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搜索文档
安徽制造业激荡新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9-26 05:47
安徽制造业整体发展态势 - 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营收达5.49万亿元 [1] - "十四五"以来安徽规上工业企业由1.8万户增加到近2.5万户,增长近四成 [4]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0.85万户增加到2.3万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由2818户增加到7221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0户 [4] 高端化升级 - 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19天大定突破5000台,67天突破10000台,截至8月底订单超12000台,平均成交价高达95万元 [2] - 江汽集团通过超百亿元投入、建设尊界超级工厂推动向高端智能电动领域跃迁,该工厂为安徽省首个汽车制造领域5G全链路工厂,拥有超过1800台智能机器人 [3] 智能化迈进 - 安徽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已100%启动数字化改造,今年上半年新增实现数字化改造规上制造业企业3841家,累计改造企业2.05万家,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3.02% [7] - 安徽中恒电喷系统有限公司投入8000万元打造"智能仓储+AGV配送+MES管理"系统,公司生产的汽车燃油泵型号超过1500种,去年全年产值突破5亿元 [6] 绿色化转型 -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建成柔性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万元产值能耗降低18.7%,产品碳排放下浮超20% [8] - 海螺集团发布"AI+水泥建材大模型",窑炉控制参数自动推荐使劳动强度缩减50%,标准煤耗下降1%,年减碳6318吨,按日产5000吨熟料线测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500吨 [8] - 安徽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园区3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十四五"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超全国同期降幅4个百分点 [8]
广西新增两家5G工厂
广西日报· 2025-09-25 11:33
5G工厂名录入选情况 - 广西百色广投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5G工厂和国能广投北海电厂5G工厂成功入选《2025年5G工厂名录》[1] - 广西累计已有11家工厂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数量位列西部地区第4位[1] 政策与行业动向 -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23年起连续三年发布5G工厂名录,旨在打造5G工厂中国品牌[1] - 5G工厂建设是深化“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和深层次应用的关键举措[1] 地区发展战略 - 广西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1] - 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持续培育5G工厂、智能工厂等标杆[1] - 目标为打造智改数转典型应用场景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推动两化融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迈进[1]
既是创新成果“产出地”,也是创新要素“连接器” 从世界制造业大会看安徽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08:36
大会概况与成果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于9月20日至23日在合肥成功举行 签约项目932个 总投资额4246亿元 [1] - 大会聚焦工业软件 新型显示 工业大模型 智能算力等前沿领域 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1000多位嘉宾参会 [1] 展览展示与技术亮点 - 综合主展馆面积超2万平方米 设10大展区包括首次开设的智能机器人展 并开展无人机 无人船等动态演示 [2] - 安徽展示量子信息 聚变能源 深空探测三大领域成果 包括聚变能实验装置 超导量子计算机 运载火箭等 [2] - 国盾量子冷原子重力仪实现国际首次量子绝对重力仪组网观测 应用于地质勘测 巨灾防范等领域 [2] - 维信诺ViP技术突破传统金属掩模版工艺 首条G8.6 AMOLED生产线在合肥封顶 即将大规模量产 [3] 量子科技与应用生态 - 大会展示量子+金融 量子+AI 量子+车联网等多场景应用 安徽召开量子科技应用场景对接会推动"千家场景"落地 [3]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 中国制造业500强总体研发强度达2.45% 拥有有效专利166.32万件 [4] - 全国77.4%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江苏 山东 安徽等9省比例超80% [4] - 铜陵有色推进智能制造 数据工厂等数字化升级 其5G+工业互联网国家级项目通过验收 [4][5] 安徽制造业发展成就 - 安徽发布月球原位资源制造系统 计算光刻平台等十大新技术新产品 [6] - 安徽形成智能语音 大飞机等国家级制造业集群 建设20多个省级集群中5个规模破千亿元 [6] - 全球近10%显示面板 全国8%工业机器人 10%汽车 11%新能源汽车在安徽研发制造 [6] 产业合作与生态建设 - 大会设立上市公司产业对接座谈会 日联科技等企业期待与安徽在汽车制造 高端装备 新能源领域深度合作 [7] - 安徽通过"科创+产业""龙头+配套"模式推动产业聚链成群 构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 [7]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丨“智”在必得
搜狐财经· 2025-09-23 18:07
全球制造业的竞争规则正在被重写。插上"智能翅膀",制造业企业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9月20日―23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办。大会发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2025)》显示,目 前,我国已有77.4%的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实施,江苏、安徽等九省超过80%。 在大会现场,标杆企业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成效。 尊界S800备受瞩目(央广网记者 张琳琳 摄) 作为江淮汽车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新时代智能电动旗舰,此次大会上,尊界S800备受瞩目。该车型诞生于合肥肥西 的尊界超级工厂――安徽省首个5G全链路汽车制造基地。工厂依托1800多台智能机器人,实现了冲压、焊接、涂 装、总装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并具备智能柔性定制能力。凭借全链路数字化生产线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创新 成果,尊界超级工厂近日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马鞍山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之一。作为安徽省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重要"链主"企业, 汉马科技此次展出的420kW级醇氢电动系统,吸引了大量关注。这一产品以甲醇为主要能源,通过氢能转化,实 现清洁动力驱动,兼具能效与环保优势。 汉马科技展出420kW级醇氢 ...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向中高级阶段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18:40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向中高级阶段发展 中新网合肥9月20日电 (记者 张俊 韩苏原)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2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开幕。据开幕式上发 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2025)》,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呈现由中等水平向中高级阶段 发展的态势。 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水平(2025)》,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下称"两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服 务能力突出。依托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已为全国36万余家企业提供评估对标服务,覆盖全国各省 市、41个工业大类及207个中类,基于这些数据构建的监测指标,有助力政府摸清底数、精准施策。 9月19日,工作人员正在与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出的机器人互动。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5,64.2%的企业基本实现全业务流程数字化,研发设 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数字化普及率均超60%,整体呈现由中等水平向中高级阶段跨越的态势。 十大工业强省成转型战略高地。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70.9,山东、广东等六省超65;安徽以65.7位 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细分来看,中国77.4%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江苏、安徽等九省超80 ...
