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贷贴息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消费板块或迎来一场重大机遇”
中国基金报· 2025-08-14 22:33
消费贷贴息政策影响分析 - 消费板块或迎来重大机遇,服务型消费有望率先受益 [2] - 中证消费指数从2021年高点至2024年低点跌幅接近60% [2] - 政策通过财政金融联动以"双贴息"撬动供给与需求两端 [6] 政策意义与影响 - 降低消费信贷成本直接减轻居民还款压力,提高消费能力 [6] - 贴息政策有助于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6] - 政策具有杠杆效应,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6] - 服务业受信贷影响大,贴息可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供给能力 [6] 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 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及旅游服务消费将率先受益 [9] - 服务类消费对信贷成本变化更敏感,边际改善潜力强 [9] - 大宗消费升级领域(汽车、家居、消费电子)短期拉动效应最明显 [9] - 新兴消费培育领域(教培、文旅)具备长期增长潜力 [9] 消费板块估值与机会 - 中证消费指数年内下跌2.11%,估值回落至不足20倍 [11] - 2021年消费板块估值曾达65倍以上 [11] - 当前市场对消费板块情绪过度悲观,调整幅度超出合理范围 [11] 其他受益板块 - 银行板块将直接受益于贴息政策 [15] - 国有行和股份行直接受益,城农商行具备一定受益潜力 [15] - 消费活跃度回升将带动支付结算、本地生活平台等交易类场景回暖 [15]
消费板块或迎来一场重大机遇
中国基金报· 2025-08-14 22:30
文章核心观点 - 消费贷贴息政策为消费市场注入强心针 消费板块或迎来重大机遇 服务型消费有望率先受益 [1][2][4] - 政策通过财政金融联动以双贴息同步撬动供给与需求两端 具有强信号意义 [5] - 消费板块当前估值不足20倍 明显低于历史峰值65倍 配置价值值得重视 [8] 政策意义与设计 - 财政直接介入信贷成本端 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释放消费需求潜力 [5] - 政策具精准性和普惠性 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直接减轻居民还款压力 提高消费能力 [5] - 贴息政策具杠杆效应 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引导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5] - 服务业受信贷影响大 贴息可降低融资成本 提升服务供给能力 [5] 对消费板块影响 - 中证消费指数从2021年最高点至2024年最低点区间跌幅接近六成 年内下跌2.11% [2][8] - 内需消费有望成为下半年投资主线 以旧换新和服务消费投资主线料率先受益 [6] - 政策覆盖七大领域 分三个层级:大宗消费升级领域短期拉动最明显 新兴消费培育领域具长期增长潜力 必需消费保障领域间接刺激消费 [7] 细分领域机会 - 汽车 家电为首的以旧换新以及旅游为首的服务消费预计率先提振 [6] - 服务类消费对信贷成本变化反应更敏感 相关领域具更强边际改善潜力 [7] - 大宗消费升级领域包括汽车 家居 消费电子 因贴息降低购置门槛 [7] - 新兴消费培育领域包括教培 文旅 通过缓解支付压力和规范服务渠道 [7] - 必需消费保障领域包括养老 医疗 通过增强支付能力间接刺激消费 [7] 银行与科技服务商受益 - 贴息政策有助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提振零售小微信贷需求 缓释信用风险 [10] - 国有行和股份行直接受益 城农商行虽不在政策范围内但地方财政支持明确 [10] - 拥有优质零售客群和高效风控能力的银行机构消费贷款规模有望放量 形成量增质稳良性循环 [10] - 消费活跃度回升带动支付结算 本地生活平台等交易类场景回暖 科技服务商有望量价齐升 [11] 政策实施挑战 - 政策刺激效果需从脉冲式反弹转向持续性复苏 需政策杠杆与收入预期协同 [8] - 贴息政策或更惠及原有贷款意愿消费者 但征信受损或负债饱和群体难以受益 中低收入群体覆盖不足 [8] - 缺本金而非利息的消费者更期待存量房贷下调或现金补贴 [9] - 需与个税减免 工资保障等提升可支配收入政策及育儿补贴 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政策结合 [9]
华西证券:大盘股领涨国产算力链表现领先,后续关注两个方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8:20
市场走势 - 市场走强大盘股领涨国产算力链表现领先 [1] - 市场成交额仍处于1.9万亿元水平 [1] 投资机会 - 融资余额增速反映杠杆资金暂处不利位置 [1] - 低位板块补涨国产算力链补涨进行中 [1] - 消费板块在本轮上涨行情中暂处低位叠加消费贷贴息政策利好可能迎来补涨 [1] 潜在风险 - 低位板块补涨伴随反内卷&基建主线回落需警惕行情波动 [1] - 行情继续上涨但成交额缩量可能是鱼尾行情渐近尾声的信号 [1]
影响市场重大事件:我国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发射;央行数据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8%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07:08
货币政策与金融数据 -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 同比增长8.8% 较6月末8.3%提升0.5个百分点 [1] - 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87万亿元 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占11.63万亿元 住户贷款仅增6807亿元 [2] - 前7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 住户存款增长9.66万亿元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4.69万亿元 [7] - 7月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1.45% 较上月下降0.01个百分点 质押式回购利率1.46% 下降0.04个百分点 [11] 跨境结算与资金流动 - 7月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1.57万亿元 货物贸易占1.15万亿元 服务贸易0.42万亿元 [4] - 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0.64万亿元 外商直接投资0.42万亿元 对外直接投资0.22万亿元 [4] 财政政策与资金投放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1880亿元设备更新投资补助 支持8400个项目 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 [5] - 消费贷贴息政策采取年化1%财政贴息 使优质客户利率降至2字头 相当于原利率七折 [8] 产业与科技发展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 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 [3] - 广州市规划至2027年虚拟电厂接入容量500万千瓦 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超过1000万元奖补资金 [9][10] 资本市场动态 -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ullish完成IPO 发行3000万股定价37美元 募资11.1亿美元 获超20倍超额认购 [6]
