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

搜索文档
中央金融委发文,多部委力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速
华夏时报· 2025-06-20 20:07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支持 - 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提出五至十年内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基本建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 [2] - 《意见》提出六项主要举措:深化金融市场建设、提升金融机构能级、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有效维护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2] - 中央金融办将与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牵头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5] 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8072.73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升至15% [4] - 上海拥有1782家持牌金融机构,外资机构占比达31.1% [4]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4900余家法人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总量的47% [4] - 上海金融市场年交易额突破2800万亿元人民币 [8] 金融开放创新举措 - 中国人民银行将在上海实施八项政策举措,包括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等 [6]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 [6] - 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涵盖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跨境贸易再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试点 [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从五个方面推出支持措施 [7]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值位居全球第三,债券托管规模位列全球交易所之首 [8] - 上海黄金交易所现货黄金交易量全球领先,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商品品种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一 [8] - 上海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8]
从“0到1”的突破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如何迈向新发展阶段?
新华财经· 2025-06-20 16:06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进展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2024年交易规模已达21亿元,6家境外保险机构设立交易席位,"分入+分出+经纪"完整业态形成,实现从"0到1"突破 [1] - 2023年6月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启动,2024年8月出台《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年10月登记交易中心正式揭牌 [2] - 上海保交所拟定三阶段发展路径:1.0阶段服务境内交易,2.0阶段跨境交易,3.0阶段全球风险治理,当前重点以差异化政策推动机构入驻 [2] 临港新片区再保险功能区发展 - 临港新片区2025年出台全球首个再保险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和负面清单,形成双向互补机制 [3] - 临港推动组建国内首个集成电路共保体和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风险聚合体,为新型业务模式提供空间 [3] - 临港作为上海经济重要增长极,其新能源汽车、大飞机等产业集群的高风险保障需求与再保险深度融合 [3] 国际化发展举措与建议 - 德国汉诺威再保险建议实施差异化监管体系,在偿付能力、资金投资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以吸引国际再保险能力 [4] - 金融监管总局提出需完善平台运行规则,强化市场端、保障端、监管端协同发力,支持登记交易中心发展数字化、标准化功能 [4][5] - 上海计划以临港新片区为载体吸引更多再保险机构,优化承保能力供给,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4][5][6]
刚刚,外交部回应!
证券时报· 2025-06-20 16:03
郭嘉昆表示,中方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更多的国外企业来华提供符合要求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我 们始终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这一立场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郭嘉昆表示,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顶压前行,稳中有进,向优向新,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 力,成为推进世界经济的"稳定源",共享发展机遇的"引力场"。 今年前5个月,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 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国人来华消费更是火热升温,离境退税新政实施首月全国离境退税笔 数同比增长116%,免签来中国将成为暑期出游的热门选择。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 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不会变,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政策方向不会变,这是国际社会持 续看好中国、抢滩中国、深耕中国的信心之源。 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积聚新动能,提供新机遇,以自 身稳定发展为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多利好,注入更强动能。 有记者就其他国家如何从中国经济中受益提问。 法新社记者提问,欧盟委员会决定限制中企参与价值超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招标,欧盟委员会表示,这是对 中国对在华欧企采取限制性措施的回应。中方对此有 ...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丨通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企业提供机遇——阿根廷出口企业看好中国市场
新华网· 2025-06-20 14:50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企业提供机遇 - 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企业提供机遇,阿根廷出口企业看好中国市场 [1]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对高质量产品需求旺盛 [2] -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为国际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前景 [2] 阿根廷企业对华出口业务 - 罗伊玛公司对中国的出口业务占该公司营业额的90%以上 [1] - 罗伊玛公司代理出口阿根廷的红酒、马黛茶、牛肉等产品 [1] - 莱因迪亚纳牧场出口高质量的安格斯牛肉到中国 [2] - 阿根廷生物技术公司注意到中国市场对可可、鱼粉、奶粉等产品的需求增加 [2] 阿根廷企业在中国的本地化运营 - 罗伊玛公司在上海和广州各建立了一个物流仓储中心,扩大本地化运营 [1] - 罗伊玛公司已连续参加6届进博会 [1] - 比利亚马约尔因对阿根廷产品出口的贡献获得阿根廷政府授予的"出口奖" [2] 中国市场的潜力 - 阿根廷企业看好阿根廷优质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潜力,尤其是马黛茶 [2] - 中国市场对优质葡萄酒、肉类等产品有持续强劲需求 [2] - 中国对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的免签政策便利了双边往来 [2]
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20 09:1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关键举措,核心要素包括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3] - 需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瓶颈领域加大技术研发,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4] -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6G等应用推广[4] - 强化5G、AI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主力军,需强化其主体地位,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5] -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5] - 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来自企业,注册制改革后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10] 科技成果转化 -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建设,推动样品到产品的转化[6] - 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耐心资本加速产业链应用[6] 基础研究与开放合作 -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仍低于发达国家,需提高组织化程度并鼓励自由探索[11] - 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签署118个政府间协定,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工程[15]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计划,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至70余家[15] 科技体制改革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数字经济占比达10%[18] - 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21]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大学文化人口超2.18亿[23]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输送70%一线从业人员,需加强交叉学科和拔尖人才培养[25]
