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时报观察丨多维共振 锂电产业链进入价值制胜新阶段
证券时报· 2025-11-13 08:03
供给侧的产能出清为行业回暖注入动力。历经前几年的大面积亏损,大量中小产能及低质产能退出,诸 多跨界玩家终止项目投资,行业扩产渐趋理性,供需大幅改善,部分材料有效产能呈现紧平衡状态。随 着锂电产业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头部企业对产能扩张已形成一定共识,后续供给释放将更加有序可 控。 锂电产业发展将逐步走出同质化竞争。 三季度以来,锂电产业链各环节迎来全面复苏,价格企稳、大单频现、业绩增长,行业景气度显著提 升。其中,六氟磷酸锂作为涨价急先锋,价格在一个月内实现翻倍。 综合来看,当前锂电市场回暖,是需求、技术与政策多轮驱动的结果。 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为产业链复苏筑牢根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 据,今年1至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为578GWh,同比增长42.4%;储能增速更为可观,据ICC鑫椤 储能数据库统计,2025年1至9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428GWh,同比增长90.7%。除此之外,低空经 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场景的应用兴起,为锂电产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 技术的持续迭代让行业发展行稳致远。现阶段,新能源产业市场化驱动成为主流,下游对锂电产品的关 注焦点从"能用"转向"好用"" ...
外资密集调研A股公司 资本市场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证券时报· 2025-11-13 07:5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资本市场与外资机构正形成“双向奔赴”的新局面,外资持续看好并加仓中国股票,市场中期展望向好 [2] - 监管部门持续释放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号,系统谋划推出更多有力度的开放举措,为外资参与提供便利 [2][9] - 外资通过增加仓位、密集调研上市公司等方式加大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关注科技、制造等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领域 [2][5] 外资对中国股票的持仓动向 - 全球前40大投资机构提高中国股票持仓仓位,为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一些全球基金开始涉足中国股票,资金有流入迹象 [4] - 约800只主动型外国基金共持有2700亿美元的中国股票,三季度一些全球投资基金将中国股票重新纳入投资组合 [4] - QFII在三季度呈现出增持特征,236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QFII,合计持股量10.18亿股,市值212.83亿元 [4] - QFII新进重仓个股数量93只,对67只个股进行增持,行业配置上加码顺周期领域,有色金属、电力成为加仓热门方向 [4] 外资机构的调研活动与市场观点 - 截至11月11日,10月以来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近千次,高盛、花旗环球、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等外资巨头参与 [7] - 今年以来750多家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公司6588次,关注重点集中在上市公司业绩、研发方向及AI应用、海外市场开拓等情况 [7] - 高盛预计主要股指到2027年底将上涨约30%,摩根士丹利指出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兴趣远高于2021年至2024年期间 [7] - 联博基金认为中国股市在流动性充沛、结构改革和盈利改善推动下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A股有估值提升空间 [5]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 - 证监会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放宽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9] - 计划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支持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等纳入港股通 [9] - 双向高水平开放短期将改善市场定价效率,中期推动上市公司治理升级,长期使A股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核心枢纽 [9]
多维共振 锂电产业链进入价值制胜新阶段
证券时报· 2025-11-13 07:59
行业景气度 - 锂电产业链在三季度迎来全面复苏,表现为价格企稳、大单频现和业绩增长 [1] - 六氟磷酸锂作为涨价急先锋,价格在一个月内实现翻倍 [1] 需求驱动因素 - 1至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为578GWh,同比增长42.4% [1] - 1至9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428GWh,同比增长90.7% [1] - 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兴起,为行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1] 供给格局改善 - 大量中小产能及低质产能退出,跨界玩家终止项目投资,行业扩产趋于理性 [1] - 供需大幅改善,部分材料有效产能呈现紧平衡状态 [1] - 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头部企业对产能扩张形成共识,后续供给释放将更加有序可控 [1] 技术竞争维度 - 下游对锂电产品的关注焦点从“能用”转向“好用”和“耐用” [2] - 产业链竞争升级为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博弈,不再局限于价格 [2] - 头部电池厂商加速推出差异化明星单品 [2] 产品技术方向 - 磷酸铁锂厂商押注高压实密度、长循环系列产品 [2] - 负极厂商加码快充、硅碳负极领域布局 [2] - 电解液厂商积极发掘新型锂盐、新型添加剂等的利用价值 [2]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反内卷”深入推进,发展将更加理性 [2] - 行业逐步走出同质化竞争,迈向以技术创新和价值竞争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
