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交易

搜索文档
从FDA拒绝,到超500亿美元爆单全球!中国创新药十年逆袭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21:30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医药行业从仿制药主导转向创新药引领 十年间完成从me-too到first-in-class的跨越 [2] - 2015年药审改革成为关键转折点 加速审批与国际接轨 激发资本和人才涌入 [6] - 2017年开启创新药元年 资本大量涌入 海归科学家回国创业潮涌现 [7] - 2025年成为出海爆发年 ASCO年会中国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 创亚洲纪录 [2][10] 行业现状与数据表现 - 2025年1-5月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额达455亿美元 占2024年全年的近九成 [24][27] - 2025年一季度license-out交易33笔同比增32% 金额366亿美元超2024年七成 [27] - 2025年NMPA批准20余款1类新药 创五年同期新高 [2][10] - 创新药企净利润从2021年亏损290亿元改善至2024年盈利2.25亿元 [34] 出海挑战与突破 - 早期出海面临三大障碍:临床试验设计不符国际规范 专利布局漏洞 资本寒潮 [5][6] - 头部企业建立国际临床团队 将ICH指南融入研发 多中心研究获国际认可 [8] - 专利策略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 覆盖晶型/用途/组合物等多维度 [10] - 2024年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31%源自中国 FDA批准的IND超50%来自中国 [15] BD交易趋势与争议 - license-out交易额从2015年25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519亿美元 [12] - 2025年大额交易频现 前十交易中当年金额达273亿美元占比四成 [30] - 交易分成比例从5-10%提升至15-20% 显示技术溢价能力增强 [15] - 存在"卖青苗"争议 需评估管线进展/风险承担/竞争格局三要素 [13]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初夏创新药企总市值突破万亿 ADC/双抗/细胞治疗管线全面开花 [20] - A股创新药指数年初涨幅25% H股涨幅66% [36][37] - 港交所18A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推动14家Biotech 2020年登陆港股 [10] 成功要素与未来方向 - 成功BD需三大要素:first-in-class产品价值 全球权益架构 国际临床能力 [17] - 通过BD接入全球临床资源网络 实现能力跃迁而非一次性交易 [16][17] - 需构建研发/临床/资本/商业化全链条闭环才能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 [18]
中国创新药:十年破壁,深海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9:38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创新药行业从仿制药主导逐步转向first-in-class创新药研发 实现从me-too到fast-follow再到first-in-class的跨越式发展 [2] - 2025年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爆发年 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 接近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水平 [2] - 2015年药审改革成为行业转折点 加快审批速度 提升质量标准 激发资本和人才涌入 [5] - 2017年中国创新药元年开启 但随后出现同质化严重问题 如PD-1单抗领域数十家企业扎堆竞争 [6] 行业现状与数据 - 2025年1-5月国家药监局批准20余款1类创新药上市 创近五年同期纪录 [2] - 2025年ASCO年会上中国学者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 创亚洲国家纪录 [2] - 2024年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物候选分子中31%源自中国 [13] - 2024年FDA批准的IND分子中超50%来自中国 [13] - 中国创新药企在BD合作中的分成比例从5%-10%提升至15%-20% [13] - 2025年初夏中国创新药企资本市场总市值突破万亿关口 [16] 出海挑战与应对策略 - 早期出海面临三大挑战:临床试验设计不符合国际规范 专利布局存在漏洞 资本寒潮周期性肆虐 [4] - 头部药企建立国际临床运营团队 