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互联互通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从“开门”到“定规”:“十四五”金融制度型开放交出全景答卷|“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18 20:57
“十四五”金融开放核心成就 - 金融开放从“打开大门”升级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重塑规则”阶段,实现了从市场准入到规则对接的历史性跨越 [1] - 标志性制度突破体现在三条主线:负面清单与国民待遇框架实质落地、要素流动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升级、金融法治与宏观审慎框架同步完善 [1] - 证券、基金、期货、寿险等关键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全面取消,摩根大通、高盛等4家国际投行获批在华设立独资券商,路博迈、贝莱德等9家全球资管巨头设立全资公募基金 [2] - 互联互通机制显著进展,从沪港通拓展至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产品类型从股票扩展至债券、ETF和利率互换,沪伦通机制扩展至德国、瑞士等欧洲市场 [2] - 截至2024年底,外资持有A股市值约3.4万亿元、占比达4.3%,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16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 [2] - 以RCEP与CPTPP为参照,在绿色金融、数据跨境流动、ESG信息披露等领域先行先试,金融法治同步升级,《期货和衍生品法》颁布填补衍生品市场法律空白 [2][3] 外资金融机构机遇与挑战 - 中国居民金融资产规模持续攀升,庞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为外资机构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末信托、理财、保险资管等受托资产总规模升至154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居于全球第二 [3] - 中国经济转型与居民财富积累催生多层次金融需求,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居民理财需求从“保本收益”转向“多元配置+长期服务”,为外资机构带来战略机遇 [3] - 科创企业跨境融资、绿色债券发行等新兴领域需求激增,为外资投行与资管机构提供差异化发展机会,在ESG投资、跨境财富传承等专业服务领域外资机构凭借全球经验填补市场空白 [4] - 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领域面临网点不足与数字化滞后困境,其净息差平均低于中资银行0.6个百分点 [5] - 外资机构需适应中国特色穿透式监管,在ESG披露、数据跨境等规则上与母国标准存在差异,挑战主要体现在监管与合规复杂度上升、获取高质量客户与渠道成本高、市场波动与地缘不确定性、人才与技术本地化不足四个方面 [5] “十五五”金融开放展望 - “十五五”时期金融开放将进入更深层次“闯关时刻”,在补齐制度短板、对接国际规则和保持风险可控之间寻找新平衡 [6] - 互联互通机制仍是金融开放重点抓手,未来应从准入与通道、对冲与风险管理、信息与监管协同三个层面优化互联互通制度 [7][8] - 具体措施包括扩容互联互通标的和产品谱系、提升ETF和个股做市水平、扩展外资在岸对冲工具“白名单”、统一ESG/气候披露框架、建立跨境合规互动平台等 [8] - 业内专家呼吁进一步压缩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建立内外资一致的牌照分类与审慎标准,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在设立形式、持股比例、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 [8] - 可参照沪港通和债券通经验,探索建立与新加坡、东京、巴黎和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的互联互通机制,推出更多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 [9] - 金融开放重点应从“市场规模吸引”转向“制度优势吸引”,与产业政策更好协同,坚持“所有制中性”,为高新技术、绿色转型等领域提供更强支持 [9] - 数据治理与跨境合规将成为另一大重点,需建立金融数据分类分级和可信流通规则,完善跨境监管合作与执法框架 [10] 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改革 -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80个国家,全球超过80家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11] - 离岸市场探索提速,香港试点数字人民币债券,新加坡推动人民币与东盟货币直接交易,mBridge项目吸引中东央行加入,拓展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边界 [11] - “十四五”期间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在岸人民币汇率的标准差由0.22提升至0.35,变异系数由0.03上升至0.05,波动区间从0.92扩大至1.04 [12] - 监管层丰富调控工具箱,强化中间价调控并灵活运用逆周期因子,加强市场沟通以引导预期,有效遏制汇率超调 [12] - 展望“十五五”,人民币将在扩大能源和大宗商品结算使用、强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功能、推动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和投融资中应用三个方向发力 [13] - 人民币国际化态势是“稳步抬升、结构性突破”,更可能在“区域支付货币”和“特定品类结算货币”上取得实用性突破,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市场深度不足以及政策透明度是约束因素 [13]
李家超:研究让投资者在单一平台集中管理及相互抵押股票和债券等不同资产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2:08
香港债券市场发展举措 - 推进巩固香港债券中心地位 通过提升金融基建实现不同互联互通机制的联动[1] - 金管局旗下迅清结算与港交所合作研究单一平台集中管理及相互抵押股票债券等不同资产[1] - 与瑞士阿联酋等地市场建立连接并推动使用离岸中国国债作为不同清算所抵押品[1] 市场机制创新 - 香港证监会研究市场建立营运的债券电子化交易平台可行性[1] - 积极推动在香港建立商业回购市场和中央交易对手制度以提升市场流动性[1]
