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丨四十五,正青春!
新华社· 2025-08-25 22:49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45年来,深圳的GDP增长 万余倍,诞生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夯 实物质基础。1000多项全国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创新城市第一方阵,打造全球重要科技创新策 源地……持续向新向上的深圳,进一步彰显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风采。 45年辉煌成就,源于持续的制度创新和不断扩大开放。从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深入推进综 合改革试点,深圳始终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改革"试验田"使命。 近年来,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转型压力,深圳持续以改革破题,挺进"深水区",勇闯"无人区"。创 业板注册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深圳以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为核心抓手, 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打破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 大开放的意见》,按照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事项清单的工作机制,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 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 新华社深圳8月25日电题:四十五,正青春!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 ...
新华时评|四十五,正青春!
新华社· 2025-08-25 21:22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建立45周年。当历史的年轮镌刻下第四十五道印记,这座因改革开放而 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依旧朝气蓬勃,风华正茂。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 扩大开放的意见》,按照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事项清单的工作机制,再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 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 四十五岁,于城市而言正值青春。 面对新使命、新征程,坚定不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突出系 统集成和协同高效,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仲裁等领域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规则体 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之城"深圳,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深圳8月25日电 记者周科)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45年来,深圳的GDP增长 万余倍,诞生了华为、腾讯等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夯 实物质基础。1000多项全国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跻身世界创新城市第一方阵,打造全球重要科技创新策 源地……持续向新向上的深圳,进一步彰显改革 ...
河北自贸试验区:开启新一轮“升级”时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5 16:34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效 - 单船迎检时间节省35分钟 在船检查时间由4小时压缩至2.5小时 为船方节省成本3万-4万元/艘[1] - 海域使用权审批时间由117天压缩至73天 效率提升38%[1] - 累计推出235项自主创新举措 30项获国家层面认可 48项在河北省复制推广 金融领域实现35项"首单"突破[4] - 海事静态业务集成办理模式整合37项政务事项 一次性办结率提升至85% 申请材料缩减50% 船舶办证时间缩短60%[6] 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优化 - 创新"模块化"检查机制划分10个标准化检查模块 节省船舶检查时间并降低船期延误风险[5] - RCEP唐山企业服务中心累计办理业务22199次 受理咨询1471次 提供外币自助兑换等跨境便利服务[12] - 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为外籍船员办理2086本停留签证 为留学生办理168本居留许可 为外籍船舶节省60%物流时间[13]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重点发展国际大宗商品贸易 能源储配 港航服务 高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8] - 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获批25种交易品种 LNG接收站年供气能力达70亿立方米[8][9] - 拥有105个生产性泊位 2个40万吨船舶泊位 年设计通过能力4.93亿吨 开通30余条国际航线[9] - 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2695家 增加税收180.12亿元 进出口总额连续五年增长[10]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20.8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 进出口总额700亿元[10] 国际规则对接与创新实践 - 全面实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55项措施 实施率达100%[13] - 重点对接CPTPP 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建设制度型开放先行区[16] - 推动保税LNG加注 保税燃料油权限下放 含金矿砂混配等五项重点事项[15]
唤醒更多“沉睡”的校园体育场馆
经济日报· 2025-08-22 08:11
编辑部: 近日,结合"全民健身日"活动,江苏省属及13个地级市的公共体育场馆宣布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 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健身指导活动,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记者蒋波于南京 2025年8月21日 大中小学运动场地的封闭化管理,固然有其现实考量,然而在充分考虑安全责任、维护成本、教学 秩序等因素的前提下,努力开放更多校园运动场馆,不仅是盘活存量资源的务实之举,更是构建全民健 身公共服务的创新实践。 破解校园运动场馆开放难题,基础在于顶层设计。对学校而言,"不敢开""不愿开"的背后是实打实 的压力,应做好"一盘棋"规划,明确"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教育部门需制定教学与开放的协调机 制,明确非教学时段的开放基准;体育部门可牵头建立场馆共享平台,推动校园场馆与社会健身资源的 联动;财政部门要将场馆开放补贴纳入稳定的预算安排;社区则需配合学校做好公众预约、分流引导 等,通过出台统一的规范和细致的"操作手册",让校园运动场馆开放更安全、有序、高效。 保障校园运动场馆可持续开放还应加强机制创新。应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 协同机制,厘清各方权责,明确"多方共担"的责任体系;积极尝 ...
