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
搜索文档
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百人会(IRS100)·2025成功举办 为视网膜疾病诊疗提供“全球方案”
环球网· 2025-11-24 12:12
院士领衔、行业翘楚齐聚 共启视网膜医学新篇章 11月22日上午8时许,在位于湖南长沙的爱尔眼科大厦国际会议中心内,现场座无虚席。 一场荟聚全球前沿视野,聚焦视网膜领域核心议题的学术盛宴——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百人会 (IRS100)·2025正式拉开帷幕。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正书写着视网膜医学的崭新篇章。 来源:环球网 11月21日至23日,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联合主办,爱尔眼科长沙医学中心协办的 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百人会(IRS100)·2025(以下简称IRS100·2025)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以"聚焦临床・融合创新・共筑光明"为主题,设立了视网膜创新转化与投资论坛、主旨演讲 和"眼底外科""眼底内科""基础研究""未来眼科"四大平行论坛,内容涵盖基因治疗、人工智能、手术机 器人、干细胞研究等诸多前沿方向,展现了视网膜医学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国际视网膜高峰论坛(IRS)自创办以来,已走过22年不平凡历程,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视网膜领域 交流成果、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 今年,IRS100·2025更是展现其"长年积淀+创新升级"的高规格、高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 家科 ...
何氏眼科助力打造精准医疗新生态
证券日报网· 2025-11-03 14:11
会议与论坛概况 - 2025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眼科大会暨CGT创新及产业转化峰会期间举办了以“CGT+抗衰老机制与应用”为主题的前沿学术论坛 [1] - 论坛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赋能眼健康和抗衰老领域的应用实践,与会专家分享了新思路、新技术、新成果 [1] 公司战略与布局 - 公司作为大会主办方,联合辽宁何氏医学院、何氏眼产业集团、眼基因库等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矩阵,在精准医疗领域深耕布局 [1] - 公司率先在国内建立眼基因库和眼科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中心 [1] - 公司瞄准眼健康、抗衰老和长寿科技领域,聚焦基因治疗、干细胞再生医学、智能眼科设备数据应用三大核心方向 [1] - 公司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专注解决疑难眼病问题,促进技术与医疗健康数据的深度融合及智能应用 [1] -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再生医疗技术的全球化普惠 [1] 行业影响与展望 - 论坛搭建了CGT技术与眼健康和抗衰老领域融合创新的国际交流桥梁 [1] - 随着相关技术的加速转化与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为眼健康事业和健康长寿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1]
聚焦CGT技术与产业发展 何氏眼科联合举办2025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眼科大会暨CGT创新及产业转化峰会
证券时报网· 2025-11-01 20:51
大会概况 - 2025年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眼科大会暨CGT创新及产业转化峰会于10月31日在沈阳举行 [1] - 大会由何氏眼科、辽宁何氏医学院、何氏眼产业集团、眼基因库联合主办 [1] - 大会已连续举办八届 本届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与眼健康的深度融合 [1] 大会核心议题与目标 - 大会覆盖前沿技术突破、临床转化实践、抗衰老机制探索、AI创新应用及资本赋能产业生态等多个核心维度 [1] - 旨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合作创新平台、产融转化平台 促进眼科精准医疗领域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 [1] - 设置四大主题论坛 包括CGT在眼科前沿技术应用及突破趋势、CGT在眼科临床转化新进展、CGT+抗衰老机制与应用、资本赋能眼科CGT产业生态 [2]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细胞与基因治疗是利用细胞和基因技术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新型生物医学手段 在癌症、遗传性疾病及抗衰老领域展现出显著应用潜力 [1] - CGT是国际医学前沿重点发展领域 行业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 [2] - 大会主席认为大会将有力推动CGT的研发与转化全链条发展 加速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临床应用的快速落地 [1] 公司战略与业务布局 - 公司联合相关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矩阵 在精准医疗领域深耕布局 [3] - 公司率先在国内建立眼基因库和眼科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中心 [3] - 公司聚焦基因治疗、干细胞再生医学、智能眼科设备数据应用三大核心方向 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专注解决疑难眼病问题 [3] - 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推动再生医疗技术的全球化普惠 [3] - 辽宁何氏医学院成为中日韩康养大学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依托前沿科技瞄准抗衰老和长寿科技领域开展科学研究 [3] 技术交流与前沿探讨 -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组学层次结构、基因检测在高度近视防控中的应用价值、基因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主题进行交流分享 [2] - 具体分享主题包括洞穴鱼类作为眼科疾病研究模型、眼科疾病的AAV基因治疗近况、转基因动物模型及治疗性抗体开发等 [2]
