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国际化
icon
搜索文档
陈翊庭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10-22 17:11
文章核心观点 - 香港资本市场在2025年显著回暖,IPO融资总额达1829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过两倍,位居全球首位 [5][6] - 全球资产配置逻辑发生深刻转变,来自欧美、中东和新兴市场的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中国科创企业新股发行,反映出外资回流及对中国科技创新的信心 [3] - 香港交易所通过持续优化上市机制、拓展互联互通及丰富产品线,增强了市场活力与韧性,推动了一二级市场共同发展 [7][9][13][14] 香港IPO市场表现 - 截至9月底,香港交易所新股发行融资总额达1829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过两倍 [6] -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公开上市申请近300宗,新股市场强劲势头持续 [6]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占前9个月新股总融资额的接近一半 [9] - 今年5月推出的“科企专线”助力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目前提交上市申请的企业中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 [9] 二级市场及衍生品表现 - 截至9月底,香港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达2564亿港元,同比上升126% [11] - 衍生产品市场平均每日成交合约168万张,同比上升11% [11] - 企业上市后再融资活动强劲,再融资总额高达4561亿港元 [7]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南向及北向交易分别有17只及273只ETF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前9个月南向ETF日均成交额42亿港元,北向ETF日均成交额达人民币32亿元 [13] - 截至9月底,沪股通和深股通日均成交额达人民币2064亿元,同比上升68%;港股通日均成交额达1260亿港元,是2024年的两倍以上 [13] - 香港交易所正与沪深交易所就纳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等项目进行紧密合作 [3] 产品创新与未来发展 - 香港交易所即将推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期货,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13] - 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将持续构建固定收益及货币产品生态圈,拓展离岸人民币应用场景 [14] - 香港交易所计划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安排,拓展互联互通机制,提高市场效率 [14]
港交所:2025年上半年沪深股通和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均创新高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3:59
市场表现与成交数据 - 2025年上半年沪深股通和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均创新高 [1] - 截至9月底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日均成交额达到人民币2064亿元,同比上升68% [1] - 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额达到1260亿港元,是2024年的两倍以上 [1] - 香港证券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沪深港通的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1] - 香港新股市场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1] 市场发展驱动力与前景 - 自2024年9月以来中国国内经济政策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中国投资机遇赢得全球投资者关注 [1] - 香港市场在利好氛围中表现强劲,彰显活力与韧性 [1] - 港交所将继续优化上市制度安排,拓展优化互联互通机制,丰富产品,提高市场效率 [2] - 港交所将推动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 [2] 互联互通机制优化计划 - 港交所正与沪深交易所就沪深港通纳入REITs进行紧密合作 [1] - 港交所正与沪深交易所就引入大宗交易机制进行紧密合作 [1] - 港交所正与沪深交易所就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进行紧密合作 [1] - 相关合作旨在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便利和投资选择 [1] 产品生态与人民币国际化 - 港交所将持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固定收益及货币产品生态圈 [2] - 港交所将向海内外投资者提供多种资产配置、风险对冲工具 [2] - 港交所将积极拓展离岸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2]
港交所陈翊庭:IPO强劲势头持续,近一半申请来自科技企业
第一财经· 2025-10-22 13:19
香港交易所上市制度与市场表现 - 香港交易所将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安排并拓展优化互联互通机制 [1] - 截至9月底香港IPO融资总额达1829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过两倍 [1] -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公开上市申请近300宗 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 [1] 一级与二级市场活动 - 截至9月底港股再融资总额达4561亿港元 是同期新股市场募资金额的两倍以上 [2] - 香港证券市场日均成交额达到2564亿港元 同比上升126% [2] - 衍生产品市场平均每日成交合约168万张 同比上升11% [2]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日均成交额达到人民币2064亿元 同比上升68% [2] - 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额达到1260亿港元 是2024年的两倍以上 [2] - 前9个月南向ETF日均成交额42亿港元 北向ETF日均成交额人民币32亿元 [3] 固定收益与衍生品市场 - 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额为人民币440亿元 [3] - 互换通平均每日结算金额创人民币220亿元新高 同比上升69% [3] - 港交所即将推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期货以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3] 未来发展规划 - 正与沪深交易所合作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并引入大宗交易机制 [3] - 推动市场与基础设施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对接全球投资人需求 [3] - 将持续构建固定收益及货币产品生态圈并拓展离岸人民币应用场景 [4]
中美角力有了结果,美元霸权基础要被动摇,人民币国际化难以遏制
搜狐财经· 2025-10-22 10:27
澳大利亚铁矿石用人民币结算的事,不算大新闻,但全世界的金融圈都盯着。因为这可不只是换个币种那么简单。 它意味着中国开始动手,把定价权一点一点拿回来。 谁掌握结算权,谁就有话语权,这一点大家心里都明白。 其实,这件事早有前兆。伊朗、俄罗斯被制裁后,一早就开始人民币结算。后来巴西也加入,用人民币结算农产品出口。海湾国家原本还在慢慢试水,谁想 这时候以色列轰炸了卡塔尔,直接让石油美元重伤一波。于是中东有人看明白了,美元体系不再牢靠。 当全球能源结算链条开始松动,人民币正好趁势往里扎。 说句老实话,这样的局面对中国太有利了。中国是地球上最大工业国,进口的资源占全球一半。现在要是能用自己的钱买铁矿石、买石油,这个闭环就快凑 齐了。靠着贸易本身,人民币一点点走向世界,不费枪不动刀,比什么金融战都实在。 可有人就想问了:那是不是人民币成了世界货币?当然不是。至少现在不行,也没那个打算。别看人民币国际化这步走得漂亮,但和美元那一套完全不同。 美元能主宰世界,有三个要素。第一,用美元能买到全世界的东西。第二,全球都有美元的投资渠道,比如美股美债。第三,它能自由流动,想进就进,想 出就出,连美国的对手都得拿美元当储备。 中国的根 ...
