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粉丝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江南布衣(03306):FY2025点评:FY25H2利润环比提速,新兴品牌高速增长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10 19:15
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目标价24 59港元 基于FY2026预测EPS 1 74元及13倍PE估值[11] 核心财务表现 - FY2025营业收入55 48亿元(同比+5 9%) 归母净利润8 93亿元(同比+5 1%)[5][11] - FY25H2利润增速环比提升至+7%(H1为+5%) 毛利率65 6%(同比-0 3pct) 销售费用率35 6%(同比+0 6pct)[11] - 预测FY2026-2028年营收60 03/64 51/69 26亿元(同比+8 2%/+7 5%/+7 4%) 净利润9 01/9 73/10 53亿元[5][13] 品牌表现分析 - 新兴品牌收入同比+107% 毛利率提升8 5pct 收入占比达7%(FY24为3%)[11] - 成熟品牌收入+2% 成长品牌收入-0 5% 两者毛利率分别+0 3pct/-0 9pct[11] - 线上渠道收入增长18% 自营/经销渠道收入分别-6%/+10% 门店净变动-24/+116家[11] 会员运营与战略 - 会员贡献零售额占比超80% 活跃会员56万人(FY24为55万)[11] - 年度消费超5000元会员达33万人(FY24为31万) 贡献超60%线下零售额[11] - 公司维持FY26百亿零售额目标 坚持"粉丝经济"核心战略[3][11] 估值与分红 - 当前股价对应FY2026-2028预测PE为12/11/10倍 低于A股可比公司平均16/15倍[11][12] - FY25每股分红合计1 38港元 股息率超6% 承诺持续高分红回报股东[11]
向潮玩“取经”,文博文创最该学什么?
新京报· 2025-09-06 18:33
行业增长态势 - 潮玩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 成为文旅消费领域显著现象 [1] - 泡泡玛特上市首日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38.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04.4% [1] - 热门潮玩产品引发彻夜排队 Molly、Labubu等IP成为跨境旅游中的"行走文化符号" [1] - 文博文创发展迅猛 但相比潮玩IP的传播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 消费动机差异 - 文博文创消费者核心诉求是文化体验 包括挖掘文物乐趣、历史启蒙和主动查阅文物背景 [5] - 潮玩消费群体核心动机是追求潮流文化和彰显个性 具有显著"符号驱动"特征 [9][11] - 文博文创通过产品延续与文化的情感连接 潮玩则通过产品符号完成身份标识与圈层归属表达 [6][11] 商业模式对比 - 潮玩通过设置隐藏款和限量款的极低抽中概率制造稀缺性 形成"圈层等级"体系 [11] - 消费者为抢购联名款凌晨排队 本质是通过"消费时间"彰显群体性差异 [11] - 文博文创注重文化根基 产品承载数千年沉淀的文化基因 如三星堆青铜神树暗含古蜀宇宙观 [13] 运营策略借鉴 - 文博文创可借鉴"社交货币"设计思路 增强互动性、趣味性与话题性 如文物修复体验盲盒 [15] - 利用文化和旅游场景天然传播力 在多元场景增设"文化体验站"降低认知门槛 [15] - 学习IP系统化运营策略 以文物IP为核心构建兼具文化深度与传播活力的生态链 [15] - 建立文化爱好者社群 通过文创大赛、创意市集等活动增强互动 开展跨领域"文化+"合作 [17] 核心属性差异 - 潮玩与文博文创价值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后者模式无法直接复制 [17] - 文博文创优势在于文化根基 具备承载厚重历史、连接古今、传递古老文明的力量 [13] - 潮玩IP成功关键在于情感共鸣 如造型设计戳中审美或拥有"治愈情绪"等小切口故事 [13]
