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
搜索文档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中共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
新华社· 2025-10-29 10:17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1] - 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1] -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 [1] - 全面提升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安全韧性水平,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 [1] - 提高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健全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市场和价格机制 [1] 绿色低碳转型与碳达峰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 [2] -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 [2] - 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加快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2] - 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2] - 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2]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 - 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 - 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15]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5] -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 [15] 现代化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 - 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强化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 [3][16] - 健全多元化、韧性强的国际运输通道体系,优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加力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3][16] -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 [16]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17]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18] - 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 [18]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 [20] 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 -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3][35] - 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3][35]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巩固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33] -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培育发展若干区域性中心城市 [33]
论坛预热丨全球新型储能生态圈共话能源转型新阶段
搜狐财经· 2025-10-29 10:09
论坛基本信息 - 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将于2025年11月5日下午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 [1] - 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和商务部联合主办,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智通财经、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 [1][5] - 论坛旨在打造全球高端储能“生态圈”,探讨技术突破、商业模式、政策激励和全球产业合作等热点话题 [2] 行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1] - 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稳居世界第一 [1]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中国方案”正加速推广至全球 [1] 论坛参与方 - 论坛预计有300余位嘉宾现场参与,包括国内外能源主管部门、电网公司、发电集团、新能源企业、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及金融投资机构代表 [2] - 国际代表来自德国、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以及沙特、阿联酋、印尼、智利等新兴市场 [2] - 发言嘉宾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电投等能源央企,山东省能源局等地方政府代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海博思创、亿纬锂能等企业负责人 [2][8][9][13][14] 论坛核心议题 - 议题涵盖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及应用、从电网实践看实施路径、深化全球合作共促储能发展等 [8][9] - 具体议题包括中国激励新型储能发展机制设计的基本逻辑、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回顾与展望、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进展等 [11][13] - 企业代表将分享新型储能助力绿色低碳转型、锂电技术与全球碳中和的协同之路等话题 [13][14]
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家低碳城论坛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21:45
圆桌对话。彭程 摄 在主旨演讲环节,怀柔实验室主任汤广福发表了题为"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路径与关键技术"主题演讲。他 表示,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的主要路径包括大力发展"风光"、发展灵活性的煤电、深化电力系统转型升 级、推动氢能发展、协同发展其他能源等。谈到新型能源的关键技术与前沿技术时,汤广福建议要重视 突破深远海风电+新型光伏关键技术、灵活燃煤发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新型电网形态+新 型电力装备、氢能+新型储能、供需互动+数字化技术等。 论坛现场。彭程 摄 深圳市副市长张华表示,深圳以先行示范的标准,率先探索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系统推进能源绿色低 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全球领先的绿色建筑集群,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系列绿色低碳领域的重大成果在开幕式上发布。其中,《2025深圳市绿色低碳发展白皮书》围绕降 碳、减污、扩绿、增长四大领域,对深圳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与成效进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 标识认证工作成果》《粤港澳大湾区电化学储能碳足迹白皮书》等碳足迹系列成果的发布,标志着大湾 区在企业出海,规则标准输出,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以及推动区域协同降碳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 ...
世界城市日聚焦“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 长沙分享装配式智能建造创新实践
长沙晚报· 2025-10-28 20:24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嘉)10月28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举行,本届 活动以"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为主题,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昭示着全球城市发展的共同方向——通过智慧与科技 描绘城市新蓝图,聚焦绿色建造、智能建造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让绿色、低碳、宜居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共 同开创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为全球城市转型贡献新思路与新方案。 在"共享创新成果 共建美好新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专题圆桌论坛上,来自政、企、学、研各界的专家共聚一堂, 探讨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的路径与未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圣海、中国建科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 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首席总规划师宋晓龙、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经理何晓微 等嘉宾,分别从新城新区开发成就、典型案例、全产业链出海、装配式装修等角度发表主旨演讲,为中国城市的 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长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围绕"以技术创新为舟 以合作共赢为桨"为主题,分享了长沙在装配式智能建 造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卓越成果,引发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他以长沙为样本,系统阐释了一座中国内陆城市 ...
“电力天路”2.0版本实现输电能力翻倍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20:22
"电力天路"2.0版本实现输电能力翻倍 中新社西宁10月28日电 (张璞 李江宁)28日,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迎来投运满月。扩建工程将"电力天 路"升级为2.0版本,输电能力从原有60万千瓦跃升至120万千瓦。 据悉,该工程投运一个月以来,累计输送电量3.7亿千瓦时,较2024年同期增长62.8%,为西藏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为推动西藏清洁能源大规模外送、助推青藏两省区协同绿色低碳发展注 入新动能,进一步实现中国西北—西南电网双向灵活互济、水光互补。 青藏联网工程是中国首条进入西藏的"电力天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于2011年12月建成投 运,架起连接青藏的"能源大动脉",有效解决西藏地区长期以来冬季严重缺电、夏季水电消纳难的矛 盾。截至目前,工程已平稳运行近14年,累计输送电量达到241.3亿千瓦时,其中,青海向西藏输送电 量138.7亿千瓦时,西藏向青海输送电量102.6亿千瓦时。 2024年5月,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启动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在工程两端的柴达木、拉萨2座换流站 开展扩容改造,同时对工程原有控制系统进行全面升级,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扩建工程 于2025 ...