南向资金净流入站上万亿港元关口 重仓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等公司
上海证券报· 2025-09-03 09:40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9月2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金额突破1万亿港元,达到10002.21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 - 自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合计达4.7万亿港元 [3] - 2024年南向资金流入规模达8079亿港元,是2015年1271.77亿港元的6.35倍 [3] 南向资金市场影响力 - 南向资金每日成交额占港股比重从沪港深通开通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35% [1] - 南向资金为港股市场注入流动性,改变和优化了港股市场的投资结构和定价逻辑 [1] - 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的"稳定器",内地投资者话语权显著提升 [2] 南向资金配置方向 - 南向资金重点持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高股息价值股及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2] - 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为南向资金持有市值增长前三,分别增加2169.2亿港元、1517.5亿港元、1004.7亿港元 [2] - 南向资金偏好高股息资产,配置金融、能源、电信股,近两年这些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2] 南向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估值水平显著低于A股市场,存在明显折价,吸引投资者购买 [4] - 2020年起新经济巨头赴港上市,内地资金南下抢筹 [4] - 2022年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港股低估值叠加高股息资产吸引力,推动资金流入新高 [4] 南向资金主体结构变化 - 南向资金从散户主导变为公募、保险、私募等专业机构主导 [6] - 专业机构投研能力和价值发现专业性大幅提升 [6] - 南向资金对港股上市的内地公司更熟悉,持续发挥"价值发现者"功能 [6] 南向资金未来展望 - 南向资金有望持续涌入港股,改变和优化港股投资结构和估值逻辑 [5] - 2025年港股市场在估值中枢修复与盈利预期改善双轮驱动下具备较大收益空间 [5] - 南向资金涌入是对中国经济未来产业方向进行长期战略配置的体现 [5][6]
爆买!超1万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09-02 20:49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纪录 - 9月2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92.81亿港元,推动年度净买入额突破1万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1][2]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市场的总金额接近4.7万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 [1][2]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2] 南向资金市场影响力提升 - 南向资金持有港股总市值约5.94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场总市值比例超过13% [6] - 南向资金成交金额占港股市场成交总额的比例已攀升至45%以上,而2024年该比例为34.63% [6]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对港股市场流动性、估值与交易层面均有正向推动,并促进市场定价逻辑优化 [1][8] 南向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显著赚钱效应是吸引资金的主因,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度涨幅均在20%以上,小米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明星股不断刷新历史新高 [2][4] - 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恒生指数滚动市盈率相较A股存在明显估值折价优势,部分板块及个股展现出较高股息率 [4][5]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政策红利、港股IPO市场重启以及港股拥有大型科技股、新消费标的等独特投资标的,吸引差异化配置 [5] 南向资金配置偏好与市场影响 - 南向资金主攻方向为低估值、高股息资产以及高弹性科技资产,内地资金偏好分红高的国内行业龙头 [8] - 南向资金流入推动港股市场风格出现"A股化"变化,增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联动性,长期看港股和A股市场联动可能性加大 [8] - 南向资金不存在"绝对定价权",因港股借券做空机制使得海外投资者对股价短期走势有重要影响,而南向资金暂无法参与卖空 [8] 近期南向资金流动趋势变化 - 今年8月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速度有所放缓,8月4日净流出180.92亿港元,8月13日净流出82.77亿港元,8月20日和8月28日再次出现上百亿港元净流出,净流出额分别为146.82亿港元和204.42亿港元 [9] - A股市场近期释放远超港股的即时赚钱效应,上证指数不断刷新10年新高,导致投资机构和个人更倾向于将仓位集中在A股市场,影响对港股配置 [11] - 尽管流入速度可能放缓,但南向资金后续仍有一定净买入空间,因港股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且高股息板块具备吸引力 [11]
港交所CEO陈翊庭:多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在筹备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16:53