那些为小米信仰充值的人
雷峰网· 2025-09-03 19:45
小米粉丝社群与股东投资行为 - 小米粉丝股东社群"小米粥"成立于2021年 已聚集超3000名成员 主要由高净值小米忠实粉丝和长期股东组成[1][4] - 社群核心价值包括信息共享和理性投资支持 成员普遍持有1万股以上小米股票或为骨灰级米粉[12][51] - 社群坚持非盈利原则 由共享价值观的管理员共同维护 拒绝所有变现可能性[51] 小米股价波动与投资策略 - 小米2018年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7港元 股价初期曾达23港元高点 但2018年底因经济环境问题跌至8港元[6] - 2021年初被美国政府列入制裁名单后股价瀑布式下跌 2023年底一度跌破10港元[8][10] - 投资者采用低位加仓策略降低成本 例如Will通过股价每降1港元加倍买入方式将持仓成本降至10港元[6][7] 小米汽车业务发展 - 小米汽车SU7发布24小时大定达88898台 远超社群预期5-6万辆[18] - 内部对汽车信心充足 2022年已确定SU7产品定位和设计细节 供应链沟通时给出激进的全生命周期交付量目标[33] - 汽车销售存在服务不一致问题 部分销售态度差 但工程师能通过APP提供专业技术支持[41][48] 投资者背景与持仓特点 - 核心投资者包括金融、法律、汽车行业专业人士 如帝国理工金融工程硕士Will和汽车从业者小Will[7][44] - 申教授持仓占九成仓位 小米加入港股通后立即重仓买入并持续加注[29] - 投资者普遍基于对雷军产品理念信任长期持有 认可"5%利润线"商业模式[25] 产品生态与用户粘性 - 忠实用户家庭拥有上百件小米产品 涵盖手机、净水器、电视等品类[16][29] - 用户从性价比转向品质认同 如小米6陶瓷尊享版被用作"钉子户"设备长达五六年[45] - 线下门店观察显示小米之家吸引老年人求助安装和外籍用户批量采购小家电[39] 国际市场表现与出海预期 - 海外舆论对小米汽车几乎一致看好 与国内两极分化评价形成对比[49] - 投资者预期小米汽车出海将大放光彩 销量很快超过特斯拉并进入世界前五[46] - 小米汽车在质量控制和问题响应方面表现优于传统车企 软件问题相对较少[48]
腾讯、网易、字节掀起音乐“三国杀”
36氪· 2025-09-01 18:18
核心观点 - 在线音乐平台通过加码粉丝经济和情绪消费实现盈利增长 但面临用户流失和新兴平台竞争 行业竞争焦点从线上版权转向线下资源整合和国际化布局 [1][4][28] 平台财务表现 - 腾讯音乐25Q2付费用户数达1.24亿(同比+6.3%) ARPPU为11.7元(同比+9.3%) SVIP用户超1500万占比12.1% 订阅收入同比增长17.1%至43.8亿元 非订阅收入同比增46.9% [8][15] - 网易云音乐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6% 但期内利润同比飙涨132.4% [1][16] 用户规模变化 - 腾讯音乐月活连续15季度下滑 24Q4流失2000万 25Q2再流失200万至5.53亿 [3][18] - 网易云音乐月活维持在2亿左右 与2023年2.067亿接近 [18] - 汽水音乐依托抖音流量年初月活近1亿 超过咪咕音乐 居App Store免费榜第一 [3][19] 粉丝经济策略 - 平台推出分层会员体系 SVIP会员提供数字专辑免费听、演唱会优先购票等特权 月费数十元 [6][16] - 腾讯音乐投资12.9亿入股韩国SM娱乐 与The Black Label战略合作 网易云音乐引入K-POP版权 [10] - 腾讯音乐推出付费互动社区Bubble 添加艺人服务连续包月28元 [12] 竞争格局演变 - 汽水音乐采用"免费+低价"策略 新用户赠送半月会员 支持看广告听歌 通过抖音推荐算法实现精准歌曲推荐 [19] - 版权壁垒减弱 TOP1000热歌中86%源自抖音 54%从抖音冷启动爆火 TikTok与环球音乐版权争端3个月后和解 [23][24] - AI写歌软件降低创作门槛 供给端扩容使产业链话语权向分发端倾斜 [27] 线下布局与国际拓展 - 腾讯音乐上半年为近百组音乐人创造超300场演出 承办权志龙澳门演唱会并支持全球巡演 举办格莱美相关国际峰会 [33][35] - 汽水音乐通过音乐节/派对扶持独立音乐人 举办行业论坛但尚未国际化 [36] - 网易云音乐线下布局声量不足 用户对其商业化尝试存在不满 [37]
