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

搜索文档
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已经克服了通过发射装置恢复进入太空的问题,现阶段应加快相关步伐。希望尽快建立新的欧洲卫星制造龙头企业。
快讯· 2025-06-20 19:08
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已经克服了通过发射装置恢复进入太空的问题,现阶段应加快相关步伐。希望尽 快建立新的欧洲卫星制造龙头企业。 ...
美国《大西洋月刊》:未来宇航员可能是探险家
环球时报· 2025-06-20 06:38
美国《大西洋月刊》 6 月 17 日文章,原题:完美宇航员形象正在改变 为了登陆火星,未来的宇航员将需 要在恐怖乏味的环境中保持超乎常人的乐观精神。 截然不同的宇航员 目前,前往国际空间站仅需4小时,前往月球需几天时间。而前往火星的单程旅途就需要超过200天。但 如果人类想要真正踏足另一颗地外行星,我们需要派遣一种截然不同的宇航员——最理想的人选,或许 正是那些惯于在危机四伏、神秘莫测的险境中团队协作、披荆斩棘的野外探险家。然而,美国国家航空 航天局(NASA)几乎从未真正聘用过这样的人。 以探险为生的人与现役宇航员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几乎没有探险家考虑过将太空纳入自己的冒险版图。 但被称为"深海博士"的约瑟夫·迪图里是个例外。他是一名终身潜水员兼生物医学教授,同时也是一名 退役的美国海军军官。2023年,生于1967年的他潜入美国南部佛罗里达礁岛群水面以下22英尺(约6.7 米),在面积200平方英尺(约18.58平方米)的朱尔斯海底小屋里待了100天,打破在水下停留时间最 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人类奔赴火星的第一步 迪图里在水下实验初期就表示,他的目标之一是帮助研究前往火星对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影响。他申请了 ...
活力中国调研行|每3天一颗星!——从“造星工厂”到太空织网的“银河速度”
搜狐财经· 2025-06-18 20:12
公司技术突破 - 公司采用十万级洁净车间和自动化设备进行卫星制造,自动焊机实现毫伏级电压精度焊接,自动贴片机达到0.05毫米级精度嵌入电池片 [2] - 公司年产150颗卫星的能力已接近13年前全球年均卫星发射总量 [2] - 公司完成第四代Q/V天线研制和在轨验证,实现Q/V天线年产百副,并批量研制星载毫米波AiP瓦式多波束相控阵天线 [5] - 灵犀03星采用单层柔性太阳翼技术,厚度仅1毫米,折叠状态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在轨展开后长度约9米,宽度超过2.5米 [6] 生产与供应链 - 公司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和脉动生产线将单星研制周期压缩至4个月 [8] - 供应链从2018年的100余家传统航天配套企业拓展至1300余家企业,其中半数以上为民企 [8] - 公司与供应链企业合作开发航天级轻量化材料,提升产品溢价 [8] 卫星编队与监测能力 - 公司首创"车轮编队"技术,四颗InSAR卫星以"一主三辅"编队升空,在500公里轨道上保持几十米的编队精度 [8][9] - 2024年11月交付的8颗SAR卫星组网实现全球地表形变毫米级监测 [9] 国际合作与市场拓展 - 公司在泰国曼谷实现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首次海外应用,为偏远区域提供高速网络 [11] - 2025年2月与泰国True集团合作加强手机直连卫星技术,同年4月发射两颗具有手机直连功能的试验星 [11] - 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发射更多卫星,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构建空间信息走廊 [11] 行业影响与愿景 - 公司以每3天一颗星的速度推动卫星制造从定制化手工作坊转向数字化生产线 [2][12] - 公司目标覆盖全球26亿未联网人口区域,推动卫星面向大众消费市场 [11][12]
探访银河航天:已发射25颗卫星,含国际首例
新京报· 2025-06-18 14:41
太空经济与商业航天发展 - 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价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对更广泛经济和社会的价值预计达7.9万亿美元 [2] - 全球在轨卫星数量超过11000颗,大部分是低轨通信卫星,呈现星座化、规模化、低成本化、低轨化特点 [2] - 北京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南箭北星"格局初步形成 [1][8] 银河航天技术突破 - 已成功发射25颗自主研制卫星,涵盖通信、遥感等多个种类 [1][2] - 发射全球首颗高频低轨毫米波卫星、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首颗使用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可堆叠卫星 [2] - 成功研制并发射两颗具备手机直连功能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星 [3] - 