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

搜索文档
侃股:3500点背后的新现象
北京商报· 2025-07-09 18:52
市场行情分析 - 上证指数在多元金融板块带动下盘中触及3500点 价值投资理念成为主流 金融股为代表的绩优股开启估值回升 [1] - 金融股吸引长期资金入驻 因其稳定业绩 良好现金流及较低估值 体现市场对优质资产的价值重估 [1] - A股市场从投机炒作向理性投资转型 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优质企业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1] 行业表现 -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硬科技股表现突出 创新药研发 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突破 相关企业受资本市场青睐 [2] -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 包括智能语音识别 自动驾驶 大数据分析 机器视觉 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2] - 硬科技公司崛起反映市场对科技创新预期 体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果 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2] 政策影响 - 并购重组政策利好组合拳为市场注入新动力 助力企业快速扩张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竞争力 [2] - 政策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行业集中度 [2] - 并购重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 激发市场活跃度 优化A股市场生态 推动健康有序发展 [3] 市场意义 - 3500点体现A股市场重要里程碑 价值投资理念盛行 硬科技股崛起 并购重组政策助力构成慢牛基础 [3]
历下经开区获批复过半年,新进展透露哪些新信号
齐鲁晚报网· 2025-07-09 10:15
历下经开区获批半年进展 - 历下经开区于2024年11月25日获批成为济南第1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 是历下区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的核心抓手 [1] - 半年来聚焦土地性质调整 产业规划编制等关键环节 梳理重点任务 建立工作台账 加快破题起势 [1] 产业规划与空间布局 - 紧扣济南市"13+34"产业链体系 锚定"X+2"主导产业定位 确定现代医药 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 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 高端软件两大特色方向 [2] - 前瞻布局脑机接口 智能机器人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打造现代化科创高地 [2] - 统筹地上地下空间 推进信息化 智能化设施配套 提升园区承载力 目标建成产城融合 绿色低碳的现代智能工业园区 [2] 主导产业链建设成果 - **电子信息产业**:引进济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华为"三个创新中心" 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星火·链网"济南超级节点等项目 [2] - **现代医药产业**:建成CDMO中试基地 创新药物评价平台 细胞存储与制备中心 基因测序与合成中心 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促进平台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 招商策略与产业集聚 - 出台《2025年历下区重点产业精准招商指引》 围绕重点产业空白领域招引龙头企业和高附加值项目 [4] - 梳理21家链主企业上下游供应链 确定33家补链 延链 强链目标企业 推进产业链招商 [4] - 强化产业政策保障 谋划制定支持经营规模倍增 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4]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建设长岭智谷 华伟科创大厦 科技创新产业园等重点产业载体 推进中兴高达 新华三等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5] - 筹划在经开区核心区域建设历下软件产业集聚区 与国家级智库合作论证 打造高端软件产业新高地 [5] - 通过本地资源导入 腰部企业培育 龙头企业招引等多角度发力 加速空间与产业链资源集聚 [5]
寂静的战场:中国创新药迎“爆款”竞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9:47
生物医药行业趋势 - 传统生物药(单克隆抗体、疫苗、重组蛋白)2020-2025年增速8%-16%,而新兴疗法(CGT、双抗、ADC)同期增速达30%-71%,呈现显著分化[1] - 全球CGT市场规模2020年20.8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305.4亿美元(CAGR 71%),中国市场同期从2380万元人民币飙升至178.85亿元人民币(CAGR 276%)[3] - 生物药整体市场规模2020-2025年从2979亿美元增至5301亿美元(CAGR 12.2%),远超化学药2.8%的增速[3] 创新药研发竞争格局 - 行业遵循"双十定律":十年研发周期、十亿美元投入、不足10%成功率,靶点筛选成功率仅5%-6%[2][4] - 高增长赛道需满足"黄金三角":技术护城河、临床价值明确、市场空间广阔(如GLP-1减重药物2030年全球市场或达千亿美元)[5] - 中国GLP-1市场2030年预计突破600亿元人民币,但国产药企面临国际巨头(诺和诺德、礼来)品牌与商业化壁垒[5] 中国药企全球化进展 - 2024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超90笔,总金额突破500亿美元,首付款达25亿美元[7] - 大型制药公司31%的研发管线资产来自中国引进,2024年出海交易达98笔(595.505亿美元)[7]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2025年《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覆盖靶点发现至医保衔接全链条[8] 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中国创新药IND数量2023年达821个(同比+16.4%),四年CAGR 25.1%,聚焦肿瘤、CGT、ADC领域[9] - 中国药企从"License-in"转向"License-out",并在双靶点激动剂、双抗/多抗等领域实现局部领跑[8][10] - AI与基因编辑技术融合推动研发效率提升,开启"DeepSeek"式源头创新阶段[10][11] 市场结构演变 - 单克隆抗体2020年占生物药市场58.54%份额,但增速放缓至10.15%,重组蛋白维持14.1%增长[3] - 中国超重/肥胖人群达3亿,催生近万亿级健康产业机遇,GLP-1药物成为核心赛道[5] - 同质化竞争倒逼产业升级(如PD-1"百团大战"),最终促使资源向疗效/成本/商业化最优企业集中[6]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上海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企业涌现
第一财经· 2025-07-08 18:21