制度创新“落地有声” 临港新片区交出区域经济发展亮眼“成绩单”
央视网· 2025-08-21 15:34
区域经济发展 -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六周年 区域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1] - 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交出亮眼成绩单[1] 制度创新成果 - 形成首创性典型创新案例166个 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79个[2] - 案例覆盖离岸贸易、跨境金融、跨境医疗、高端航运等领域[2] 数字化转型进展 - 推出数字综保区平台 实现电子提单、电子提货单和电子仓单的三单融合[1] - 显著提升航运贸易货物单据处理效率和安全性[1] - 企业可凭电子单证向银行申请质押融资获取资金支持[1] 数据跨境流动 - 进行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 推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和操作指引[3] - 推动200余家企业实现数据跨境流动效率提升70%[3] 未来发展规划 -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5] - 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开展更大程度开放压力测试[5] - 为国家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5]
临港新片区六周年:从蓝图到热土
国际金融报· 2025-08-21 10:19
经济规模与产业增长 -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 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 [3] - 新增市场经营主体近10万家 累计达15.6万家 [3] - 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去年增长1.6倍 上半年同比增长23.8% [9] - 民用航空产业引进60余家配套企业 上半年航空航天产值同比增长52.9% [9] - 高端装备产业全年储能产值预计达300亿元 [9] - 数字经济产业规上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40% [9] - 上半年实到外资10亿美元 增长1.5倍 [9] 制度创新与金融发展 - 累计形成首创性创新案例166个 其中全国首创79个 [3] - 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从2020年9家增至2024年17家 [3] - 700余家金融机构和投资类企业落户 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速20% [4] - 离岸贸易规模上半年达150.4亿美元 增长23.6% 占全市比重48.2% [5] - 国际再保险平台上半年登记保费607.2亿元 交易保费23.76亿元 [5] - 离岸贸易专营公司试点1个月完成业务22笔 跨境收支合计6.48亿元 [6] - 电子提单累计签单量突破80万单 [8] 数据跨境与数字治理 - 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公募基金三大领域600余字段正面清单 [7] - 发布再保险、国际航运、商贸三大领域84个数据项负面清单 [7] - 2025年新增电池护照、工业互联网诊断等10个数据场景 [7] - 实施"负面清单+操作指引"模式 吸引高济健康、汇丰金科等外资企业开展增值电信业务 [5] 产业生态与科技创新 - 集成电路产业打造"东方芯港" 民用航空产业建设"大飞机产业园" [11] - 高端装备产业打造"动力之源" 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建设"智能汽车谷" [11] - 数字经济产业打造"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 发展数据标注、文化出海等新业务 [11] - 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聚焦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空天计算等前沿领域 [12] - 推动交大建设"交大科创产业园" 落地同济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 [10] 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 - 2024年人才引进、落户超4.3万人 增长36.4% [9] - 提供1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1000套免费住房、3000套人才公寓 [10] - 打造青年交互空间和特色化青年集聚社区 [12] 企业出海与全球布局 - 承接3亿美元以下ODI备案审批事权 优化出海服务流程 [13] - 集聚超百家离岸贸易企业 包括芯片贸易和全球布局制造业企业 [13] - 推动"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模式 [13]
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落地有声” 改革发展“成色足”
央视网· 2025-08-21 09:35
经济规模与制度创新 - 区域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 改革发展成色足 [1] - 形成首创性典型创新案例166个 其中全国首创性案例79个 [4] - 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1] 数字化转型与效率提升 - 推出数字综保区平台 实现电子提单 电子提货单和电子仓单的三单融合 [3] - 推动200余家企业实现数据跨境流动效率提升70% [4] - 新片区跨境通服务平台完成3000多笔离岸贸易真实性验核业务 [6] 金融与贸易发展 - 离岸贸易规模突破150亿美元 增长23.6% [6] - 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累计登记保费超843亿元 交易保费超39亿元 [6] - 构建国际再保险中心完整生态系统 实现交易磋商到出单结算全流程 [5] 企业服务与资金支持 - 企业可凭电子单证向银行申请质押融资获取资金支持 [3] - 新片区跨境通服务超300家跨境贸易企业和28家金融机构 [6] - 在离岸贸易 跨境金融 跨境医疗 高端航运等领域实现制度创新 [4]
苏州解码生态补偿“青绿公式”
苏州日报· 2025-08-21 08:31