将ICH指南融入研发流程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规范化程度大幅提升 [7] - 专利策略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布局 在项目启动阶段就同步讨论IP策略 [9] - 资本逻辑从"烧钱游戏"转向"造血竞赛" 港交所18A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未盈利Biotech提供融资渠道 [9] BD交易与商业模式 - License-out成为重要商业模式 2024年达94笔519亿美元 较2015年5笔25亿美元大幅增长 [10] - BD交易争议包括"卖青苗"质疑和估值争议 如三生制药60.5亿美元授权辉瑞创纪录但被质疑 [11] - 成功BD交易三大要素:独特产品价值 明确全球权益架构 强大临床与注册能力 [14] - BD不仅是交易 更是战略价值交换 可接入全球临床资源网络 反哺企业研发能力 [14]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从PD-1扎堆转向ADC 双抗 细胞治疗等多元化管线布局 [16] - 企业从"专利裸奔"转向构建全球专利网保护创新成果 [16] - 创新药企需形成研发 临床 IPO 资本 商业化全链条闭环才能具备全球竞争力 [15] - 2025年只是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市场的开始 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18]
港股医药新股增发规模破纪录,资本涌入下是业绩潮还是减持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16:05
科伦博泰融资与业务动态 - 公司宣布配售591.8万股H股,占发行后总股本2.54%,配售价331.8港元,募资净额2.5亿美金(约17.96亿元),刷新今年港股生物医药新股增发规模记录 [1] - 2023年7月公司以60.6港元/股登陆港交所,募资净额12.5亿港元,成为首家将自主研发ADC药物授权给全球前十MNC的中国公司 [2] - 2022年与默沙东就9款ADC药物达成协议,潜在交易总额达118亿美元,但2023-2024年有三款临床前ADC药物被退回,同时默沙东以3750万美元首付款行使一款双抗ADC药物权利 [3] - 2024年公司完成三轮融资累计28.94亿元,包括5月配售募资5.41亿港元(约4.95亿元)、年底控股股东认购6.03亿元内资股及本次2.5亿美金配售 [4][5] - 公司2024年总营收19.33亿元中96.38%来自许可收入(18.63亿元),药物销售及研发服务收入仅6997.4万元 [3] - 现有3款商业化产品及30多款在研管线,超10款处于临床阶段,涵盖肿瘤、免疫等领域 [4] 医药行业融资趋势 - 2024年港股/A股药企再融资升温,荣昌生物募资7.96亿港元,百利天恒拟募37.64亿元,微芯生物等企业抛出9.5-18.48亿元融资计划,资金集中流向创新药研发 [6] - 中国制药研发投入2022年达326亿美元(占全球13.5%),预计2030年将达675亿美元,2022-2030年CAGR为9.5% [6] - 5月起创新药领域BD交易密集,包括辉瑞以12.5亿首付+60.5亿总额拿下三生制药双抗,再生元以8000万首付+19.3亿里程碑款获得翰森制药GLP-1/GIP双激动剂 [1] 行业专家观点 - 医药行业从"全面冰封"进入"结构性解封",具备真正创新力的企业开始获得融资,但同质化管线仍面临困难 [2] - BD交易打破传统现金回流模式,通过license-out可在研发阶段实现资金回笼,缩短回报周期并验证创新价值 [2] - 中国创新药资产估值与临床价值存在错配,近期BD大单和临床突破驱动价值回归,但需持续优质数据支撑预期 [8] - BD交易估值需考虑研发进展、风险承担和竞争格局,早期交易价格偏低是风险回报平衡,同类靶点交易可作定价参考 [8][9] - 里程碑付款占BD交易重要部分,后期研发项目里程碑达成概率提升后,交易价格对企业估值锚定性更强 [9]
授权合作提前“预喜”,石药集团为何这么急?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06 06:10
核心观点 - 石药集团预告3项潜在重磅BD交易,每笔交易潜在总额达50亿美元,合计150亿美元,首付款按5%计算达7.5亿美元,短期内将显著提升业绩 [1][2][6] - 公司面临业绩压力,2024年收入290亿元同比下滑7.8%,净利润46.82亿元同比下滑25.4%,2025年一季度收入70亿元同比减21.9%,盈利15亿元同比减8.4% [8][9] - 公司通过BD交易和资本运作进行市值管理,但BD落地前提前公告引发市场质疑,且BD里程碑付款实现率仅22%,实际到账金额仅为总金额3% [6][14][15] - 公司核心产品恩必普面临仿制药竞争和医保降价压力,新药管线尚未能填补业绩缺口,转型阵痛持续 [8][9][19] 业绩表现 - 2024年收入290亿元同比下滑7.8%,净利润46.82亿元同比下滑25.4% [8] - 2025年一季度收入70亿元同比减21.9%,低于预期的88亿元,盈利15亿元同比减8.4%,低于预期的24亿元 [8] - 抗肿瘤业务因集采继续大幅下滑,新药物上市未能弥补老产品集采影响 [8] - 恩必普2022年销售额超60亿元,但面临医保降价和仿制药竞争压力,核心专利已到期 [8][9] BD交易 - 预告3项潜在BD交易,每笔交易潜在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商业化分成约50亿美元,合计150亿美元 [2][6] - 其中一项交易处于后期阶段,预计6月完成 [2][13] - 首付款按5%计算达7.5亿美元,短期内将显著提升业绩 [1][6] - 2024年已完成3项BD交易,授权费收入17.83亿元 [21] - EGFR ADC(SYS6010)在AACR公布数据:224例患者ORR为31.3%,DCR为85.3%;4.8mg/kg组ORR达37.5%,DCR达83% [14] 转型与挑战 - 传统业务受集采和医院控费影响,创新药收入占比仍低,转型阵痛持续 [8][10] - 恩必普之后缺乏扛旗产品,司美格鲁肽仿制药和减肥药物远期销售指引100亿,但面临礼来、诺和诺德竞争 [19] - BD交易存在不确定性,里程碑实现率仅22%,实际到账金额仅为总金额3% [14][15] - 早期BD项目EO-3021和CRB-70海外临床数据不及预期,开发终止或疗效降低 [16] 市值管理 - 通过BD预告、资本运作和回购进行市值管理,股价在BD消息后逆势大涨12%,市值逼近千亿 [3][5][18] - 向A股新诺威注入创新药资产如巨石生物、石药百克 [18] - 抛出50亿港币回购案 [19] - BD落地前提前公告引发市场质疑,被调侃"开创还没达成交易就释放消息的先例" [6][13]
BD交易大爆发,科创医药指数ETF(588700)涨0.59%,首药控股上涨近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0:31
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表现 - 6月4日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000683 SH)上涨0 54% 成分股中首药控股上涨近9% 智翔金泰上涨超5% 华恒生物 皓元医药与诺泰生物上涨超4% [1] - 科创医药指数ETF(588700)盘中上涨0 59% 成交额超2100万元 6月3日净流入509 18万元 最新流通份额2 68亿份 规模2 74亿元 [1] - 该ETF跟踪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 覆盖50只科创板生物医药等领域市值较大公司 配备2只场外联接基金(A类021060 C类021061) [1] 创新药BD交易动态 - 5月国内至少6家创新药企官宣BD交易 跨境合作成为二级市场行情关键催化因素 [2] - 2020至2024年全球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增至523亿美元 首付款从6亿美元增至41亿美元 2025年初至今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 首付款22亿美元 [2] - 中国创新药企在BD交易中卖方角色显著增加 华福证券数据显示近年交易金额呈倍数级增长 [2]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行业迎结构性拐点 创新药和生物药成主要驱动力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与带量采购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2] - 老龄化与健康消费升级推动需求 预计医药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元 国际化进程加速 创新药出海成重要增长点 [2][3] - 平安证券指出集采影响边际减弱 医保谈判向创新药倾斜 新版基药目录出台 行业研发与国际化突破显著 多款国产创新药即将获批 [3]
2025年医药创新药行情分析
雪球· 2025-06-03 16:37
创新药行情阶段性总结 - 2025年医药板块投资主线清晰聚焦于有出海预期的创新药,但行情已进入轮动上涨阶段,选股难度加大[2] - 涨幅超过30%的股票中30多支与创新药相关,显示强相关性[3] - 创新药标签化资产平均涨幅50%,中位数涨幅35%[4] 高弹性股票案例分析 - 舒泰神:凝血因子X激活剂2个月内涨4倍,因临床数据优异+30亿低市值启动+市场热度高[5] - 一品红:URAT1痛风药全球临床Ⅲ期领先,弹性来自高认知靶点+海外市场潜力[6] - 三生国健:PD-1/VEGF双抗因12.5亿美元首付交易市值翻倍至360亿[6] - 益方生物:TYK2靶点涨幅150%-200%,对标武田60亿美元交易[7] -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数据推动A/H股分别涨130%/300%,港股超跌修复显著[7] - 新诺威:EGFR ADC资产注入预期推动120%涨幅,隐含市值达700亿[8][9] 创新药行情特征 - 超额上涨集中于硬数据读出或广认知型疾病药物(痛风/白癜风/多动症)[10] - 普涨型创新药依赖管线质量,挖宝行情推动临床前资产短期上涨[11] 细分领域表现 - GLP-1标签股(常山药业/博瑞医药)涨70-80%,但非标签企业未跟涨[12] - 当前市场进入小票管线挖宝阶段,强兑现逻辑弱化[13] 后续行情催化剂 - BD交易规模(如三生12.5亿/石药50亿美元级)持续验证行业热度[15] - ASCO等会议数据读出可能引发波动[15] - 需警惕边角料资产加速赶顶后的回调风险[15]