海博思创珠海智能制造基地获评绿色工厂 以绿色制造赋能可持续发展
海博思创· 2025-10-28 18:28
此次荣获广东省绿色工厂称号,充分彰显了海博思创在绿色生产技术、环境管理能力与可持续发 展实践上的综合实力,为储能行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海博思创开展了一系列规划和落地行动。 目前,公司已构建了覆盖战略规 划、组织转型及数据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公司的碳管理体系已分别针对公司组织层面和 储能产品层面完成了排放盘查、核算,并针对重点产品展开碳足迹认证工作。 除了珠海智能制造 基地外,海博思创北京智能制造基地也已建成绿色工厂,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绿色制造的覆盖范 围。 当前,全球低碳发展浪潮澎湃,国内工业绿色转型迈入深水区,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成 为推动产业升级、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近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联合 公布2025年广东省绿色制造名单,海博思创珠海智能制造基地成功入选省级绿色工厂,标 志着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获省级权威认可,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再添一枚"绿色勋章"。 本次绿色工厂评选是广东省落实工业领域双碳目标、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举措,旨在遴选一 批绿色发展标杆企业,为全省工业绿色转型提供示范样本。评选严格依据《绿色工厂梯度培育管 理实施细则》,从 ...
涉及工程、科考、能源等方方面面 透过诸多新“突破”看高质量发展活力满满
央视网· 2025-10-28 15:42
央视网消息:28日上午,武荆宜高速汉江特大桥顺利完成主塔封顶,这也标志着大桥进入加速推进桥面、斜拉索建设的全新施工阶段。 上午十点,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通过输送泵进入高达187.7米汉江特大桥主塔塔顶,宣告特大桥主塔正式完成封顶。作为国内最大跨径无 辅助墩组合梁独塔斜拉桥,汉江特大桥全长660米,全线只有一座主塔,高度相当于60多层的摩天大楼。一座主塔牵拉两端桥体的同时,还需 要克服汉江江心的复杂地质及风浪条件。 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东西大通道,武荆宜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无缝衔接武汉、成渝城市群,进一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与西部地区的互联 互通。 我国科考队圆满完成北极载人深潜任务 山东青岛港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正式投产,这个码头是全国首个40万吨级干散货数智码头。 27日中午,来自巴西的"双子座"轮在青岛港正式开启接卸作业,这也标志着青岛港第二座40万吨矿石码头正式投产,全年可提升港口通过 能力1600万吨。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依托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国际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探索三号"及"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执行北 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27日顺利返回。 北极载人深潜科考队于今年7月22日从三 ...
“十五五”时期,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何发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28 08:20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是四川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攻坚阶段 更是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 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窗口期 [1] - 四川省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应对气候变化 协同推进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 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1] 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目标 - 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逐年编制省 市(州)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 - 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创新区域碳普惠机制 促进“碳惠天府”等发展 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2] - 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打造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 园区 企业和项目 确保成都市 乐山市 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期完成国家碳达峰试点任务 [2] - 加强气候变化观测和风险监测评估 积极应对高温 干旱 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增强基础设施 农牧业 林草业 水资源 人体健康等领域气候韧性 [2]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强化其在产业 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 - 聚焦六大优势产业以及钢铁 造纸 建材等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升级改造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 新能源装备 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持续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 清洁能源消纳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 [3] - 积极推进长江(金沙江) 岷江 嘉陵江 渠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 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 公转铁” 大力推动中重型商用车新能源化 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3] - 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 提升盐泥 电解锰渣 赤泥 磷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3]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 加强大气综合治理 强化精细管理和科技支撑 大力推进NOX与VOCs协同治理 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深度治理 柴油货车污染治理 面源治理等 [4] - 稳固水环境治理成效 统筹推进水环境 水资源 水生态 水安全 水文化 水经济“六水共治” 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4][5] - 推进土壤安全利用 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监管体系 加强涉重金属排放单位监管 持续推进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 [5] -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加强城乡生活垃圾 农业废弃物 建筑垃圾 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置 强化危险废物监管 [5]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 -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筑牢“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加快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 [6] -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提高长江 黄河上游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制度 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6]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横断山南段 