针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已进入临床三期 非梗阻性适应症处于临床二期 全球同类药物Mavacamten 2024年销售额6 0亿美元(同比增长161%) [8] - 预计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 90 9亿元 104亿元(原预测101亿元 87 5亿元 104亿元) 同比增长59 3% -9 9% 14 5% [8][11] - 当前A股估值分别为45倍 54倍 48倍 认为估值合理 BD交易增厚净利 创新药增长较快 股份回购及员工持股计划推动估值回升 [8] - H股将纳入恒生指数(9月8日生效) 预计被动增配带动H股上涨并间接推动A股上涨 [8] 财务数据 - 2024年净利润63 37亿元(同比增长47 28%) 预计2025年净利润100 96亿元 [8][11] - 2024年每股收益1 00元 预计2025-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 52元 1 37元 1 57元 [8][11] - 2024年A股市值4373 45亿元 总发行股数66 37亿股 [1] - 2024年每股净值8 81元 股价/账面净值7 79倍 [1] 业务结构 - 抗肿瘤产品占比52 1% 神经科学产品占比15 3% 造影剂产品占比9 8% [2] 股东结构 - 主要股东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3 18% [1] - 机构投资者占流通A股比例:基金9 1% 一般法人68 1% [3] 股价表现 - 当前股价68 65元(2025年9月4日) 12个月股价区间42 09-73 42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12 9% 近三个月上涨32 4% 近一年上涨54 5% [1]
港股创新药业绩强劲复苏,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受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1:31
行业表现与数据 - 港股生物医药行业近110家公司发布中期业绩 近70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近10家营收增速超100% 近8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表现向好 约10家实现扭亏为盈 近30家同比减亏 [1] -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CNY)今年以来累计涨106.5% 跑赢恒生综合指数77.83个百分点 [1]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年内涨幅超107% 涨幅在Wind二级投资类型中位列第1 最新规模突破205亿元 [1] 企业盈利状况 - 港股创新药企业除大型仿创结合头部公司外 Biotech中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少数企业已实现盈利 [2] - 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均为港股创新药ETF(513120)标的指数前十大权重股 前十大成分股合计权重超70% [2] - 指数成分股中申万二级生物制品和化学制药行业合计权重超过90% [2] 估值水平 -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市盈率为35.93倍 处于历史37%分位水平 估值性价比突出 [1] 行业前景与催化剂 - 创新药行业进入成果兑现阶段 研发进展催化较多 [2] - 在国内工程师红利、丰富临床资源和支持性政策加持下 国产创新药从跟随时代走向FIC/BIC创新 [2] - 10月中旬ESMO会议前后相关临床数据读出与BD交易有望带来板块新一轮投资机遇 [2] - 更多创新药企在2025-2027年实现盈利拐点 叠加出海预期持续兑现 板块成长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3] 投资工具 - 港股创新药ETF(513120)为投资者提供高效参与Biotech赛道的方式 兼具科技与医药双重属性 [3] - 相较于个股投资 ETF分散风险优势显著 能灵活适应市场风格轮动 [3] - 场外投资者可通过联接基金(A:019670 C:019671)参与板块行情 [4][6]
恒瑞医药涨超3% Myosin抑制剂HRS-1893实现海外授权 交易额超10亿美元
智通财经· 2025-09-05 11:02
股价表现 - 恒瑞医药H股涨超3% 截至发稿涨3.5%报84.2港元 成交额达1.55亿港元 [1] 业务合作 - 公司与美国BraveheartBio就自主研发的心肌肌球蛋白小分子抑制剂HRS-1893达成独家许可协议 [1] - 协议覆盖除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 [1] - 交易采用NewCo模式运作 公司年内三笔BD交易总金额突破150亿美元 [1] 财务条款 - 获得6500万美元首付款 含3250万美元现金及等值股权 [1] - 收取1000万美元技术转移近期里程碑款 首阶段款项总计7500万美元 [1] - 潜在临床及销售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0.13亿美元 另含销售提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