在“范式转移”的时代,如何重塑“职业”的定义
经济观察报· 2025-09-01 15:33
历史变革中的后知后觉案例 - 微软CEO鲍尔默在2007年对iPhone发布嗤之以鼻 认为其价格过高且无键盘 无法满足商务需求 但iPhone几年内引领智能手机潮流 微软退出手机市场 [1] - 诺基亚2007年并购Navteq 试图将车载导航优势延伸至移动互联时代 但未能认知智能手机作为新人机交互平台的颠覆性 线性思维无法对抗指数级增长 导致商业逻辑被打破 [2] - OpenAI的ChatGPT在2022年11月横空出世 挑战谷歌 Meta 微软和苹果的AI统治地位 微软通过投资与OpenAI深度绑定 谷歌整合内部AI团队 苹果在智能助手AI化方面滞后 反映大企业对内部创新存在"免疫反应" [3] 指数型组织框架与核心特征 - 指数型组织定义为目标驱动 敏捷且可扩展的组织 利用加速技术实现产品服务数字化 去物质化 大众化和去货币化 效能比非指数型组织高10倍 [5] - 对外采用"SCALE"原则:按需使用员工 依赖社群与大众 AI与算法赋能 杠杆与共享资产 参与感 [5] - 对内采用"IDEAS"原则:界面 仪表盘 实验 自组织 社交技术 [5] - 指数级增长三大推动力:摩尔定律(芯片能力18个月翻番) 网络定律(用户增长带来几何级效用提升) 幂律(冒险创新推动发展) [12] - 线性组织特征:顺序思维 自上而下层级架构 财务结果驱动(追求10%增长而非10倍增长) [12] AI时代的组织变革维度 - 组织扁平化与边界模糊化 按需配置员工和依赖社群大众成为核心 未来趋向"灵工经济" 强调个人主动性而非企业依附 [6] - 硅谷AI新材料公司案例:仅5名员工(CEO 运营1人 研发专家2人 律师1人) 后台职能全外包 轻资产模式依赖IP授权获取现金流 [7] - 社群与大众参与推动共创模式 凯利提出1000铁杆粉丝理论 支持创作者通过订阅获得现金流 并在互动中孕育新项目 [8] - 社交技术促进协同 欧美专业化工具(如Zoom Teams)提升效率 智能体实现异步办公 减少碎片化沟通 维护统一数据库保持信息完整性 [9][10][11] 数据驱动与战略范式转变 - 指数型组织核心依赖数据流加速:从搜寻信息转向信息自然流动 缩短决策时间 通过实验科学决策 [12] - AI推动"数据网络效应":更多用户使用带来更多数据 优化算法后进一步吸引用户 形成正向循环 [13] - 领导力转向数据驱动 数据科学家比传统专家更受信赖 战略规划中目标胜过战略 执行胜过计划 长期规划需结合探索与实验 [13][14] 商业假设从稀缺向富足转变 - 两千年商业文明基于稀缺假设 AI时代转向富足思维 科技使稀缺资源丰裕 组织可按需调动实体资产 人力资源和AI技术资源 [15] - 云计算历史类比:中小科技企业按需构建技术基础设施 避免技术瓶颈 AI基础设施将类似发展 [15] 未来挑战与未解问题 - "去货币化"概念需重新审视 移动互联网免费注意力经济模式可能被智能时代定制化付费商业模式取代 [16] - AI对职业影响存在四种可能:中心化AI替代人类工作(黑色乌托邦) 去中心化AI赋能人类工作(可能性世界) 中心化AI赋能效率提升 去中心化AI替代工作引发资本与劳工矛盾 [17] - AI专家获天价薪酬(如Meta挖角开1亿美元待遇) 但多数程序员面临裁员风险 [17] - 指数增长需区分内生动力与资本泡沫:OpenAI前首席科学家新公司Safe Superintelligence无产品情况下以50亿美元估值募资10亿美元 WeWork模式受物理增长限制揭示故事与实质差距 [18][19]
奢侈品的七夕困局:同质营销难破圈,调性业绩两为难
新浪财经· 2025-08-31 00:35
