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功能性
icon
搜索文档
从小众水果到“西梅宇宙”,一个功效大于口味的超级水果如何诞生?
FBIF食品饮料创新· 2025-05-10 23:07
核心观点 - 西梅从传统水果转型为功能性超级原料,契合健康化、功能性、个性化、情绪化的新消费升级方向 [1][42] - 西梅产品通过山梨糖醇和膳食纤维组合实现通便功效,形成差异化卖点 [9][11] - 西梅汁市场2023年规模达45亿元,预计2025年达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远超饮料行业6%均值 [16] - 供应链升级(如新疆伽师县产业集群)支撑"西梅宇宙"产品创新,形成鲜果、果汁、零食等多品类矩阵 [35][39][40] 市场表现 行业数据 - 西梅相关饮品在饮料大类市占率从2023Q1的0.05%跃升至2025Q1的0.25%,SKU数量增长454% [21][22] - NFC果汁消费者中91.6%购买动机为功能性诉求,西梅汁成为汇源果汁销量最高单品(2022年单月全网销售7万箱) [18][22] - 溜溜梅西梅产品收入从2022年1.22亿元增至2024年2.24亿元,占比从10.4%提升至13.8% [25][27] 品牌案例 - 英贝健西梅汁抖音销量第一,2023年双十一超越三得利、元气森林位列饮料店铺第七 [23] - 轻上品牌西梅系列商品数超600个,TOP10商品中4款为西梅产品,累计销售额破亿 [23] - 良品铺子大西梅月销千万,抖音单链接销售超100万件;百草味西梅干上线30天GMV增长382% [29] 产品特性 功效机制 - 山梨糖醇(含量2%-5%)通过吸水软化大便,膳食纤维(含量1.5%-2%)促进肠道蠕动,二者协同作用 [11][12] - 西梅干/汁中活性物质浓度高于鲜果,效果更直接,小红书相关话题浏览量达2.7亿次 [13][14] 品类创新 - 产品形态从传统果干拓展至NFC果汁(汇源)、气泡水(好望水)、酸奶(Blueglass)、咖啡(瑞幸)等 [23][24] - 盒马HPP西梅复合果汁登顶果蔬汁飙升榜,溜溜果园推出梅冻及西梅干双品类 [24][25] 供应链支撑 产地布局 - 新疆伽师县占全国西梅产量60%,粤伽新梅产业园引入汇源等18家企业,开发22种加工产品 [39][40] - 汇源投资10亿元建厂,配套60万亩种植基地,解决鲜果存储与加工瓶颈 [40] 技术升级 - 京东物流冷库将坏果率从"不敢揽收"降至可直邮水平,德汇好物破解采后4小时预处理难题 [39][41] - 种植技术改良(如1.5米矮化果树)提升挂果效率,汇源协助农民进行标准化田间管理 [40] 消费趋势 - 73.5%消费者愿为健康食品支付溢价,果汁行业从高糖糖水转向零添加/NFC/HPP工艺 [16][17] - 进口智利西梅(2-4月产季)与新疆西梅(8-10月产季)形成季节性互补,年进口量2.98万吨 [37]
各商家抢滩功能性食品饮料赛道,但生产研发并非易事
第一财经· 2025-05-10 22:00
行业趋势 - 消费者饮食需求从"吃饱"到"吃好"转变为"吃得更健康",功能性成为食品饮料品牌抢占市场的新契机[1] - 功能饮料市场份额同比增速持续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达13.57%[3] - 全球20%消费者愿意为有益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支付溢价[3] 市场需求 - 功能性食品饮料需求覆盖专业健身人群、办公室人群、银发消费者及青少年,呈现营养精准化、场景多元化、体验便捷化趋势[1] - 中国健身人群超5亿,运动营养类功能性食品饮料受关注度最高[3] - 心血管病患者3亿多人、糖尿病患者1亿多人,老龄化加剧推动慢性病预防需求[4] 产品创新 - 功能性配料聚焦三大方向:促进健康(强调原料品质与含量)、新鲜天然(以工艺传承为卖点)、物有所值(平衡品质与价格)[3] - 明治开发酸性乳蛋白饮料技术,通过添加HM果胶、大豆多糖类等解决酪蛋白沉淀问题,满足运动后畅饮需求[4] - 丰益国际推出甘油二酯油、植物甾醇蛋白乳等强功能产品,结合药食同源理论开发慢性病预防食品[4] 技术升级 - 高蛋白即饮产品需先进工艺保持成分稳定性,利乐工业蛋白混料机通过智能控制减少泡沫产生和原料浪费[4] - 功能性食品研发需高投入,涉及原料有效成分提取、产业链长周期布局等技术难点[4] 政策支持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国民营养健康计划(2017-2030年)》明确支持功能性食品发展[5]
四方达(300179) - 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9 18:42
业绩情况 - 2024 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2,498.97 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760.80 万元,研发投入 6,247.92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11.90% [4][12] -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126.71 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416.18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4.14%,研发投入 