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

搜索文档
影石创新跌破1300亿市值背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3:3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6.7亿元同比增长51.2% 但归母净利润仅5.2亿元同比微增0.3% 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2] - 销售费用达6.28亿元同比增长75.46% 销售费用率17.1%同比提升2.37个百分点 [4][6] - 研发投入5.62亿元同比增长100% 研发费用率从11.55%提升至15.3% [4][6] - 毛利率51.2%维持高位但低于2022-2024年水平(51.27%-55.9%) 净利率14.16%同比下降 [3][6] - 营业成本17.91亿元同比增长58.38% 存货接近15亿元同比增长49.96% [6] 业务结构 - 消费级全景相机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53.8% 专业级全景相机收入0.11亿元下滑14.5% [6] - 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占率达67.2% 但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仅50.3亿元面临天花板 [16] - 推出GO Ultra新品售价2598元起 重量53克较GO 3S增重14克 [7] 战略转型 - 进军无人机领域推出"影翎Antigravity"品牌 定位全景无人机新品类 [4][16] - 无人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10.32% 2033年市场规模超130亿美元 [16] - 宣布无人机公测后股价连续两天20%涨停 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元 [17] 市场竞争 - 大疆发布8K全景相机Osmo 360直接对标X系列 拟推出Osmo Nano运动相机对标GO系列 [7] - 光子跃迁、光智时空等初创企业屡获融资 智能影像赛道竞争白热化 [7] 估值表现 - 动态市盈率130倍 总市值1292亿元 [3] - 上市首日开盘价182元最高涨超290% 市值达710亿元 [12] - 市盈率曾突破200倍 远超传统相机业务支撑水平 [4]
影石创新的“焦虑” 新战场能否撑起1200亿市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7:5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6.7亿元,同比增长51.2% [1] - 归母净利润5.2亿元,同比微增0.3%,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1] - 毛利率51.2%,较2022-2024年水平(51.27%-55.90%)有所下滑 [3] - 营业成本17.91亿元,同比增长58.38%,增幅超过营收增速 [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4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60.22% [6] 费用结构 - 销售费用6.28亿元,同比增长75.46%,费用率达17.10% [2][3] - 研发投入5.62亿元,同比增长100%,研发费用率提升至15.30% [2][4] 业务构成 - 消费级全景相机收入31.6亿元,同比增长53.8% [3] - 专业级全景相机收入0.11亿元,同比下滑14.5% [3] - 存货规模接近15亿元,同比增长49.96% [6] 战略转型 - 进军无人机领域,推出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并开启公测 [2][11] - 规划推出自有无人机品牌及第三方联合孵化品牌 [12] - 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预计2033年规模超1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0.32% [11] 市场竞争 - 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占率达67.2%,面临行业天花板压力 [9] - 大疆发布8K全景相机Osmo 360直接对标X系列,并计划推出运动相机Osmo Nano [6] - 光子跃迁、光智时空Looki等初创企业获得融资使赛道竞争加剧 [7] 资本市场反应 - 半年报发布次日股价大跌8.48%,总市值跌破1300亿元 [2] - 宣布无人机计划后股价连续两天20%涨停,市值一度突破1400亿元 [12] - 动态市盈率达130倍,市场估值超出传统相机业务支撑 [13]
