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原始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勾勒中国制造迭代升级“成长线”
新华社· 2025-09-20 21:28
榜单概况 - 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连续第21次发布"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 以2024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 [1] - 入围门槛从"十三五"末的110.91亿元人民币提高至173.65亿元人民币 营业收入总额从40.2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51.68万亿元人民币 [1] 行业结构变化 -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入围企业数量从15家增加至20家 半导体、集成电路及面板制造行业入围企业数量从6家增加至9家 [1] - 工程机械及零部件、锅炉及动力装备制造、轮胎及橡胶制品、水泥及玻璃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等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增长率均超过100% [2] 企业表现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较2024年提升了11名 位居第61名 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排名提升了44名 [2]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排名上升5位、位居第43名 公司应用大数据、大算力、大算法开发大模型 引领装备制造行业数智化转型 [2] 研发创新 - 202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研发强度为2.45% 较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 [2] - 拥有有效专利166.32万件 较上年增加11.34% 发明专利80.38万件 较上年增加12.07% [2] 数字化转型 - 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5.0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4.0%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6.8% [4]
原始创新与技术突破不断涌现
证券日报· 2025-09-20 00:11
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1]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1]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1]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凸显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2][3] - 2024年有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加83% [2] 基础研究进展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2] - 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2]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2] 产业创新与融合发展 - 2024年我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8% [3]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3] - 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不足百家增长到目前的超过500家 [3] - 业内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 [3] 重大科技成果与应用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 [3]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 [3] - 原始创新与技术突破加速商用,完善国产供应链体系并加快关键元器件等领域自主可控进程 [1]
北京发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
新京报· 2025-09-12 19:57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机制 - 北京市正式发布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 聚焦创新策源 产业转化 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 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1] 高质量科技供给 - 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和研究机构多的优势 保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优势 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 [2] - 在原始创新领域采用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 引导企业出资出题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 [2] - 在前沿产业领域优化"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 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 北生所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组织作用 [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北京市目前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 [3] - 强化区块链与先进计算 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 [3] -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 科研院所 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 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3]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孵化平台 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 优化产业共性平台体系 [4] - 加强概念验证 中试等共性平台建设 加强本市首台(套)示范应用 [4] - 在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三医联动的专班机制模式 科研单位 产业发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 [4] 前沿领域布局 - 科技部门立足当好"策源部门"和"孵化部门" 加强"0-1"原始创新引领 [5] - 各行业主管部门着力增强1-10 10-100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能力 [5] -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 法律 人力等生产性服务业 构建适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5] - 组建融合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 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识别研判 提前布局产业前沿领域 [5] 发展基础与前景 - 北京拥有深厚的科技底蕴 活跃的创新力量和开放包容的产业环境 [6] - 探索建立优化完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6] -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 [6]
深圳创新源泉:“来了就是深圳人”彰显包容和无限可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20:38