1,343.37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 10.23% [4][8][12][13] 分红实施 - 2024 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在 2025 年 4 月 22 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应在股东会审议通过方案后两个月内完成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事宜,后续关注公司相关公告 [2][3] 产品应用 - 油气开采类产品可用于陆地油田、海上油井勘探与开采,矿山用金刚石复合片可用于金矿地质勘探、开采 [4] - 超硬刀具可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精密零部件加工 [5] 行业前景 - 海外油气开采类产品市场需求有波动,国内石油复合片下游需求预计持续回升 [6][7] - 超硬刀具市场占比逐渐提升,CVD 金刚石发展将加速,跨界应用不断出现 [7] 应对策略 - 强化市场竞争力,优化产品市场策略,加速国内外市场渗透 [7] - 提升研发效能,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完善研发管理体系 [7] - 加速 CVD 金刚石产业化进程,调整产能布局,创新营销模式 [7] 盈利增长点与战略 - 形成以复合超硬材料为核心、精密金刚石工具及 CVD 金刚石为新增长点的战略产品体系 [8] - 以“1 + N 行业格局”为战略核心,短期推进油气开采类产品和 CVD 金刚石技术产业化,中期推进精密加工,远期培育金刚石其他应用市场 [9] 合作与研发 - 控股子公司河南天璇与汇芯通信于 2025 年 1 月 6 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功能性 CVD 金刚石研发与产业化 [10] - 自主研发 MPCVD 设备及 CVD 金刚石工艺,形成多项专利,未来加大功能性金刚石研发投入 [11] 关联公司情况 - 关联公司璨然珠宝已在抖音等平台开设网店 [13]
民生健康2024年净利润9183.41万元 毛利率下降6.30个百分点
犀牛财经· 2025-05-09 10:4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6 41亿元 同比增长10 23 [1] - 归母净利润9183 41万元 同比增长7 24 [1] - 扣非净利润8720 93万元 同比增长10 13 [1] - 基本每股收益0 26元/股 [1] - 毛利率55 77% 同比下降6 30个百分点 [3] - 净利率14 32% 同比微降0 40个百分点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 08亿元 同比微增0 28 [3]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 80亿元 同比上升45 53 [3]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834万元 同比下降104 [3] 费用结构 - 销售费用1 91亿元 同比增长0 32 主要用于渠道维护与品牌推广 [3] - 研发费用2398 05万元 同比下降18 87 占营收3 74 [3] 业务构成 - 维生素与矿物质收入6 21亿元 同比增长10 47 占比96 91 [3] - 其他保健品收入0 12亿元 同比增长8 01 占比1 93 [3] - 益生菌收入422万元 同比下降33 74 占比0 66 [3] 研发与战略 - 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项 完成5项功能性食品开发 [3] - 在研管线包括米诺地尔搽剂和中成药补益类产品 [3] - 未来计划拓展睡眠健康、运动营养等赛道 [3]
新晋「网红」饮料,征服中产失败?
36氪· 2025-05-09 09:20
行业与产品定位 - 功能性饮料行业竞争激烈,红牛和东鹏特饮已占据主要消费场景如健身房、长途驾驶等[37] - 魔爪通过多样化口味和包装设计(超过150种)满足年轻群体个性化需求[32] - 产品定位与极限运动(如UFC、赛车)关联,强调"释放野兽"的躁动品牌形象[28][46] 市场表现 - 在美国市场表现优异,2020年占据30%功能饮料市场份额[30] - 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未进入前五品牌(前五品牌合计市占率83%)[41] - 可口可乐2014年收购16.7%股权,利用其全球供应链推动扩张[30] 品牌营销策略 - 赞助极限运动(摩托越野、单板滑雪)建立品牌形象[30] - 推出本土化产品如"龙茶"但市场反响不佳[39][41] - 通过社交媒体与亚文化(如日本"地雷系")产生意外关联[34] 中国市场挑战 - 品牌主张("燃命式"快感)与中国年轻人追求养生的主流文化冲突[44][45] - 竞品已建立牢固消费场景认知(红牛=能量补充,东鹏=性价比)[37] - 本土化产品设计("龙茶")未能准确把握年轻消费者需求[41] 消费者行为 - 核心消费群体对功能饮料需求更注重实用功效("困了累了")而非品牌个性[48] - 年轻消费者通过产品选择(如粉色魔爪)表达亚文化身份认同[15][17] - 中国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功能(提神)而非品牌倡导的生活方式[46][47]
转型“减肥水”,月销1个亿,咖啡新风口是“功能性升级”?
