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搜索文档
磴口县:光伏治沙,“绿洲”带来增收“甘霖”
央广网· 2025-06-18 10:26
生态治理成效 - 磴口县林草覆盖率达39.1% [1] - 采用梭梭林、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固沙,形成绿洲景观 [1] 光伏+生态治理项目 - 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总投资52.34亿元,规划容量160万千瓦 [3] - 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结合光伏与生态治理 [3] - 项目设485个分区,新建4座220千伏升压站,采用"分块发电,集中并网"方式 [3] - 年均发电量32.7亿度,年营业收入8.2亿元 [3]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万吨/年,节约标准煤107万吨/年 [3] 产业与社会效益 - 项目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就业,人均增收1.8万元 [4] - 通过"以工代赈,联农带农"模式组建农牧民施工队和劳务合作社 [4] - 光伏治沙成为当地就业增收新途径,推动农村牧区产业兴旺 [4]
“防沙治沙既添绿也‘生金’”——黄河岸边一个防沙林场的生态蜕变
人民网· 2025-06-18 09:41
光伏治沙项目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林场光伏治沙项目采用"随坡就势"布置光伏组件,科学设定光伏矩阵间距13.5米,比整齐排列的光伏矩阵间距多1.5米,以保护沙地原有沙生植物并确保光照不受阻挡 [1] - 项目预计6月底具备并网发电条件,整体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3.6亿千瓦时 [3] - 项目采用"工程固沙+造林"和"光伏治沙+板下种植"模式,实现防沙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 [3] 新华林场治沙成效 - 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沙地面积由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3] - 林场采取"以工代赈"形式,组织周边2000多名村民参与光伏项目建设、林草种植等作业,村民日收入可达300元 [4] - 林场计划建设智能育苗基地,发展"光伏+"等新兴业态,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进 [4] 内蒙古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 内蒙古近2年累计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治理面积1489万亩,推动黄河两岸620公里林草带全线贯通 [5] - 攻坚重点包括构筑锁边林草带、防风绿化带、光伏治沙带、拦沙淤地坝"四道防线",实现防沙治沙向机械化、智慧化治理转变 [5]
纵深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务实合作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1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进展 - 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1] - 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达2864.2亿元,同比增长10.4%,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1] - 能源合作向多领域纵深推进,农业合作模式创新升级,立体交通互联取得突破 [1]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 全球经济下行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中亚国家财政收入下降风险增大,可能影响债务偿还和基建项目支付能力 [2] - 中亚国家普遍存在本币贬值压力,部分国家实施外汇管制,中国企业面临汇率损失和投资收入下降问题 [2] - 基础设施不健全:铁路密度低、跨境交通网络滞后、能源管网老化、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2] - "软联通"协同不足:关税政策、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等未统一,标准体系互认等政策对接有待落地 [2] 深化合作的发展方向 多边机制建设 - 需完善中国—中亚多边合作机制,增强各方同舟共济信心,为合作注入稳定预期 [3] 产业领域拓展 - 需加强矿产领域全链条合作,包括勘探、开采、冶炼、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 [3] - 农业领域利用金融支持培育"小而美"项目,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科教一体化合作 [3]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推动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数据等多元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建设 [4] - 加强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领域协调,扩大规制、管理、标准对接,促进"软联通" [4] 新兴领域合作 - 拓展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助力中亚国家绿色转型和数智转型 [4] - 扩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投资,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和算力基础设施 [4] 风险防控机制 - 构建"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处置"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控 [5] - 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设立"当地社区发展基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5]
国网金昌供电公司:从积淀中破茧 蝶变社会责任实践新路径
中国能源网· 2025-06-17 20:44