生态修复项目与资金投入 - 东村村阴山岛连接线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由19家单位投入修复资金63486.5元用于场地清理、围网划分及设施增设 [2] - 消夏湾缓冲区一期后期维护项目由某家用电器企业投入修复资金107000元 [3] - 郑泾江东侧绿化提升项目由某污水处理企业投入修复资金391822元 [3] - 东村村补植复绿项目由7家单位投入修复资金57232.5元并种植树木80棵 [3] - 西山岛居山湾碳汇林项目由某混凝土公司通过种植117棵水杉完成替代性修复 [3] - 截至今年7月基地共落地79件修复案件涉及修复资金313.18万元 累计种植树木9000棵 放养鱼苗50000尾 新建新能源路灯75盏 维修蓝藻隔离带500米 整治水体3处及环境区域2处 [4]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 全国首创"双向匹配+公证提存"生态损害赔偿模式 资金可提存至公证机构专户待项目库更新后激活 解决资金沉睡难题 [5] - 在长江岸线实施分阶段履约方案 使企业面对928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压力时现金流骤减 [6] - 针对小额赔偿推出"以劳代偿"方案 企业员工可通过环保宣教服务抵偿罚款 [8] - 建立"少年环保导师"制度 企业员工经培训后进入校园湿地课堂将赔偿转化为宣教 [8] 生态修复基地建设与成效 - 苏州市太湖生态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为全省首个综合性基地 包含法治警示中心与科普交流中心 [2][3] - 苏州市生态资源公益修复基地占地900多亩为省内最大 提供碳汇林/增殖放流等五大功能区及劳务代偿替代方案 [5] - 张家港保税区/常熟市铜官山/太仓市沙溪镇等多地建成特色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基地 [4] - 太湖金墅港畔基地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 咖啡店和面馆成为网红打卡点 [5] 生态价值实现与政策支持 - 通过《苏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划2035年30个保护地串联 同步拆除违建122万平方米并恢复湿地生态廊道194.6公里 [9] - 水环境"谁超标谁补偿"机制自2023年实施 收缴资金用于七浦塘/吴淞江等流域治理并改善水质 [9] - 苏州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建立以鸟类观测为核心的湿地考评体系 [8] - 形成"惩戒—修复—教育—预防"全链条机制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轮驱动 [1][9]
398座绿色矿山星罗棋布!内蒙古交出矿业转型新答卷
内蒙古日报· 2025-08-20 23:55
行业转型背景 - 内蒙古作为国家能源与战略资源基地 矿产种类丰富 矿山数量最多时达数千个 计划经济时期粗放开发遗留生态问题[3]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推进 智能喷淋系统与边坡植被修复技术应用 矿坑电铲车精准作业 苜蓿草覆盖修复边坡[1][7] - 398座绿色矿山建成 数量跃居全国前列 绿色变革渗透至采矿全环节 包括封闭车间粉尘监测与覆土育苗[3] 政策与制度创新 - 政府出台绿色矿山建设通知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建、社会监督的绿色矿业发展机制[5] - 13个部门联动构建绿色矿山支持措施 9个部门协同强化小型矿山参照管理 九大行业地方标准精准落地[5] - 金融创新推出绿色矿山治理贷 资源节能环保税务减免 科技资金直指绿色开采技术痛点[5] 企业实践与成效 - 包钢白云鄂博铁矿岩石胶运系统年回收资源294万吨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5] - 赤峰吉隆矿业投入6400万科技创新资金 井下充填技术实现节水40%[5] - 十四五期间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达980平方公里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超额完成任务[9] 转型挑战与目标 - 生产矿山整体转型步伐未完全跟上 大中型矿山建设目标远未达成 治理欠账与动态监管压力持续存在[6] - 已有企业因未能持续投入退出绿色矿山名录 资源大区转型仍处深水区[6] - 新《矿产资源法》将绿色矿山写入法律 非煤矿山整合退出战役启动 产业从小散乱转向大集约[9] - 目标到2028年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建成绿色矿山 构建矿山与草原共生发展模式[11]
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测压力”,临港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第三极”
证券时报网· 2025-08-20 08:57
临港新片区六周年发展成果 - 临港新片区成立六年来推动特殊经济功能加速形成,形成166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79项全国首创 [1][2] -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首创"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海关账册"监管新体系,使汽车通关效率提升50%以上 [2][3] - 2023年上半年上海南港外贸进出口车辆达29.3万辆,同比增长32.58% [3] 制度创新成果 - 构建"五自由一便利"开放型制度体系,突破上位法实现系列制度创新 [3] - 发布全国首批数据跨境场景化一般数据清单,涵盖智能网联汽车等3个领域11个场景 [3] - 推出数据出境管理负面清单和操作指引,实现字段级数据清单管理 [3] 产业发展情况 - 建设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吸引世界一流企业集聚 [4] - 伦茨中国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2023年临港工厂产值同比增长显著 [5] - 攀时集团新投资项目专注于服务半导体行业,预计2023年底投产 [6] 金融创新发展 - 滴水湖金融湾纳入上海"一城一带一湾"金融新格局,已吸引超600家企业落地 [7] - 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实现结算效率从"日"到"秒"的跃升,首月累计规模约5亿元人民币 [8] - 试点银行对试点企业免审单结算,将2-3个工作日的结算流程压缩至"秒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