股价两天拉升逾25%,手握50亿美元重磅BD的石药集团(01093)即将迎爆发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6-02 09:53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约70.15亿元,同比减少21.9%,股东应占溢利约14.78亿元,同比减少8.4%,为2022年以来Q1营收首次跌破80亿元 [1] - 2024年总营收290.09亿元,同比下滑7.8%,股东应占溢利43.28亿元,同比下滑26.3%,近五年来首次出现业绩下滑 [6] - 2019年至2023年营收逐年递增,但同比增长率从24.76%逐年降至1.66%,2024年出现负增长 [6] 股价异动与市场预期 - 5月29日股价半小时内涨幅达14.08%,收盘涨11.73%,5月30日盘中最高触及8.56港元,两天内最高涨幅25.5%,创2023年3月以来新高 [1] - 市场异动源于公司预期三个总金额超50亿美元的BD交易即将落地 [2] - 机构普遍上调评级,中信里昂给出13.80港元目标价,较现价存在70.4%溢价空间 [12] 业务结构分析 - Q1成药业务收入55亿元,同比减少27.3%,主要受集采和医保目录价格调整影响 [5] - 原料产品业务Q1收入10.72亿元,同比增长14.6%,因市场需求上升及价格回升 [5] - 核心品种津优力和多美素因集采售价下调58%和23%,导致抗肿瘤产品销售额显著下跌 [6] - 心血管品种玄宁因未中标第八批集采导致销售受挫 [7] 创新转型战略 - 2022年研发费用增长率达16%,高于营收增长率11%,为转型铺垫 [8] - 2023年研发费用48.30亿元(+21%),2024年51.91亿元(+7.5%),持续加码创新 [8] - 通过收购石药百克和增资巨石生物切入创新药赛道,布局肿瘤、神经、心血管等领域的纳米制剂、mRNA、ADC等热门技术 [8] BD交易进展 - 2022年至今累计达成7项BD交易,包括2024年半年内完成4项重磅交易 [9] - 2024年10月与阿斯利康达成YS2302018授权协议,获1亿美元首付款及19.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9] - 2024年2月将ROR1-ADC药物SYS6005授权给美国Radiance [9] - 当前三项潜在BD交易总金额预计超50亿美元 [2] 核心管线进展 - EGFR-ADC药物SYS6010在AACR公布I期数据:客观缓解率31.3%,疾病控制率85.3%,4.8 mg/kg组ORR达37.5% [10] - 对比强生EGFR/c-Met双抗埃万妥单抗,SYS6010在单药模式下展现更优疗效潜力 [12] - 预计SYS6010国内销售峰值25亿美元,海外市场15-20亿美元 [12]
石药集团(1093.HK):1Q25业绩继续承压 多项重磅出海交易即将达成;上调目标价
格隆汇· 2025-06-01 10:05
1Q25业绩表现 - 1Q25收入同比降30%(剔除BD收入),成药业务板块下降37% [1] - CNS领域同比降30%,主因医保谈判降价13%及恩必普针剂院内销售下滑 [1] - 肿瘤线核心品种销售额同比降66%,受集采和渠道补差价冲击 [1] - 抗感染、呼吸、心血管等领域因集采和1Q24高基数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1] - 原料药产品收入同比增15%,受益于VC市场需求及价格回升 [1] - 功能食品及其他业务收入同比降9%,因咖啡因市场需求及价格下跌 [1] - 1Q25净利率提升3.1ppts至21.1%,得益于高利润率授权费收入和降本控费 [1] 2Q25业绩展望 - 2Q25起业绩有望环比改善,因恩必普院外推广、多美集采影响企稳、明复乐等新产品放量 [2] - 预计2025年还将确认10亿元BD收入 [2] BD交易进展 - 1Q25录得7.2亿元授权费收入,来自与阿斯利康和百济的合作首付款 [1] - 管理层预计2025年将达成三项总金额超50亿美元的海外授权交易 [2] - 除EGFR ADC外,还将有技术平台整体授权 [2] - EGFR ADC正在开展中国III期研究,海外三线EGFR经典突变NSCLC研究已推进 [2] - 6月将与FDA讨论针对二线EGFR野生型NSCLC研究方案 [2] 财务预测与估值 - 上调2025-27年收入预测1.5-7.5%,上调净利润预测8-13% [2] - 上调DCF目标价至7.2港元,对应14.7倍2025年市盈率和1.1倍2025年PEG [2]
石药集团(01093):1Q25业绩继续承压,多项重磅出海交易即将达成;上调目标价