研制国际上首颗多星编队SAR卫星,采用"1主星+3辅星"四星车轮式编队 [4][5] 卫星技术创新 - 灵犀03星采用平板构型,可实现一箭几十星高效发射,使用厚度仅1毫米的柔性太阳翼 [6][7] - 柔性太阳翼具有包络小、重量轻、模块化特点,新一代可像纸一样卷起来 [7] - 计划为SAR卫星增加AI功能,包括自主轨控、自主规划、星上智能处理等 [5] 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 商业航天百强企业、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占全国半数以上 [8] - "南箭"聚集全国70%以上商业火箭整箭企业,"北星"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聚集区 [8] - 2024年商业火箭发射12次,约占全国发射任务五分之一 [9] - 累计发布10多个商业卫星星座建设规划,构建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小蜘蛛网" [9] 未来发展方向 - 力争2026年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布局超重火箭研制 [10] - 突破低成本超高速星间激光通信、大口径空间展开式天线等核心技术 [10] - 开展算力星座原理试验星研制和组网研究,协同现有通信、导航、遥感星座 [11] - 推动商业卫星服务在应急救灾、自然资源监测、手机直连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11]
Sam Altman最新访谈:AI将发现新科学,未来AI伴侣无处不在,人形机器人街头漫步
华尔街见闻· 2025-06-18 12:18
AI技术发展前景 - AI推理能力已突破至博士水平,O3模型在特定领域推理能力相当于优秀博士生 [3][12] - 未来5-10年AI将实现自主科学发现,天体物理学可能成为首个突破领域因数据丰富但分析人力不足 [3][12] - 人形机器人将在5-10年内走向街头,成为感知"未来已来"的标志性载体 [5][12] - 当前AI在科研中主要扮演"副驾驶"角色,但已有生物学家报告AI提出基础性创新点子 [12] OpenAI战略布局 - 构建无处不在的"AI伴侣"生态系统,通过多设备/平台提供连续性服务 [6][21] - 平台整合被视为关键战略,实现跨场景(车载/网站等)无缝衔接的智能体验 [6][21] - 垂直整合部分供应链但更依赖合作伙伴关系,聚焦核心AI能力建设 [25] - 从研究实验室转型为产品公司仅用2年半,ChatGPT于2023年11月发布标志商业化突破 [33][34] 行业竞争态势 - Meta视OpenAI为最大威胁,开出1亿美元签约奖金及更高年薪挖角核心员工 [6][27] - 人才争夺反映文化差异:OpenAI强调使命驱动创新,Meta侧重短期薪酬激励 [27][29] - 竞争对手普遍复制ChatGPT界面甚至错误,但缺乏可重复创新的组织能力 [31] - 用户认知分化:普通用户视ChatGPT为Google替代品,Meta内部认为其替代社交平台 [38][39] 技术社会影响 - 存在"超级智能悖论":技术突破可能不直接转化为社会变革,人类生活方式保持惯性 [5][15] - 就业结构将剧变:部分岗位消失但新形态工作涌现,历史显示人类总能创造新需求 [19] - 能源需求激增需解决方案:聚变发电、第四代裂变技术及太空能源开发被列为重点 [7][25] - 人机交互将迎第三次革命:突破键盘/触摸屏限制,向科幻式自然交互演进 [23][24] 产品演进方向 - 下一代设备需突破PC形态限制,实现环境感知与复杂指令精准执行 [17][24] - 社交产品可能重构:用户自定义信息流内容,避免算法导致的负面情绪循环 [43] - 企业服务领域将出现"虚拟员工"助手,大幅提升工作流效率 [12][21] - 科学工具演进路径:从人类效率提升(3倍)到完全自主研究突破 [3][12]
两度飞天!费俊龙亮相国新办讲述航天员“感觉良好”背后底气
南方都市报· 2025-06-17 21:27
新征程上的奋斗者 南都讯 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6月1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记者见面会上,身着航天员 制服的特级航天员费俊龙一亮相,引来全场关注。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费俊龙过去执行过两次"飞天任务":2005年10月,他担任指令长,和聂海胜一起 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时隔17年后的2022年11月,他再次担任指令长,和队友邓清明、张陆一起 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行,见证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亲自经历见证中国空间站建成。 航天员费俊龙。 航天员出舱任务繁重,但在公众视野中,总能听到他们用"感觉良好"四个字回应大家的关切。"很多人 问我们在天上飞害不害怕?"费俊龙在现场用"我们真的不害怕,某种程度上是在享受"对外释疑。 他分享说,航天员在太空日程安排得非常紧,每一个操作动作、每一个操作流程,以及每一个设备的安 装、调试、监测等,都需要密切关注、记录以及监视,而且他们在上面还有生活制度。 "要天地同步,我们没有时间去害怕。"费俊龙说,航天员背后有很好的设计团队,他们乘坐的是那么好 的火箭、那么好的飞船、那么好的空间站,我们没有必要去害怕。 费俊龙在每次飞行的时候,都会通过悬舱回望地球 ...
