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

搜索文档
抓住关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济日报· 2025-06-20 07:00
科技创新战略定位 -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1] -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1] - 科技是大国兴衰的核心变量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大国发展必然规律 [1] 科技管理体制优化 - 需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 优化"出题-答题-评价"机制 [2] - 需加强战略规划 政策措施 重大任务 科研力量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2] - 需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 [2]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服务国家需求的中坚力量 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3] - 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在市场化力量不愿涉足领域集中攻关 [3] - 推进国家实验室改革 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 [3]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 企业贡献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 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主力 [3] - 注册制改革后90%科创板/北交所公司 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 [3] - 需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支持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3] 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 高被引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 量子/生物/AI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4] - 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低于发达国家 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科研生态待完善 [4] - 需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支持机制 [4]
找准着力点发展未来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5-23 06:02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位置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 - 重点培育生物制造 量子科技 具身智能 6G等未来产业 需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1] 未来产业的定义与全球竞争格局 -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 具有战略性 引领性和颠覆性 当前处于孕育或产业化初期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支撑作用[2] - 全球主要国家加强未来产业布局以赢得产业竞争先机 我国将未来产业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地[2] - 江苏省重点发展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量子科技 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北京市布局脑机接口 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等领域[2]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规划与地方实践 - 工信部等7部门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基于本土优势布局未来产业[3] - 京沪深等前沿城市推出专项规划扶持政策 深圳市自2013年培育海洋 航空航天 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 部分已发展为全球竞争力产业[3] - 当前存在前期谋划缺乏系统 支持政策不够精准等问题[3] 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 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根本出路 需加强基础研究补短板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引导长期资本支持[4] - 经济大省和大城市应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扮演开拓者角色 中西部可依托传统优势产业聚焦细分赛道[4] - 需提高未来产业创业孵化能力和投融资效率 实现投小 投早 投未来[4] 企业在未来产业中的角色 - 国有企业可通过深化改革加大研发投入走在未来产业发展前列 需打通各类堵点营造公平营商环境[5] - 鼓励龙头企业开拓前沿领域打造国际影响力领军企业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小巨人"[5] - 以产业需求引领产教融合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技术产业化储备工程师力量[5]
协同创新谋发展,长三角打算这么干
国际金融报· 2025-05-08 20:50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 - 安徽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工作 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迈出关键一步 [1] - 该中心由科技部批准 沪苏浙皖共建 2021年6月成立 总部设于上海张江科学城 [3] - 定位为整合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 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采用"一个团队+一套机制+一体化管理"模式运行 [3]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安徽与苏浙沪计划共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 打造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 [3] - 已布局100余家研发载体 汇聚18000名研发人员 孵化企业1700余家 实施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 [4] - 与200+高校院所合作 联合培养7000+研究生/博士 与龙头企业共建560+联合创新中心 达成技术合作1200项 合同额超30亿元 [4] 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推动科技政策互认互通 [5] - 安徽将在沪苏浙建设长三角科创飞地 探索建立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完善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机制 [7] - 普陀区与江苏七市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推出"链式联盟"机制 联合28家机构在新能源 新材料领域构建垂直生态 [8][9] 产业创新合作案例 - 安徽汽车产业将与沪苏浙企业在换电车型开发 换电站共享等领域深度合作 共同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7] - 普陀区与镇江探索"研发在上海 制造在镇江"的"双向飞地"模式 泰州将联合普陀设立离岸创新中心 [9] - 安徽计划建设骆岗公园超级场景中心 举办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大会等产业活动 [7] 差异化资源优势 - 安徽在量子科技 人工智能 新材料领域取得突破 拥有中科大等顶尖科研机构 政策支持力度大 [5] - 三省一市创新资源禀赋互补 安徽科教资源丰富 上海具备国际化优势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 [5]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集中签约活动 在福建福州顺利举行
中国发展网· 2025-04-29 19:49
峰会概况 - 第八届数字峰会期间福建省集中签约50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 总投资505亿元 [1][2] - 活动由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组委会主办 福建省发改委 省数据管理局承办 160名政府及企业代表参会 [1] 项目结构分析 - 数字产业化项目占比82%(41/50) 总投资460亿元 占整体投资比重91% [2] - 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 包含100亿元 50亿元级重大项目 [2] - 民间资本参与度达85% 涉及央企(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等) 港台企业及领军企业(华为 腾讯等) [2] 产业创新方向 - 覆盖算力 机器人 卫星应用三大新产业 [2] - 布局互联网医疗 智慧物流 数字文旅 智能网联汽车四大新兴领域 [2] - 培育电竞 VR 平台经济三大新增长点 突破低空经济 量子科技两大前沿技术 [2] 招商成效 - 第七届峰会以来新增签约项目455个 同比增长8% 总投资2280亿元 同比增长12% [3] - 历届峰会累计促成项目超3000个 总投资规模突破1.8万亿元 [3] 后续规划 - 以数字福建建设25周年为契机 推进全要素保障 全流程跟踪 全方位服务机制 [3] - 重点优化营商环境 增强企业经营满意度 加速项目落地与产业成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