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域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谋划打造一批功能区级文旅消费新地标 北京发力六大专项行动
北京商报· 2025-07-22 19:59
上半年经济表现 - 北京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呈现态势稳、动能足、保障实三大特点 主要指标好于预期 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2] - 下半年经济增长内生动能稳步增强 有基础有条件保持稳定增长 国家政策工具箱储备充分 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产能提升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激活消费需求 [2] 消费提振行动 - 围绕奥林匹克中心区、两园一河、大运河、南中轴等打造功能区级文旅消费新地标 东西南北一体化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3] - 抓好演唱会、会展、世界乒联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点活动及暑期中秋国庆冬季等重点时段 系统谋划融合消费新场景 [3] - 文旅体消费市场有望延续强劲增长 中轴线环球影城三条文化带等主题IP持续释放吸引力 沉浸式消费场景进一步丰富 [3][4] - 演艺市场保持活跃 大型营业性演出和演艺新空间带动新一轮消费热潮 双奥100精品赛事体系培育完善为体育消费注入新动能 [3][4] - 博物馆延时开放等惠民措施实施 持续提升文旅体验助力消费潜力释放 [4] 产业强基行动 - 构筑高精尖产业发展高地 支持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项目在京落地 加快打造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 [5] - 推动海淀昌平两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向国家级升级 高水平举办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5] - 年底实现公共算力供给规模达4.5万P 推进模型基础架构复杂推理大模型等关键技术攻关 [5] - 推动医疗健康政务服务等首批标杆场景建设见效 组织实施国家级市级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5] - 推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平台全面开展交易 制定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5] - 加快房山新型储能示范产业园和氢能产业园区建设 多措并举保障全年绿电外调规模达400亿千瓦时以上 [5] - 加快推动第五立面光伏应用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推动创建北京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5] - 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支持科技+文旅科技+文博等新业态发展 结合城市更新打造文化微地标 [5] 企业护航行动 - 完善企业诉求响应和反馈机制 做好本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论证 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6] - 加快清欠中小企业账款 深入开展畅融工程千企万户大走访等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6] - 服务外资企业再投资 闭环式解决外资企业诉求 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 [6] - 力争无事不扰企业突破50万户 [6] 改革赋能行动 -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推动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立法 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分级分类授权机制 [7] - 推动北京证券交易所大力发展国债交易市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体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 [7] - 出台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方案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 [7] - 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向口岸物流服务贸易等环节拓展 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 [7] 投资促进行动 - 稳定扩大民生投资 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将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8] - 强化产业投资引进和落地保障 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发挥政府投资放大效应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8] - 