历史发展 - 深圳从1979年荒芜渔村发展为全球科技创新标杆 核心驱动力为包容精神与制度创新 [1] - 1979-1992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率先引入市场经济体制 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标语开启全国改革序幕 [2] - 1992-2010年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从加工贸易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华为中兴崛起奠定电子之城地位 [2] - 2010年至今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6.46% PCT专利申请量连续18年全国首位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 [2] 人口结构 - 深圳户籍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超70% 形成强适应力与创造力的移民文化 [3] - 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3岁 95后人才吸引力连续两年全国首位 [3] - 2024年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 其中高层次人才超2.6万 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 [3] 企业生态 - 科技型企业占比60% 民营科技企业占比90% 形成华为大疆等硬核创新者群体 [3] - 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达1797亿元 近十年累计研发支出超1.4万亿元 [3][6] - 大疆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70% 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基因测序中心 [6] 创新机制 - 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 赋予科研经费用人决策自主权 [4] - 2023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2024年PCT专利授权量占全国30% [4] - 形成"六个90%"特征:90%创新型企业 研发人员 研发资金 职务发明专利 研发机构 重大科技项目出自企业 [4] 政策支持 - 2025年推出《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 整合200余项公共服务通过"免申即享"机制匹配企业 [9] - "腾飞贷"模式为高成长企业提供长期大额融资 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达246亿元同比增长26.8% [10] - 实施"菁英人才"计划 35岁以下新引进硕士/博士分别获2万-3万元补贴 [10] 产业挑战 - 土地开发强度达50%超国际警戒线 较高租金与人力成本对中小企业形成压力 [7] - 顶尖科学家与战略型人才储备不足 部分领域面临卡脖子技术攻关挑战 [7] - 集成电路与基础软件等领域需从替代性创新向原始创新跃迁 [7] 发展战略 - 提高政府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至30%以上 建设国家实验室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8] - 实施青年人才安居计划 完善博士后至杰出人才成长周期支持机制 [8] - 加强深港科技合作探索跨境研发模式 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平台 [8] 未来布局 - 依托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 突破量子通信与类脑芯片技术 [11] - 规划建设深圳空天港 目标2030年形成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11] - 建设零碳社区试点 2025年龙岗区坂田街道碳排放量降至40%以下 [12]
王一鸣:大湾区要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3:57
大湾区科技创新现状 - 大湾区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且创新投入大幅增长 [1]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突破4% 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1] - 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首位 成为重要创新动力源 [1]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 -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 重大原创成果偏少且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1] - 关键核心技术可控性不足 三地协同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1] - 研发经费投入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1] 创新发展方向建议 - 需从协同创新转向创新集群建设 在优势领域实现引领而非跟随 [2] - 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匹配不同阶段企业需求 [2] - 金融体系需从制度层面拓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 [2]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 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人工智能主导提升生产效能 [1] - 国际科技制高点竞争加剧 复杂国际形势要求更多应对举措 [1]
凭什么造出我国最大的FLNG?惠生清能董事长刘洪钧解密十年攻坚路
搜狐财经· 2025-08-27 08:37
核心观点 - 惠生清能自主研发建造的中国最大吨位和储气量的新型海上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Nguya号"正式交付意大利石油公司ENI 标志着公司在超大型FLNG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填补国内空白 [1] - 公司以专注、实干、凝聚为发展理念 通过十年技术攻坚在全球FLNG市场取得30%份额 成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1][5][9] - 公司战略聚焦FLNG和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双赛道 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并计划从项目执行转向生态共建 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价值合伙人 [10][12][16] 技术突破与创新 - "Nguya号"FLNG年产能240万吨 船体长度近400米 是目前中国最大吨位和储气量的海上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 [1] - FLNG技术采用模块化率超90%的集成技术 通过标准化模块陆上预制和数字化预演 缩短工期近三分之一 [8] - 公司拥有30余项海工核心技术和超200项授权专利 第二代FLNG装置比一代减少约35%碳排放 [9][13] 市场地位与全球化 - 公司在全球新建FLNG总包合同市场取得30%份额 95%收入来自海外 FLNG客户100%为国际企业 [9][15] - 已与ENI、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土耳其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能源巨头建立长期稳定合作 [16] - 作为链主企业整合全球3000余家供应链厂商 带动中国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提升全球话语权 [8][15] 战略转型与业务布局 - 从海洋工程向清洁能源科技转型 聚焦FLNG和深远海漂浮式风电两大核心赛道 [10][11][12] - 深远海浮式风电技术已获国际认证 包括12MW风机的w.TLPTM张力腿平台和15MW风机的w.semiTM半潜式平台技术 [12] - 同步研发浮式绿甲醇装置、浮式清洁绿氨生产储存装置等新技术方案 [12] 运营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 结合AI技术升级控制系统 提升FLNG运行平滑度和经济效益 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3] -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在智能工厂升级和清洁能源装置技术优化方面发力 [13] - 注重合规意识、质量意识和ESG等软实力建设 以满足国际客户高标准要求 [15]
