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
搜索文档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中国资产已变成“不能不投资”
证券时报· 2025-09-08 07:40
港股市场IPO表现 - 港股IPO规模在今年上半年重回全球第一[1] - 截至8月底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6倍[4]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4] 外资投资趋势 - 外资对中国资产兴趣大增 外资认购占据很大比例 高科技领域企业可能有七八成是外国投资者[3] - 外资来源包括欧美、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 长线基金参与度很高[3] - 中国资产从"不能投资"变成"不能不投资" 全球投资者重新配置基金[3] 上市企业特征 - 目前有20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上市 其中一半是科技公司[3] - 包含18A、18C企业及成熟的新经济企业 发行节奏较为合理[3] - "先A后H"企业在港上市后 其A股流动性平均增长达15%[6] 市场优势与改革 - 港股市场包容性强 开放型市场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6] - 交易量和融资额在亚洲领先 其他交易所推出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衍生产品[6] - 港交所持续优化制度体系 确保上市机制与时俱进[6] 产品多元化发展 - 香港市场传统强项在股票和衍生产品 但债市和大宗商品存在短板[7] - 港交所将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7] - 沪深港通纳入REITs已经准备成熟 将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7] 互联互通规划 - 目标实现大宗商品、衍生产品等全面互联互通[8] - 全面互联互通将使香港与内地市场共同受益[8] - 外资对多类别产品都有兴趣 全面互联互通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8]
港股午评:恒指涨0.62%、科指涨0.82%,科网股、黄金及能源股走高,创新药概念股飙升-股票-金融界
金融界· 2025-09-05 12:14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午盘涨0.62%报25212.85点 恒生科技指数涨0.82%报5624.75点 国企指数涨0.59%报8989.62点 红筹指数涨0.88%报4238.01点[1] - 能源 电力设备 黄金 半导体 电池 药品板块涨幅居前 阿里概念 在线教育 保险 啤酒 食品板块跌幅居前[1] - 泰凌医药涨超16% 协鑫科技涨超10% 地平线机器人涨近8% 潼关黄金涨超6% 紫金矿业和中国生物制药涨超5% 中芯国际涨超4% 统一企业中国和思考乐教育跌超3% 中国平安跌超1%[1] 企业合作与资产交易 - 中烟香港与湖北中烟签订黄鹤楼雪茄全球市场独家经销协议[2] - 复星国际旗下Fidelidade以3.1亿欧元出售40%股权[3] - 兴证国际附属认购1.74亿港元基金参与份额[8] 公司经营数据 - 信利国际前8月营业净额110.11亿港元同比减少5.5%[4] - 新鸿基地产2025财年收入797.21亿港元同比增加11.5% 净利润192.77亿港元同比增加1.2%[4] - 中国海外发展前8月合约销售额1503.31亿元同比下跌16.5%[5] - 建设银行旗下建信金租向建信航运航空增资30亿元[6] 医药研发进展 - 恒瑞医药RSS0393软膏获批开展特应性皮炎临床试验 可缓解组织损伤和炎症[7] - 恒瑞医药HRS-4729注射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为GLP-1R/GIPR/GCGR三激动剂[7] 机构市场观点 - 兴业证券认为港股盈利预测持续下修但中报后迎转机 9月可能震荡但牛市震荡是买入良机 警惕美股利多出尽调整或美联储未降息[9] - 中泰国际指出恒指25000点整固交投活跃 8月制造业PMI收缩反映内外需疲软 政策显效需时 Hibor上升扰动但南向资金流入和人民币走强支撑流动性[9] - 光大证券称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有望推动港股震荡上行 互联网 新消费 创新药资产稀缺 估值偏低配置性价比高 关注科技成长和高股息哑铃策略[9]
港股5倍大牛股,遭港交所谴责!挪用IPO募资,“血亏”超4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9-03 21:28
港交所纪律行动 - 港交所谴责复宏汉霖并批评前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刘世高 [1][2] - 刘世高被要求完成26小时监管和法律议题培训后方可再任上市公司董事 [2] 股价表现 - 复宏汉霖股价从1月下旬15.20港元/股最高涨至85.95港元/股 最高涨幅达465.4% [3] - 最新股价收报80.80港元/股 [3] IPO募资使用违规 - 2019年9月上市集资净额31.47亿港元(约4.03亿美元) [5] - 上市首日签署投资管理协议 将1.17亿美元IPO募资委聘尚乘环球进行投资 占IPO所得款项29% [5][6] - 投资用途不符合招股章程所述用途(核心产品临床试验、生物创新药开发等) [6] - 招股章程显示仅10%资金分配至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6] 管理费支付及监管问题 - 刘世高批准支付首两年管理费350万美元(年费率1.5%)但未审查协议内容 [7] - 港交所认定刘世高未履行董事责任 未将协议提交董事会审议或咨询合规顾问 [7] - 投资管理协议构成须披露交易 但未在招股章程、年报等文件中披露 [8] - 公司未遵守内部监控政策监察IPO募资用途 [8] 资金流向及回收情况 - 尚乘环球将资金全数用于认购债券及私人实体承兑票据 [9] - 2020-2022年收回3064万美元 2023年收回2000万美元 [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偿还结余6636万美元(约4.75亿元人民币) [9] - 公司已采取法律行动追讨欠款 并计提减值准备4.75亿元 [9][11] 财务数据影响 - 2025年半年报显示应收尚乘款项账面价值4.75亿元 但全额计提减值 [11] - 上半年总收入28.2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7% [11] - 盈利总额3.90亿元人民币 较2024年同期仅微增380万元 [11]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超1万亿港元!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3 08:22