积极促进民间投资 在污水处理垃圾停车等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示范项目 [8]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聚焦轨道站点周边等设施完备地区建设好房子 加大新开发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8] 民生暖心行动 - 全年归集发布不少于1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出台普惠托育试点政策优化方案 推进新型集团化办学 [9] - 新增中小学学位4000个以上 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9] - 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 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 [9] - 开通地铁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 建设丽泽商务区站新龙泽站等轨道交通微中心 [9] - 打造20条城市画廊 全年建成20个无界公园 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建设 实现温榆河公园二期等滨水空间对外开放 [9]
消暑景点“上新” 撬动夏日新消费
杭州日报· 2025-07-18 10:39
临安昌化冷泉湾 - 冷泉湾占地约5万平方米 包含7口冷泉 4条丛林水滑道和20余个嬉水项目 特点是水质纯净 遮阴不晒 老少皆宜 [4] - 景区提供多样化水上娱乐项目 包括花式跳水 水上飞渡 漂流和水上魔毯等 [4] - 昌化镇以"夏日嬉水 冬日玩雪 春秋户外"为特色 打造"四季文旅"目的地 [4] - "风之谷"景区带动双塔村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部分村民收入翻番 [5] - 景区周边配套建设乡村邻里中心 山地公园等设施 计划2025年游客突破80万人次 2027年突破100万人次 [5] 建德航头大冰洞 - 大冰洞利用溶洞资源和人工降温技术 保持零下8摄氏度 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 [6] - 景区提供"避暑三绝"产品链:冰洞观光 溶洞餐饮和戏水乐园 [6] - 溶洞餐厅结合喀斯特地貌与钟乳石等自然景观 提供独特用餐体验 [6] - 戏水乐园日均接待1000至2000人 成为当地旅游新名片 [6] - 景区配套举办夏夜啤酒音乐节和非遗"打铁花"表演 丰富夜间娱乐活动 [6]
北林区 构建文旅新场景 激发消费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07-13 13:26
露营行业 - 绥化市北林区利用闲置场地发展营地旅游,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满足城市居民短途游、微度假需求 [7] - 夏日温庭露营地新增特色餐饮项目如土窑坑烤,保留食物原汁原味,设有围炉煮茶区、自助烧烤区、团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自"五一"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00余人次 [7] - 金龟山庄全季营地创新打造"室内热带雨林"空间,汇聚200余种植物,新增全季露营部落、四季花海、冰雪乐园等主题项目,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 [8] 旅游产业 - 北林区全面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全域旅游新路径,以"全季运营、全龄覆盖、全业态融合"为发展理念,截至5月累计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6亿元 [8] - 北林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将进一步深化文旅品牌建设,整合农耕文化、民俗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做强冰雪嘉年华、荷花节等特色活动 [8]
毕节新发展示范:超越自然四季皆可游,让人员留下来、产品走出去
新浪财经· 2025-07-10 12:26
毕节文旅产业发展 - 2024年毕节全市接待游客超8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9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 [1][11] - 毕节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1个,包括百里杜鹃、织金洞、九洞天等知名景点 [5][7] - 景区创新推出"山水进阶玩法",如九洞天景区引入剧本杀导览,打造差异化文旅IP [3][17][18] 景区运营模式创新 - 百里杜鹃景区从"花海经济"向全域旅游转型,2024年管理区生产总值达53.09亿元,较2008年增长7倍 [15][16] - 玉簪花云海景区构建复合型旅游综合体,打造"生态休闲+避暑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的全域旅游格局 [12][14] - 织金洞景区累计接待5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2023年接待量突破198万人次 [25][28] 文旅带动乡村振兴 - 九洞天景区周边农户旅游相关收入占比达家庭总收入的32%,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13个 [21][25] - 织金洞景区为本地居民提供200多个岗位,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 [29] - "景区+农户"模式推动周边农户自主创业,构建互利共赢的文旅生态圈 [31] 农特产品品牌化发展 - "陈二平"辣椒品牌从毕节小作坊起步,产品已进入50余家超市,曾创下两分钟销售5万瓶的纪录 [32][34] - 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拥有6000余亩种植基地,带动众多农户增收,天麻产量占全国40%以上 [36] - "优选毕货"平台整合28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9个县区136个乡镇农户增收 [37][38] 交通基础设施改善 - 毕节已建立集航空、高铁、高速等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6]
让“古蜀厚重”叠加“人间烟火”,满足复合型文旅需求 看完三星堆还能干什么? 德阳以全域文旅格局“留客”
四川日报· 2025-07-07 15:09
德阳文旅发展战略 - 省委提出支持德阳等7个城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7] - 德阳以三星堆为核心资源 提出"古蜀厚重+人间烟火"双轮驱动战略 满足游客复合型需求 [7] - 构建"3+N"文旅格局 融入全省"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体系 打造"世界三星堆 天府后花园"城市名片 [7] 三星堆流量经济效应 -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599.36万人次 门票收入突破3.3亿元 [10] - 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IP授权收入超千万元 与《原神》联动创造2亿级话题阅读量 [10] - 带动周边产业升级:旌阳区推出三星堆主题舞台剧 绵竹开发剑南春定制酒 广汉餐饮住宿业快速发展 [10] 产业链延伸与项目投资 - 规划投资130亿元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 覆盖文化体验/演艺娱乐/主题游乐等全产业链 [11] - 推出超百亿元文旅招商项目 计划举办2场推介会吸引资本落地 [11] - 在深圳举办城市品牌活动 推出"此生要去看德阳"精品线路破解游客短暂停留问题 [11] 研学旅游与品牌建设 - 2025年四川省研学旅游推进大会在德阳举行 发布四大主题10条精品研学线路 [13] - 实施"古蜀文化溯源/天府生态休闲/成渝研学实践/国际旅游目的地"四位一体品牌战略 [13] - 开发沉浸式考古体验项目 茶仙谷融合赵坡茶文化打造产旅综合体 非遗传承人驻场展演活化传统文化 [13] 区域协同与产业融合 - 龙门山旅游环线串联104公里文旅资源 带动8段特色山路和12个观景台沿线乡村振兴 [14] - 广济镇玄郎村溯溪营地最高日接待量达千人次 中江觉慧村转型乡村综合体吸引游客超90万人次 [14] - 绵竹年画村通过"非遗+研学"模式 2024年接待研学游客7万余人次 [14]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烽起“磐石”传薪火——东北抗联创建地的振兴新篇
新华社· 2025-07-04 16:09
红色旅游发展 - 磐石市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为核心,开发红色研学线路,包括抗日斗争纪念馆、漫红岭等载体 [2] - 2024年磐石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亿元,其中红色旅游占比超70% [2] - 构建"红色+"多业态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域旅游 [2] 农业与产业升级 - 宝山乡北锅盔村种植300公顷锦绣海棠,被誉为"关东红果第一村" [3] - 磐石加快科技兴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推出新产品并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三产融合" [3] - "90后"创业者杨尚宾返乡发展果酒、果脯、果茶等产品,计划扩大生产线 [3][4] 城市发展与荣誉 - 2024年磐石获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称号 [4] - 连续13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推进金属冶炼升级并培育碳纤维等新兴产业 [4] - 建设34公里绿水长廊,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4] 区位与规划 - 磐石市位于沈吉高速沿线,与长春、吉林市形成百公里三角区位优势 [1] - 未来将严控农产品品质,深化农文旅融合,打造"红城黑土出好物"品牌 [4]
行走开封 品味幸福——开封文旅观察之三
河南日报· 2025-06-26 07:33