环球智投:分析迪拜经济转型2.0从石油红利到数字黄金的跨越式发展
金投网· 2025-09-30 10:41
核心观点 - 迪拜经济转型进入质变阶段,人均收入达12.8万美元,新兴数字职业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至41%,而传统能源行业收入占比降至历史低点5.2% [1] - 新经济三大支柱(元宇宙、生物科技、绿色金融)快速发展,推动非石油产业贡献率预计在2027年突破85% [2] - 迪拜正在从物理枢纽转型为数字节点,重构全球财富分配规则 [3] 收入结构转变 - 2025年上半年迪拜人均收入为12.8万美元(约47万迪拉姆) [1] - 数字资产交易员、AI训练师等新兴职业收入占比达41%,较2020年增长300% [1] - 传统能源行业从业者收入占比降至历史最低点5.2% [1] 元宇宙经济特区 - 迪拜元宇宙战略已吸引全球73%的Web3企业设立区域总部 [2] - 虚拟地产交易额突破80亿美元 [2] - 元宇宙相关岗位平均薪资达传统行业3.2倍,数字策展人年薪中位数突破35万美元 [2] 生物科技走廊 - 依托迪拜生物科技自由区,基因治疗、长寿医学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年增长45% [2] - 生物医药研究员收入增速连续18个月领跑全行业 [2] 绿色金融枢纽 - 碳交易市场规模扩大至1200亿迪拉姆 [2] - ESG分析师成为最紧缺人才,该领域从业者年收入涨幅达28%,远超金融业平均水平 [2] 转型挑战与应对 - 面临技术性失业风险,AI替代率预计2030年达22% [2] - 存在资产泡沫隐患,虚拟资产价格波动系数达0.87 [2] - 高端技术人才缺口超过1.2万 [2] - 迪拜政府启动未来技能2026计划,拟投入50亿迪拉姆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
生物医学新技术迎新规:法治化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16:28
政策核心与战略意义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草案)》,旨在推动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依法规范临床研究,保障临床应用质量安全 [1] - 《条例草案》标志着生物医药产业步入法治化监管新时代,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制度保障,有利于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明确其作为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1] - 政策将推动全链条创新生态环境构建,通过分级管理制度与标准化审批流程改善创新制度环境,并明确资金支持方向,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创新筑牢根基 [1] 政策内容与关键优化 - 《条例草案》构建了以学术审查和伦理审查为基础的行政审批制度,对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研究按照风险等级进行两级管理 [2] - 审批效率将显著提升,省级主管部门对中低风险新技术研究的审批时限需在60天内完成审查,直接加速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进程 [3] - 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加重了违规处罚力度,并通过风险分级管理实现审批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沿技术划定清晰审批路径 [3] 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 政策将加速临床转化进程,明确临床研究证明技术安全有效后即可向省级卫生部门提出转化申请,让新技术落地速度明显加快 [3] - 推动跨界合作,促进医工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进而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节奏 [4] - 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体系让技术研究更契合国际标准,为国际合作与技术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4] 创新与安全的平衡机制 - 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对中低风险项目加快审批速度避免抑制创新,对高风险项目严格把关确保安全 [4] - 强化伦理审查,要求临床应用必须通过学术与伦理审查,转化阶段还需通过技术评估和能力审查,并明确知情同意等核心要求 [4] - 提升审批透明度,要求审批过程与结果公开,增强监管公信力并为公众监督提供条件 [4] 潜在挑战与执行保障 - 政策实际推进可能面临监管资源不均衡、标准统一难度大、机构协作与资质需进一步明确等现实问题 [5] - 确保条例有效执行需强化内部监管,医疗机构需建立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机构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 [6] - 需健全外部监管机制,卫生主管部门构建定期与不定期抽查结合机制,并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参与监管 [6] - 夯实技术保障,依托细化技术搭建监管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及资金支持支撑落地 [6]