马斯克钱包大幅缩水,星链大规模坠毁,是意外还是另有隐情?
搜狐财经· 2025-06-16 19:41
近段时间,很多人都关注到了马斯克星链大规模坠落的问题,从今年1月份开始,马斯克星链就陆陆续续坠毁了120多颗,每天都会有4颗 左右的卫星从天而降,导致火球从天际划过,倒也是不错的景观。不过,对于马斯克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看的风景,而是实实在在的 钱被烧了。 而他们主动坠毁的卫星也是有的,毕竟Space X发射的第一代卫星设计寿命本就只有四五年,当时发射时间在2019年,算算日子也就是近 两年要淘汰了,所以将一些快要报废的卫星直接坠毁处理,是一种降低维护成本的最优解。 其实,Space X此番主动坠毁即将报废的卫星的做法是值得我们赞许的。众所周知,无用的卫星在天上就会成为太空垃圾,而近些年太空 垃圾正在逐步增多,很多国家只懂得发射,不懂得回收。而主动坠毁的做法,其实就是在清除太空垃圾,也是为后续发射新的卫星留位 置。 当然,在主动坠毁卫星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便是坠毁的位置,虽说大部分设备会在经过大气层的时候就燃烧殆尽,但也可能存在部 分部件坠毁在地上,尤其是人口密集区域和重要军事、科研设施所在地,一旦坠毁撞击,那么后果会不堪设想。 要知道马斯克制造这些星链卫星成本在30-50万美元,虽然对于他本来来说不贵,但 ...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 一周新书推荐
新浪财经· 2025-06-16 11:09
蔡澜新书《俗得可爱 吃得痛快》 - 蔡澜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83岁仍活跃于社交媒体,拥有超1000万微博粉丝,定期直播与网友互动[3] - 新书收录62篇随笔和23篇2022-2024年日记,内容涵盖美食、生活感悟等,体现其"吃喝玩乐中快意潇洒"的人生态度[4] - 书中传递"培养兴趣成为专家是求生本事"的理念,强调多元化技能对抗衰老的重要性[4] 韩江诺贝尔奖后作品引进 - 韩江1995年早期作品《黑夜的狂欢》包含6篇短篇小说,2024年获诺奖后引进中国出版[7] - 作品以《红锚》为代表,运用隐喻手法探讨被遗弃生命的主题,贯穿压抑沉沦的情绪[7] -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命运探讨"善良生存可能性"的哲学命题[7] 明清天津盐商研究 - 天津盐商在恶劣农业环境下依靠盐业资源发展,形成"捐职充商"的特殊商业模式[11] - 盐商通过社会网络经营、慈善事业参与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但存在道德风险[11] - 研究揭示了商业群体与国家政权、地方经济的复杂互动关系[11] 纳粹时期知识分子研究 - 《纳粹与哲学家》通过犹太学者洛维特的流亡史,展现知识分子的观察视角[15] - 揭露纳粹如何扭曲哲学理论(如尼采"权力意志")为极权主义服务[15] - 记录了学术自由被摧毁、知识分子精神分裂的历史事实[15] 亚欧文明发展研究 - 《征服密码》从考古角度分析亚欧强盛的六大要素,补充《枪炮、病菌与钢铁》观点[18] - 包含中国学者独特视角,如良渚水利系统与萨珊磨坊的对比研究[18] - 通过新疆出土的世界上第一条羊毛裤子等考古发现,重构游牧民族历史[18] 出版行业创新案例 - 《狂人图书馆》收录全球300多幅珍奇书籍插画,展现"书的另类历史"[21] - 披露出版业特殊案例:250万本小说被用于公路建设,中国甲骨文被误作药材等[21] - 记录谷歌2002年"海洋计划"统计全球图书数量达1.29亿本的数据[21]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 《美好东西说明书》通过300多种老物件记录80后集体记忆,源自豆瓣相册的众创项目[25] - Labubu玩偶和《黑神话:悟空》案例显示"酷中国"文化正在形成[29] - 凯文·凯利预测AI将取代流程性岗位,释放人类创造力,生产力指标工作将由机器人完成[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