行业营销困境 - 奢侈品牌七夕营销存在高度同质化问题 固守"海报大片+明星短片+限定产品"传统范式[1][2] - 明星策略依赖流量热度而非品牌价值输出 消费者注意力被明星吸引导致主推单品沦为背景板[5][6] - 静态海报社媒自然触达率走低 明星短片完播率不佳 需依赖算法推荐或粉丝支持才能实现传播[6] - 美妆线成为激进卖货试验区 通过直播带货配合亲签礼盒、限量周边等激励手段直接追逐销量[6][7] - 无差别短信轰炸缺乏精准度 将品牌拉低至快消品层面 消耗品牌精心营造的高级感[9] - 行业业绩整体放缓 LVMH集团上半年净利润下滑22% 收入下跌4%至398.1亿欧元 开云集团销售额与净利润缩水 博柏利全球裁员近20%[12] 品牌创新尝试 - LOEWE推出五集短剧《鹊定爱》 以悬疑手法解构爱情议题 在社交媒体获得更高关注度[18] - 品牌深入挖掘文化情感共通点 不再生硬堆砌中国元素 转而聚焦现代生活场景和情感母题[20][21] - Bottega Veneta在贵州取景以云雾山路隐喻"鹊桥" Prada以上海桥梁抽象表达"联结"之意[21] - Dior用纸飞机寄托心意 香奈儿以同心结喻示命运相连 实现文化符号的普世转译[21] - 与艺术家及本土创意人合作降低文化误读风险 巴黎世家邀请冯立掌镜 Burberry携手东华大学非遗研究中心[23] - 产品设计去节日化 Loro Piana推出收藏系列化玩偶IP GANNI使用小猫小狗元素减弱节日属性[24] 明星策略演变 - 明星成为品牌年轻化核心媒介 能激活粉丝购买力并拓宽品牌受众形成时尚风潮[15] - 玩法成熟度趋近美妆快消行业 提前数月官宣代言人 通过社交媒体持续互动共创内容[15] - 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规避风险 香奈儿与王一博合作逾三年 Bottega Veneta与米卡绑定超两年 文淇连续两年出镜Gucci短片[17][18] - Gucci邀请张凌赫直播推广香氛产品 Dior为邓为推出"七夕抱抱爱"礼盒并结合线下活动[15] 用户互动升级 - 品牌积极邀请用户参与共创 Gucci在微博发起话题鼓励分享"与挚爱时光" Prada通过小红书征集"桥梁记忆"[27] - 互动方式从单方面品牌输出转向开放平等的用户主导体验 趋近大众消费品营销模式[27]
匠心筑商 稳创未来 | 一图看懂星盛商业(6668.HK)2025年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8-29 11:21
业绩表现 - 营业收入达人民币2.84亿元[4] - 毛利为人民币1.49亿元,毛利率52.3%,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4] - 归母净利润人民币0.87亿元[4] - 管理费用率9.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4] - 在手现金人民币13.68亿元[4] - 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1.4%,同店客流同比下降4.47%[5] - 出租率92.5%,同比提升0.1个百分点[5] - 中期派息5.0港仙/股,同比增长4.2%[5] 分红与股东回报 - 上市5年累计现金分红达5.86亿港元,连续分红8次[6] - 年度派息率2020年45%、2021年40%、2022年62%、2023年70%、2024年80%[6] - 现金分红总额2020年0.61亿港元、2021年1.02亿、2022年1.07亿、2023年1.32亿、2024年1.33亿港元[6] 业务规模与布局 - 公司为大湾区领先商业运营服务供应商,覆盖深圳、广州等城市[8] - 在营购物中心18座,其中深圳4座、大湾区多座,另拥有9座城市型及7座区域型购物中心[8][9] - 已开业项目27个,已开业面积165万平方米[9] - 在营项目开业年限分布:3年以内占64.1%、3-5年占51.1%、5-10年占27.8%、10年以上占21.8%[10] 运营能力与商户生态 - 品牌资源库数量5,000个,期内新开发250+个,在合作商户2,800个[12][13] - 空置率7.5%,低于典型城市空置率13.8%[14] - 期内引入首店数量110个[13] 营销与消费力挖掘 - 