36氪· 2025-05-08 17:00
咖啡行业趋势 - 咖啡消费动机从传统"提神"需求向"享受风味"和"体重管理"多元化发展 [1][2] - 2024年Q3抖音电商平台咖啡品类销售额超12亿元 同比增长66.84% 其中0脂 0蔗糖 生酮等体重管理相关卖点销量领先 [3] - 部分新兴品牌通过"咖啡+体重管理"定位实现爆发增长 有品牌成立一年即登抖音类目TOP2 单月销售额破亿 [3] 咖啡的体重管理机理 - 咖啡因通过增加生热作用 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脂肪氧化 提高新陈代谢水平 国际研究显示运动前摄入可延长30%运动时间 [4] - 绿原酸作为咖啡天然成分具有减少腹部脂肪等功效 全球市场应用广泛 日本品牌推出绿原酸补剂主打健康燃脂概念 [9] - 纯黑咖啡热量仅2-5千卡 配合抑制食欲 利尿消肿等特性 形成综合体重管理解决方案 [11] 品牌商业化路径 - 速溶咖啡凭借价格便利性及功能创新保持竞争力 调研显示超半数消费者为减肥瘦身购买咖啡产品 [12][13] - 暴肌独角兽 鲨鱼菲特等代餐品牌跨界咖啡赛道 直播间强调"科学控卡"概念 实现双位数增长 [14] - POSITIVE HOTEL通过"咖啡+超级食物"组合拳开发细分产品 如绿燃咖啡针对运动场景 锡兰肉桂咖啡抑制食欲 2024年4月单月销售额破亿 [16][18][20] - FITO聚焦功效性成分 推出PRO系列添加绿原酸 瓜拉纳等植萃成分 2024年单月销售额突破3000万 跻身抖音咖啡类目TOP2 [22][26] 市场驱动因素 - 体重管理年政策推动行业关注度提升 消费者寻求"助力型"产品形成持续需求 [27] - 咖啡与代餐 功能性成分的跨界融合创造新增长点 品牌通过场景化饮用方案提高复购率 [16][20] - 社媒平台用户UGC内容强化产品功效认知 如小红书"通便神器"测评推动消费决策 [7][8]
2025年透明质酸食品品牌推荐银发经济持续升温,功能性食品产业迎来重要催化
头豹研究院· 2025-05-08 08:35
1.1 摘要 透明质酸是存在于人体的天然成分,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产品就是透明质酸食品,属 于保健食品的新兴赛道。受上游透明质酸原料的技术突破与产能释放,国产品牌在透 明质酸食品市场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透明质酸食品的推出顺应居民美容健康意识 提升的趋势,在科研创新的推动下,预计中国食品级透明质酸终端产品的市场规模将 持续增长。 1.2 透明质酸食品定义 2025 年透明质酸食品品牌推荐 银发经济持续升温,功能性食品产业 迎来重要催化 目录 | 一、市场背景 ……………………………………………………………………………………………………………………………………………………………………………………………………………………………………………………………………………………………………………… 3 | | --- | | 1.1 摘要 … | | 1.2 透明质酸食品定义 . | | 1.3 市场演变 | | 市场现状 . | | 2.1 市场规模 | | 2.2 市场供需 … | | 三、市场竞争 ………………………………………………………………………………………………………………………………………………………………… ...
