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搜索文档
央行8项金融政策,释放哪些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3:46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涉及金融监管、数字金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跨境贸易支持 [1] - 政策体现央行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视,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外贸稳定 [1] - 政策强调"先试先行"思路,以上海为试点推动创新 [1][3] 金融监管政策 - 央行将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高频汇集并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子市场交易数据 [2] - 当前银行业净息差缩窄,商业银行普遍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涉足多元投资,增加跨市场风险传染几率 [2] - 报告库设立有助于监管部门突破信息壁垒,全方位掌握商业银行投资交易信息,更好识别和防控风险 [2]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央行在上海试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跨境贸易再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 [3] - 再贴现政策明确支持外贸企业,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展开贴现业务,实现精准滴灌 [3][4] - 央行推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解决科创企业发债难问题 [4] 债券市场支持科创企业 - 科创企业长期依赖股权融资,债市"科技板"面临发债主体扩容和风险缓释工具完善两大问题 [4] - 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4] - 当前科创债以中短期为主,风险分担机制待完善,需引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以匹配科技型企业风险特征 [4] 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 央行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便利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 [5] 政策总体聚焦方向 - 本次政策主要聚焦金融监管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两方面 [5] - 市场需适应央行货币政策导向边际变动,深化对结构性工具的理解,而非仅关注总量性工具 [5]
央行8项重磅金融政策,释放哪些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1:59
金融监管政策 - 央行将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高频汇集并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金融子市场交易数据,以突破信息壁垒并防控跨市场风险 [3] - 当前商业银行因净息差缩窄而广泛涉足多元化资产配置,可能增加跨市场风险传染几率,监管政策旨在全方位掌握其投资交易信息 [3]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央行在上海试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跨境贸易再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及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4] - 运用再贴现支持商业银行向进出口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通过"先贷后借"机制精准滴灌外贸企业 [4] - 推动私募股权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以解决科创企业发债难问题,并完善风险缓释工具匹配科技型企业风险特征 [5] 支持跨境贸易与汇率管理 - 央行提出运用再贴现支持跨境贸易融资,以应对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并稳定外贸 [4]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便利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 [6] 科创企业融资支持 - 鼓励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带动资金投向早期、长期及硬科技领域,同时拓宽私募机构退出渠道 [5] - 当前科创债以中短期为主且风险分担机制不足,需引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优化其风险收益结构 [5]
【申万固收|深度】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去向何方——【货币政策知识点】深度研究之二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6-18 09:38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沿革 - 存款准备金起源于18世纪初英国,最初源于银行间自发清算需求,19世纪初在美国演变为法定风险缓冲机制,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发展为货币政策调控手段[5][21] - 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始于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时建立,1989年增设备付金账户,1998年合并准备金与备付金账户,强化支付清算功能[5][22] - 2015年后中国采用平均法按旬考核准备金,允许维持期内平均达标且可临时透支1个百分点,增强银行流动性管理缓冲[5][24][25] 存款准备金的结构性功能演变 - 2014年创设定向降准工具引导信贷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2017年升级为普惠金融定向降准,2019年形成"三档两优"框架,2021年简化为高中低三档[5][30][32] - 2004年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将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挂钩,2011年升级为动态调整机制纳入逆周期调控,2016年进一步演变为宏观审慎评估(MPA)体系[5][37] - 2012年后中国外汇占款拐点出现,货币政策框架从结构性流动性盈余转向短缺,准备金率从加准转为降准[36][38][45] 国际准备金制度比较 - 美联储、日本等实施累进制准备金率,按存款规模或类型差异化设定;欧央行、韩国按存款稳定性设定准备金率,长期存款适用0%[47][48][51] - 负利率时期欧央行采用双层准备金利率(0%和-0.5%),日本实施三级利率体系(0.1%、0%、-0.1%)[53][56] - 国际普遍采用更长考核期(欧元区月度/季度、美国14天),允许准备金余额结转(美国可结转4%超额)增强流动性缓冲[58][60][63] 中国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 - 5%经验下限参考新兴市场国家四分之一分位数水平,中国法准率(7-11.5%)高于发达国家(1-3%)但低于恶性通胀国家[66][68][71] - 改革条件逐步成熟:资本充足率替代信用约束功能,存款保险制度覆盖风险兜底,OMO高频操作承接备付功能,货币信贷转向需求约束[12][74][76] - 潜在优化方向包括设置准备金豁免额、接受库存现金抵准、延长考核周期,配套价格型调控转型可降低复杂准备金率对M2的干扰[77][78] 对债券市场影响 - 短期或利好市场情绪和降准资金释放,中长期影响中性因数量型调控权重下降,需结合利率风险管理等配套制度综合评估[14][77] - 改革落地可能加大单次降准释放资金规模,但需关注价格型调控转型下数量工具影响力的结构性减弱[14][77]
