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

搜索文档
“大摊牌”,冯德莱恩竟还在对中国大放厥词
观察者网· 2025-07-09 11:28
中欧贸易争端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指责中国向全球市场"倾销补贴过剩产能"并抨击中国对稀土实施出口许可证制度 [1] -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 [4] - 中国商务部最终裁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并自7月5日起征收反倾销税 [4] - 欧盟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公共采购 [5] - 中国采取对等限制措施针对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产品 [5] 中欧关系现状 - 冯德莱恩称中国对俄罗斯的支持正加剧欧洲不稳定 [1] - 中俄关系成为中欧交往中的最大症结 [3] - 中欧电动汽车谈判技术部分已基本完成 [4] - 欧盟推迟与中国签署气候行动联合声明的计划 [6] 中国立场 - 中国外交部表示中国不是乌克兰问题当事方 [3] -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中欧应加强交往深化了解增进互信 [7] - 中国商务部表示愿与欧方通过对话磋商妥处分歧 [5] - 中国对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必要管制是各国行使主权 [4] 行业动态 - 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增至17.9% [6] - 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超过34% [6] - 欧盟和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5]
贵州坚持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人民日报· 2025-07-09 06:19
贵州生态经济发展 - 黔南州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9%(前5月)[1]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17%(2024年)[1] - 新增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9家省级绿色工厂(2024年)[1] - 磷系现代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值规模超500亿元(近3年)[1] 磷化工产业链延伸 - 贵州川恒化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2] - 磷酸铁日产量稳定在120-150吨[2] - 黔南州集聚130多家磷化工上中下游企业[2] - 探索以磷引钼、以磷引铜等产业耦合发展模式[2] 技术创新成果 - 瓮福化工净化磷酸自动包装线每小时灌装15吨[4] - 生产效率提升40%以上[4] - 湿法净化磷酸技术获授权专利127件[4] - 联合开发专利850件[4] - 单套产能达40万吨[4] 环保技术突破 - 半水湿法磷酸技术使磷石膏减少700公斤/吨磷酸[5] - 磷矿开采率从50%提升到90%[5] - 能处理45类危险废物(占国家名录97.8%)[3] 清洁能源发展 - 龙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70兆瓦[6] - 年产值约2亿元[6] - 碳纤维叶片叶轮直径220米[6] - 贵州绿电结算电量33.58亿千瓦时(前5月)[6] - 同比增长210.16%[6] - 黔南州新能源发电装机651.6万千瓦[6] - 清洁能源占比达70%(2024年)[6]
追寻红色记忆 感悟为民初心(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02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 - 盐城滨海港依托宋公堤红色历史发展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并开发月亮湾风景区等旅游项目,2025年将举办全球滨海论坛展示绿色低碳发展实践 [2] - 小街村从受海潮冲击的沿海小村发展为道路平整、公共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村庄,吸引新能源企业聚集和年轻人返乡就业 [3] - 刘老庄村通过"红色教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振兴,年均接待游客60万人次,碧根果种植年产值达两三百万元 [6] 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扩建后包含纪念馆、红星广场等设施,年接待量显著提升 [5] - 红色李巷通过整体改造打造红色街区,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推出越野行走线路、"村晚"等创新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7][8] - 李巷开发体验式教学项目如军备粮制作、磨豆浆等,并培养年轻讲解员队伍接力传承红色故事 [8]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 盐城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2] - 滨海港周边新能源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3]
“智造之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苏州日报· 2025-07-04 08:35
苏州工业经济表现 - 1至5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 同比增长4.7%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1% [1] -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7.1%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 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1]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75万元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1.77﹕1 [3] 产业集群发展 - 形成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和11个千亿级产业 [3] - 获批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实施"核心产业+"战略 推动电子信息+数字经济 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融合发展 [3] 智能制造升级 - 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 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个 "灯塔工厂"7家 [4] - 建成"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 构建覆盖通算 智算 超算 量算的完整算力体系 [4] - 目标到2026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万亿元 [2] 人工智能产业 - 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 增长超20% [5] - 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 其中上市企业32家 全球独角兽7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 [5] - 出台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措施 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 [6] 新兴产业发展 - 罗氏诊断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在苏州奠基 建成后年产值可达百亿元 [7] - 协鑫光电GW级钙钛矿产业基地投产 为全球首个GW级叠层组件生产基地 [7] - 低空产业集聚整机制造企业超30家 配套企业超350家 45个项目集中签约落地总投资超50亿元 [7] 绿色低碳转型 - 一季度转型低效工业用地5461亩 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56个 全年目标转型10000亩 [8] - 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93家 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9个 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6家 [8] - 建设零碳工厂4家 近零碳工厂36家 通力电梯光伏发电年发电量超300万度 [8] 产业生态建设 - ESG产业创新中心签约近70家企业 首批24家企业正式入驻 [9] - 深入洽谈ESG产业项目300余个 围绕七大行业引入全产业链资源 [9] - 苏州持续打造市场化 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 2025年全球招商大会签约417个项目总投资超3400亿元 [6]
深圳都市圈出台生态环保规划,明确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第一财经· 2025-07-03 16:29
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核心内容 - 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联合印发首个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1] - 规划提出三大战略定位:珠江流域环境协同治理典范、美丽都市圈建设示范样板、全球城市群绿色发展标杆[1] - 目标构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体系,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实现"1+1+1>3"生态共赢[1] 规划实施机制 - 首次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体制,包括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2] - 健全常态化协商、政策协同、跨界共治、红利共享等体制机制[2] - 规划分领域设置18项指标,分2025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目标值,分层级设置都市圈整体和三市目标值[2] 重点任务部署 - 规划部署七大重要领域30项重点任务,配套42个重点项目[3] - 独立设置绿色低碳发展专章,强化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和东江流域水环境治理[3] - 实施"四湾一口"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筑牢"一江三脉"绿美生态格局[3] 规划背景与意义 -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4] - 2024年制定《深圳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都市圈建设全面提速[4] - 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提供示范引领作用[4]
海立股份:深化ESG可持续发展实践,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7-03 15:40
ESG理念融入与成效 - 公司连续4年发布ESG报告并持续提升披露水平[1] - 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上市公司ESG先锋100指数",排名从2023年第48名跃升至2024年第4名[1] - 万得ESG评级持续为A,报告获权威"五星级"卓越评价[1] 治理架构与合规管理 - 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治理架构,明确权责划分[2] - 建立"战略与ESG委员会"及执行层工作小组,覆盖87个ESG议题[3] - 实施财务、法务、内控审计、IT四个一体化管理[2] 绿色产品与技术研发 - 推出1.5HP小型双缸变频压缩机、R290冷媒热泵压缩机等低碳产品[4] - 2024年压缩机能效比提升0.03,实现研发减碳28万吨[4] - 新能源车领域开发800V超低温热泵电动压缩机等产品[4] 绿色制造与能源管理 - 2024年绿电使用达5487万千瓦时(光伏发电1978万千瓦时+外购绿电3509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12%[5] - 拥有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2家省级"绿色工厂"[5] - 实施铸造型砂循环使用、包装材料环保化等循环经济措施[5] 双碳规划与实施路径 - 制定碳达峰、运营碳中和、全价值链碳中和三阶段目标[6] - 2024年完成下属企业碳盘查,新增1家国家级和1家省级绿色工厂[6] - 试点产品碳足迹评价覆盖南昌海立、海立马瑞利等子公司[6] 员工发展与供应链管理 - 实施"五个100人"人才计划,搭建Y型四序列晋升机制[7] - 累计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5项[8] - 向供应商传递绿色采购理念,打造责任供应链[8] 社会责任与公益投入 - 海立电器连续20余年捐赠希望小学,累计捐赠超千万元[8] - 通过乡村振兴、志愿活动等履行社会责任[8] 未来战略方向 - 将持续深化ESG治理,聚焦双碳议题加速转型[9] - 强化绿色低碳产品研发与责任供应链建设[9]
新疆乌苏市市场监管局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成品油和车用尿素质量监管
中国食品网· 2025-07-03 12:33