香港交易所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作为大湾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 [1] 上市规则改革与新股市场表现 - 香港交易所通过多次上市规则改革 为新经济公司提供多元化上市渠道 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1] - 特专科技公司拥有定制化上市规则 [1] - 新经济公司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医疗健康、新能源和TMT等行业贡献至少60%新股融资额 [1] - 2024年1-7月香港新股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1] - 目前超过200家公司正在处理上市申请 包括众多大湾区高科技企业 [1] 互联互通机制深化与资本市场开放 - 香港交易所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 深化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2] - 过去十年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 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便捷渠道 为内地资金配置海外资产提供便利 [2] - 正与沪深交易所合作优化沪深港通 研究纳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交易 [2] 金融科技合作与创新发展 - 香港交易所与深交所合作建设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香港基金分销网络 提高市场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 [2] - 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 技术实力持续提升 为集团提供IT技术服务 [2] - 深化两地金融合作 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2] 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建设 - 香港交易所顺应全球低碳转型趋势 与内地金融机构携手发展绿色金融 [2] - 未来将探索与大湾区金融机构合作两地碳市场 共建大湾区自愿碳市场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2]
港交所 CEO陈翊庭:多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在筹备中
证券时报网· 2025-08-30 16:40
香港交易所推动大湾区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作为大湾区核心金融基础设施 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1] - 通过多次上市规则改革 为新经济公司提供多元化上市渠道 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 - 新经济公司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至少60%以上新股融资额来自医疗健康 新能源和TMT行业[1] - 2024年1-7月香港新股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目前处理超过200家上市申请 含大量大湾区高科技企业[1] 互联互通机制深化 - 香港交易所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 推出沪港通 深港通 债券通 互换通等机制 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2] - 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便捷渠道 为内地资金配置海外资产提供便利 提升内地市场国际化水平[2] - 正与沪深交易所合作优化沪深港通 研究纳入REITs 引入大宗交易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2] 金融科技合作创新 - 与深交所合作建设香港交易所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香港基金分销网络 提高市场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2] - 通过深圳技术子公司港交所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提供IT技术服务 该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且技术实力持续提升[2] - 深化两地金融合作 共同推动大湾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2] 绿色金融发展 - 香港交易所顺应全球低碳转型趋势 与内地金融机构携手发展绿色金融[2] - 未来将与大湾区更多金融机构探索两地碳市场合作机遇 共建大湾区自愿碳市场[2] - 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2]
港交所CEO陈翊庭:新经济公司已经成为香港新股市场融资主力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5:18
香港金融市场表现 - 2024年1至7月香港金融市场融资1279亿港元 全球排名第一 [1] - 目前处理超过200家公司上市申请 包括大量粤港澳大湾区高科技企业 [1] 上市制度优化 - 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及无营业收入生物科技企业上市 [1] - 定制高科技企业上市规则 新经济行业(医药/新能源/TMT)贡献至少六成融资额 [1] - 2024年10月优化A股上市公司赴港快速审批流程 [1] - 2025年5月推出科技专线优化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 [1] - 2025年8月初优化新股定价与公众持股量规则 提升定价效率与国际竞争力 [1] 互联互通机制进展 - 深港通累计交易116万亿元人民币 其中深股通91万亿元 港股通27.6万亿港元 [2] - 推进大宗交易纳入互联互通机制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优化措施 [2] - 与深交所合作建设香港交易所综合基金平台 拓宽基金分销网络并降低交易成本 [2] 科技与区域合作 - 港交所深圳子公司拥有200多名员工 为集团提供技术服务 [2] - 利用大湾区科技与人才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2]
港交所多项市场数据创新高