财信证券晨会纪要-20251113
财信证券· 2025-11-13 07:37
财信研究核心观点 - 市场呈现缩量震荡格局,沪指在4000点附近拉锯,全市场成交额19648.13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490.72亿元 [8][9] - 风格表现分化,超大盘股(上证50指数涨0.32%)表现靠前,小盘股(中证1000指数跌0.72%)表现靠后,行业方面家用电器、综合、纺织服饰领涨,计算机、机械设备、电力设备领跌 [8][9] - 资金风险偏好下降,防御性板块活跃,油气板块因我国页岩油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吨消息提振走强,抗流感概念因全国流感活动上升而活跃 [9][10] - 市场处于风格再平衡阶段,建议采取谨慎追高、敢于低吸的策略,关注低估值+涨价或低位+事件驱动的方向,如顺周期、大消费、医药,以及新能源、算力硬件等板块的超跌机会 [11] - 中期来看,在全球科技投资热情不减、反内卷政策推进等因素支撑下,A股慢牛行情根基未动摇 [11] 重要财经资讯 - 202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3750.43亿元,其中工程采购占比最高,达41.01%(13839.64亿元) [15][16] - 央行开展195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1.40%,实现单日净投放1300亿元 [17][18] - 七部门联合印发意见,目标到2035年全面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系统,普及项目式、探究式教学 [19][20] - 工信部就印制电路板行业规范征求意见,提出严格控制低水平扩产项目,鼓励产业聚集发展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21][22] - 国家能源局发布指导意见,旨在提升新能源多品种互补开发水平,目标到2030年使集成融合发展成为重要方式,支持打造100%新能源基地 [23][24] 行业及公司动态 - 特斯拉计划扩建得州超级工厂,目标实现Optimus人形机器人年产能1000万台,量产时间表定于2027年,2025年被视为行业从0到1爆发的起点 [25][26] - 央行强调需保持合理利率比价关系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包括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等关键关系 [27][28] - 2025年10月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约为324万台,同比大幅下降16.0%,创年内最大单月跌幅 [30][31] - 人福医药控股子公司宜昌人福的HW231019片进入II期临床试验,用于腹部手术术后镇痛,该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2000万元 [32][33] - 海容冷链实施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149名激励对象授予405.4216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7.37元/股,已收到认购款合计29,879,571.92元 [35][36] 湖南经济动态 - 宇晶股份持股5%以上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持股比例由5.490845%下降至4.999963%,不再为5%以上股东 [37][38] - 湖南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进展,省级绿色工厂总数达到1014家,首次突破千家,涵盖机械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目标到2030年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40% [39][40]
上证早知道|事关新能源 利好来了;百度创始人李彦宏 今日开讲;免密支付 新消息
上海证券报· 2025-11-13 07:03
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 国家能源局发布指导意见,推动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融合互促发展,探索依托海上风电基地就近建设算力设施,促进电力、算力双网融合运行[5] - 在新能源资源富集且制造业基础扎实地区,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与新能源协同布局、集群发展[5] - AI算力对电力需求的迫切性叠加全球降碳诉求,预计将驱动未来3-5年全球清洁电源及新型电网建设大周期[6] AI技术应用与生态发展 - 百度世界2025大会举行,展示AI应用、大模型、AI生态及出海等方面最新成果,聚焦智能体、数字人、AI计算等前沿议题[8] -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AI正在重塑公司长期叙事,伴随大模型能力迭代与应用渗透,AI相关业务有望在规模扩大过程中被重新定价[8] - 兴民智通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共同推进构建“算力+数据+模型”协同系统,建立弹性算力底座[11] 机器人产业商业化进程 - 巨星传奇与宇树科技成立合资公司,各持股50%,共同打造演艺娱乐互动智能机器人产品及商业化演唱会表演服务[9] - 国金证券研报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正驱动产业变革与效率革命,建议布局技术壁垒高、渗透率提升的细分龙头[9] - 佰奥智能签订9722万元设备买卖合同,涉及航空航天领域中小型产品总装系统,金额占公司去年营业收入的20%[10] 储能与高端制造项目投资 - 海锅股份拟出资8000万元(占80%)设立控股子公司,投资总额预计10亿元,建设飞轮储能等高端零部件项目[10] - 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协议,约定2026年至2028年采购电量累计不低于200GWh,宁德时代确保按需供应[10] 消费板块资金动向 - 临近年底资金开始关注消费板块,大量资金通过ETF入市抄底,部分消费主题ETF份额创新高[13] - 汇添富中证主要消费ETF三季度以来净申购额达27.1亿元,份额达263.91亿份创新高;两只其他消费ETF净申购额均超7亿元[13] - 公募基金加大消费主题布局,三季度以来有13只消费主题基金集中上报[13] 医药与医疗器械进展 - 以岭药业孙公司盐酸美金刚原料药上市申请获批准,该药用于治疗中重度至重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11] - 安科生物参股公司博生吉拥有亚太区最大规模全自动智能化CAR-T细胞商业化基地,CD7-CAR-T产品计划2027年一季度递交pre-NDA申请[16] - 建发致新获机构净买入8175.87万元,公司为国内高值医疗器械配送头部企业,直销业务覆盖3300多家终端医疗机构[15] 基础设施与行业规范 - 广州海珠湾隧道建成通车,全长4.35公里,双向6车道,通车后广州中心城区至广州南站可实现15分钟互达[2] -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0月21日至11月11日全国揽收快递包裹139.38亿件,日均揽收量6.34亿件为日常业务量的117.8%,单日峰值达7.77亿件刷新纪录[4] -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要求规范“免密支付”业务,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杜绝默认开通,审慎为老年人开通功能[1][3] - 上海市计划到2028年底建成餐饮业智能化发展高地,团餐、快餐、茶饮咖啡企业全链条智能化渗透率目标超过70%[3]