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落地6场IP首展首秀,引入数十个首进深圳品牌[18] - 深圳龙岗星河COCO Park通过粉丝经济带动销售同比提升7-45%,单日客流达8.19万[19] - 深圳星河WORLD·COCO Park通过滑板日活动实现全网超6000万次曝光,销售同比提升27%[21][22] - 广州南沙星河COCO Park通过体育活动带动销售提升14%,单日客流同比增长42.5%[22] 会员生态与跨界合作 - 会员销售额同比增长14%,会员总量增长20%,银卡以上会员复购率提升24%[33] - 与京东PLUS会员达成战略合作,提供积分兑换及消费礼遇[31] - 推出"白领卡"、"家人卡"等会员服务,优化商户折扣及礼券体系[30] - 与支付宝、抖音等平台合作,升级支付即会员、直播带货等功能[33] 数智化转型与AI应用 - 通过DeepSeek AI+ERP实现业财一体与智能驱动,提升运营效率及风险识别能力[35] - 利用DeepSeek AI+星管家提升商户服务效率及经营满意度[35][37] - 积累沉淀品牌、合同、店铺、营销及结算数据[35] 企业责任与品牌影响力 - 首发《可持续探索计划》,推动大湾区零废弃商圈建设,实现11吨碳减排及2亿级声量[39] - 启动《COCO质选》专项行动帮扶出口企业转内销,获11家媒体声援及120万曝光量[41] - 2025年获中指院、中购联、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等多项行业奖项及TOP10排名[43][44][45][46]
采完11位时代少年团粉丝和家长后,我们发现了未成年追星的禁区
36氪· 2025-08-29 10:54
演唱会参与规模与粉丝特征 - 上海体育场连续四天吸引近20万人参与时代少年团演唱会 [1] - 大量未成年粉丝在家长陪同下参与 家长协助隐藏应援物通过安检 [1] - 上海管理机构专门设置家长等候区应对未成年粉丝群体需求 [3] 安保措施与现场冲突 - 上海实施严格交通管制和安保部署 包括提前一周管制和抽调保安执勤 [5] - 粉丝与安保发生冲突 指控包括暴力执法和性骚扰行为 [5][21] - 后援会发布联合声明列举安保违法失德行为 包括猥亵和暴力执法 [24][25] 票务市场与消费结构 - 官方票价区间480~1880元 但实际获取成本显著高于票面价值 [8] - 演唱会想看人数达622.7万 催生代抢(2000元/张)和黄牛(3000至上万元)市场 [8] - 粉丝年均会员费298元 周边产品溢价显著 如小卡从1元炒至70元 [39][40] 粉丝经济与消费行为 - 粉丝单场演唱会开销可达7000元 含交通3800元/住宿1400元/应援物400元 [14] - 周边产品设计偏向低龄化 如188元精装盒含项链手办 288元套餐含单人娃娃 [35] - 家长支持追星作为学业奖励机制 如要求成绩保持全班前五 [17] 社交媒体与粉丝文化 - 灯牌大战持续十余年 粉丝通过社交媒体换票集结 形成强攻区/主攻区划分 [29][31] - 大粉通过话术引导数据打榜和消费 未成年粉丝易受舆论引导 [32][34] - 演唱会相关话题频登热搜 如时团演唱会灯牌单日阅读量超亿次 [20] 公司运营与商业模式 - 时代峰峻全面掌控小卡设计销售 国内小卡GMV接近50亿元 [39] - 公司调整会员充值规则为实名制 但散粉仍受大粉消费指导 [42] - 演唱会结合多城巡演模式 如澳门/海口/大连等地域覆盖 [14]
乐华娱乐半年收入4.14亿,明星卡牌及潮玩助力,IP运营业务大增128%
36氪· 2025-08-28 09:3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4.