南向资金规模与趋势 - 截至9月2日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规模达10002.21亿港元 超过万亿港元 [1] - 当日净流入92.81亿港元 其中沪市港股通56.36亿港元 深市港股通36.45亿港元 [2] - 开通以来累计净买入港股市场46980.12亿港元 [2] 历史资金流动数据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3] - 高盛将2025年南向资金预测规模从1100亿美元调高至1600亿美元 约合1.25万亿港元 [3] 行业配置特征 - 港股以金融和成熟期互联网企业为主 具备高股息率优势 汽车行业和房地产业表现突出 [5] - 港股稀缺性资产集中在互联网、新消费、创新药、红利等领域 软件服务及传媒总市值占科技比重55% [5] - 代表性个股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等AI资本开支较大的互联网龙头 [5] 市场影响力提升 - 南向资金交易规模在港股中占比显著上升 上半年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额23% 2024年为18% 2020年仅9% [5] - 南向资金是港股今年上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5] 流动性影响因素 - 美联储降息短期利好港股 通过美债利率和美元短期下行影响中利差和港股流动性 [6] - 美元贬值阶段港股出现脉冲式大涨 若美元指数进入贬值通道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 港股或迎来表现阶段 [5] 机构配置逻辑 - 银行等双重上市公司提供更高股息收益率 [5] - 中国互联网股票在港股地区上市 [5] - 更多头部A股公司选择到香港二次上市 [5] 后市展望与配置方向 - 基本面修复和资金面改善推动港股继续向上 恒生科技板块值得重视 [7] - 关注受益于AI应用加速的互联网巨头 以及硬科技和中高端制造等领域 [7]
爆买!超1万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09-02 20:49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纪录 - 9月2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92.81亿港元,推动年度净买入额突破1万亿港元,创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1][2]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市场的总金额接近4.7万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 [1][2]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2] 南向资金市场影响力提升 - 南向资金持有港股总市值约5.94万亿港元,占港股市场总市值比例超过13% [6] - 南向资金成交金额占港股市场成交总额的比例已攀升至45%以上,而2024年该比例为34.63% [6]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对港股市场流动性、估值与交易层面均有正向推动,并促进市场定价逻辑优化 [1][8] 南向资金流入驱动因素 - 港股市场显著赚钱效应是吸引资金的主因,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度涨幅均在20%以上,小米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明星股不断刷新历史新高 [2][4] - 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恒生指数滚动市盈率相较A股存在明显估值折价优势,部分板块及个股展现出较高股息率 [4][5]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政策红利、港股IPO市场重启以及港股拥有大型科技股、新消费标的等独特投资标的,吸引差异化配置 [5] 南向资金配置偏好与市场影响 - 南向资金主攻方向为低估值、高股息资产以及高弹性科技资产,内地资金偏好分红高的国内行业龙头 [8] - 南向资金流入推动港股市场风格出现"A股化"变化,增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联动性,长期看港股和A股市场联动可能性加大 [8] - 南向资金不存在"绝对定价权",因港股借券做空机制使得海外投资者对股价短期走势有重要影响,而南向资金暂无法参与卖空 [8] 近期南向资金流动趋势变化 - 今年8月以来南向资金净流入速度有所放缓,8月4日净流出180.92亿港元,8月13日净流出82.77亿港元,8月20日和8月28日再次出现上百亿港元净流出,净流出额分别为146.82亿港元和204.42亿港元 [9] - A股市场近期释放远超港股的即时赚钱效应,上证指数不断刷新10年新高,导致投资机构和个人更倾向于将仓位集中在A股市场,影响对港股配置 [11] - 尽管流入速度可能放缓,但南向资金后续仍有一定净买入空间,因港股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且高股息板块具备吸引力 [11]
爆买!超1万亿港元!