金融时报· 2025-08-26 09:2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创新高达140.76亿港元 同比增长33% [3] - 交易费及交易系统使用费达49.06亿港元 同比增长49.11% [3] - 结算及交收费31.55亿港元 同比增长48.47% [3] - 中期股息总额约76亿港元 近九成利润用于分红 [3] 市场交易数据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 同比增长118% [2] - 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超170万张 同比增长11% [2] - ETF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338亿港元 同比上升184% [2] - 沪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达人民币1713亿元 同比上升32% [2] - 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比上升3% [2] 新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新增44家上市公司 同比增长716% 为2021年以来最强劲半年度表现 [4] - 宁德时代上市筹资410亿港元 为2021年2月以来最大规模新股 [4] - 排队等待上市企业达207家 再融资发行总额2448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最高纪录 [4] - 重夺全球交易所融资额榜首地位 [4] 战略举措推进 - 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期限延长至30年 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效率 [5] - 计划将人民币计价股票纳入港股通 深化互联互通机制 [5] - 与迅清结算合作探索发展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 [5] - 推出"科企专线"新增50家18A和18C申请 [6] - 新增6只股票期权类别及全球首只纳指100ETF互挂上市 [6] 市场结构特征 - 二级市场散户占比约10% 北向资金日均成交额占比约23% [2] - 机构投资者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东南亚、欧美及中东等地区 [2] - 国际发行人上市热情增加 多家东南亚公司选择在港上市 [4]
香港财库局许正宇:香港对稳定币定位清晰 不存在炒作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8-25 10:57
香港稳定币政策 - 香港《稳定币条例》本月生效 定位为法定货币的交付工具而非炒作标的 [1] - 稳定币支付成本有望从银行体系3%降至1% 显著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并提升经济效率 [1] - 政策明确稳定币作为法定货币另一种体现形式 聚焦支付功能而非投资属性 [1] 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建设 - 香港召开两次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建设会议 从仓储环节开始推进顶层设计 [1] - 顶层设计涵盖交易与结算系统的新建设 全力规划贵金属商品发展方向 [1] - 政府主导商品领域尤其贵金属发展 明确仓储-交易-结算全链条建设路径 [1] 互联互通机制发展 - 互联互通机制将满11周年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持续丰富产品种类为大方向 [1] - 推进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纳入互联互通 需与内地监管部门进一步商讨 [1] - 通过安全管道持续扩充跨境投资品种类 提升两地市场联通深度 [1]
港交所最新业绩公布:大增逾三成
证券时报· 2025-08-20 17:2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140.76亿港元,同比增长33%,股东应占溢利85.19亿港元,同比增长39% [1][2] - 基本每股盈利6.74港元,同比增长39%,中期股息每股6.00港元,同比增长38% [2] - EBITDA(非HKFRS计量项目)109.39亿港元,同比增长43% [2] 市场交易数据 - 证券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期货及期权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张数超170万张,同比增长11% [8] - 联交所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228.4亿港元,同比增长122% [7] - 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110.4亿港元,同比增长196%,占现货市场成交量23% [7][9] 新股与再融资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共44家公司新上市,总集资额1094亿港元,同比增长超7倍,重回全球新股市场榜首 [8] - 宁德时代上市集资410亿港元,为2021年2月以来香港最大规模新股 [8] - 后续发行总额2448亿港元,为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 [9] 沪深港通与互联互通 - 沪深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7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1110亿港元,同比增长196% [7][9] - 债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459.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 [7] - 沪深港通收入及其他收益18.13亿港元,创同期新高,其中14.45亿港元来自交易及结算活动 [10] 战略举措与产品创新 - 推出"科企专线"协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优化上市制度 [13] - 延长北向互换通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提升人民币资产配置效率 [13] - 推出首只恒生科技指数备兑认购期权ETF及亚洲首批个股杠杆及反向产品 [13] 基础设施与合作进展 - 与迅清结算公司合作探索发展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平台(ICSD) [12] - 推出证券市场股份交收费结构优化措施,提高市场效率 [14] - 刊发讨论文件研究缩短香港股票现货市场结算周期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