人形机器人产业明年有望迎来“iPhone”时刻
中国证券报· 2025-11-13 04:18
行业发展趋势与预测 - 2026年被视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iPhone"时刻,将推动相关领域发展[1]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迎来大规模量产时代,整机和零部件产业链公司将受益[1]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从科研走向工业、教育、展览等领域,产业向规模化量产阶段加速迈进[3] -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4] 主要公司产品发布与量产计划 - 小鹏汽车发布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计划于2026年底量产,优先进入商业场景[1] -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试生产产线已开始运行,规模更大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将于2026年建成投产[1] - 宇树科技发布新款H2仿生人形机器人,特斯拉计划明年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 V3,设计将更拟人化[3] - 美的集团工业用人形机器人"美罗"已进入洗衣机工厂作业,家用人形机器人"美拉"完成全球首秀[2] 产业链公司业务进展与产能布局 - 中联重科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已推出多款自主研发样机,关键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作业[1] - 长安汽车联合头部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突破机器人"大脑""能源""驱动"等核心技术[2] - 震裕科技计划投资21.1亿元建设精密结构件、人形机器人精密模组及零部件项目,投资期为2025年-2030年[3] - 步科股份2025年前三季度无框力矩电机出货量约为43000台,同比增长约189%,预计2026年将进入大规模放量阶段[4] 核心零部件与技术发展 - 灵巧手的研发从科研机构逐步迈向产业,多家整机及零部件企业进行自研工作[2] - 伟创电气发布多款机器人核心部件产品,覆盖灵巧手、关节模组、电机与驱动器在内的具身智能核心部件[2] - 奥比中光可提供全技术路线3D视觉传感器和视觉感知方案,其产品可用于各类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场景的视觉应用[4] - 均普智能为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等产品提供总成和检测服务[3]
外资密集调研A股公司 资本市场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证券时报· 2025-11-13 02:32
资本市场开放政策 - 监管部门持续释放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信号,锚定深化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目标任务,系统谋划推出更多有力度的开放举措 [1] - 证监会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放宽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6] - 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合作,扩大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支持将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REITs等纳入港股通 [6] 外资对中国股票的投资动向 - 全球前40大投资机构提高中国股票持仓仓位至两年多来最高水平,一些全球基金开始涉足中国股票,资金有流入迹象 [2] - 约800只主动型外国基金共持有2700亿美元的中国股票,三季度一些全球投资基金将中国股票重新纳入投资组合 [2] - 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在三季度出现在236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合计持股10.18亿股,市值达212.83亿元 [2] - 三季度QFII新进重仓个股93只,对67只个股进行增持,行业配置上加码顺周期领域,有色金属、电力成为热门方向 [2] 外资机构的市场观点与调研活动 - 高盛预计主要股指到2027年底将上涨约30%,摩根大通看好沪深300指数未来一年表现 [4] - 外资机构对中国股票市场兴趣提升,源于政策层发力稳增长、稳股市及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 [5] - 10月以来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上市公司近千次,高盛、花旗环球、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等参与其中 [4] - 今年以来已有750多家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公司6588次,关注重点集中在上市公司业绩、研发方向及AI应用、海外市场开拓等情况 [4] 市场驱动力与投资价值 - 市场中期上行驱动力包括整体盈利复苏、场外资金净流入、科技叙事助力估值重构及资本市场建设完善 [1] - 中国股市在流动性充沛、结构改革和盈利改善推动下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市场稳定性有望持续增强,A股有估值提升空间 [3] - 双向高水平开放将短期改善市场定价效率,中期推动上市公司治理升级,长期使A股成为全球资本配置核心枢纽 [7]
时报观察 多维共振 锂电产业链进入价值制胜新阶段
证券时报· 2025-11-13 02:29