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3% [1] - 归母净利润5809.9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88.7% [1] - 期内全面收益总额5827.7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3331万元人民币增长74.9% [2] - 毛利率为26.4%,较去年同期25.6%提升0.8个百分点 [2] 业务板块表现 - 艺人管理业务收入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7%,占总收入86.2% [5][6] - 音乐IP制作及运营业务收入3670.3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占总收入8.8% [5][6] - IP运营业务收入2060.6万元人民币,同比暴涨128.0%,占总收入5.0% [5][6] IP运营业务亮点 - 明星小卡业务通过策划活动及独家发行提升销售额,凸显明星IP变现能力 [7] - WAKUKU潮玩IP通过战略合作实现突破,淘宝旗舰店销量超4万+,销售额超百万元 [9][10] - 与量子之歌合作成立"与华同行"孵化平台,乐华持股51% [9] 成本与毛利率变化 - IP运营业务毛利1251.3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但毛利率由74.3%下滑至60.7% [12] - 毛利率下滑主要由于艺人相关衍生品及虚拟艺人开发成本增加 [12] - 艺人管理业务毛利率跌破20%,下滑1.6个百分点 [12] 虚拟艺人业务 - 乐华全资收购虚拟女团A-SOUL,持续投入虚拟人赛道 [13] - 虚拟偶像活动需配备专业动捕设备及技术团队,成本较高 [13] - 虚拟项目尚未展现独立于真人业务的长期变现能力 [13] 海外业务 - 韩国市场收入4182.8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8%,占总收入10.1% [15] - 海外业务以内容出海为主,影视音乐作品覆盖全球多国 [15] - IP衍生品业务尚未在海外市场开展销售 [17] 战略布局 - 公司拥有62名签约艺人及51名训练生,通过自有培训中心提升艺人运营能力 [7] - 未来重点探索新的内容形式、扩大跨界别合作 [12] - 通过Apple Music、Spotify等平台推广全球中文流行文化 [17]
茶咖日报|香飘飘2025上半年业绩出炉,冲泡业务承压,即饮逆势增长
观察者网· 2025-08-27 19:59
香飘飘2025上半年业绩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0.35亿元,同比下滑12.21%,净利润亏损0.97亿元,同比下跌230.13% [1] - 冲泡业务收入4.23亿元,同比减少31.04%,主要受消费习惯向即饮现制转移及春节提前压缩销售旺季影响 [1] - 即饮业务收入5.91亿元,同比增长8.03%,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58.27%,首次超越冲泡业务 [2][6] 香飘飘产品与战略动态 - 公司新增"丛兰玉露""新会陈皮月光白"口味及"特级明前龙井"限量款产品,但因上市时间短尚未形成业绩拉动效应 [1] - Meco果茶冠名青春芒果晚会并签约时代少年团代言,通过粉丝互动和多媒体曝光强化年轻消费群体触达 [5][6] - Meco果茶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0.69%,累计销量绕地球6.55圈,成为即饮业务重要增长引擎 [6] 同业公司业绩表现 - 皇氏集团上半年营收9.05亿元,同比下滑13.07%,净利润亏损576.72万元,主因行业竞争加剧及成本压力 [4] - 佳禾食品上半年营收11.85亿元,同比增长10.43%,但归母净利润1243万元同比下降82.10%,受原材料涨价及营销费用增加影响 [8] - 佳禾食品咖啡业务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66.80%,植物基业务收入6078万元同比增长48.87% [8] 行业合作与转型趋势 - 均瑶健康味动力品牌与知名连锁即饮咖啡品牌展开合作,旨在突破益生菌应用局限 [3] - 即饮茶饮市场通过顶流偶像代言和粉丝经济运营强化年轻消费群体渗透,行业竞争持续加剧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