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

搜索文档
打造“五个一”秸秆利用新格局
河南日报· 2025-06-19 07:31
河南省秸秆资源概况 - 河南是全国重要农业大省,常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1亿吨,居全国第二位[1] - 2024年秸秆可收集资源量7896.18万吨,其中小麦、玉米、花生、水稻四类作物占比96.48%[1] - 全省秸秆利用量7451.1万吨,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1] 秸秆利用结构 - 肥料化利用占比74.4%,饲料化利用占比21.3%,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合计占比4.3%[1] - 重点发展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同时拓展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途径[1] "一区"建设规划 - 建设秸秆沃土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2] - 推广深耕、堆沤还田技术,探索"地力加油站"模式[2] - 集成"秸—饲—肥、秸—沼—肥、秸—菌—肥"等绿色低碳循环模式[2] "一带"产业布局 - 以洛阳、南阳、驻马店、济源等养牛大县为核心打造秸秆饲料化产业带[2] - 重点支持秸秆饲用技术装备升级、收储体系建设和优质品牌培育[2] "一网"收储体系 - 构建覆盖全省的秸秆收储运营网络,以县域为单元规划布局[2] - 建设"乡镇标准化收储中心+村固定收储点"的县域全覆盖网络[2] "一盟"协同机制 - 组建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联盟[2] - 搭建"1+18+N"省市县三级信息化平台[2] "一路"高值化转型 - 发展秸秆食用菌基质、制糖、清洁造纸、生态板材等产业化方向[3] - 突破秸秆高值化利用技术瓶颈,推动"农头工尾"增值[3]
跨界供热、制氢、海水淡化……如何不断拓宽核能综合利用的边界?
中国能源网· 2025-06-15 08:5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 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核能科技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从 核能大国迈向核能强国的核心引擎。 "618"临近,各种新奇实用的消暑产品成为网络购物车里的"准订单"。仔细对比会发现,往年的手持小 风扇,今年装到了防晒帽檐上;防晒服加长领口一拉,直接省下单买口罩的钱;凉茶、酸梅汤不卖成 品,改成了卖配方……可以说,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正在"倒逼"厂家和经销商在产品改进、精准 服务上推陈出新。 需求和市场在哪里,产品、服务和创新紧随其后的逻辑,同样适用于能源产品,核能产品正是其中的典 型案例。从稳定发电到高质量供热、供汽,再到制氢、海水淡化、生产同位素,近年来,核能综合利用 的边界不断拓宽,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功能不断延展,一个个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成 果,惠及产业、造福百姓。 回想2017年冬天,在北京房山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当笔者亲手触摸到低温供热堆加热的暖气片 时,不禁感叹"核能不止会发电!"彼时,核能供热的新闻引发巨大关注,而这"破圈"的一小步,也引来 外界质疑——核能 ...
海洋绿色发展探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6-13 06:06
海洋经济与盐碱地利用 - 我国海洋面积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 - 海南省海口市演丰镇塔市村在盐碱地成功种植海虫草(耐盐度高达6.5%),实现滩涂变"粮田"且不占用传统耕地资源[1] - 全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开发盐碱地为耕地,并推动耐盐碱植物选育[2] - 海南省盐碱地面积217万亩,海口市美兰区通过海水立体农业技术(海虫草种植+水下养殖)推广利用盐碱地[2] 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 -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为全国最大(12万亩)、树种最丰富(占全国97%),具有固碳、净化海水等生态功能[3] - 2014年起保护区清理污染源(搬迁9家养猪场、拆除8家餐饮店),并修复退化红树林1831亩[3] - 通过低滩造林新增红树林500亩,全国红树林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原则,目标扩大面积并提升生物多样性[4] 海洋生态现状与监测 - 2024年监测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稳定,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优良率较高,但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近海水温创纪录(+1.2℃)[5] - 赤潮、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增加,自然资源部建成"陆海空天"监测网覆盖管辖海域,重点监控生态高风险区[6] - 未来将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并研发新技术强化生态预警监测能力[6][7]
东营|东营产业援疆绘出疏勒致富新图景
大众日报· 2025-06-12 09:22
生态农业与特色养殖 - 疏勒县引入30万尾优质小龙虾苗发展特色垂钓体验项目 利用冰雪融水养殖 水质清冽甘甜且矿物质丰富 养殖的小龙虾肉质鲜美无土腥味 [2] - 采用"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生态模式 稻田为小龙虾提供生存环境 虾排泄物作为水稻天然肥料 形成绿色循环 同时为休闲农业增添新体验 [2] - 羊肚菌产业在盐碱地实现高产 最高亩产达2000多斤 按160元/公斤收购价计算 单个大棚年产值超80万元 [3] - 羊肚菌产业带动当地就业 村民日收入超100元 东营援疆技术团队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3] 现代农业产业链建设 - 投资800万元建设羊肚菌产业基地 包含菌种生产车间 实验室 冷库和烘干房等设施 预计年产值800万元 可满足1000亩种植需求 [3] - 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南疆首个具备独立研发优质羊肚菌菌种能力的生产基地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3] - 水发农业建成6.7万平方米"红色疆南"加工园区 郭牌"蔬乐"产业园二期新增130座高标准温室 [4] - "鲁疆情"食用菌新增2条食品加工线 形成生产 加工 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4] 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新品种培育 - 推广耐盐碱油菜 杂交小麦 油葵等作物1000多亩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4] - 疏勒肉羊产业示范园已出栏1500多只 正在构建从育种到推广的全产业链 [4] - 持续壮大山东水发 郭牌西瓜 江苏德利尔等现代农业产业园 支持果蔬产业综合运营中心建设 [4] 工业园区与新经济发展 - 疏勒齐鲁数据服务产业园投入运营 吸引4家数据服务企业入驻 带动380多人就业 [5] - 利用援疆资金规划化工产业集聚区 支持齐鲁工业园申报国家级高新区 [5] - 通过招商活动签约14个项目 计划总投资达30.94亿元 [6]