交银国际· 2025-05-30 16:46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交银国际对石药集团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上调至7.2港元,较收盘价7.62港元有-5.5%的潜在涨幅 [1][8][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石药集团1Q25业绩受集采和医保控费影响承压,但2Q25起有望逐季改善,公司预计2025年将达成三项50亿美金以上的BD授权交易 [2] - 基于更乐观的BD收入和经营费用率预期,上调公司2025 - 27年收入预测1.5 - 7.5%、净利润预测8 - 13%,上调DCF目标价至7.2港元,对应14.7倍2025年市盈率和1.1倍2025年PEG,当前股价已基本反映对2025年业绩压力和未来BD交易的预期,估值倍数合理、后续上升空间有限 [6]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为7.62港元,52周低位为4.34港元,市值为87,392.26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为446.14百万,年初至今变化为59.41%,200天平均价为5.11港元 [4] 盈利预测变动 |项目|2025E(新预测)|2025E(前预测)|变动|2026E(新预测)|2026E(前预测)|变动|2027E(新预测)|2027E(前预测)|变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人民币)|30,040|29,600|1.5%|32,875|31,594|4.1%|35,830|33,320|7.5%| |毛利润(百万人民币)|20,427|20,868|-2.1%|22,519|22,432|0.4%|24,902|23,824|4.5%| |毛利率|68.0%|70.5%|-2.5ppt|68.5%|71.0%|-2.5ppt|69.5%|71.5%|-2.0ppt| |归母净利润(百万人民币)|5,137|4,754|8.1%|5,698|5,324|7.0%|6,655|5,895|12.9%| |净利率|17.1%|16.1%|1.0ppt|17.3%|16.9%|0.5ppt|18.6%|17.7%|0.9ppt| [5] 1Q25业绩情况 - 剔除BD收入后,1Q25收入同比降30%,成药业务板块下降37%,各核心治疗领域均下滑,CNS同比降30%,肿瘤线核心品种销售额同比降66%,抗感染、呼吸、心血管等领域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6] - 1Q25录得7.2亿元授权费收入,主要来自与阿斯利康和百济的合作首付款,原料药产品收入同比增15%,功能食品及其他业务收入同比降9% [6] - 1Q25净利率提升3.1ppts至21.1%,随着恩必普院外患者推广、多美素集采和渠道去库存影响企稳、明复乐等新产品医保准入后放量以及更多BD收入确认,2Q25起业绩有望逐步环比改善 [6] BD交易进展 - 管理层预计2025年公司有望达成三项大型海外授权交易,每项总金额超50亿美元,除EGFR ADC外还将有技术平台整体授权 [6] - 对于EGFR ADC,正在开展一项治疗二线EGFR + NSCLC的中国III期研究,海外三线EGFR经典突变NSCLC研究已开始推进,6月将和FDA进一步讨论针对二线EGFR野生型NSCLC研究的具体方案 [6] 财务数据 损益表(百万元人民币) |年结12月31日|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收入|31,450|29,009|30,040|32,875|35,830| |主营业务成本|(9,273)|(8,711)|(9,613)|(10,356)|(10,928)| |毛利|22,177|20,299|20,427|22,519|24,902| |销售及管理费用|(10,330)|(9,742)|(8,958)|(9,952)|(10,728)| |研发费用|(4,830)|(5,191)|(5,497)|(5,950)|(6,414)| |经营利润|7,016|5,366|5,971|6,617|7,760| |财务成本净额|(26)|(44)|0|0|0| |应占联营公司利润及亏损|0|0|0|0|0| |其他非经营净收入/费用|399|256|454|510|564| |税前利润|7,389|5,579|6,426|7,127|8,324| |税费|(1,317)|(1,240)|(1,157)|(1,283)|(1,498)| |非控股权益|(199)|(11)|(132)|(146)|(171)| |净利润|5,873|4,328|5,137|5,698|6,655| [11] 资产负债简表(百万元人民币) |截至12月31日|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0,491|9,359|8,422|7,407|6,010| |应收账款及票据|9,555|9,196|9,898|10,818|11,956| |存货|3,139|3,130|4,244|4,154|5,187| |总流动资产|26,745|21,888|22,522|22,397|23,235| |物业、厂房及设备|10,417|11,374|12,620|13,970|15,424| |无形资产|2,199|2,610|2,997|3,429|3,907| |总长期资产|19,537|22,501|24,134|25,916|27,848| |总资产|46,282|44,389|46,656|48,314|51,083| |短期贷款|450|392|392|392|392| |应付账款|2,842|2,613|3,234|3,065|3,702| |总流动负债|10,183|9,634|10,255|10,086|10,723| |总长期负债|1,082|889|889|889|889| |总负债|11,264|10,523|11,143|10,974|11,611| |股东权益|33,203|32,265|33,779|35,460|37,422| |非控股权益|1,815|1,602|1,733|1,879|2,050| |总权益|35,018|33,866|35,513|37,339|39,472| [11] 