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实体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解放日报· 2025-10-25 08:25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魏玉坤 江金权说,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 的宏伟蓝图、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是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新变化、在激烈 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需要,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性要求、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意义重 大。 "全会召开期间,与会同志对《建议》讨论热烈,给予高度评价。普遍认为,《建议》是我们党历 史上又一个重要纲领性文献,指导方针科学精准,发展目标清晰明确,任务举措求真务实,是乘势而 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江金权说。 明确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说,《建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历史方 位,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关于"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总体判断,韩文秀表示,《建议》指出,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 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十五五"时期,既要乘势而上,又要迎难而上,充分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 ...
在关键时期争取更大主动
中国青年报· 2025-10-25 07:19
实体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12项战略任务之首,通过“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方向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2] - 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3] - 将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3]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 [7]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 [7] - 截至2024年年底,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过4500家,“人工智能+”已深入制造、金融、医疗等重点行业,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8] - 下一步将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新模型算法、高端算力芯片,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8] 高水平开放与吸引外资 - 货物贸易连续8年世界第一,服务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吸引外资提前半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三 [9] - “十四五”以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200多亿美元,新设外企24万多家,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超过1/3 [10] - 未来将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并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10] - 将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服务业是开放重点,将扩大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等开放试点 [11] 农业农村现代化 -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被列为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4] - 将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并健全财政、金融、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5] - 过渡期后保持“大稳定、小调整”,确保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等政策总体稳定,并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5] - 将提高监测帮扶的时效性精准性,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体系,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 [6]
在新时代新征程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上海证券报· 2025-10-25 03:15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实体经济 - 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首要战略任务 [3] - 通过固本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预计未来5年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3]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 - 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成为新增长点 [3] -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3]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6]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6]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6]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建设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7] 扩大内需与市场优势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握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三个关键 [4] - 充分发挥中国大市场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创新的应用场和全球大机遇 [8] 对外开放与投资合作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 [7]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扩大数字领域开放 [7]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7]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合作,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领域合作 [8] 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融合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优化布局、新型城镇化和陆海统筹 [5] -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优先补上的短板 [2] 健康产业与人口发展 -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促进分级诊疗 [10] -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推动老有所养,发展医养结合服务 [10] - 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10]
联想集团杨元庆:让AI为实体经济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深度赋能
中证网· 2025-10-24 21:43
公司对“十五五”规划的响应 - 公司高度认同并以企业发展实际行动践行“十五五”规划 [2] - 公司认为“AI向实”是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珍贵历史机遇 [2] - 公司提出以“混合式人工智能”技术路径推动AI普惠的愿景 [2] 公司的人工智能战略与成效 - 公司智能化转型使供应链订单交付时间较转型前缩短28% [2] - 公司智能化转型使供应链订单准确度提升25% [2] - 公司智能化转型使制造和物流成本降低20% [2] - 公司合肥联宝和墨西哥蒙特雷工厂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灯塔工厂” [2] 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 - “十五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1] - 规划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目标 [1] - 规划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1]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普及将全面提速,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深化发展 [1]
在新时代新征程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新华网· 2025-10-24 18:20
经济总体发展目标与指导方针 - 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为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1][3] - “十五五”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6] - 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七个方面[7]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实体经济 - 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第一条,部署“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方面重点任务[8] - 固本升级方面,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初步估计未来5年将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8] - 创新育新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增长点[8] - 扩容提质方面,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8] - 强基增效方面,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9]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部署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四方面任务[10]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10]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10]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11] 对外开放与投资贸易 - 对外开放工作部署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四方面任务[12]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12]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落实好“准入又准营”,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12]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12] 健康产业与人口发展 -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健康促进政策制度体系,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水平[14] -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优化生育支持政策,推动老有所养,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发展医养结合服务[14] - 推动老有所为,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就业、社保等方面年龄限制政策,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14]
权威解读四中全会,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
中国新闻网· 2025-10-24 15:35
核心观点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了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关键战略部署 [1] “十五五”时期重要判断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 - 中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1] -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等 [2] 重点产业发展与投资方向 - 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2] - 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 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2]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2] -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落实好“准入又准营”,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2] 市场环境与制度改革 - 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2]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2] -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 [2] 人口结构与相关产业政策 - 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使中国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从现在的79岁再提升1岁,达到80岁左右 [5] - 明确倡导积极的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政策,深入开展托育服务补助示范试点,发展普惠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 [5] - 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优化就业、社保等方面的年龄限制政策,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5] - 强化公共卫生能力,防控重大传染病 [5]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4:49
中共中央于10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 记、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介绍,《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 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具体来看,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 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 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受访专家看来,全会提及的"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基于先进制造业在经济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做出的战略部署,是通过技术渗透实现产业链的垂直跃迁。在全球经济竞争日 益激烈的当下,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其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另外,在产 业结构优化上体现"扬优补弱、多元发力"的思路,既注重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又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 业和未来产业,还强调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升级、新旧动能顺畅转换的格局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丨四中全会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4:43
"但制造业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近日在文章《加强党的 创新理论武装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表示,"当前,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经济体 推行'再工业化',推进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 程。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困。" (原标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要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丨四中全会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 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中共中央于10月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 记、主任郑栅洁在发布会上介绍,《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 了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具体来看,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 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 ...
权威解读四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4:0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3]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 [20][21]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将催生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 [22] 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1] -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22][23]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22][23] 国内市场与营商环境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328项压减至106项,清理4200余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 [25] -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以破除各种市场障碍 [25][26]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3] 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29]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32] -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32]
亮点速览、“干货满满”!这场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央视网· 2025-10-24 13:48
规划总体框架 -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共15个部分、61条,分为总论、分论和加强党的领导三大板块 [1][3] - “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以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 [1] - 规划建议旨在系统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以应对复杂外部环境、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并推动高质量发展 [1] 产业发展战略 - 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第一条,部署“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方面重点任务 [9] - 固本升级指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育新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扩容提质指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强基增效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9] 科技创新部署 -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做支撑,部署包括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四个方面 [11] - 将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13] -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强化原始创新导向 [13]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7] -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7] - 做好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7] 高水平对外开放 - 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等四个方面作了专章部署 [13]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15] - 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 [15] 健康中国与人口发展 - 部署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17] - 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等政策作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以降低家庭成本 [17] - 完善落实生育保险、生育休假制度,加强妇女和儿童健康服务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