文旅产业升级 - 开封文旅产业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和提升品质的生活方式,形成"主客共享、古今交融"的格局 [1] - 文旅供给从基础观光迭代至深度体验,科技与历史碰撞、传统与时尚交融,满足游客"诗与远方"需求 [2] - 宋都古城水系串联景区形成环古城文旅圈,城墙修缮后成为生态旅游带,实现生活与旅行无缝衔接 [3] 城市更新与业态融合 - 历史街区通过空间、业态、人文多维活化重拾烟火气,工业遗存"粮食五库"变身潮玩街区,背街小巷蝶变为"花街" [3] - 金明池遗址公园融合古韵与现代设计,书店街、顺河坊等区域实现"微更新+大设计",打造市民与游客共享的宋式"慢生活"场景 [3] - 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优质文旅项目落地,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涌现 [4]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 - 清明上河园、万岁山武侠城等景区通过沉浸式宋服体验、非遗市集(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强化文化传承 [2] - 开封府《包公断案》演出、天波杨府杨家将忠义体验、岳飞庙"精忠报国"故事等场景,将文旅与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 [4] - 传统技艺(如宋代点茶)与年轻人创意表达碰撞,历史街区青砖黛瓦映照现代生活斑斓多彩 [1][2] 市民参与与主客共享 - 市民日常活动(如古城墙下闲话家常、老街非遗展演)成为文旅体验核心部分,增强对城市根脉的依恋 [1] - 游客通过"穿越"千年、指尖劳作等互动形式与历史对话,亲子家庭在非遗体验中感悟文化 [2] - 城市更新后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市民与游客共赏四季繁花,获得感显著提升 [3]
我说变化 | “公务接待室变成游客接待大厅”
全域旅游发展历程 - 远安县成功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 - 2011年发展初期面临接待压力,周末及节假日需动用半数人力应对各类考察调研,景区被迫划出专用接待区域 [1] -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当地出台《公务接待十不准》,明确餐标每人不超过40元并实行考察备案制,大幅减轻行政负担 [1] 产业转型成效 - 政策规范后景区转向市场化运营,接待设施升级为游客中心,管理标准化并形成差异化特色 [1] - 生态旅游产值突破5亿元,城镇化率和县城聚集度分别提升至56%和45 7% [2] - 全域旅游与特色农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开花"态势 [2] 运营模式变革 - 行政接待需求减少释放景区运营资源,游客接待能力显著提升 [1] - 市场化导向推动游客口碑积累,客源结构从公务群体转向大众旅游市场 [1][2]
“快旅慢游”成为长白山文旅新风尚
新华网· 2025-06-22 12:51
长白山文旅业态发展 - 长白山天池首次观测到"文武双全"的开冰现象,即冰层先自然消融后受风力影响快速破碎,形成独特自然景观吸引游客 [1] - 山脚下二道白河镇打造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包含文创店、艺术展馆、铁艺展览馆及20%吉林省首店餐饮品牌,形成多元文旅场景 [3] - 云顶市集作为2023年开业的全季节市集,已运营至第五季,汇集60余家美食与文创摊位,并融入非遗技艺展示和现场演出,成为热门打卡地 [4][6] 交通与客流提升 - 沈白高铁将于2023年秋季开通,北京至长白山通行时间缩短至4小时,显著提升"快旅慢游"可行性 [3] - 暑期重启免费巡游巴士服务,连接集散中心、雪绒花、云顶市集及恩都里等核心景点,优化游客动线 [6] 人才与创新驱动 - 外地创业者如贵州许露受长白山雪景与市集氛围吸引,选择就地创业,反映区域文旅吸引力增强 [6] - 文创设计融入学生作品(明信片、木雕等)及铁艺创新,通过研学体验推动传统工艺年轻化转型 [3][6]
河北承德进入最佳旅游季,避暑山庄一次购票三日畅游
新京报· 2025-06-19 23:32
旅游文化节活动 - 第十八届承德国际旅游文化节正式启动,围绕草原风情、康养旅居、美食寻味等主题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 [1] - 推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一次购票三日畅游等优惠政策 [1] - 精心策划全国"长城脚下话非遗""盛世之音"全国旅游演艺承德对话等18项精彩活动 [1] - 集中推出"潮玩承德、舌尖承德"等5大市集 [1] 承德旅游资源 - 承德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素有"紫塞明珠"之美誉 [1] - 全市有4253处文物遗存、33万件可移动文物 [1] - 拥有滕氏布糊画、丰宁满族剪纸等83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旅游发展格局 - 全面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以53处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 [2] -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名县,构建覆盖全域的"一核、三带、八组团"空间布局 [2] - 持续打造"冰雪温泉旅游季"品牌,推出冰雪赛事、温泉康养、山庄灯会等冬春系列活动 [2] - 打造中国马镇、鼎盛元宝街、七家温泉等文旅商体融合新地标 [2] 旅游市场表现 - 今年上半年到承德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0.62%,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1.86% [2] - 入境游到承德人次同比增长48.45%,人均在承消费金额增长61.16% [2] - 京津游客增长迅速,长三角、江浙沪增速明显提升 [2] - 避暑度假、坝上自驾、泡汤滑雪等热词成为外地游客到承德的搜索主流 [2] - 承德荣登全国避暑十大目的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