上海科技创新政策与成果 -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进入"强功能"跃升阶段 审议通过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强调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结合 [1] - 2024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37家 平均每天诞生20家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 新增科技小巨人118家 [1] - 政策着力构建企业生态培育体系 加大对初创企业扶持力度 通过"以赛引才""以活动引才"等方式集聚创新人才 [2] 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 2017年起实施"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2020年发布《上海市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 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培育体系 [2] - 2025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持续优化专业垂直孵化服务模式 [2][3] - 高质量孵化器聚焦大模型、光电量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人形机器人孵化器设立2亿元基金 单项目提供500-1000万元种子资金 [3] 高质量孵化器发展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 上海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300多家 含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 [4] - 2025年1-5月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 R&D经费投入超5亿元 3家企业估值超10亿元 36家企业估值超亿元 [4] - 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前沿项目快速成长 AI大模型、基因治疗等领域在孵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3][4]
制造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国产大飞机C919累计交付21架,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 - 北斗三号系统芯片、终端、服务实现100%国产化,已成为全球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2] - 国产高刚度、高精度、高可靠性负载500公斤重型工业机器人研发成功 [2] - 28纳米光刻机完成产线验证,国产化率突破83% [2] 工业与制造业发展 -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20年的31.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5万亿元 [1]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从2020年的15.1%提高到今年一季度的15.7% [2] - 全国电机制造、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3.3%、12.8%、11.8% [3] 传统产业升级与创新 - 钢铁行业有171家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 [3] - 轻工科技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82%,发明专利数量累计超过19万件 [3] - 智元人形机器人通过自研一站式开发平台和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提升生产能力 [3]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10年位居世界首位 [4] - 企业在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等标志性产品上接连取得突破 [4] -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3] - 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3] 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 - 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长春生产基地实现100%焊接自动化、100%全零件自动转运 [5] - 全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6] - 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6]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 [6]
14个医药健康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昌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7 05:43
医药健康产业重大项目签约 - 14个医药健康产业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昌平区,涵盖迈瑞医疗器械、大医集团、优锐生物、佰仁医疗、神基制药、修正药业、汉禾生物、京城里合成生物食品等产业投资类项目,以及安达生物、格来赛、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汕头大学、春风化雨医疗等创新合作类项目 [1] - 北京未来医药产业链研究院(筹)揭牌,由国内二十余家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将开展医药产业链发展研究,支撑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组织政产学研医金合作 [1] 生命科学重大项目校地共建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四校合力推动生物医药、合成生物、高端仪器装备等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 - 《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支持办法》发布,推动跨境研发合作与国际标准接轨,加速填补脑机接口、AI制药、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技术空白 [2] 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 昌平区聚焦打造"生命谷",布局建设生命科学创新走廊,搭建各类共性技术与公共服务平台57个,形成涵盖基础研究到终端医疗的完整产业链 [2] - 过去三年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年均增速9.3%,2024年达到1040亿元,同比增长14.3% [2] - 四项关键技术入选2025中关村论坛十项重大科技成果,27个细胞与基因治疗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占全国5% [3] - 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已落户121家创新企业,"未来美城"美丽健康产业三年形成一个百亿集群 [3] - 国际医疗器械城一期投用,累计获批创新产品占全国近10%,全区医药健康产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3] 未来发展计划 - 昌平区将聚力服务生命科学领域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完善产业要素生态,提升配套服务品质,改革优化园区体制机制 [3] - 努力把生命科学园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3]