山东鄄城:秸秆综合利用带动农户减支增收
中国经济网· 2025-06-11 01:12
农业机械化与秸秆综合利用 - 山东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采用"小麦收割+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模式,4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实现收割、脱粒、装车连贯作业,同时搂草机与打捆机配合将秸秆压实捆扎 [1] - 秸秆从农业废弃物转化为优质饲料、生物质燃料等资源,每亩地收割费用降至10元,显著低于常规市场价 [1] - 秸秆及时离田减少病虫害隐患,改善土壤透气性,为下季种植创造有利条件 [2] 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 董口镇推广高效智能农机设备保障小麦、玉米等作物颗粒归仓,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2] - 构建"收割+打捆+回收"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形成生物质燃料、有机肥料、饲料等多元产品 [2] -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有效遏制焚烧污染并带动农户减支增收 [2]
华塑股份: 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上市公告书
证券之星· 2025-06-09 21:20
发行概况 - 本次发行股票种类为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数量87,336,244股,募集资金总额199,999,998.76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196,924,966.30元 [7][9] - 发行价格为2.29元/股,定价基准日为董事会决议公告日,按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确定 [7] - 发行对象为控股股东淮矿集团,获配股份限售期36个月,淮矿集团原有股份18个月内不转让 [3][9] 股权结构 - 发行后总股本增至3,594,738,056股,淮矿集团持股比例从82.22%微增至82.29%,安徽省国资委仍为实际控制人 [17] - 新增股份登记完成后,公司前十名股东中淮矿集团持股2,958,139,670股(含限售股87,336,244股) [17] 公司基本面 - 公司主营业务为以PVC和烧碱为核心的氯碱化工产品生产与销售,构建"矿-煤-电-氯碱化工-三废利用"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 [4][5]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06,566.82万元,净利润-5,542.75万元,综合毛利率12.49%,资产负债率42.04% [18][19]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673,636.64万元、556,322.72万元、511,438.37万元,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至亏损42,876.02万元 [18] 发行程序 - 发行获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经上交所审核及证监会注册(证监许可〔2025〕798号) [6] - 2025年5月19日完成缴款,5月23日验资报告确认募集资金到账,6月6日完成股份登记 [9][16] 行业特征 - 公司非流动资产占比达88.48%,符合化工行业重资产特性 [19] - 近年盈利能力受PVC价格下行及资产减值影响,但通过降本增效措施积极应对 [21]
黑龙江绥化市多举措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8 07:19
粮食生产全链条推进 - 全市2779万亩粮食作物种植计划全面完成 备春耕进度较往年提前15天 [1] - 农资供应稳定有序 种子下摆到户75.9%(9.13万吨) 化肥下摆64.73%(93.52万吨) 农机具检修率达88.75%(44.47万台套) [1] - 创新金融助农产品 农商银行"种植快贷"办贷时间压缩至十多分钟 建设银行"农户信用贷"利率低至3厘5 [1] 科技赋能与现代农业建设 - 印发《2025年备春耕指导意见》 成立5个单产提升专家小组 开展"田间课堂"培训 [2] - 11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成规划 包括28个垦地共建园区 打造"百园示范带" [2] - 推广高产技术 大垄密植面积达582万亩(同比增439万亩) 实施水肥一体化超24万亩 [2] - 秸秆综合利用采用"一主两辅"模式(肥料化为主 饲料化 燃料化为辅) [2] 农资监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 三部门联合开展农资监管执法 完成10个县区2轮巡查 查处案件13起 整改17起 [3] - 2024年超长期国债项目复工106.69万亩(完成率19.66%) 资金拨付率15.52% [3] - 2025年申报7个国债项目 建设面积146.6万亩 资金总额36.11亿元 [3] - 推进定制农业 种植业定制40万亩以上 养殖业定制39万头(只) 计划建立10个展示基地 [3] 农村经济管理优化 - "三资"管理专项整治整改问题747个 产权交易平台成交10232宗 总金额1.49亿元 村集体增收1504.5万元 [4] - 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 化解村级债务14.31亿元 [4]
庆祝青海省政协成立70周年研讨交流会召开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7:59
青海省政协成立70周年研讨交流会 - 会议学习贯彻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及青海省委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青海省政协成立70周年大会精神 [1] - 往届省政协主席及来自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市(州)基层政协,文化、教育、企业界别的十四位与会代表依次交流发言 [1] 民革青海省委员会参政议政成果 - 提出加快湟水流域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建设格库、西成、格成铁路,西北一体化发展,打造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建议 [3] - 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参政议政成果 [3] 海西州政协创新实践经验 - 持续破解基层政协薄弱问题 [3] - 打造形式多样的"微协商"平台,有效推动协商形式多样化、经常化 [3] 