行业景气度 - 锂电产业链在三季度迎来全面复苏,表现为价格企稳、大单频现、业绩增长 [1] - 六氟磷酸锂作为涨价急先锋,价格在一个月内实现翻倍 [1] - 行业景气度提升是需求、技术与政策多轮驱动的结果 [1] 需求端驱动 - 1至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为578GWh,同比增长42.4% [1] - 1至9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428GWh,同比增长90.7% [1] - 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场景的应用兴起,为锂电产业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1] 供给端变化 - 大量中小产能及低质产能退出,跨界玩家终止项目投资,行业扩产渐趋理性 [1] - 供需大幅改善,部分材料有效产能呈现紧平衡状态 [1] - 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头部企业对产能扩张形成共识,后续供给释放将更加有序可控 [1] 技术竞争维度 - 下游对锂电产品的关注焦点从“能用”转向“好用”“耐用” [2] - 产业链竞争维度升级为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博弈 [2] - 头部电池厂商加速推出差异化明星单品 [2] 产品技术方向 - 磷酸铁锂厂商押注高压实密度、长循环系列产品 [2] - 负极厂商加码快充、硅碳负极领域布局 [2] - 电解液厂商积极发掘新型锂盐、新型添加剂等的利用价值 [2] 行业发展趋势 - 锂电产业发展将更加理性,逐步走出同质化竞争 [2] - 行业迈向以技术创新和价值竞争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
巨头欲加码“基建” 人形机器人量产提速
证券日报· 2025-11-13 00:43
行业量产时间表 - 特斯拉计划在得州超级工厂新建专用厂房,目标实现Optimus年产能1000万台,量产时间表定于2027年启动 [1] - 业界普遍预计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行业"量产元年",2026年有望迎来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 [1] - 东方证券认为在国内外龙头公司共同推动下,行业有望在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 [2] 产业链企业产能建设与布局 - 蓝思科技智能机器人新总部占地400亩,拥有18.9万平方米厂房,可实现从新材料开发到整机组装的一体化大规模生产 [2] - 富士康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在其休斯敦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该工厂为英伟达生产AI服务器 [2] - 多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小批量交付阶段,如智微智能在机器人"大小脑"控制器领域已有客户订单落地,中海达已获得小鹏具身机器人的IMU姿态传感器定点并处于小规模样品交付中 [3] 产业链生态合作与资本化 - 蓝思科技与越疆达成战略合作,蓝思科技承诺于2025年向越疆采购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双方将在技术、全球市场与标准层面全方位协同 [4] - 越疆业务网络覆盖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旨在实现工业、零售、医疗、家庭等领域的全面覆盖 [4] - 人形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加速资本化,乐聚智能获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并启动科创板IPO辅导,宇树科技和智元创新也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6] 市场规模与标准化进展 -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在基础情景下将达380亿美元,最乐观情景下可达2050亿美元 [4]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求索"具身智能测评基准EIBench,为行业奠定技术规范统一、质量可控的核心基础 [5]
巨头欲加码“基建”人形机器人量产提速
证券日报· 2025-11-13 00:41
行业量产时间表 - 特斯拉计划在得州超级工厂新建专用厂房,目标实现Optimus年产能1000万台,量产时间表定于2027年启动 [1] - 业界普遍预计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行业“量产元年”,2026年有望成为工业领域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 [1] - 东方证券认为在国内外龙头公司共同推动下,行业有望在2024年进入量产阶段 [2] 企业产能与基地建设 - 蓝思科技智能机器人新总部占地400亩,拥有18.9万平方米厂房,可实现从新材料开发到整机组装的一体化大规模生产 [2] - 富士康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在其休斯敦工厂部署人形机器人,该工厂为英伟达生产AI服务器 [2] - 蓝思科技承诺于2025年向越疆科技采购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 [5] 产业链准备与零部件进展 - 多家上市公司如纽泰格、千方科技、凯龙高科等纷纷设立机器人子公司 [3] - 深圳市智微智能在机器人“大小脑”控制器领域已有客户订单落地 [3] - 广州中海达已获得小鹏具身机器人的IMU姿态传感器定点,并处于小规模样品交付阶段 [3] 市场规模与生态合作 - 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在基础情景下达380亿美元,最乐观情景下达2050亿美元 [4] - 蓝思科技与越疆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涉及技术、全球市场与标准层面协同,计划利用越疆在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络实现多领域覆盖 [5] - 蓝思科技已构建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组装的垂直整合平台 [5] 标准化与资本化进程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求索”具身智能测评基准EIBench,奠定量产进程中技术规范统一的基础 [6] - 乐聚智能获得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并启动科创板IPO辅导 [6] - 宇树科技和智元创新已完成股改并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