上市公司回购增持月度跟踪(2025年5月):市场有所回暖,回购增持随之降温-20250617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6-17 16:44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5月市场有所回暖,回购增持随之降温,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后续扩容潜力大,有望重塑A股生态,报告对其使用情况及5月回购、增持情况做月度跟踪,并构建值得关注的回购、增持组合 [2] 各目录要点总结 互换便利+回购增持再贷款使用情况 - 2024年9月24日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2025年5月7日宣布将两项工具总额度8000亿合并使用并优化申请细节,本月申请金额占总金额比例51.3%,较上月提高1.2% [2][5] -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本月无变化 [2][5] - 截止5月底,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申请专项贷款交易647笔,金额约1252.0亿,用于回购的公司更多,申请回购交易461笔,金额约789.4亿,占比63%;申请增持交易186笔,金额约462.6亿,占比37% [2][6] - 仅5月而言,受市场回暖及4月高基数影响,回购、增持再贷款申请总额环比下滑,A股56家上市公司申请97.5亿,环比4月下降70%,其中回购和增持申请金额分别下降77%、52% [2][7] 5月回购、增持情况概览 A股情况概览 - 5月A股回购情况:受市场回暖及4月高基数影响,本月回购实施和预案金额环比下滑,实施回购交易64笔,金额约94.8亿,环比4月下降64%;发布回购预案31笔,按上限计算共计77.9亿,环比4月下降88%,约72%资金是自有/筹资金,含专项贷款金额约占28%,回购目的主要是注销、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 [2][9] - 拟回购金额最大的三家公司为宝丰能源、中国交建、思源电气 [9] - 5月A股控股股东增持情况:受市场回暖及4月高基数影响,本月增持预案金额环比下滑,实施增持交易量21笔,完成50.8亿增持,较4月减少1.6亿,环比下降3%;新发布21项增持预案,按上限计算共计42.2亿,较4月下降257.1亿,环比下降85.9%,约52%资金是自有/筹资金,48%资金包含专项贷款 [2][15] - 拟增持金额最大的三家公司为隧道股份、湖北宜化、中国黄金 [15] 港股情况概览 - 5月港股回购金额约170.2亿港币,环比4月增长约31%,主要因港股整体震荡调整,部分公司股价低估,出于性价比实施回购,回购金额最高的三家公司为腾讯控股、汇丰控股、友邦保险 [2][20] 构建值得关注的回购、增持组合 - 梳理5月发布新回购、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结合基本面、当前估值、回购/增持金额占比等信息,选择值得关注的公司供投资者参考,列示了部分A股和港股公司 [23]
社融增量多,透露哪些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00:53
金融运行总量 - 广义货币(M2)余额325.78万亿元,同比增长7.9%,维持中高速增长 [1] -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26.16万亿元,同比增速8.7%,与上月持平 [1] - 年初以来社融增量18.63万亿元,同比多增3.83万亿元 [1] 政府债券融资 - 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29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增加1.46万亿元,占比超60% [1] - 5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4432亿元,创今年单月新高 [1] - 特别国债自4月下旬开启发行,成为政府债券支撑社融增长的核心力量 [1] - 今年以来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已发行超1.6万亿元 [1] 企业债券融资 - 5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突破1400亿元,延续二季度回暖趋势 [2] - 科技板新政实施后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积极性提升,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上升 [2] - 5月5年期AAA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平均1.97%,较4月下降 [2] 居民贷款结构 - 5月居民贷款新增540亿元,短期贷款连续三个月负增长,中长期贷款明显增加 [2] - 长期贷款增加主要得益于房地产市场交易边际改善,个人按揭贷款投放增多 [2] - 5月超半数百强房企单月业绩环比提升,部分头部房企销售增幅大于30% [2] 货币供应结构 - 5月末M1同比增长2.3%,较上月增长0.8个百分点 [3] - 5月新增人民币存款同比增幅较大,理财产品资金向居民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回流 [3] 政策展望 - 央行将继续坚持总量加结构的货币政策调控基调 [3] - 总量上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3] - 结构上创设更多结构性工具,加大定向再贷款投放力度 [3]
人民银行莱芜分行:“四聚焦”“四保障”深耕县域金融五篇大文章
齐鲁晚报· 2025-06-13 10:09
央行资金支持 - 人民银行莱芜分行通过降准释放资金约9.15亿元,并推动莱商银行发行备案科创债10亿元 [2] - 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31.36亿元,推动银行发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7862万元、授信2亿元 [2] - 在央行资金撬动下,至5月末辖区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447.8亿元,较年初增长4.16%,其中法人银行贷款增长56.1亿元,同比多增37.03亿元 [2] 服务机制优化 - 创新推出"金融专员"制度,累计派出26名常驻金融专员和15名非常驻金融专员,组建45人金融服务小队 [3] - 金融专员传导财政和产业政策75项,组织金融政策培训233场次,参训企业1600余家,推介金融产品122个 [3] - 累计调研走访企业2607家,推动企业达成授信1018个、743.42亿元,融资963个、512.56亿元 [3] 专项行动提质 - 开展"金融服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行"专项活动,涵盖39家企业,授信余额37.36亿元,贷款余额23.32亿元 [5] - 累计走访企业348家,送金融产品170个,发放宣传折页2359份,解决融资难题54个 [5] 信贷产品创新 - 辖区银行累计推出、升级信贷产品122个,包含100余个五篇大文章专项信贷产品 [6] - 莱商银行创新推出"产融e贷",与鲁担金融监管仓运营平台系统直连,解决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 [6] - 至5月末,"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同比增长16.5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余个百分点 [6]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呼之欲出 投向或更丰富