“好望角科学沙龙”举行 专家称AI将助力重塑人类生命健康格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7-06 20:43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细胞与基因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疗法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1] -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为治愈疾病提供更多可能性 [1] - 中国创新药出海步伐不断加快 [1] - 生物药和先进疗法掀起两次药物开发技术创新浪潮 [1] - 过去十年中国生物药行业经历蓬勃发展期 [1] - 创新生物药在中国变得越发可及 [1] 干细胞治疗技术进展 - 尿液上皮细胞可重新找回受精后四到五天的多能性状态细胞 [1] - 多能性细胞应用前景广阔,可转变为多能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 [1] - 神经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1] - 干细胞可转变为干细胞制剂、功能分化后提取物、类器官等干细胞药物 [1] - 建立标准化临床级干细胞资源库是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支撑 [1] - 需同步推进干细胞技术创新与伦理法规建设 [1] 精准医疗发展现状 - 新兴生物技术正改变人类生命健康观念 [2] - 从"对抗疾病"转向"掌控生命质量" [2] - 从"群体经验"迈向"个体精准" [2] - 老龄化、慢病化成为人类生命健康主要矛盾 [2] - 需政策支持、资本耐心和公众理解共同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2] 行业交流平台 - "好望角科学沙龙"致力于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鸿沟 [2] - 通过跨界交流探索科技创新新范式与新路径 [2] - 已成功举办三期聚焦核能技术、量子计算和RISC-V芯片等前沿领域 [2] - 后续将持续围绕人工智能、光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 [2]
山东出台20条举措稳外资 支持优质外资长期投资省内上市公司
证券时报网· 2025-07-03 15:10
政策框架与核心措施 - 山东省推出《2025年稳外资行动实施方案》,包含四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重点鼓励外资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及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 [1] - 方案结合国家稳外资框架与山东特色,提出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争取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 [1] - 支持外资医药企业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允许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在山东进行临床试验,并实施"三通道"审批加速药品生产转移 [1] 外资投资促进与产业聚焦 - 抢抓新版《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机遇,组织上市公司与境外基金对接,优化外汇服务及税收协定待遇宣传 [2] - 重点支持现代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领域外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技术转化落地 [2] - 针对欧洲、新加坡、日韩、中国香港等主要投资来源地,利用国家级平台实施精准招商 [2] 开放平台与项目支持 - 实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与外资监测,推动综保区发展"保税+"新业态 [2] - 建立重大外资项目调度机制,对年内拟到资过亿美元项目库全程跟踪服务 [3] - 深化"商务+金融"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绿色、普惠等领域外资企业的融资支持 [3]
Nature Medicine:东南大学柴人杰团队等发布AAV基因治疗跨年龄遗传性耳聋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
生物世界· 2025-07-03 10:04
耳聋疾病背景 - 先天性耳聋影响全球约2600万人,其中60%由基因突变引起 [2]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9型(DFNB9)由OTOF基因突变导致,占遗传性耳聋的2%-8% [2] - 耳畸蛋白功能受损会导致声音信号无法传达到大脑,造成感音神经性耳聋 [2] 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 AAV基因治疗已在低龄DFNB9患者中证实安全有效,相关研究发表于《柳叶刀》、Nature Medicine等期刊 [2] - 最新研究在1.5-23.9岁跨年龄段DFNB9患者中证实AAV基因疗法长期安全有效 [4] - 研究揭示5-8岁可能是最佳干预窗口期 [4][11] 临床试验结果 - 对10名1.5-23.9岁患者进行AAV-OTOF基因治疗单臂临床试验 [7] - 治疗后平均纯音听阈从基线106分贝改善至52分贝 [8] - 其他听觉指标也显著改善:点击声ABR阈值(101→48分贝)、短纯音ABR阈值(91→57分贝)、听觉稳态反应(80→64分贝) [8] - 62%患者在1个月内实现听力改善,部分儿童患者达到正常听觉功能(<20分贝) [9] - 青少年和成年患者平均纯音听阈分别改善46分贝和36分贝 [9] 治疗特点 - AAV基因治疗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共出现162起1/2级不良事件 [8] - 听觉通路可塑性随年龄递减,但青少年及成年患者仍有显著疗效 [9] - 23.9岁成年患者取得听觉恢复效果,首次证实成年患者可从基因治疗获益 [10]
科技“智”疗创造生命奇迹
金融时报· 2025-07-03 09:50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研发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是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重大突破,采用128通路脑电波信号采集技术,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2] - "北脑一号"是国际上首个百通道以上的高通量、无线全植入、准实用化半侵入式脑机系统,已完成5例植入手术,帮助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患者恢复运动、言语功能[3][4] - 首例渐冻症患者植入后言语解码准确度达63%,能解码输出近百个常用语,脊髓损伤患者术后上肢肌力明显提升,运动想象多分类脑控准确率高达90%[3] - "北脑二号"系统正在研发中,将电极进一步植入大脑组织,可实现更精准、实时的意念控制,在三维空间上实现更精准运动控制[4] 基因治疗创新成果 - 公司研发的新型光敏蛋白基因治疗技术已完成1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治疗,患者均表现出显著视力改善,部分能识别近距离字母和图案[6] - 针对重度癫痫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可直接调控病灶部位神经细胞兴奋性,是全球唯一开展临床研究的重度癫痫基因治疗药物,已提交IND申请[7] - 难治性疼痛基因治疗已完成首例病人给药,患者疼痛显著缓解,焦虑、抑郁症状完全改善[7] - 脑胶质瘤基因治疗药物、耳聋基因治疗药物等4个项目进入重点培育阶段[6] 科研体系与产业化 -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采用新型运行机制,打破传统科研单位编制化模式,形成"产学研医"闭环[7] - 研究所已孵化成立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和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技术产业化[2][7] - 研究所已有14项IIT临床研究获批,适应症涵盖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北脑一号"和精准给药装置被列为国家药监局审评前置重点产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