14家上市、36家排队医药企业蜂拥港股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01:59
港股医药企业上市热潮 - 2025年已有14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合计募资182.25亿港元,远超2024年11家上市募资44.29亿港元的规模 [1][2] - 36家医药企业正在排队等待港交所上市,申请状态为"处理中",包括丹诺医药、麦济生物等 [1][2] - 银诺医药-B上市首日盘中涨幅近300%,中慧生物-B上市首日大涨157.98%,市值超130亿港元 [1][6] 行业驱动因素 - 国家药监局上半年批准创新药43个,同比增长59%,接近2024年全年48个的数量 [2] - 中国创新药研发管线占全球约1/4,每年约3000个项目开展临床试验 [2]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上涨一倍,反映市场对生物科技板块的高度关注 [2] 政策与资本支持 - 港交所"科企专线"及18A章上市制度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通道,自2018年以来已有77家药企通过该途径上市 [3] - 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已超9000亿港元,外资积极参与创新药企业基石投资 [3] - 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带来资本回流和流动性溢价,生物科技企业获得估值溢价 [3] 企业技术进展 - 头部生物科技企业经过5-8年技术沉淀,抗体偶联药物、基因编辑等核心技术逐步完成临床验证 [4] - 映恩生物-B构建多个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技术平台,在20多个国家开展临床试验 [4] - 维立志博-B拥有14款创新候选药物,公开发售阶段获得超3000倍超额认购 [6] 市场评估标准变化 - 投资人关注点从"管线数量"转向"管线质量",更看重突破性治疗手段和稀缺技术路径 [5] - 临床数据优异、管线推进快的企业主要聚焦肿瘤、自免、代谢等赛道 [6] - 具有商务拓展潜力和全球化布局能力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高估值 [6]
创新药估值培训框架
2025-08-07 23:03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创新药行业[1][2] - 公司:同仁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中国创新药企业[3][7][10]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利好推动创新药估值重塑,2024年初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医药行业的政策[2] - 医保基金运行良好,结余率健康,2018-2024年新增创新药销售额占总基金支出仅2%(约5,400亿),显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1][5] 2 **国际认可与合作** - 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ASR和ASCO大会上展示数量创新高,BD交易活跃,重磅交易(总包超10亿美金)占比接近全球30%[1][4] - 同仁医药TCE双抗授权默沙东,首付款达7亿美元,反映跨国公司对中国创新药的认可[7] 3 **技术优势与领域领先** - 中国在ADC、单抗、双抗、基因治疗等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通过国际会议和BD交易输出优质资产[1][6] - 研发成功率提升,技术迭代(如单抗→双抗/ADC)规避了从0到1的高风险[18] 4 **商业模式创新** - “留扣”交易模式兴起:中国企业通过授权或海外成立小公司与基金合作,缓解现金流压力,未来可获销售分成[3][8][9] - BD交易成为持续盈利来源,优质资产吸引跨国公司高价license in[11] 5 **企业盈利预期** - 信达生物和百济神州预计2025年实现盈利,标志行业进入盈利周期[10] - 龙头公司利润率(p)提升至40%,放量速度(k)加快,推动PS倍数从3倍升至5倍[16][17] --- 其他重要内容 **估值方法** - 采用RNPV法(风险调整净现值)和峰值PS倍数法评估公司价值,关键因子包括利润率(p)、放量速度(k)、折现率(r)、永续增长率(g)[12][16] - 同类最佳(best in class)产品因疗效优势可获更高PS倍数[19] **风险与挑战** - 折现率(r)受无风险利率(如10年国债收益率)影响,近期呈下降趋势[18] - 需关注政策持续性、医保支付比例变化及国际市场竞争[5][11] --- 数据与单位换算 - 同仁医药授权首付款:7亿美元[7] - 2018-2024年新增创新药销售额:5,400亿人民币[5] - 重磅交易占比:2025年上半年接近全球30%[4]
JAMA Neurology:舒易来团队发现,基因治疗对先天性耳聋患者自然听力的恢复,优于人工耳蜗
生物世界· 2025-07-22 15:02
听力障碍现状与治疗需求 - 全球20%人口受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影响,5%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约2600万先天性耳聋患者[2] - 每1000名新生儿中2-3名患先天听力障碍,60%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相关,已知耳聋基因超200个[2] - 听力障碍常伴随言语障碍,"十聋九哑"现象严重损害儿童言语及认知功能发展[2] - 人工耳蜗作为传统疗法存在局限性:难以完全恢复自然听觉,音乐和噪声环境言语感知改善有限,设备维护接受度低[2] 基因治疗突破性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完成全球首个基因治疗与人工耳蜗队列研究,纳入11名基因治疗患者与61名人工耳蜗患者进行1年随访[6] - 基因治疗组在9名完成随访患者中显示稳定听力恢复,言语能力持续改善[8] - 基因治疗组在IT-MAIS/MAIS量表、CAP分级、SIR分级等听觉言语感知指标上显著优于人工耳蜗组[9] - 