证券日报· 2025-06-13 00:30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动态 -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会议提出创设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力争6月底前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清单,同时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6月底落地,与当前经济基本面稳健相关 [1] 地方政府筹备进展 - 湖南省常德市召开政策解读会,农业发展银行介绍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金融产品并解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 [2] -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召开项目调度会,围绕工业、文旅、农业、城市建设四大板块谋划项目,聚焦园区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 [2] - 浙江省湖州市商务局部署工作,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央行PSL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排摸项目 [3] 工具特性与预期效果 - 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效应,可撬动更多信贷或社会资本,增强稳增长效果 [3] - 工具具备政策导向性、功能补位性、低利率和快速投放特性,过往政策有效拉动内需并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3] - 新型工具预计规模5000亿元,可能撬动6万亿至6.5万亿元有效投资,投向涵盖科技创新、消费基础设施、传统基建等领域 [4] 投资方向扩展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向可能更丰富,扩展至科技与消费领域 [4]
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8
科技创新有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发展也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来拓展空间、优化结构。科技部、中 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 措》(以下简称《政策举措》),其中提到,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专家表示,要 用好用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引导作用,扩大再贷款额度规模,优 化支持范围和流程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 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发挥再贷款引导作用 首先,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推动科技和金融"双向奔赴"。此前的很多科技金融政策,大多 是从供给侧入手,着眼于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规模、意愿、能力。这次《政策举措》从科技创新的 需求侧出发,聚焦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需求,强化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支持。比 如,为创业投资"引流""疏堵",提出发挥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保险资 金、社保基金等参与创业投资等措施;为进一步强化科技信贷支持,提出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 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科 ...
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快讯· 2025-06-05 11:33
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金十数据6月5日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在"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中表 示,在金融政策支持下,金融机构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规模持续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 增强。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用于扩内需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此,丁志杰用扩量、降 价、创新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概括。在他看来,这些举措大幅增加已有政策工具的资金规模,适度降低已 有政策工具的资金成本,可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有助于扩大重点领域消 费和投资。丁志杰表示,围绕稳就业、稳增长的重点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将精准发力,更大力度推动落 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简化审批放款手续,缩短放款时限,引导银行在贷款利率、担保费率等方面给予 更大支持。 (新华社) ...
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助力我国科技腾飞
国际金融报· 2025-06-03 18:21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涵盖创业投资、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等七个领域共15项措施 [1] - 政策旨在消除金融资源向科技产业流动的障碍,推动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枢纽功能 [1] 科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支持S基金发展,推动国有资本转型为长期耐心资本,覆盖科技企业全链条融资需求 [2] - 优先支持核心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2] - 结合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工具构建接力式金融服务生态 [2] 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创新 - 银行业需创新业务模式,通过长周期贷款考核、优化科技创新再贷款工具,构建"多元化投入+多层次服务+多渠道保障"格局 [3] - 试点保险共保体和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吸引保险资金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3] - 财政政策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专项担保计划及天使投资税收优惠,形成"财政+金融"协同体系 [3] 体制机制改革与竞争力提升 - 推动央地协同创新实践,推广区域科技金融先行先试和创新积分制,形成全国改革合力 [4] - 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建立容错机制和全生命周期考核 [4] 金融市场活力激发 - 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规模,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中小企业 [5] - 商业银行将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试点长周期贷款绩效考核和并购贷款,提高贷款比例与期限 [5] - 建立科技型企业识别标准和推荐机制,推动金融机构精准服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