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
搜狐财经· 2025-10-22 09:33
文章核心观点 - 《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是一份为海外资管机构提供的官方指引文件,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及上海的投资环境、行业动态和政策法规,帮助境外机构布局上海市场 [1] 中国宏观经济与投资环境 - 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1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8.94万亿美元,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1] - 2024年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达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居民金融资产占比为47.6%,较2018年累计提升6.3个百分点 [1][24][26] - 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为1160亿美元,居全球第四 [22] 金融市场开放与互联互通 -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 [27]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量保持增长,2024年处理业务821.7万笔,金额175.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和42.6% [27] -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不断优化,截至2025年6月已有893家境外机构获批资格 [32][33] - 沪深港通机制持续深化,2024年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日均成交额达1501亿元人民币,南向港股通日均成交额达482亿港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39%和55% [36] 上海金融中心优势 - 上海依托长三角经济圈,2024年GDP达5.39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列 [2] - 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完备,集聚15家金融要素市场及基础设施,2024年金融市场交易额达3650.30万亿元 [2] - 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超50万人,人才资源丰富且人才政策优惠 [2] 上海基金行业发展态势 - 截至2025年6月,上海辖区公募基金管理机构75家,管理规模12.74万亿元,占全国近四成 [2] - 上海私募基金管理人3701家,管理规模5.10万亿元,百亿证券类私募数量全国第一 [2] - 国际资管机构布局活跃,全球资管规模前十的机构均在沪展业,外商独资公募、私募机构数量持续扩容 [2] 法律法规与监管政策更新 - 指南跟进合格境外投资者可投资范围扩容、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范围拓展等最新政策 [13] - 结合最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对资管类机构应关注的金融商品定义、计税方法等内容作详述 [13] - 2025年7月央行发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简化境外机构参与条件,取消必须委托境内银行托管的限制 [28] 资本市场国际化进展 - 中国A股、债券陆续纳入全球主要指数,纳入比例持续提升 [29] - 2025年4月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中的权重达9.7%,较四年前提升3.7个百分点,升至全球第三 [29] - 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10%,已达到国别最大权重 [29]
今年以来熊猫债发行规模超150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10-22 00:25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先后迈上1500亿元和1900亿元台阶,接连创历史新高。截至10月21日, 今年以来已发行熊猫债93只,发行规模1511.5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今年7月末,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成为 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熊猫债市场的扩容缘于多方面因素:政策支持增强,流 程优化,发行便利度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境外主体人民币融资需求上升,推动熊猫债发行活跃;境内利率环境友 好,利率下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发债意愿;投资者结构多元化,机构投资积极性提升,市场流动性增强;中外经贸合作深 化,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推动境外企业在华融资需求上升。 本报记者 刘琪 10月17日,全球大型商品浆生产商书赞桉诺成功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第二期熊猫债,规模为14亿元人民币。 熊猫债券是指境外机构在我国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尤其是2023年 以来,熊猫债市场加速扩容。 国盛证券研报认为,当前,熊猫债市场凭借高信用资质底色、人民币资产 ...
人民币结算成潮流,新兴市场主动“去美元”
搜狐财经· 2025-10-21 22:10
人民币跨境结算趋势 - 在第138届广交会上,海外客户特别是来自东南亚、中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客户,正积极主动提出使用人民币结算贸易订单[1] - 一家柴油发电机制造商的人民币结算订单已占公司出口总额的10%至20%,高于去年的个位数水平[3] - 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在去年达到约64.1万亿元人民币(约合8.9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5%[5] 新兴市场驱动因素 - 受国际地缘变化、关税壁垒以及美元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许多新兴市场逐步减少在国际交易中对美元的依赖,转而使用本地区货币或人民币进行结算[3] - 美元在全球南方经济体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在去年降至58%,较2020年下降7个百分点,为20年来最低水平[3] - 对美元的依赖造成结构性脆弱性,使新兴市场经济稳定与美国经济决策捆绑,促使这些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加强合作以减少美元使用[3] 行业应用与技术拓展 - 印度和俄罗斯等地区的买家过去主要从欧美采购传感器,现已转向购买中国制造的传感器产品,并且扩展到医疗保健、石化和机器人技术领域[5] - 中国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是吸引新兴市场买家转向中国产品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原因之一[5] - 去年中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12.4万亿元人民币(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9%[5]
弃用美元,改用人民币结算,欠债30多万亿的美元霸权还能支撑多久?