抓住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日报· 2025-06-20 07:00
科技创新战略定位 -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1] -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1] - 科技是大国兴衰的核心变量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大国发展必然规律 [1] 科技管理体制优化 - 需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 优化"出题-答题-评价"机制 [2] - 需加强战略规划 政策措施 重大任务 科研力量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2] - 需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 [2]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服务国家需求的中坚力量 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3] - 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在市场化力量不愿涉足领域集中攻关 [3] - 推进国家实验室改革 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 [3]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 企业贡献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 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主力 [3] - 注册制改革后90%科创板/北交所公司 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 [3] - 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支持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3] 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 高被引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 量子/生物/AI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4] - 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低于发达国家 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科研生态待完善 [4] - 需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支持机制 [4]
开放潮涌 改革帆扬(有所思)
人民日报· 2025-06-20 05:51
高水平对外开放 - 曹妃甸依托深水良港区位优势实现年货物吞吐量超过5.5亿吨,并规划建设115个新泊位及通达"三北"的铁路网,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1] - RCEP生效催生"一站式"外贸服务,40万吨级巨轮靠泊需求推动亿吨大港能级跃升,内陆港网络连接腹地资源与全球市场[1] - 智慧平台日均调度110余艘船舶,48小时卸空17万吨进口铁矿石,自贸试验区形成96项改革创新成果[2] 改革与制度创新 - 国际航行船舶检查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2.5小时,体现技术流程优化与跨部门协同改革[2] - 通过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和制度型开放,将开放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2] 产业与物流协同 - 首钢受益于临港区位降低物流成本并增加研发投入,汽车结构钢等产业与港口联动效应显著[1] - 港口辐射力通过内陆港网络延伸,促进区域资源、产业与国际贸易深度整合[1]
深圳前海、河套亮新招加速高水平开放
中国新闻网· 2025-06-20 04:52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政策 - 前海合作区、河套合作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将以更大力度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示范样板 [1]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赋予深圳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 [1] 前海合作区发展举措 - 构筑国际"服务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做强"深圳·前海e站通" [1] - 营造国际"创新圈":完善以香港高校转化平台为支撑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 [1] - 扩大国际"朋友圈":依托香港联通世界优势,提升国际化建设水平,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1] -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将建立开放型市场准入体系,畅通资金要素跨境自由流动,深化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QFLP和QDIE试点 [2] - 推进外资参与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 [2] 河套合作区发展举措 - 打造教育科技人才高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河套学院,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薪酬管理 [2] - 打造要素流动"窗口":实施国家级科技金融先行先试政策,创新国际性产业和标准组织管理制度 [2] - 构建制度型开放创新体系:探索便利化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 [2] - 优化国际创新环境:推动出台河套深圳园区条例,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解纷体系 [2]
何立峰出席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式指出:中国是跨国公司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
快讯· 2025-06-19 17:43
何立峰出席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式指出:中国是跨国公司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 金十数据6月19日讯,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19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何立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何立峰指出,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全球最完备产业体系,展现出强 大经济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是跨国公司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何立峰强调,中国将坚定不 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欢迎全球跨国公司和企业家 来华投资兴业,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共创未来。 (新华社) ...
专访|中国是南亚国家应对经济挑战的可靠伙伴——访斯里兰卡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维杰苏里亚
新华网· 2025-06-19 11:30
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 - 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是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应对经济挑战的可靠伙伴 [1] - 自由开放的贸易对斯里兰卡这样规模较小、依赖出口的经济体至关重要,中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1] - 中国通过南博会、进博会等平台与斯里兰卡等国共享大市场机遇,尤其在农业、水产养殖、服装等行业 [1] 南博会的作用 - 南博会已成为南亚国家与中国开展互利合作、密切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 [1] - 斯里兰卡出口商、企业家和投资者认为南博会是与中国同行建立伙伴关系的高端平台,有助于密切两国贸易、旅游和文化联系 [1] - 斯里兰卡担任今年南博会主题国,打造"锡兰文化体验馆"推介锡兰茶、宝石及香料,深化两国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 [1] 云南的区域经济作用 - 云南是中国西南重要门户,传统与现代交融,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互联互通的前沿阵地 [2] - 云南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实体通道,借助跨境电商、物流和服务贸易架设数字通道,成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枢纽 [2] - 随着南亚地区加速数字化转型,云南将在推动共享发展、深化区域互联互通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