生态守护 - 公司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构筑"电力+生态"双重防线,将电网线路转化为生态屏障[3] - 连续四年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建设"供电林",职工参与率达100%,形成防沙治沙示范点[3] - 创新开展"护线治沙双护行动",每月清理苜蓿地废旧地膜,保护万亩牧草田[3] - 在金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安装200余基智能激光驱鸟装置,驱鸟效率提升60%,保护47种鸟类栖息[3] - 实施"候鸟生命线"行动,探索电力线路与珍稀鸟类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模式[4] 乡村振兴 - 推行"村网共建"模式,在偏远村建成2处电力便民服务点,服务覆盖双湾、宁远等乡镇[6] - 创新"1+1+N"服务机制,低压用户办电时长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6] - 累计解决灌溉机井通电、光伏并网等46项个性化诉求,年服务村民超1.2万人次[6] - 永昌县东寨镇红光新村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收益达90万元,采用"多并网点接入"技术提升发电效率12%[7] - 为光伏项目建立"设备健康档案",2024年消除逆变器故障等23处隐患,保障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7] 民生服务 - 城区供电分公司与社区共建"电力服务驿站",2024年免费更换老化插座47个,修复楼道故障灯23处[9] - 为15户孤寡老人安装"一键报修"装置,党员服务队每月开展"三查三送"活动[9] - 员工张成拾金不昧归还低保老人1200元救命钱,体现企业责任文化[9] - 开展"劳模宣讲进校园"活动,为120名小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10] - 共产党员服务队免费检查居民用电设施50余户,解决楼道照明故障23处[10] 绿色发展成果 - 公司新能源装机占比达75.6%,形成绿色能源发展标杆[10] - "村网共建"模式成为乡村治理新范式,实现"电力足、产业兴、农民富"目标[6][10]
小盐粒释放大能量
消费日报网· 2025-06-17 10:43
盐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 我国原盐产能达1.16亿吨、产量9200万吨,消费量约1亿吨,其中食盐消费量年均1200万吨,盐产量占全球32% [2] - 食盐定点生产企业123家,批发企业1213家,2024年食盐实物质量合格率达98.44% [2] - 原盐生产结构为海盐29%、井矿盐58%、湖盐14%,生产技术从传统手工升级为现代化手段 [4][5] - 2024年盐行业30家企业、22名个人、39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295家企业获3A级信用认定 [5] 产业转型与创新方向 - 高端食盐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建议开发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增强品牌竞争力 [3][7] - 数智化转型成为关键路径,盐化工企业需形成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以获取高附加值 [7] - 行业协会需加强规划制定、行业自律及科学用盐宣传,推动产销一体化改革 [7] - 企业应融入双循环格局,建设跨领域人才矩阵,匹配市场需求 [7] 标准化与健康效益 - 盐行业执行33项国标、52项行标、38项团体标准,覆盖安全、绿色制造等领域 [6] - 中盐协会拥有137名专家团队,涵盖盐化工、质量管理等六大领域 [6] - 食盐加碘使儿童甲状腺肿大发病率从1995年20.8%降至5%以下,碘缺乏病有效控制 [6][8] - 2023-2025年为巩固提升阶段,将通过精准补碘等措施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 [8] 绿色发展与文化传承 - 云南盐业普洱分公司获盐行业首个零碳工厂认证,推动ESG理念落地 [9] - 全国16家盐文化场馆成立,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家、二级1家 [9] - 汉沽盐场建成行业首创智能仓储系统,解决食盐板结问题,持有国家食盐定点001号证书 [10] - 行业需避免价格战内卷,聚焦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繁荣 [10]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再易通”再生资源交易开市
搜狐财经· 2025-06-17 06:04
全国首个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再易通"正式开市 - 全国首个由国家备案交易场所搭建的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再易通"正式开市 上线首笔成交废塑料22.965吨 成交金额86519.75元 经测算可减少CO2排放29.85吨 [1] - 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支撑 构建"5+2+1"服务体系 引领再生资源行业进入"数字化流通+绿色价值转化"新时代 [1] - 2024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4.01亿吨 回收总额达1.34万亿元 [4] 平台创新特点 - 首创再生资源与企业碳账户联动模式 解决传统交易"信息孤岛、非标定价、信任缺失"三大痛点 [4] - 建立"5+5"全流程管控体系 实现交易全流程线上留痕 确保透明与规范 [5] - 推出"双冻结"安全交易机制 最快可实现"T+0"交收 大幅缩短交易周期 [5] - 采用"蜀信链"区块链技术 实现全链路溯源 提升行业信誉度 [5] 平台服务模式 - 推行"零门槛"政策 用户可免费注册账户和发布供需信息 仅按交易额收取服务费 [6] - 整合5大核心功能、2项配套服务和1套交易系统 形成西部首个再生资源一站式交易枢纽 [5] - 叠加供应链金融服务 直接降低中小企业交易成本 [6] 行业影响与发展规划 - 平台促进再生资源高效流通与利用 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减少原生资源开采 降低碳排放 [4] - 未来将持续优化升级 拓展业务领域 加强与产业链各方合作 [6] - 致力于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再生资源交易平台 引领行业绿色变革 [6]
传化智联牵手亚洲能源巨头 加速顺丁橡胶业务出海
证券时报网· 2025-06-16 21:21
战略合作签约 - 公司与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探索在中国、马来西亚边佳兰合资建设聚丁二烯橡胶生产设施[1] - 合作旨在服务东南亚地区和全球市场,奠定双方紧密战略伙伴关系[1] - 马石油拥有从上游石油、天然气开发到下游石化产品的全链条竞争力[1] 合作价值维度 - 资源整合:马石油的石化原料直供机制将显著降低传化合成采购成本,保障生产供应稳定[2] - 市场拓展:借助马石油在东南亚、欧洲的渠道网络,加速切入"一带一路"沿线高端制造供应链[2] - 技术互补:传化合成的镍系/钕系顺丁橡胶连续制备技术与马石油的绿色化工解决方案形成互补[2] 东南亚市场机遇 - 预计2025年全球稀土顺丁橡胶消费量达60万吨,东南亚市场占比50%,年增速2%-3%[3] - 中国轮胎企业海外产能的9%已聚集在东南亚,为上游材料本地化供应创造机遇[3] - 传化合成作为全球最大顺丁橡胶单体工厂,预计2025年海外销量同比增长30%[3] 国际化战略升级 - 合作标志公司国际化战略从"产品贸易"向"产业链共同体"升级[3] - 采用"技术出海+产能出海"双轮驱动模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3] - 以顺丁橡胶为突破点,驱动化学业务迈向新阶段[3]
济源:税惠赋能工业企业“水效领跑”
搜狐财经· 2025-06-16 18:43