搜狐财经· 2025-10-21 21:37
美国的问题更复杂。工业空心化,铁锈地带越来越大,底层民生水深火热。说到底,是他们自己放弃工业玩金融投机,自己造的孽,自己受。 美国30多万亿国债压顶,美元还能横行多久?我这些年看世界经济像看一场慢慢变色的灯光秀。最反常的就是,眼下越来越多国家弃用美元,开始尝试用人 民币结算。这场变化,很多人还没缓过神来,但它已经在悄无声息间,悄悄铺开了大半壁江山。 时间线很明了。2001年,中国进了世贸,和美国拉上了大手。中国负责庞大的工厂体系,把衣食住行铺满全球,美国张罗着消费市场和美元结算工具。那十 年,是两国精诚合作的黄金时代。中国工业化进程刷新了人类历史纪录,国力暴涨——这不是空中楼阁,是实打实的阅兵、产能和收入结构肉眼可见的变 化。你身边月薪三千、年薪百万的,都比之前舒坦多了。 美国在这一波里也没少捡便宜。只靠印钞和金融游戏,他们就能把巨额财富转身收入囊中。华尔街、硅谷一群富豪,借中国生产力发家,资本身价跟火箭似 的飙升。可凡事有利,就有弊。中国外汇储备通胀压力曾让央行头疼,美国一撒手量化宽松,咱们手里那堆美元资产价值立马缩水。出口安全、外资依赖也 曾让中国心里打鼓,但聪明人会调整,美债缩水就去买巴西大豆、阿根廷牛 ...
仅用了9天时间,中国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到底怎么回事?
搜狐财经· 2025-10-21 20:36
从那以后,中国开始布局。2010年代,推进铁矿石来源多样化,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是重点,这是全球 最大未开发铁矿,品位高,年产能1.2亿吨。中国企业参与开发,2025年9月14日试生产,11月首批货发 运。这直接威胁澳大利亚的垄断地位。中国铝业还成了力拓的最大单一股东,福蒂斯丘金属集团从中国 银团贷了142亿元人民币,用铁矿石还款。这些绑住利益,让矿企不敢太嚣张。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 集团成立,把40%的进口采购权集中起来。以前钢厂像散沙,现在有统一谈判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 市场监管总局也介入,协调期货市场参与国际对话。 这九天,必和必拓评估风险。中国需求占它出口60%,暂停直接打现金流。它试着硬扛,但其他矿企不 站队,像力拓和淡水河谷已跟中国签人民币订单。集团整合采购,禁令执行严,钢厂没乱。10月9日, 协议签了,必和必拓同意第四季度30%现货用人民币结算,价格接近中方要的。首批覆盖30%交易量, 避免汇率额外损失。双方还约好2026年评估全面转向人民币定价。 2003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基建和城市化启动,钢铁需求爆棚。粗钢产量从那年的2.7亿吨,五年内 窜到5.1亿吨。铁矿石价格跟着水涨船高,从每吨 ...
澳矿“卡脖子”时代落幕,中国1.2亿吨备胎,打破澳洲铁矿石垄断
搜狐财经· 2025-10-21 16:54
贸易关系转变 - 中国暂停澳大利亚最大铁矿石企业必和必拓所有以美元计价的交易 [3] - 中国要求后续铁矿石贸易需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3] - 必和必拓已因压力在部分交易中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 [6] 定价权与市场结构 - 此前铁矿石价格由西方普氏价格指数决定 [3] - 澳大利亚将成本约10美元/吨的铁矿石价格推高至200美元/吨 [4] - 改用人民币计价意味着定价主导权转向中国 [3][6] 中国战略举措 - 2022年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统一负责铁矿石采购以提升议价能力 [6][8] - 通过全球参股矿业巨头(巴西、秘鲁、非洲)以资本换取话语权 [10] - 在非洲几内亚开发西芒度铁矿,初期预估年产能达1.2亿吨高品质铁矿石以降低对澳大利亚依赖 [10] 市场背景与依赖度 - 铁矿石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出口商品,中国长期吸纳其近70%的铁矿石出口 [3] - 澳大利亚矿产出口收入占其出口总额的60% [14] - 澳大利亚每年从中国赚取的铁矿石收入超过美国与欧洲之和 [1] 人民币国际化影响 - 铁矿石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工业原料,其结算货币转变对美元霸权构成挑战 [16] - 中国已在大豆、牛肉及部分石油、天然气贸易中推动人民币结算 [16] - 此举旨在推动全球贸易体系多元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