21特写|影石创新的“焦虑”:新战场能否撑起1200亿市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9:00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51.2%至36.7亿元 但归母净利润仅微增0.3%至5.2亿元 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1] - 公司通过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0%至5.62亿元)和销售费用(同比增长75.46%至6.28亿元)寻求突破 但短期利润承压 [2] - 公司战略重心转向无人机领域 以突破全景相机市场天花板 股价因无人机题材稀缺性一度推高至1400亿元市值 [2][6][7] 财务表现 - 营收36.7亿元(同比+51.2%) 归母净利润5.2亿元(同比+0.3%) [1] - 销售费用率17.10%(同比+2.37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占比营收15.30%(同比+3.75个百分点) [2][3] - 毛利率51.2% 低于2023年55.90%及2024年52.21% [3] - 营业成本17.91亿元(同比+58.38%) 存货15亿元(同比+49.96%)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41亿元(同比-60.22%) [4] 业务构成 - 消费级全景相机收入31.6亿元(同比+53.8%) 专业级全景相机收入0.11亿元(同比-14.5%) [3] - 推出新品X5/Ace Pro 2/GO Ultra(售价2598元起) 但产品策略向高性能倾斜 牺牲部分轻量化特性 [6] - 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占率67.2% 面临全球市场规模50.3亿元的天花板压力 [6] 竞争环境 - 大疆发布8K全景相机Osmo 360对标公司X系列 并计划推出运动相机Osmo Nano对标GO系列 [4] - 光子跃迁、光智时空Looki等初创企业获融资 智能影像赛道竞争加剧 [5] 无人机战略布局 - 推出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开启公测 规划自有品牌及第三方合作品牌 [7] - 无人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10.32% 2033年市场规模超130亿美元 [7] - 当前无人机业务未产生实际收入 但股价因预期连续两日20%涨停 市值最高突破1400亿元 [7] 市场反应 - 半年报发布次日股价大跌8.48% 总市值跌破1300亿元 [2] - 动态市盈率130倍 市场估值已超出传统相机业务范畴 反映对无人机业务的预期 [8]
影石创新的“焦虑”:新战场能否撑起1200亿市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8:5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36.7亿元 同比增长51.2% [1] - 归母净利润5.2亿元 同比微增0.3% [1] - 销售费用6.28亿元 同比增长75.46% [2] - 研发费用5.62亿元 同比增长100% [2] - 销售费用率17.10% 同比提升2.37个百分点 [3] - 毛利率51.2% 低于2023年的55.90%和2024年的52.21% [4] - 营业成本17.91亿元 同比增长58.38% [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41亿元 同比减少60.22% [5] - 存货接近15亿元 同比增长49.96% [5] 业务构成 - 消费级全景相机收入31.6亿元 同比增长53.8% [3] - 专业级全景相机收入0.11亿元 同比下滑14.5% [3] - 全球消费级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67.2% [7] - 2023年全球全景相机市场规模50.3亿元 [7] 战略转型 - 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从11.55%提升至15.30% [5] - 推出全景无人机品牌"影翎Antigravity"并开启公测 [2][8] - 计划推出自有无人机品牌和第三方联合孵化品牌 [8] - 无人机业务尚未产生实际收入 [8] 市场竞争 - 大疆发布8K全景相机Osmo360直接对标X系列 [5] - 大疆即将推出Osmo Nano运动相机对标GO系列 [5] - 光子跃迁、光智时空Looki等初创企业屡获融资 [6] 产品动态 - 推出全景相机X5、Ace Pro2街拍套装及GO Ultra等新品 [6] - GO Ultra售价2598元起 主机重量53g比GO3S重14g [6][7] 市场预期 - 消费级无人机年复合增长率预计10.32% [8] - 2033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预计超130亿美元 [8] - 公司市值最高突破1400亿元 动态市盈率一度达200倍 [3][8] - 当前市值1292亿元 动态市盈率130倍 [9]