每人300万元!南京大学三位教授获2025年“科学探索奖”
扬子晚报网· 2025-08-26 19:05
奖项概况 -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评选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 其中南京大学3名科研人员上榜[1] - 奖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设立 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1] - 获奖者年龄要求为男性45周岁及以下 女性48周岁及以下 需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1] 奖项设置 - 设置十个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 化学新材料 天文和地学 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信息电子 能源环境 先进制造 交通建筑 前沿交叉[1] - 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 每位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可自由支配奖金[1] - 至2025年共资助34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 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青年领军人物[1] 研究领域突破 - 获奖人研究涵盖非阿贝尔任意子产生操控 光电赋能人工酶 火星岩石漆生命标识寻找等前沿突破[2] - 聚焦植物生长素分钟级调控 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 可信视觉计算等原始创新领域[2] - 涉及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 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 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等技术[2] 获奖群体特征 - 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 女性38周岁及以下)达13人占比26% 数量与比例均创新高[2] - 包含6位90后获奖人 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3人为年轻科学家[2] - 女性获奖人共9位较去年7位增加 占比18%创历史新高 其中包含3位年轻科学家[2]
因时顺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4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 传统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规模大、行业分布广、发展历史久 [1] -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组织和技术体系迭代升级 [1] - 转型升级目标是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绿色低碳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地位 [1] 传统产业升级的阶段变化 - 从"追赶型升级"转向"引领型升级",需加快形成更多引领全球发展的原创技术、标准体系与产品 [2] - 钢铁产业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半数以上,行业专利申请数量占全球钢铁行业专利申请数量的60%以上 [2] - 从"局部性优化"转向"系统性重构",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链条、系统化重构 [3] - 纺织产业从单点环节自动化转向全流程数字化重构,实现高效、绿色、韧性发展 [3]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传统产业需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和突破创新能力,解决研发投入强度偏低问题 [4] - 医药、航空航天器等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在2%以上,而食品制造、纺织业等多在1%左右 [4] - 需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引导更多资源投向基础研究、原创技术等源头领域 [4] 提升融合创新能力 - 传统产业需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深度融合 [5] - 传统产业企业与新兴技术提供商之间存在沟通不畅与协同困难问题 [5] - 需培育专业化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商,推广低代码、模块化等技术解决方案 [6] - 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既懂行业工艺又精通智能技术的高素质工程师和管理人才 [6]
上海出台举措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人民日报· 2025-08-07 06:10
政策支持措施 - 上海市发布3个方面9条举措 旨在激发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1] - 政府通过引导和服务保障助力科技企业提升创新发展深度和厚度[1] 资金投入支持 - 对科技创新实力强且基础研究投入大的企业给予年度不超过1000万元财政补助[1] - 对企业设立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按投入金额50%给予共同支持[1]
【科技日报】三地创新释放“裂变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05 09:39
前沿科技突破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亮度达太阳一万亿倍 为亚洲首台第四代光源 已产出光束并开展实验 [2]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创世界纪录 [4] - 怀柔科学城布局37个科技设施 累计产出329项重大科技成果 [3] - 合肥集中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 建立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机制 [4] 产业技术应用 - 深圳联合飞机公司拥有600项专利 自主研发旋翼驱动技术获多国专利授权 [7] - 广东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 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95% 工业级无人机市占率54% [7] - 安徽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 尊界工厂配备1800台智能机器人 制造精度达毫米级 [7] - 微元合成公司首创一步发酵法生产阿洛酮糖 6万吨产能改造项目将于10月投产 [8]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冀30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产量67.6万辆同比增长154% [10]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140家硬科技企业 其中6家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独角兽 [11] - 大湾区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形成研发-转化-制造创新闭环 [11] - 香港与内地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 [11] 创新生态建设 - 怀柔科学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及国际科学家 [5] - 北京推进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四链融合改革 加快培育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 [9] - 大湾区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涵盖基础研究至成果产业化全环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