水资源税优惠政策 - 国家对工业用水效率达到国家用水定额先进值的企业给予减征20%水资源税的税收优惠[1] - 政策自2024年12月1日起实施 旨在鼓励企业加大节水技术改造投入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1] - 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一季度享受5.8万多元水资源税收优惠[1] 企业节水实践案例 - 豫光锌业创新实施"源头减量 分质用水 一水多用 梯级利用"节水模式 单位锌锭取水量降至8.42m3/t 大幅优于国家标准[3] - 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基本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 年节水量超200万m3[3] - 河南金利金锌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节水设备实现生产用水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3] 税务部门服务措施 - 济源税务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机制 安排专人对接辅导政策申报[2] - 与水利 财政等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 加强用水数据监测分析[2] - 设立优惠政策可享受台账 对符合条件企业进行动态跟踪管理[2] 政策实施成效 - 河南省公布2024年度首批达到用水定额先进值企业名单 包括豫光锌业 金利金锌 金马能源等企业[1] - 水资源税减征显著降低企业用水成本 增强企业绿色发展信心[3] - 税务部门将持续创新服务举措 助力更多企业通过提升用水效率享受税收优惠[3]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润滑油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打造高端润滑油和绿色清洁能源”
前瞻网· 2025-06-16 12:50
中国润滑油行业政策分析 政策历程 - 行业政策持续引导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合成基础油及航空润滑油技术[1] - "十三五"时期鼓励高温/低温费托合成技术工业化示范[1] - "十四五"明确推进石化化工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高端润滑油[1] 国家层面政策 产业支持方向 - 2024年《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将专用润滑油脂制造列入鼓励类高端化学品[5] - 2023年《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新增11个领域,石化化工行业覆盖80%能耗领域[9] - 2022年《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废润滑油与原油耦合加工[5] - 2021年《"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要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能耗降低13.5%[10][11] 技术升级路径 - 2023年能效新规对低于基准水平项目设改造期限(新增领域2026年前,原有领域2025年前)[9] - 2021年《石化化工重点行业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标杆产能比例超30%[6] - 2021年《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技术和产品目录》遴选32项技术[6] 地方政策重点 区域发展特色 - 内蒙古:打造现代煤化工集群,重点发展高档润滑油等产品,目标2025年产值超2000亿元[17] - 陕西:推动煤化工低碳化,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石化化工产值年均增长目标3%[15] - 山西:要求40%烧碱、30%煤制乙二醇产能2025年前达能效标杆[15] - 福建:实施"减油增化"战略,目标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18] 绿色转型措施 - 浙江:建设炼化一体化基地,推广绿色制造技术[18] - 广东:研发高性能润滑油等制冷关键技术(2023-2025行动计划)[18] - 河北:构建"油头化尾"产业链,打造曹妃甸世界级石化基地[18]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高端化:合成基础油、生物基材料等被列入优先发展领域[8] - 产业集群化:多地规划化工园区集中发展(内蒙古、河北等)[17][18] - 循环经济:废润滑油再生技术成为政策重点支持方向[5][12] - 能效提升:全国范围实施能效分级管理(标杆/基准/淘汰三档)[9]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面对石油资源枯竭,这座戈壁小城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新华社· 2025-06-16 10:45
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 - 玉门市从依赖石油化工的单一产业结构转向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煤化工、精细化工等多产业协同发展,石油化工工业产值占比从主导地位降至53% [3] - 新能源装机规模达628.4万千瓦,占全市电源装机的87%,2024年清洁能源发电量74.4亿千瓦时,占比超96% [2] - 煤化工产业链延伸显著,原煤通过深加工衍生出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精细化工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园区内36家规上企业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2] 新能源产业发展与项目落地 - 玉门承接三批次国家"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建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并启动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超16% [2] - 玉门油田首个5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运后年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0万吨 [1] -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101.65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15亿千瓦时,主体工程已同步开工 [7] 产业链集群与招商引资 -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吸引9家企业聚集,涵盖风机叶片、光伏玻璃等领域,2024年产值达20亿元 [2] - 风机叶片、轮毂、塔筒等关键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与周边县区协同打造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5] - 近3年谋划实施374个重大项目,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等5个"百亿级"产业链 [5] 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 审批时限压减95%以上,通过"一企一策"等措施解决企业难题,如协调天然气供应保障9亿元光伏玻璃生产线投产 [6] - 出台10多项人才政策,提供最高300万元企业创新奖励和30万元个人技术发明奖,吸引化工、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 [8] - 东部产业转移企业投入1.6亿元升级环保设备,产能提升30%,园区构建全流程排放监管闭环 [4] 工业遗产与文旅融合 - 玉门油田老一井等工业遗迹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研学游、工业文化体验游等产品 [9] - 以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契机,活化利用工业遗迹,推动工业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