寒王、宁王、工业富联都是看点 盘面很热闹!却有超3000只个股下跌 怎么回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16:58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 沪指涨0.37%收报3857.93点 深证成指涨0.99%收报12696.15点 创业板指涨2.23%收报2890.13点 [2] - 沪深两市成交额27983亿元 较昨日缩量1725亿元 [2] - 个股涨跌分化明显 上涨股票1997只 逾70只涨停 3309只下跌 [2] - 电池、保险、能源金属、酿酒行业、贵金属、医疗服务、航天航空、小金属板块涨幅居前 教育、半导体、通信服务板块跌幅居前 [2] 高价股表现 - 寒武纪与贵州茅台争夺第一高价股宝座 寒武纪昨日登顶后今日下跌超6%收报1492.49元 贵州茅台涨逾1%收报1480元 两者价差仅约1% [4] 宁德时代表现 - 瑞银上调宁德时代H股目标价27%至495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7] - 宁德时代A股大涨10.37%收报306.18元 创去年9月24日以来新高 [7] - H股收报425.400港元 上涨4.47% H/A溢价率达26.65% [8] - 主力资金净流入146689万元 其中超大单净流入186098万元 [8] 工业富联表现 - 工业富联涨停 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 成为A股第14个万亿市值公司 [8] 市场结构分化 - 中证2000指数下跌0.34% 与三大指数走势背离 [10] - 8月26日、28日近半数个股下跌 8月27日仅11.91%个股上涨 [10][11] - TMT板块成交额占比40.8% AI硬件(电子+通信)成交额占比达25.6% 接近2023年以来高点 [11] 月度表现总结 - 沪指8月上涨7.97% 深成指上涨15.32% 月线四连阳 [13] - 除新股广东建科外 13只个股月涨幅超100% 寒武纪上涨110.36% [15][16] - 3874只个股实现月度上涨 [15] - 12只个股月跌幅超20% *ST高鸿跌幅超50% [16][17]
A股午后急跌后急涨,两市成交29708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28 15:25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股指8月28日集体低开但最终收涨 上证综指涨1.14%报3843.6点 科创50指数涨7.23%报1364.6点 深证成指涨2.25%报12571.37点 创业板指涨3.82%报2827.17点 [1] - 两市及北交所共2867家上涨 2400家下跌 157家平盘 [1] - 两市成交29708亿元 较前一交易日31655亿元减少1947亿元 其中沪市成交12652亿元减少616亿元 深市成交17056亿元 [1] - 126只股票涨幅在9%以上 7只股票跌幅在9%以上 [1] 领涨板块及个股 - 半导体板块领涨 中芯国际、寒武纪涨超15% 捷佳伟创、上海新阳等超10股涨停或涨超10% [2] - 国防军工板块涨幅居前 华丰科技、菲利华等涨停或涨超10% 思科瑞、航天环宇等涨超8% [2] - 有色金属板块表现强势 江南新材、翔鹭钨业等涨停 金力永磁、北方稀土等涨超4% [2] - AI硬件端全线走强 CPO、玻纤、电路板、液冷等概念表现抢眼 [1] 领跌板块及个股 - 农林牧渔板块领跌 国联水产、平潭发展等跌超5% 申联生物、邦基科技等跌超2% [3] - 医药生物板块走低 南新制药、美诺华等跌超8% 博瑞医药、透景生命等跌超4% [3] - 纺织服饰板块继续下挫 真爱美家、菜百股份等跌超3% [3] - 农业、煤炭、电力等传统防御行业普跌 [1] 机构观点与配置建议 - 东吴证券认为市场良性回踩后有望回归上升趋势 [4] - 东莞证券指出基本面改善因素正在聚集但需时间转化 [4] - 招商证券建议关注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等PPI止跌回升领域 [4][5] - 国金证券强调全球制造业景气回升及降息预期对A股的驱动作用 [5]
蓝思科技20250827
2025-08-27 23:19
蓝思科技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消费电子行业、智能汽车与座舱行业、智能穿戴设备行业及机器人行业 [2] * 纪要核心公司为蓝思科技 一家主营玻璃、金属、陶瓷等外观结构件的上市公司 [2] 核心财务表现与增长动力 * 公司营收从2020年370亿元增长至2024年近700亿元 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7.3% [2][8] * 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36亿元 同比增长近20% [2][8] * 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消费电子市场复苏和公司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突破 [2][8] 主要产品线业务表现 智能手机和电脑类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578亿元 占总营收83% 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2][10] * 业务毛利率约15% 表现相对稳健 [2][10] * 涵盖防护面板、触控模组、盖板玻璃、背板玻璃及金属、蓝宝石、陶瓷等零部件 [7] 智能汽车和座舱类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59亿元 占总营收8.5% 同比增长18.7% [2][4][17] * 业务毛利率约10% 主要受近两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影响 [2][11][17] * 产品包括中控模组、仪表面板、充电桩、车载电子玻璃组件、智能B柱等 [7][17] * 已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2][4] 智能头显和穿戴类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35亿元 [2][11] * 