基因治疗组脑电MMN潜伏期更短,显示听觉皮层信息处理速度快26%,术后6个月优势最明显[9] - 双模式患者(基因治疗+人工耳蜗)在噪声言语感知和音乐音准率上优于纯人工耳蜗组[10] 技术研发路径 - 团队创新开发蛋白水平基因置换疗法,在OTOF耳聋小鼠模型实现听力恢复(2022年)[14] - 构建高效内耳毛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筛选策略,验证核酸重组效率及动物模型安全性[14] - 开发双AAV介导ABE碱基编辑器治疗体系,在OTOF小鼠维持1.5年听力恢复,创动物模型观察时长记录[14] - 2022年完成全球首例耳聋患者基因治疗药物体内给药,累计治疗10余例患者[15] - 首次实现双AAV载体人体递送,解决大基因递送医学难题[19] 临床验证与机制研究 -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与脑电技术首次证实基因治疗后听觉通路功能重建及神经重塑过程[20] - 听力学特征动态分析为优化康复评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1] - 研究证实基因治疗在噪声言语识别、音乐音准率、听觉皮层处理能力等维度超越人工耳蜗[12] 行业影响与平台建设 - 遗传性耳聋治疗进入精准听觉医学新纪元,为其他罕见病提供治疗范式[15][25] - 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筹)2024年成立,聚焦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前沿[24] - 实验室构建"产学研医资政用"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罕见病药物研发与临床转化[24][25]
侃股:3500点背后的新现象
北京商报· 2025-07-09 18:52
市场行情分析 - 上证指数在多元金融板块带动下盘中触及3500点 价值投资理念成为主流 金融股为代表的绩优股开启估值回升 [1] - 金融股吸引长期资金入驻 因其稳定业绩 良好现金流及较低估值 体现市场对优质资产的价值重估 [1] - A股市场从投机炒作向理性投资转型 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优质企业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1] 行业表现 -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等硬科技股表现突出 创新药研发 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突破 相关企业受资本市场青睐 [2] -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拓展 包括智能语音识别 自动驾驶 大数据分析 机器视觉 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2] - 硬科技公司崛起反映市场对科技创新预期 体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果 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 [2] 政策影响 - 并购重组政策利好组合拳为市场注入新动力 助力企业快速扩张 优化资源配置 提升竞争力 [2] - 政策支持优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行业集中度 [2] - 并购重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 激发市场活跃度 优化A股市场生态 推动健康有序发展 [3] 市场意义 - 3500点体现A股市场重要里程碑 价值投资理念盛行 硬科技股崛起 并购重组政策助力构成慢牛基础 [3]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上海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企业涌现
第一财经· 2025-07-08 18:21
上海科技创新政策与成果 -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进入"强功能"跃升阶段 审议通过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强调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结合 [1] - 2024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37家 平均每天诞生20家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5万家 新增科技小巨人118家 [1] - 政策着力构建企业生态培育体系 加大对初创企业扶持力度 通过"以赛引才""以活动引才"等方式集聚创新人才 [2] 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 2017年起实施"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2020年发布《上海市创新创业载体管理办法》 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培育体系 [2] - 2025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持续优化专业垂直孵化服务模式 [2][3] - 高质量孵化器聚焦大模型、光电量子、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人形机器人孵化器设立2亿元基金 单项目提供500-1000万元种子资金 [3] 高质量孵化器发展数据 - 截至2025年5月 上海12家高质量孵化器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300多家 含高新技术企业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 [4] - 2025年1-5月在孵企业总营收超6亿元 R&D经费投入超5亿元 3家企业估值超10亿元 36家企业估值超亿元 [4] - 无问芯穹、惠和生物等前沿项目快速成长 AI大模型、基因治疗等领域在孵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