证券时报· 2025-09-02 20:48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9月2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92.81亿港元 年度净买入额突破1万亿港元 创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最高纪录 [1][2][3]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港股金额接近4.7万亿港元 刷新历史纪录 [1][3] - 2020-2024年南向资金年度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3] 市场表现与资金动因 - 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度涨幅均超20% 港股市场出现明显回升 [3][5] - 港股低估值和高股息特性形成吸引力 恒生指数滚动市盈率较A股存在明显折价 部分个股股息率高于A股 [5][14] - 港股市场赚钱效应显著 小米集团、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明星股屡创新高 [5]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红利及港股IPO市场重启为市场注入活力 [6] 市场影响力变化 - 南向资金持有港股总市值达5.94万亿港元 占港股总市值比例超13% [8] - 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额比例攀升至45%以上 较2024年的34.63%显著提升 [8] - 南向资金主攻方向为低估值高股息资产和高弹性科技资产 推动港股市场风格出现"A股化"趋势 [10] - 海外投资者通过借券做空机制仍对股价短期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南向资金暂无法参与卖空 [10] 资金流向趋势 - 8月出现多次大规模净流出 4日净流出180.92亿港元 13日净流出82.77亿港元 20日净流出146.82亿港元 28日净流出204.42亿港元 [12] - A股市场近期赚钱效应远超港股 上证指数创10年新高 导致资金更倾向集中配置A股 [14] - 南向资金后续净买入空间仍存 但流入速度可能放缓 港股高股息资产对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吸引力持续 [14]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近万亿港元,这些板块将受益
新浪财经· 2025-09-02 15:02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金额突破9900亿港元 [1] - 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投资者对港股市场信心坚定 [1] - 资金集中布局医药 科技 互联网 消费等热门板块 [1] 港股市场前景 - 基本面彰显较强韧性 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1] - 海内外投资者纷纷看好中国资产 A股和港股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1] - 流动性环境整体友好 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和南向资金流入推动 [1] 重点受益板块 - 科技 医药 互联网等对流动性敏感板块有望受益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覆盖科技龙头 造车新势力和芯片领域 [1] - 恒生互联网ETF聚焦港股互联网龙头企业 [1] - 恒生医药ETF专注港股创新药和CXO领域 [1]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近万亿港元,机构看好港股,这些板块将受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2 10:49
南向资金流入态势 - 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金额突破9900亿港元 [1] - 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彰显投资者信心 [1] - 医药 科技 互联网 消费等热门板块成为资金布局重点方向 [1] 市场走势与流动性环境 - 基本面彰显较强韧性且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1] - 海内外投资者看好中国资产 市场信心显著回升 [1] - 美联储降息预期营造友好流动性环境 科技 医药 互联网等对流动性敏感板块有望受益 [1] 相关ETF产品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覆盖科技龙头 造车新势力及芯片领域 [2] - 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聚焦港股互联网龙头企业 [2] - 恒生医药ETF(159892)专注港股创新药及CXO板块 [2]
离岸人民币急涨400点,为何港股无动于衷?
搜狐财经· 2025-08-29 11:11
人民币升值原因分析 - 离岸人民币大幅升值400个基点 从7.15升至7.11 [1] - 美联储理事支持9月降息25个基点 预计未来3-6个月进一步降息 [1] - A股市场持续升温产生赚钱效应 外资流入助推人民币需求 [1] 港股市场表现异常 - 恒生指数仅微涨0.43% 恒生科技指数平盘 与人民币大涨形成背离 [4] - 港股周线呈现抵抗态势 出现明显滞涨迹象 [1] - 恒生科技指数走势弱于预期 形态失去过往流畅性 [2] 内外资市场联动关系 - 历史规律显示A股牛市多由港股带动 本次出现反常背离 [4] - 港股作为外资主导市场与内资主导的A股出现走势分化 [4] - 市场需关注港股若出现波段调整对A股的潜在影响 [4] 市场前景展望 - 港股可能需要经历调整后再行拉升 [4] - A股或需休养生息以谋求更持久的牛市行情 [4] - 内外资协同效应缺失可能影响后续行情高度 [4]