产品涵盖外观件、结构件及光学镜片 应用于高端AI眼镜及头显产品 [7] * 毛利率接近20% [2][11] 其他智能终端业务 * 2024年该业务营收14亿元 [2][11] * 为智能家居行业提供零部件配套生产 包括音箱、视频监控及门锁等 [7] * 毛利率接近20% [2][11] 核心竞争优势与战略布局 * 公司自2006年起与苹果深入合作 是其玻璃盖板的核心结构件主力供应商 建立了深厚护城河 [3] * 在蓝宝石、陶瓷等新材料方面有广泛应用 [3] * 通过收购可成可利(后更名为蓝思旺精密与蓝思精密)拓展了金属结构件业务 [3][13] * 2024年蓝思精密台州全年营收达102亿元 净利润为4亿元 [13] * 拥有9大研发生产基地 包括湖南、广东、江苏以及越南等地 实现了全球化产能布局 [9] 智能汽车与座舱业务发展详情 * 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740亿元增长到2025年1,000多亿元 [2][4] * 2023年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在55%-67%区间 2024年底已提升至75.6% [14] * 10万元以下车型智能座舱渗透率低于50% 3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率增长较快是普及主要推动力 [15] * 车载显示屏呈现大屏化、多屏化和高清化趋势 [15][16] * 2023年10~15英寸中控屏占比达65%并呈上升趋势 [16] * 15英寸以上中控屏占比在2024年同比增长111% [16] * 10英寸以下中控屏占比从2023年27%下降到2024年17% [16] * 2K以上分辨率显示器占比从2023年28%增加到2024年45% [16] * 公司在超薄夹层玻璃方面取得突破 预计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 将提升单车价值量 [4][5] * 公司自2015年起布局 已与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宝马、奔驰等30多家主流车企建立合作 [17] 新兴领域布局与未来增长点 智能穿戴设备 * 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达234万台 其中Meta眼镜销量为225万台 [18] * 预计2025年是AI眼镜元年 Meta眼镜上半年出货量约120万副 全年度备货指引上修至1,200万副(2024年指引仅为300万副) [18][19] * 公司与临盼科技(Rokid)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为其全系AI眼镜整机组装合作伙伴 [6][19] 机器人领域 * 公司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量产六维力矩传感器及其他核心零部件 [19] * 自主研发多款工业用机器人 如六轴机器人及AOI视觉检测机器人 [19] * 2025年1月 与智元机器人联合交付全球首款远征A1 并深度参与其关键模组生产 [19] 折叠屏与UTG技术 * 预计苹果2026年发布首款折叠屏产品(20周年纪念款手机) 公司作为其核心视窗玻璃供应商将在UTG领域迎来突破 [3][12] * 公司积极参与折叠屏幕技术研发 与三星合作 并独家研发UTG技术 [4][12] 未来业绩预期与投资评级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921亿元、1,155亿元和1,377亿元 [4][20]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65亿元和78亿元 [4][20] * 首次覆盖给予公司"买入"评级 [4][20]
2025 AI创业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8-27 22:49
中国AI软件市场付费习惯 - C端付费率仅3%-13%,较北美市场低3-4倍 [4] - 头部AI企业年经常性收入(ARR)为1-10亿美元,较北美企业低5-100倍 [4] - C端用户年均付费30美元,仅为北美市场的五分之一 [4] - B端企业采购以项目制为主(单笔<100万元),预算较北美订阅制(年>1000万元)低10倍 [4] - 国内某Agent产品上线1个月数万用户中付费用户不足10人,而同类型海外产品3个月实现百万美元收入 [5] 中美市场差异根源 - 北美用户PC端与移动端使用率均衡(约50%),偏好功能复杂的独立软件并形成付费习惯 [7] - 中国用户移动端使用率超60%,依赖超级App的免费闭环服务,独立软件付费意愿被压缩 [7] - 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软件提升效率的执行成本高于预期收益,导致采购意愿低 [7] - 国内低人力成本使免费模式更具吸引力,用户倾向接受广告或功能限制替代付费 [7] AI创投生态现状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诞生AI公司近5000家,其中中国1380家,日均新增7家 [9] - 全球AI风投总额1400亿美元(占风投比例53-58%),中国AI领域融资820亿美元 [9] - AI创业隐藏门槛高,低成本算力、高质量数据及配套生态资源稀缺 [11] - 前10%头部团队获得市场90%资金,核心创始人圈层不足200人 [11] 科技巨头投入与生态建设 - 2024年美国四大科技公司AI资本开支1.7万亿元,中国七家头部互联网公司仅6300亿元 [13] - 