2025年透明质酸食品品牌推荐:银发经济持续升温,功能性食品产业迎来重要催化
头豹研究院· 2025-05-07 21: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透明质酸食品属保健食品新兴赛道,受上游原料技术突破与产能释放影响,国产品牌竞争有利,顺应居民美容健康意识提升趋势,预计中国食品级透明质酸终端产品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背景 - 透明质酸食品以透明质酸为主要成分,透明质酸钠入选我国新资源食品原料名单,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5] - 20世纪末日本推出口服透明质酸护肤保健食品,2000年本土企业华熙生物实现透明质酸量产,2008年透明质酸钠获批用作保健食品原料,2021年可添加在普通食品中,截至2022年3月中国含透明质酸钠的保健食品获批31款,食品领域是新兴应用领域,行业从保健食品向普通食品拓展 [6] 市场现状 - 2019 - 2023年中国透明质酸食品行业规模从6.8亿元增至18.8亿元,预计2024 - 2028年将从22.3亿元增至34.6亿元;2019 - 2023年中国保健食品获批数量从0.2万个增至0.4万个,CAGR为13.45%;2019 - 2023年中国透明质酸食品获批数量从14个增至57个,CAGR为42.05%,透明质酸食品在整体保健食品市场份额小但前景广 [7][8] - 技术进步使透明质酸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中国生产企业数量增加、产能扩大,产品种类多,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9] - 透明质酸食品行业受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和美容需求增加驱动快速增长,年轻群体青睐含透明质酸产品,其在促进关节健康等方面的应用获认可,国际市场高品质产品有竞争优势,政策支持保障行业发展 [10][11] 市场竞争 - 企业评估维度包括研发能力、深耕程度、保健食品覆盖程度,研发能力强有助于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深耕程度高表明专注且经验丰富,保健食品覆盖广可分散风险并促进销售 [12][13][14] - 中国透明质酸食品市场规模小、格局分散,第一梯队以汤臣倍健为代表,第二梯队以仙乐健康和同仁堂为代表,第三梯队以颜如玉为代表 [15] - 十大品牌推荐包括华熙生物、汤臣倍健、万润药业、仙乐健康、同仁堂、优纳康、营养屋、修正健康、颜如玉、东北制药,各品牌在研发、生产、市场等方面各具优势 [16][17][18] 发展趋势 -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上游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中游企业注重研发和生产,下游企业探索多元化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 [27] - 消费需求细分化,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人群对透明质酸需求不同,市场出现针对年轻群体的美容饮品、老年群体的关节补充剂、运动员的修复产品等 [28] - 跨界合作与品牌联名成亮点,与知名IP联名推出限量版产品,跨界范围扩大到科技、艺术等领域 [30]
“稳居第一”的伊利,轻装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5:38
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1157.80亿元稳居亚洲乳业第一 剔除商誉减值后净利润115.39亿元同比增长12.2%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 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24.19% [2] - 2020-2024年毛利率累计提升377个基点 核心经营利润率累计提升205个基点 [3] - 2024年管理费用率同比降低23个基点至3.86% 2025年一季度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52个基点至16.9% [3] 业务板块 - 液体乳2024年营收750.03亿元 高端低温白奶营收同比增超30% 安慕希稳居细分品类第一 [5] - 冷饮业务2024年营收87.21亿元 连续30年市占率第一 巧乐兹/甄稀引领消费潮流 [6] - 奶粉及奶制品2024年营收296.75亿元同比增长7.53% 金领冠婴幼儿奶粉持续双位数增长 [8] - 羊奶粉业务稳居全球销量与销售额第一 佳贝艾特连续七年中国进口市场份额超60% [9] - 海外业务2024年冷饮营收增长13% 婴幼儿奶粉营收增长68% [10] 战略布局 - 推出优酸乳嚼柠檬等创新产品 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上市第3个月增长近300% [12] - 奶酪2B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20% 伊刻活泉现泡茶实现翻倍增长 [12] - 与同仁堂战略合作布局功能性营养赛道 推进乳深加工解决原制奶酪进口依赖 [15]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二期开工 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即将投产 [15] 核心优势 - 全球15个研发中心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为行业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17] - 数智化能力嵌入运营体系 新品上市周期缩短/供应链效率提升 [17] - 2024年分红77.26亿元分红比例91.4% 启动不超过20亿元回购注销计划 [20] 行业背景 - 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 生产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4]
“五一档”电影票房突破7亿元;浙江“胖都来”开业,胖东来回应:已寄律师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6 07:32
伊利股份财报表现 - 2024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1157.8亿元,净利润84.64亿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30.18亿元,同比增长1.35%,扣非归母净利润46.29亿元,同比增长24.19% [1] - 2025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总收入1190亿元(同比+2.8%),利润总额126亿元(同比+24.4%),将聚焦功能性营养与乳深加工领域 [1] 零售行业商标纠纷 - 浙江嘉兴出现名为"胖都来"的卖场,因名称与"胖东来"高度相似引发侵权争议 [2] - 胖东来已取证并发出律师函,法律界认为该行为涉嫌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 [2] - 事件凸显零售行业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品牌混淆风险 [2] 文旅消费新趋势 - "五一"假期小众目的地酒店表现亮眼,万达旗下相关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3] - 唐山、临汾、三门峡等非传统旅游城市实现量价齐升,"反向旅游"成为新趋势 [3] - 旅游市场呈现"拼假出行""深度文化体验"等多元化需求特征 [3] 影视娱乐市场 - 2025年"五一档"总票房7.38亿元,较2024年同期15.27亿元明显下滑 [4] - 《水饺皇后》《猎金.游戏》票房过亿,《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3个月后仍收获6400万元票房 [4] - 家庭观影和情侣约会场景复苏,社交平台"晒票根"成为新消费现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