岷江—横断山北段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网络建设 强化珍稀濒危动植物 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的保护 [6] -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专项行动 [6] 谋划实施重大工程 改革与政策 - 重大工程重点关注具有全国性作用或跨区域影响的工程 包括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修复项目 成渝地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四川与周边省份毗邻区域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等 [7] - 重大改革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 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价格改革 成渝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等 [7] - 重大政策包括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 川渝地区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意见 四川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排污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等 [7]
【铜川】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陕西日报· 2025-10-28 06:53
城市转型战略定位 - 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铜川的转型发展已走过15年,并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1] - 城市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发展主抓手,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抓牢"四个一批"建项目 [2] - 发展模式聚焦"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和"陕北原料、铜川制造",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民生、保护及生态 [2] 传统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 - 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10000t/d熟料水泥智能化生产线每吨水泥平均能耗低于国家标准9.41千克标煤 [3] - 实施全产业链数转智改工程,建成玉华、柴家沟等智能化矿井,机械化综采和数字化控制率达到95% [3] - 实施节能减排典型示范项目91个,熟料企业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改造并配套余热发电,创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3] 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 依托关中30万吨电解铝产能优势,形成"电解铝—铝合金加工—制品—回收"特色产业链,产品涵盖10大类900多个系列 [4] - 2024年铝基新材料产业链实现产值180亿元,已成为全省最大铝材加工基地 [4] - 加快年产10万吨高精度冷轧板、年产3万吨精铝及高纯铝等项目建设 [4] 装备制造与陶瓷产业 - 形成汽车桥壳、铝轮毂、钢轮毂、刹车片等汽车桥系产业链闭环,被确定为陕西省汽车产业链支点城市 [4] - 中环机械铣刨机实现省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零突破,铜川煤机公司成为西北最大液压支架生产企业 [4] - 全市陶瓷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作坊达50多家,陕西澳华瓷业为熔断器用氧化铝陶瓷管壳行业龙头 [5] 光电子新兴产业培育 - 陕西铟杰半导体研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磷化铟多晶成套设备,破解材料合成技术和制备工艺"卡脖子"难题 [6] - 光电子产业园成功创建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光电子企业30余家,形成"材料—芯片—器件—终端"完整链条 [7] - 产业被纳入全省"一体两翼"战略布局,高能级创新中心加速汇聚 [7] 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布局 - 隆基12GW单晶电池项目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太阳能电池技术生产工厂,耀州区被列入全国屋顶光伏整县推进试点 [8] - 铜川凯立新材料拥有年产2000吨新型纳米稀贵金属催化材料生产线及2000吨资源循环再利用生产线 [8] - 铜川天策新材料是我国首家实现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工程化的高科技企业 [8] 低空经济与文旅康养产业 - 低空经济案例入选2025年陕西省公共数据典型应用场景,印台区入选省首批低空应用场景试点 [9] - 重点培育无人机研发制造、试飞测试、培训教育和低空运动等业态,着力打造全省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9] - 打造"孙思邈"文化IP,建成3个医药产业聚集区、6个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9家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14家现代中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10]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 全市累计入驻高新技术企业1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5家,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 [13] - 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经营主体336户,24户规上企业产值(营收)19.39亿元,增长15.55% [13] - 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4支,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4人 [14] 生态环境改善与民生福祉 - 截至10月20日,铜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0天,同比增加10天,全国排名同比前进41位至第62位 [16] - 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62%、38.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72平方米 [16]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7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17] 教育医疗与文化发展 - 2022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及省级项目资金支持8.4亿元,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87个 [18] - 现有各类文化场馆60个,城市书房、便民书屋、文化小院等新型文化空间108个 [18] - 年均举办900余场艺术培训、550余场展览展示、270余场讲座,群众文化活动供给丰富均衡 [18]
“我在‘十四五’这五年 上市公司在行动”系列报道—— 藏格矿业:盐湖旁的产业效益与生态协同创新
人民网· 2025-10-27 19:03
技术突破与生产工艺 - 公司成功研发出从超低浓度(约50mg/L)含锂卤水“一步法”制取电池级碳酸锂的技术 [2] - 该技术包含连续吸附、多级膜法精制及树脂深度除杂等核心技术,具有流程短、易控制等特点 [2] - 技术一次反应收率达到90%以上,显著高于传统合成法的75% [2] - 生产的碳酸锂产品杂质含量极低,其中钙镁硼含量低于50ppm,氯低于100ppm,钠低于300ppm,磁性物质低于100ppb [2] 公司战略与产业布局 - 公司在“十四五”时期依托青海察尔汗盐湖核心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持续推进资源综合开发 [2] - 公司以氯化钾和碳酸锂为核心产品,同步推进铜矿资源投资,构建多板块协同、产业链延伸的多元化经营体系 [2] -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实施技术改造,公司实现了从传统钾肥生产向新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战略转型 [2]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公司重要方向,在盐湖资源开采过程中将绿色矿山建设与环境保护放在首位 [4] - 公司在生态修复方面积极探索,在多个项目区实施了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推动土地复垦与水资源循环利用 [4] - 公司完成了从“资源开采者”到“生态守护者”的转变,致力于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间找到平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