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有声”
齐鲁晚报· 2025-08-14 05:21
政策发布与银行响应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于8月12日正式印发 [1] - 农业银行、浙商银行率先响应,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要求的个人消费贷款实施贴息 [1] - 中国银行将推进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工作,覆盖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 [1] - 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对8类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在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签订的合规贷款进行贴息支持 [1] 政策实施细节 - 民生银行正在制定操作指引、实施细则,后续将通过营业网点、95568等官方渠道发布 [1] - 多家银行将优化办理流程,简化手续,提升服务质效,推动政策尽快实施 [2] - 银行在办理贴息业务过程中不委托第三方且不收取服务费用 [2] 政策目标与行业影响 - 贴息政策通过财政金融联动提振消费、激活市场 [2] - 银行业需精准对接需求,扩大政策覆盖面:针对个人消费端梳理汽车、家电、文旅等重点场景设计贴息贷款产品 [2] - 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聚焦餐饮、家政、托育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动摸排融资需求并提供定向贷款支持 [2]
9月起个人消费贷款可享财政贴息 怎么操作?速看→
国际金融报· 2025-08-13 23:58
政策概述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1] - 政策覆盖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4家消费金融公司和1家民营银行,共23家金融机构参与执行 [1][2] - 贴息政策采用"先扣后享"机制,直接从贷款利息中扣减 [3] 政策细则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3][4]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其中5万元以下贷款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1][4] -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 [3][4] 覆盖范围 - 适用场景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5万元及以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3][4] - 具体涵盖汽车购置及维修、适老化改造、托育服务、学历教育、旅游出行、家装电器、数码产品、医疗矫治等细分消费场景 [4][6] 实施机制 - 借款人需授权金融机构获取贷款账户交易信息用于贴息审核,但授权遵循自愿原则 [5] - 操作流程集中在金融机构和政府端,最大限度简化借款人操作 [5] - 政策明确要求贷款必须实际用于消费,金融机构需加强场景结合和风险控制 [8] 市场影响 - 政策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预计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1][5] - 消费金融机构参与有助于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与传统银行形成客群和场景互补 [6] - 专家预计政策可能撬动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元消费增量,具体取决于落地范围和参与度 [7]
重磅利好!机构发声:“有望迎来补涨行情”
搜狐财经· 2025-08-13 23:32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单笔5万元及以上消费提供最高500元利息补贴(按1%贴息计算),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覆盖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3]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直接补贴1%利息,覆盖智能手机、家电、餐饮等日常消费 [3] - 服务业贴息政策覆盖八类消费领域,单户贷款规模最高达100万元 [3] 政策影响分析 - 政策通过降低个人信贷成本直接减少消费者负担,刺激消费需求放量 [3] - 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服务供给两端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激发消费动力 [3] - 政策呼应市场对需求侧刺激的期盼,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3] 受益行业领域 - 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等政策关联度高的行业直接受益 [3] - 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板块受提振,特别是汽车、家居家装、文化旅游及电子产品领域 [7] - 新兴消费领域包括文创国潮、美妆、游戏、智能驾驶、智能家居及消费出海机会 [7] 机构投资布局 - 投资机构同时布局传统消费和新兴消费细分领域 [1][7] - 重点关注电动两轮车、创新型电子和家电产品、美护保健品、新零售、零食量贩、宠物等细分赛道 [7] - 配置竞争格局良好、现金流充沛的传统消费龙头及回调后胜率较高的新消费标的 [7] 市场前景判断 - 消费股有望迎来补涨行情,相关板块或逐步走出右侧 [1][3] - 政策为内需复苏注入强心剂,消费股或迎来结构性行情 [4] -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新型消费场景如潮玩、零食、演唱会、品质零售呈现爆发式增长 [7]
每经热评︱聚焦七大重点领域 消费贷贴息有望精准撬动增量消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20:50
消费贷贴息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实际利息负担,具体到消费贷的使用场景,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 面,它可以撬动更多消费。贴息1元对应的贷款本金为100元,而这100元又能转化为实际消费,如此高 的杠杆,可最大化地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它对借款人有着"增收"的作用:对于有贷款 需求的消费者而言,贴息减少了他们的利息支出,使其实际可支配资金增加;对于原本没有贷款需求的 消费者来说,贴息之后的消费贷更为划算,那么原本用于消费的自有资金就可用于投资理财,实际贷款 利息与回报率之间的差额便是增加的收入。 不过,要让贴息真正撬动增量消费,还需要在结构上做更多文章。笔者留意到,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消 费贷贴息被限制在七大重点领域,其中家用汽车、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已被传统消费贷广泛覆盖,另外 4个领域则涉及较少,具体包括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在如今家电、汽车等大 类实物商品普及率已很高的情况下,消费增长更多要依靠服务消费、体验消费、个人发展消费来带动, 教育培训、文化旅游便属于此类;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养老 生育涉及"一老一小",是服务消费的薄弱环节,有着很大的挖潜 ...