国产大模型在复杂推理、长文本生成及结构化输出稳定性上落后于Claude Opus等国际模型 [13] - 国内大厂倾向内部孵化而非开放生态,形成"大厂主导、小厂陪跑"的僵化模式 [13] - 全球47%顶尖AI研究者本科毕业于中国院校,但仅少数留在中国工作 [14] AI硬件领域优势 - 中国AI硬件企业存量约1180家,2025年上半年新注册312家(同比增长73%) [15] - 同期AI硬件领域融资176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2.1倍,单月最高达42起 [15] - 大湾区为核心聚集地,拥有大疆、小米等企业积累的供应链与人才优势 [16] - 边缘计算与模型轻量化推动硬件智能化,中国在机器人、AR/VR等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 [16]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半日净申购达6300万份,近一个月规模几近翻倍
搜狐财经· 2025-08-27 13:18
指数表现 - 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截至午间收盘上涨2.8% [1] -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截至午间收盘上涨1.8% [1][5] - 中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截至午间收盘上涨4.1% [1][6] - 中证物联网主题指数截至午间收盘上涨4.3% [1][9] 产品资金流动 -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半日获6300万份净申购 [1] - 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连续7个交易日获净流入 [1] - 机器人ETF易方达最新规模达63亿元 较一个月前几乎翻倍 [1] 指数覆盖范围 - 中证智能电动汽车指数聚焦动力系统、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通讯系统、整车生产等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环节 [4] - 中证消费电子主题指数聚焦Al硬件智能终端品类 覆盖元器件生产、整机品牌设计及生产等消费电子相关公司 [6] - 中证物联网主题指数聚焦信息采集、信息传输、物联网应用领域 实现智能终端万物互联 [8] 产品费率信息 - 相关ETF产品采用低费率结构 管理费0.15%加托管费0.05% [9]
AI硬件革命中的“视觉卡点”:当光学模组走到台前
36氪· 2025-08-27 11:39
行业定义与边界 - 光学模组是AI眼镜的显示引擎,负责图像生成、传导与显示,包括投影系统、波导系统、自由曲面透镜和结构控制模块 [5][6] - 聚焦消费级AI智能眼镜光学模组,其需求与工业级AR设备差异显著:使用场景为导航翻译、AI助手,显示需求强调轻便可穿戴,成本敏感度极高需百元级模组控制 [7] - 行业趋势从技术研发主导转向量产与成本牵引,中国厂商加速国产替代,从材料设计设备分离转向一体化协同 [8] 核心技术路径 - 波导系统分为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几何光波导由中国厂商如极溯光学实现量产并进入小米供应链,衍射波导仍依赖海外设备与设计 [10][11] - 自由曲面光学通过非对称透镜优化视场角、降低体积重量,国内难点在于精密模具加工良率和材料国产化,但属于工艺可积累方向 [12][13][14][15] - 投影系统主流为LCoS和MicroLED,LCoS成熟成本低,MicroLED难度高但为头部厂商试点方向,中国在MicroLED良率和封装存在挑战 [16][17] - 光学模组评价权重:光学性能占40%,成本控制占30%,量产能力占30%,国产厂商通过组合方案实现规模化商用 [18] 应用场景与需求 - AI眼镜功能如实时翻译、导航指引依赖光学模组显示,需求升级至清晰度、响应速度、亮度等指标 [21][22] - 用户体验关注清晰度、轻薄度、遮光性、舒适性、户外可视性,整机重量需控制在100g以内,当前产品在亮度与遮光性存在短板 [23] - B端需求强调高亮、抗干扰、精准投影,成本不敏感,但未来可能受C端成本下降带动形成反向渗透 [24] 竞争格局 - 海外厂商如Lumus、WaveOptics、DigiLens主导高端波导设计和材料,技术应用于工业级AR和高端C端产品 [26] - 中国厂商极溯光学、镭视科技、雷鸟光学等在波导设计、自由曲面加工、MicroLED整合形成配套,部分进入头部供应链 [27] - 整机厂商如小米、雷鸟、Rokid转向战略绑定或自研光学模组,以降低成本、提升耦合度、控制供应链 [28][29] 投融资趋势 - 融资集中在天使至A轮,投资方以产业资本和硬科技基金为主,项目需具备绑定客户、交付样机、试产能力 [31] - 投资人关注量产交付能力、系统协同能力、专利与技术壁垒,优先押注整机厂绑定团队 [32] - 市场存在过热风险,如技术脱离市场、依赖进口材料设备、无短期交付能力,投资人倾向3年内市场化路径项目 [35][36] 发展机会与建议 - 结构性机会在于高性价比波导国产闭环、小型化自由曲面与投影融合路线、工艺设备与材料替代 [40][41][42][43] - 光学模组是AI眼镜卡脖子器件,国产替代分阶段推进,材料-设计-封装环节已出现国产方案 [43] - 投资需聚焦量产协同与客户绑定能力,技术需结合工程闭环和交付韧性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