市场监管措施 - 乌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党建引领,践行"实干争先"理念,严格把控"准入关""质量关""机制关",加强成品油和车用尿素质量管控 [1] - 加强对成品油和车用尿素零售企业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成品油零售许可证以及营业执照等主体资格信息 [1] - 对存在无照经营和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依法查处 [1] 质量监管 - 加强成品油质量日常监管,重点检查进货票据、检测报告等资料,督促企业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建立进销管理台账 [2] - 对辖区内32家加油站进行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 [2] - 配合自治区产品质量研究院对5家企业5个批次的润滑油、车用尿素、车用天然气进行监督抽检 [2] 标准执行 - 辖区所有加油站全面实施国VIB车用汽油标准,明确标注汽油产品名称、牌号和等级 [2] - 完善大气环境整治联合执法机制,为成品油和车用尿素质量管控提供支撑 [2]
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
深圳商报· 2025-07-03 01:00
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深圳、东莞、惠州三市联合印发《深圳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5—2030年)》,为广东省首个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也是深圳都市圈"1+N"规划政策体系中的首个专项规划 [1] - 规划首次构建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跨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常态化协商、政策协同、跨界共治、红利共享等体制机制 [1] - 规划提出打造珠江流域环境协同治理典范、美丽都市圈建设示范样板、全球城市群绿色发展标杆三大战略定位 [1] 规划重点任务与部署 - 规划部署七大重要领域30项重点任务,配套42个重点项目 [2] - 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设置共推绿色低碳发展专章,把握"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深圳都市圈总体发展布局 [2] - 强化共保共治体制机制创新,协同打造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样板,系统提升东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深入实施"四湾一口"陆海统筹综合治理 [2] - 突出共建共享开放创新理念,推动构建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大环保格局,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方位、多层级开放格局 [2]
心连心集团:做数字化转型“先行者”
中国化工报· 2025-07-02 09:55
数字化转型战略 - 公司采用"1+6+N"数字化架构,包括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6大业务中台和N个智能应用场景,为转型提供体系化支撑 [1] - 数字化转型聚焦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和生态协同三大方向 [1] -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灯塔工厂"和AI大模型建设,引入多模态学习技术 [5] 生产端智能化 - 智能制造平台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人机深度互联和智能决策 [2] - 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生产参数精准监控和优化调整 [2] - 引入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进行设备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智能诊断与优化 [3] - 生产管理平台可提前预警设备故障,保障生产稳定性和效率 [3] 营销端数字化 - 构建数字农业平台,实现四级穿透的农业大数据管理 [2] - 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卫星遥感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远程种植指导 [2] - 与传统模式相比,当量施肥可增产10%~15%,减肥15%~20%情况下仍可增产3%~5% [2] - 基于工业数据分析提供精准肥料定制服务,水肥机自动化每亩节省人工成本40~50元 [3] 供应链优化 - 采购平台实现供应商资源整合和库存共享,采购周期缩短40%,库存周转率提升30% [4] - 与中控技术共建前置仓,实现物资线上化管理,降低库存和资金占用 [4] - 智慧物流平台整合社会运力资源,物流发运效率提升38.7%,运输成本降低26.2% [4][5] - 下游客户可通过手机实现一键下单、车辆匹配和运输轨迹查询 [4] 研发创新 -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室阶段模拟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 [3] - 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指导研发方向 [3] - 数字化手段整合内外部科研资源,加速新产品推出和迭代 [3]
阳煤化工:新老划断轻装上阵,智能化转型蓄势待发
证券时报网· 2025-07-01 21:41
公司治理与违规事件 - 原控股股东华阳集团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于2021年4月16日和6月30日划转约11.26亿元资金至自身账户,构成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虽资金已于当年9月全部归还,但仍属违规行为 [1] - 公司及相关当事人因未按规定披露上述资金占用情况,收到山西证监局《行政处罚告知书》 [1] - 公司表示将加强内部治理、提升规范运作意识、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维护股东利益 [1] 战略转型与更名计划 - 公司拟更名为"潞化科技",更名工作按原计划推进,且当前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正常 [1] - 更名标志着公司将加大智能化发展规划,近年来已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并优化业务布局 [2] - 控股股东近期增持股份,彰显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2] 业务发展与未来规划 - 公司主业持续改善,有望在控股股东潞安化工支持下深化转型,发展氢能、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2] - 光大证券近期研报对公司给予"增持"评级 [2] - 公司提出"三个聚焦"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发展和主业发展,计划通过推动项目投产、提升产能及向高附加值材料转型等措施注入新动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