青海民族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围绕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提出诸多建议 [3] - 提交的《关于支持西部地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提案》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支持 [3] - 青海师范大学重组获批藏语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青海省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破零 [3]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政策建议 - 务实提出创新盐湖资源配置、多层次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生产要素保障等政策建议 [4] - 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科研院所攻坚研发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4] 青海省政协未来工作方向 - 善用团结的理念、思维和方式开展工作 [4] - 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工商联更好履职尽责 [4]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连接港澳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调动汇集各方积极性 [4]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把科技“种子”播在希望田野
齐鲁晚报网· 2025-06-06 20:26
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意义 - 中国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并充分开发利用5亿亩盐碱地以保障粮食安全[1] - 盐碱地综合利用对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 -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是引领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 耐盐碱作物育种突破 - 王晶珊教授团队培育出耐盐碱高产花生品种包括宇花18号、宇花8号、宇花32、宇花625等[3] - 宇花18号具备高油、高油酸、高产特性,2022年入选全国粮油生产主导品种,2023年入选全国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3] - 团队采用分子标记、近红外检测和耐盐碱筛选技术,以宇花1号为母本、AT215为父本杂交培育宇花18号[3] 国家盐碱地中心科研体系 - 中心围绕耐盐碱作物种质收集等10个方向组建22支核心攻关团队,汇集491名科研骨干和29家企业[4] - 已收集6600份国内外种质资源,涵盖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等作物[4] - 构建"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分子设计育种—田间耐盐梯度鉴定—良种试验示范"一体化育种体系,缩短育种周期[5] 种质资源与新品种成果 - 山东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粮食、油料等种质资源3.5万余份[5] - 承接国家及省级耐盐碱作物区域试验943个品种(系),培育耐盐碱新品种11个、新品系44个[5] - 近一年培育新品种(系)37个,耐盐碱品种推广1489余万亩,新技术推广488余万亩[5]
2025年中国秸秆垃圾处理行业发展背景、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6 09:40
行业概述 - 秸秆垃圾处理是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减少环境污染并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主要方式包括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处理 [2] - 2024年我国秸秆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规模达600亿元,同比增长9.1%,政策推动下形成以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兼顾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的多元利用格局 [1][11] - 2024年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达9.94亿吨,同比增长1.3%,其中玉米杆占比最高(3.41亿吨),其次为稻草(2.22亿吨)和麦杆(1.75亿吨) [9] 政策支持 - 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包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等,要求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 [6][7] - 政策明确分区域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如翻埋、碎混),建设科学还田样板,并鼓励开发秸秆生物菌剂、酶制剂等配套产品 [7] - 地方政府如湖南省出台专项规定,规范露天焚烧并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以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为主,配套秸秆收集运输及机械设备行业 [8] - **中游**:处理方式多样化,能源化处理包括发电、制气(如沼气用于生活燃料)、生物炭生产;原料化处理涵盖造纸、建材(如墙体材料)及工艺品制造 [5][8][9] - **下游**:应用场景多元,有机肥改善土壤肥力,青贮饲料供应畜牧业,电力并入电网,建材进入建筑领域,工艺品销往消费市场 [8][9] 竞争格局 - 行业参与者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分散,代表企业包括国能生物发电(生物质发电及钾肥生产)、万华生态(秸秆生态板材)、圣泉集团(生物质精炼技术)等 [13][14][15][16] - 圣泉集团2024年营业总收入100.2亿元,毛利率23.61%,其"圣泉法"技术实现秸秆三素高效分离,生产纤维素材料、生物航煤等百种产品,技术入选国家绿色推广目录 [18] - 万华生态的"禾香板"以秸秆为原料,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减少森林砍伐并推动人造板产业绿色升级 [15] 发展趋势 - 产业链纵向延伸,上游加强收集设备研发,下游拓展至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等产品线,形成全链条以提高附加值 [20] - 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将形成产业集群,促进技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