商贸零售行业快评报告: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出台,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万联证券· 2025-08-13 16:19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 [4][10] 核心政策内容 - 消费贷贴息政策出台: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可享受贴息支持 [2] - 贴息范围: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全额贴息,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贴息 [2] - 贴息标准:年贴息比例1%,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2] - 贴息上限: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累计贴息上限3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2] 政策覆盖范围与影响 - 覆盖七大重点消费领域: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 [3] - 当前银行消费贷利率多在3%-4%,贴息后预计可压降至3%以下 [3] - 全国性政策贴息标准(1%)低于地方政策(1.5%左右),但覆盖范围更广 [3] 消费拉动效应分层 1. **必需消费保障**:养老生育、健康医疗领域,贴息强化支付能力,间接刺激消费 [3] 2. **大宗消费升级**:汽车、家居、消费电子领域,贴息降低购置门槛,催化消费升级,短期拉动效应最突出 [4] 3. **新兴消费培育**:教培、文旅领域,贴息缓解支付压力,长期促进消费增长 [9] 投资建议 - **社会服务**:服务消费占比接近50%,关注政策利好的旅行社及教育龙头 [9] - **家居**:受益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重点关注家居、家电龙头企业 [9] 行业表现 - 商贸零售行业相对沪深300指数表现数据展示(未提供具体涨幅数据) [8]
最高千万,银行消费贷有了新玩法
新浪财经· 2025-08-13 08:40
消费贷额度放宽趋势 - 多家银行推出高额度消费贷产品,最高额度达100万至150万元,年化利率3%起,贷款期限最长7年[1][4] - 股份行如光大银行"白领E贷"额度150万元,广发银行"E秒贷"额度100万元,平安银行"橙e贷"额度100万元[4] - 城商行如北京银行"消费京e贷"额度100万元,上海银行"家装信义贷"额度100万元,江苏银行消费贷额度100万元[4] 国有银行大额抵押类贷款 - 国有行推出数百万元至千万元级消费贷产品,建行"房易贷"抵押版额度300万元,年化利率3.05%起[4] - 工行"房抵组合贷"额度最高1200万元,消费用途最长贷7年,经营用途最长贷10年[5] - 农行"房抵e贷"额度最高1000万元,期限120个月,人工审批额度最高达3000万元[5] 实际审批额度与申请门槛 - 实际获批额度普遍低于宣传额度,例如100万额度产品实际仅获批15万元[5] - 银行优先面向优质客户群体,包括农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代发工资户、贵宾客户及公积金缴纳客户[6] - 大额抵押贷款需提供房产信息评估,且需以经营贷形式申请[6][7] 政策驱动与产品调整 - 2025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加大消费贷投放,银行响应提高额度及期限[8] - 中国银行"中银E贷"额度从20万提至30万元,建行"快贷"额度从20万提至30万元,招行"闪电贷"期限增加7年选项[8] - 杭州银行"宝石贷"额度从20万涨至30万元,年化利率从3.06%降至3%[8] 市场需求与用户特征 - 90后负债率达78.3%,平均负债12.1万元,其中消费贷款占比32.1%[9] - 大额消费贷主要用于装修、留学、创业等场景,受众为信用良好且高收入人群[10] - 2025年二季度末消费性贷款余额21.18万亿元,同比增长6%,上半年增加1950亿元[10] 银行战略与行业竞争 - 银行通过提额延时策略增加贷款总量与利息总和,实现整体盈利提升[9] - 采用"掐尖"策略锁定优质客户资源,降低风险并增强产品吸引力[10] - 2025年7月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可能进一步降低利率并引发新一轮抢客大战[15] 不良贷款风险数据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增加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1%[13] - 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挂牌量742.7亿元,同比增长190.5%,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额370.4亿元,同比增长7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