现金流量表(百万元人民币) |年结12月31日|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税前利润|7,389|5,579|6,426|7,127|8,324| |折旧及摊销|950|916|993|1,092|1,200| |营运资本变动|(2,919)|(98)|(1,195)|(999)|(1,535)| |经营活动现金流|4,179|4,682|5,311|5,877|6,428| |资本开支|(265)|(454)|(470)|(515)|(561)| |投资活动现金流|607|(2,536)|(2,626)|(2,874)|(3,133)| |股息|(2,726)|(3,234)|(3,623)|(4,018)|(4,693)| |融资活动现金流|(2,301)|(3,277)|(3,623)|(4,018)|(4,693)| |年初现金|8,001|10,491|9,359|8,422|7,407| |年末现金|10,491|9,359|8,422|7,407|6,010| [12] 财务比率 |年结12月31日|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核心每股收益(人民币)|0.495|0.369|0.445|0.494|0.576| |全面摊薄每股收益(人民币)|0.495|0.369|0.445|0.494|0.576| |每股账面值(人民币)|2.789|2.772|2.926|3.072|3.242| |毛利率(%)|70.5|70.0|68.0|68.5|69.5| |EBITDA利润率(%)|25.9|21.7|23.2|23.5|25.0| |EBIT利润率(%)|23.5|19.2|21.4|21.7|23.2| |净利率(%)|18.7|14.9|17.1|17.3|18.6| |ROA(%)|12.7|9.8|11.0|11.8|13.0| |ROE(%)|16.8|12.8|14.5|15.3|16.9| |ROIC(%)|16.6|12.6|14.3|15.1|16.7| |流动比率|2.6|2.3|2.2|2.2|2.2| |存货周转天数|123.5|131.2|161.2|146.4|173.3|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110.9|115.7|120.3|120.1|121.8|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111.9|109.5|122.8|108.0|123.6| [12]
国产双抗出海首付款破90亿元纪录,三生制药刷新BD交易天花板,创新药估值体系生变
华夏时报· 2025-05-29 15:52
创新药出海交易 - 三生制药旗下抗癌药SSGJ-707以12.5亿美元首付款授权给辉瑞,创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后续可能获得最多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1亿美元股份认购 [2]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对外合作交易达120起,总金额约630亿美元,远超IPO量级 2025年第一季度已达成20起交易,涉及金额超110亿美元 [6] - 创新药企出海趋势推动临床研发战略变化,中美双报成为标配,FIC管线数量快速增长,研发实力和临床数据日益受跨国药企认可 [4] 三生制药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993年,2007年作为首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2015年私有化后登陆港交所 [3] - 通过累计斥资近60亿元收购中信国健超95%股权,后更名为三生国健并于2020年科创板上市 [3] - 2014年起通过收购深圳赛保尔生物、意大利Sirton、浙江万晟等企业,形成生物制药、毛发皮肤类、CDMO三大业务板块 [3] 行业转型与模式创新 - 行业从复制国外技术转向自主创新,2021年开始从"买买买"转向"卖卖买"模式 [5] - NewCo模式兴起,诺诚健华、康诺亚等公司过去一年完成5起NewCo交易,总投资超30亿美元 [6] - 医药一二级市场融资下滑,港股18A破发率提升,创新药支付端未成熟,推动企业寻求交易型机会 [4][5] 市场表现与行业前景 - 自JPM大会以来,三生制药和三生国健股价分别上涨超200%和130% [4] - 中国创新药企业正成为全球BD交易重要来源,跨国药企持续加大"扫货"力度 [4][8] - 行业处于打破旧逻辑建立新秩序阶段,虽风险遍布但充满发展机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