中国与东盟工业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新华社· 2025-09-19 17:41
中国—东盟工业合作现状 - 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 - 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 - 双方工业领域合作互补性强且潜力大 47%以上产品存在高度互补[2] 重点互补领域 - 集成电路及其零部件领域高度互补[2] - LED和光缆等中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高度互补[2] 合作推进方向 - 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深度参与[2] - 分享产业政策制定和企业培育孵化实践经验[2] -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和数据要素跨境流通[2] - 共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 重点合作领域 - 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合作[2] - 开展绿色制造领域合作[2] - 推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合作[2] 合作机制建设 - 建设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2] - 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 - 通过《中国—东盟工业部长圆桌会议南宁倡议》加强政策协调[2] 会议背景 - 首次举办中国与东盟工业领域部长级会议[3] - 会议主题为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工业合作共赢[3]
《中国—东盟工业部长圆桌会议南宁倡议》聚焦区域工业合作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04:30
会议核心成果 - 中国与东盟共同审议并通过《中国—东盟工业部长圆桌会议南宁倡议》,提出十一项具体合作方向,为区域工业合作注入新动力 [1] - 本次会议是中国与东盟在工业领域首次举办的部长级会议,主题为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工业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1] 合作倡议具体领域 - 倡议涵盖十一项核心内容,包括加强工业政策对话和自愿合作以及建设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 [1] - 合作方向包括加强工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转型领域标准合作以及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合作 [1] - 推动建设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1] - 深化电动自行车领域合作并加强纺织产业技术研发和高附加值生产投资 [1] - 推动医药产业技术共享和产能合作以及加强工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并推动中小企业融入工业合作体系 [1] 中方表态与配套活动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表示中国愿以更高水平开放、更协同的机制和更务实的举措,与东盟各国共同提升工业合作水平 [2] - 中方支持东盟各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推动中国制造与东盟制造优势互补 [2] - 中方愿与东盟各国合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通数据要素跨境流通渠道,共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 - 会议期间配套举办中国—东盟新兴产业交流推介活动,近300名代表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入开展交流 [2]
中国—东盟工业部长圆桌会议在南宁召开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8:28
合作框架与战略方向 - 中国与东盟召开工业部长圆桌会议并审议通过《中国—东盟工业部长圆桌会议南宁倡议》[1] - 合作目标为以更高水平开放、更协同机制、更务实举措推动工业合作迈向新高度[1] - 各方同意加强工业政策协调与战略对接,分享实践经验,建设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1] 具体合作领域与举措 - 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支持各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实现“中国制造”与“东盟制造”优势互补[1] - 以机制化协同为支撑,中国愿与东盟分享产业政策制定、企业培育孵化等实践经验,探索区域工业合作新模式[1] - 合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通数据要素跨境流通渠道,共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1] - 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1]
国务院批复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纳入试点
深圳商报· 2025-09-12 07:25
试点方案概述 - 国务院批复同意在10个地区开展为期2年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1] - 试点范围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福厦泉、郑州市、长株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成都市 [1]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试点方案包含七大方面共22条内容 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东莞、中山全域 [1] 科技创新要素改革 - 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 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2] - 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将研发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的分享比例提高至50%以上 [2] - 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和成果评价制度 [2] - 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粤新型研发机构享受地方优惠政策 [2]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 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创新绿地用地规模管理模式 [2] - 探索特大城市大片绿地空间依法办理用地手续但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管理 [2] - 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方式 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 [2] - 推动产业用地实施"标准地"出让 建立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控制指标体系 [2] 数据要素开发利用 - 拓展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支持探索数据要素标准化 [3] - 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 [3] - 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安防等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3] - 推动建立工业基础大数据库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3] 资本市场发展 -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继续完善上市制度 [3] - 发挥新三板转板上市功能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 [3] - 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 不断健全品种体系 [3] - 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拟上市企业综合培育平台 探索私募股权份额转让 [3]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9月20日举行 河南受邀作为主宾省参加
河南日报· 2025-09-06 07:22
大会基本信息 -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于9月20日至23日在合肥举行 河南省作为主宾省参与 [1] - 大会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共同主办 [1] - 预计超40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出席 外宾人数占比超过50% 斯洛伐克担任主宾国 [1] 展览展示内容 - 设置10个综合展区 全方位呈现制造业发展最新成果 [2] - 河南省组织30家领军企业展出超1000种优势产品 设置8大板块包括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 [2] - 参展企业中16家年营收超百亿元 包括平煤神马、宇通集团、许继电气等世界一流企业 以及牧原集团、中航光电等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2] - 展出产品包括产销量全球第一的中铁装备盾构机、宇通新能源客车 以及填补国内空白的洛轴特种轴承、多氟多电子级氢氟酸等 [2] 大会活动安排 - 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 举办开幕式暨主旨演讲、重大项目对接、"十四五"制造业成就展示等活动 [3] - 发布《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制造强国建设十大领域发展报告》等权威成果 [3] - 大会经国务院批准 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7届 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